300家IPO或死半路 新股发行迎重大变革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300家IPO或死半路 新股发行迎重大变革

加入日期:2012-12-2 11:20:06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导读:
  监管人士透露新股下一步改革六条思路
  新股发行制度或迎重大变革 300家IPO或死在半路
  IPO规模大幅缩水 机构退出回报率遭腰斩
  前景注水“只募不投” A股融资诺言变谎言
  摩根大通:A股沦为圈钱市 股民缺信心致连跌
  五成股民认定疯狂IPO是“罪魁祸首”
  新股停发倒逼减持 创投进入死循环
  苏培科:新股发行必须要停车修理

  监管人士透露新股下一步改革六条思路
  多位券商人士30日透露,在当天举行的保荐代表人培训班上,监管人士对市场关注的新股发行体制改革问题专门作出讲解。他透露了下一步改革六条思路,将把审核重点转移到信息披露质量、风险提示充分性上来,将健全新兴业态和商业模式企业信息披露制度和市场准入安排。
  这位人士表示,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目标是以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为前提,以信息披露为中心,在中介机构履职尽责、发行人充分披露信息、监管部门合规审核基础上,强化资本约束、市场约束和诚信约束,引导发行人与投资者充分沟通和博弈,促使新股价格真实反映市场内在价值,实现由投资人自主进行价值判断和风险判断,让市场对新股择优汰劣。
  他透露了下一步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六条思路。具体包括:首先,进一步提高信息披露水平,逐步淡化对盈利能力判断,将审核重点转移到信息披露质量、风险提示充分性上来。其次,研究进一步改善发行条件,健全新兴业态和商业模式企业信息披露制度和市场准入安排。再次,做好投资者风险教育和揭示,多管齐下抑制“打新”、“炒新”。此外,进一步提高发行审核透明度,优化和细化审核标准、流程和细则,加强社会监督。另外,进一步推动市场各类主体归位尽责,加大对各类失信和违法违规行为惩治力度。最后,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完善定价约束机制。(.中.国.证.券.报)


  新股发行制度或迎重大变革 300家IPO或死在半路
  A股跌破2000点后,郭树清首次亮相仍一如继往地坚持其市场化改革论调。
  11月28日,郭树清在一论坛上表示,证监会在逐渐减少审批,给企业更多自主权。同时大力鼓励市场化兼并重组,其称“我对市场充满信心”!
  然而,眼下摆在证监会掌门人面前的一道棘手难题是:IPO排队企业数量高达808家,发还是不发,怎么发?这或将决定着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成败。业内人士猜测:新股发行制度或迎来重大变革,并且从询价制破题。
  股市低迷和排队上市的两难命题
  证监会的压力在于,如何平稳有序地推进800多家IPO上市,确保孱弱的资本市场不被压垮,同时,还要继续深化新股发行制度改革。
  无论监管层如何坚持市场化改革思路,目前IPO的审核和新股发行进入“空窗期”是不争的事实。
  证监会发审委自10月10日审理了两家企业的IPO申请之后,截止到11月29日,发审委没有再审核任何公司的上市申请;从交易所公布的信息看,未来三周内也没有新股网上发行。
  即便如此,808家排队上市企业甚至被外界形容为资本市场的“堰塞湖”。
  来自官方的信息显示,截至11月23日,排队申请上市的企业已达808家,包括上交所申报企业155家,深交所653家(含创业板企业315家),其中,已过会未发行企业90家,预计募集资金608.12亿元。
  “资本市场供求关系已经严重失衡,现在的供给如泰山压顶,进场资金在萎缩,应该改革措施,允许地方养老金和社保基金入市。”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日前呼吁。
  在IPO休眠的同时,已上市公司的再融资依旧凶猛,庞大的再融资压力也将导致二级市场资金的“抽血”。
  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21日,今年已有403家公司提出了增发预案,剔除已实施、未通过和停止实施的增发预案,仍有322家上市公司提出了增发预案,预计募集资金总额高达5455.85亿元,相当于今年IPO的5倍多。
  除了天量融资,更雪上加霜的是,今年12月“大小非”解禁近2300亿元。与此同时,新三板一直在扩容。
  此前,为了避免A股失血,新三板首批上市企业都未开启融资功能。但这一状况究竟能持续多久,也有不确定性因素。
  屋漏偏逢连夜雨。11月27日股市失守2000点。眼下,在A股跌破2000点的当口,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推进显得骑虎难下。
  “证监会的压力在于,如何平稳有序地推进800多家IPO上市,确保孱弱的资本市场不被压垮,同时,还要继续深化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某券商投行副总经理对记者表示,这一切难度很大。
  三分之一IPO或将死在半路
  由于今年宏观经济大势不景气,企业在近一年内盈利大幅下滑。某基金公司内部预测,排队上市的800家公司恐怕会锐减300家。
  据接近监管层的消息人士称,监管层的思路可用“疏不是堵”来形容。
  证监会副主席姚刚在11月初宁波调研时曾表示,目前已过会及排队上会的这些公司股票“发还是要发的,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发”。
  据悉,就此证监会也组织保荐业务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不少业界人士积极为此献计献策。比如有专业机构建议,可开设IPO预备板,让这些申请拟上市企业先行在市场上亮相,在预备板上“挂牌”一两年,但不发行股票。
  也有业界人士建议,可借鉴台湾地区的“兴柜”模式。我国台湾地区市场目前实行所有拟上市(柜)公开发行公司强制登陆兴柜市场的制度,对拟申请上市(柜)的公司,强制要求其先在兴柜市场挂牌满6个月,挂牌期满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公司是否能够申请上市(柜)。
  不过对上述建议,亦有业内人士提出异议,认为上述办法只是将融资压力后移,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除非对IPO机制进行重大改革,否则就难以消除市场对于IPO扩容过快的预期。”
  目前饱受煎熬的还是800家待审企业。以现在的发审速度,令IPO排队公司如履薄冰。
  自今年7月中旬以来,IPO审核流程均开始明显大幅放缓,甚至某些环节出现暂停。
  “去年上报的企业,顺利的话至少也要两年过会,5年的时间(3年申报,待审2年),谁还能持续一个较好的增长率?”某券商投行总监告诉记者。“更为严重的是,一旦上不了市,其资金链可能就会断裂,因为公司应收账款早已严重透支。”
  持续的盈利增长对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公司显得尤为重要。由于今年宏观经济大势不景气,企业在近一年内盈利大幅下滑。某基金公司内部预测,如果再拖个半年,由于财务数据可能不再符合上市标准;这800家公司恐怕会锐减300家。
  记者注意到,在808家上市公司中,创业板上市公司数量多达315家。
  而不久前,百隆东方、珈伟股份就是由于明知上市后业绩下滑却未能如实、及时披露,而被证监会处罚。
  询价制度缺乏博弈及约束机制
  监管层市场化不到位,不敢完全放开券商的配售权,其结果导致发行人和保荐承销机构还是一个利益共同体。
  IPO的审核和新股发行的“空窗期”,令业界预计: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重头戏——新股发行制度或迎来重大变革。
  今年4月28日,证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启动第三轮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以抑制新股高价发行、高市盈率和超高募资金的“三高”现象。
  不过在业界看来,改革远未到位。
  “目前看所谓的新股发行改革明显没有达到预期目的。”惠理基金管理香港有限公司投资经理王炎东告诉记者,“我们看到的是监管环节和微观管理太多,无法发挥市场作用。”
  郭树清在十八大期间也表示,新股发行改革取得基本进展,但仍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对于下一步改革,郭树清称,重点在询价制度。
  事实上,2009年和2010年两次新股发行改革是在询价制的基础上完成的,在今年改革中,涉及询价制的内容有:扩大询价对象范围,允许主承销商自主推荐5~10名投资经验比较丰富的个人投资者参与网下询价配售;促进询价机构审慎定价;加强对询价、定价过程的监管等。
  但在业内人士看来,上述改革尚未触及询价制度的核心。
  “目前询价制既没有形成真正博弈,又对参与各方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某券商投行总监认为,监管层市场化不到位,不敢完全放开券商的配售权。
  其结果导致发行人和保荐承销机构还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在这种情况下,保荐承销机构不可能去培养真正的机构团队。
  在海外市场,由于有博弈与约束机制,保荐承销机构不会为了赚取一把高佣金把IPO首发价格订得越高越好,而更多地会站在投资人的角度与发行人博弈首发定价,从而避免在国内出现的超高价发行现象。
  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公司卓越成长基金经理盛军锋则认为,询价制的改革应该遵循更加市场化的方向,但这个市场化并不是在参与者力量不对等情况下的“市场化”。“过去融资者定价影响力显著大于投资者的情况造成了‘三高’发行等不合理现象,今后改革的重点应当从制度设计上保障参与各方力量的均衡。”
  “在询价制度上,市场化因素还没有发挥作用,应该加大证券商的配售权,让承销商更多地向投资者倾斜。”宏源证券研究所所长董晨称。
  在现行询价制度下,“市场还是一个政策保护之下的高估值市场,创业板动辙就发出个三四十倍的市盈率,这么高的估值凭什么?”某券商投行总监质疑。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共有355家(剔除上市前夜被紧急叫停的苏州恒久)创业板企业完成了网上发行,IPO的平均发行价格为29.71元/股,平均发行后市盈率为55.79倍。其中,超过七成个股破发。
  对此,郭树清在十八大期间也表示,“炒新、炒小、炒差是市场长期存在的问题。”郭树清表示,下一步要以信息披露为中心,以理性询价、合理询价制度为重点,来继续推进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
  “加强对过度包装以及业绩变脸等现象的监管,协调证券收益在一级市场以及二级市场上的分配,做到公平合理,融资压力就应该能够得到逐步解决。”盛军锋较为乐观地补充。(.中.国.经.营.网)


  IPO规模大幅缩水 机构退出回报率遭腰斩
  导语:相比于前几年高估值、高募资现象,今年以来VC/PE背景企业在融资规模方面相对于普通企业出现缩水。而退出的投资回报率更是被腰斩。经济观察网记者 石俊 今年以来,受多重利空因素的影响,VC/PE背景中国企业IPO数量、融资金额以及账面回报率出现大幅下滑。投中集团数据显示,截至11月,共有94家VC/PE背景中国企业在全球资本市场实现上市,总计融资达604.4亿元,仅占2011年VC/PE背景中国企业IPO总量的57.0%和33.6%。共有145家VC/PE机构通过这94家企业的上市实现231笔IPO退出,总计获得账面退出回报296.4亿元,较2011年全年1065.5亿元的账面退出回报下滑72.2%;平均账面回报率为4.41倍,较2011年7.22倍的退出回报相比也出现大幅缩水。
  深交所的创业板依然是投资机构退出的首选,在94家有创投背景的企业中,有48家在创业板退出,一共融资235.4亿元,平均融资4.9亿元。中小板退出的有25家,平均融资6.9元;上交所共退出13家,平均融资12.1亿元。在境外方面,港交所主板上市共有5家,平均融资5.6亿元;港交所创业板上市企业只有一家,融资1.6亿元;纳斯达克与纽交所上市的企业各一家,分别为YY和唯品会,融资分别为5.2亿元和4.5亿元。
  相比于前几年高估值、高募资现象,今年以来VC/PE背景企业在融资规模方面相对于普通企业出现缩水。在总量上今年以来,普通企业的IPO数量达到了123家,融资金额813亿元,单笔平均融资6.6亿元,与有VC/PE背景的平均融资规模6.4亿元基本持平。
  投资机构的回报方面,较去年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回落,投中集团统计,2012年1-11月,共有145家VC/PE机构通过94家企业的上市实现231笔IPO退出,总计获得账面退出回报296.4亿元,较2011年全年1065.5亿元的账面退出回报下滑72.2%;平均账面回报率为4.41倍,较2011年7.22倍的退出回报相比也出现大幅缩水。
  从各交易所具体IPO退出账面回报情况分析,2012年1-11月,境内资本市场的IPO退出数量达到214笔,VC/PE机构总计获得账面回报268.0亿元,平均账面回报率为4.57倍。境外方面,由于目前境外资本市场融资环境依然不佳,1-11月的17笔境外IPO退出平均账面回报率仅为2.16倍。
  同时,随着国内产业并购与整合的活跃,并购市场为PE机构退出带来机会,进一步拓宽了退出渠道。根据投中集团统计显示,2012年1-11月,共实现59笔并购退出,总计获得账面退出回报14.21亿美元,平均账面回报率为1.02倍。(.经.济.观.察.网)


  前景注水只募不投 A股融资诺言变谎言
  盛宴过后,一地鸡毛。
  作为企业IPO、增发等股权融资核心的募投项目,成了一些上市公司圈钱的资本游戏。
  11月30日,龙宇燃油(603003.SH)、闽福发A(000547.SZ)、百圆裤业(002640.SZ)、华昌化工(002274.SZ)等同时公告,对募集资金用途进行变更、延后或变更募投项目实施主体和实施地点。
  这只是上市公司募投项目变更的沧海一粟。
  查阅公告发现,今年以来,上市公司募投项目变更呈愈演愈烈之势,不仅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公司你方唱罢我登场,沪深主板上市公司也纷纷加入,多的一天发布此类公告的上市公司将近10家。
  上市公司频繁发生募投项目变更,直接体现的是募资使用效率低下,严重扭曲了资本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已在很大程度上对A股市场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一位曾先后担任两家券商投行部总经理的人士认为。
  募投频繁变脸
  无论是IPO还是增发,募投项目质量都是市场对上市公司评价的基础。
  然而,已成为A股特色的募投项目变更现象,其频率之高、速度之快、比例之大,着实令人眼花缭乱。
  记者随机翻阅A股公告发现,仅10月23日至10月26日的4个交易日,沪深两市至少有23家上市公司对募投项目进行了变更、调整、延期、暂缓或终止。
  近年来,企业IPO之后业绩变脸备受市场诟病,但募投项目频繁变更却未能引起足够关注。
  以2009年10月30日挂牌的首批28家创业板公司为例,这些创造了高股价、高市盈率、高募资神话的所谓高成长企业,上市3年来,仅3家公司完整兑现了招股书所列募投项目承诺。
  此外,中农资源(600313.SH)当初IPO募投的6个项目,已经全军覆没,近年始终挣扎在*ST与ST的边缘。
  利亚德(300296.SZ)上市仅半年,就因资金紧张将募投项目投资由2.81亿元变更为1.22亿元,将募投项目变更后剩余募资中的8000万元永久补充流动资金。
  作为企业 IPO 或增发、配股的必备法律文件,募投项目的可行性和预期目标是监管部门审核的关键所在,也是投资者利益的实现基础,上市公司都是信誓旦旦对此详尽罗列。
  但现实中,在上市公司募资后,项目却时刻充满了变数。
  2011年4月15日上市的聚光科技(300203.SZ),甚至出现资本市场罕见的出售尚未投产的募投项目。
  根据11月21日公告,聚光科技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转让募投的光纤传感安全监测系统建设项目,转让价格为1468万元。招股书显示,该项目计划投入募集资金5014万元,计划于2013年4月底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每年可新增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为6800万元与1915万元。
  可是,这个作为聚光科技IPO募投亮点的项目,在转让之前仅完成投资进度11.45%,出售后此项募资将择机安排另用。
  更有甚者,中联重科(000157.SZ,01157.HK)干脆以控制投资风险为由,终止了定增募投的散装物料输送成套机械研发与技术改造项目,将募资5.19亿元转为补充流动资金。
  上市公司没有按照招股书等承诺的募投项目进行投资,虽然履行了相关变更程序,但严格意义上也是一种变相侵占行为。前述市场人士认为,用好募集资金是保证上市公司质量的最直接、有效手段。
  根据证监会相关规定,上市当年累计50%以上募集资金的用途与承诺不符、实际盈利低于盈利预测达20%以上等,可根据情节轻重,3个月到12个月内不受理相关保荐代表人具体负责的推荐;情节特别严重的,撤销相关人员的保荐代表人资格。
  但目前有据可查的最严处罚,只有向胜景山河保荐机构平安证券出示警示函,并撤销其两名签字保代资格。
  由于目前针对募资和募投项目监管法规大多属于原则性,并无具体衡量指标、确认标准和操作手段,加上股权融资监管存在弹性及非确定性,导致对违规责任人的处罚较轻,影响较小,无法起到震慑和惩戒作用。上述市场人士称。
  诺言=谎言?
  上市公司募投项目变更,直接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
  列举一例,雪人股份(002639.SZ)两个募投项目在今年9月实施调整后,使其正式投产日期由原定的2013年3月底和2013年1月,延迟至2013年9月底与2013年10月。仅其中一个项目延后,相比招股书承诺的预期税后利润就要减少4901.34万元,这已超出其今年前三季度4828.21万元的净利润。
  募资使用无序也层出不穷,2011年6月21日上市的恒大高新(002591.SZ)就是一例。
  恒大高新今年被江西证监局查出,公司内部审计未按规定对募资使用和管理进行定期的审计并出具意见、部分募资使用情况与招股书披露的投资计划不完全一致。
  不仅如此,其上市后当年净利润就下滑11.7%,今年前三季度再度下降15.9%。
  A股上市公司普遍存在重融资、轻使用的现象,不少公司主要看自身是否具备股权融资资格,并且为了利用这种资格而去找项目,于是资格不用,过期作废成了部分上市公司的共识。前述市场人士表示。
  这种以圈钱为首要目标的做法,募资到位后自然无法按计划对临时拼凑的项目进行投资。
  不可否认,募投项目从立项至募资到位有一定时间间隔,其间可能会出现各种变故,但也说明上市公司在选择投资项目上战略规划不清,缺乏科学的论证,市场调研和募资计划并不到位,对经济环境的变化同样估计不足。上述人士认为。
  先募资再寻找合适投资项目潜规则盛行,导致A股市场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一方面,众多企业争先排队等候上市及配股、增发,另一方面,上市公司的募资却大量闲置。
  颇具代表性的是被投资者广泛质疑的同花顺(300033.SZ),其前三季度实现税前利润1904.55万元,其中1757万元竟然主要来自募集资金利息所得。
  深交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355家创业板上市公司原计划募资873亿元,实际募集却达到2310.39亿元,超募比例达到了165%的1427.39亿元,平均每家超募高达4.02亿元。
  这无疑造成了资本市场资源的严重错配和浪费。
  超募资金在短时间内很难找到好的投资项目,尤其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上述市场人士说,即使找到了,企业也不可能有过多的精力和能力去保证每个项目的正常建设、运营。
  例如,顺网科技(300113.SZ)终止了超募资金使用计划,昌红科技(300151.SZ)部分募集资金和超募资金投资项目延期,仁智油服(002629.SZ)则直接使用超募资金补充募投项目自筹资金缺口。
  规范上市公司融资行为,提高募集资金使用效率,是健全证券市场的一个根本问题。上述市场人士认为。(.2.1.世.纪.经.济.报.道)


  摩根大通:A股沦为圈钱市 股民缺信心致连跌  
  美国摩根大通银行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大中华区经济研究主管朱海斌30日表示,中国经济数据好转,A股却连跌,首先源于国内对股市缺乏信心。
  当天在北京举行的媒体见面会上,周海斌谈及中国股市时表示,中国股市沦为圈钱市,证监会应该进一步完善制度,加大对QFII、RQFII引进力度,鼓励海外资金进入中国资本市场。其次,上市公司整体利润下滑也导致股市下跌的原因之一。(.中.新.网)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