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将专项检查 郭树清:多种方式分流在审企业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证监会将专项检查 郭树清:多种方式分流在审企业

加入日期:2012-12-17 8:15:19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国内排队IPO企业增至831家
  新华社北京12月16日专电(记者 杨毅沉)根据中国证监会最新披露的首发股票申报企业基本信息,截至12月13日沪深交易所共有831家企业排队等待在沪深市场IPO,排队企业规模几周来持续小幅攀升,但业内人士预计未来排队规模可能将根据企业2012年盈利情况和市场行情发生变化。
  截至12月13日,包括初审中、落实反馈意见中、已预披露、已通过发审会和中止审查的各类企业,沪市主板、深市中小板与创业板三大市场目前共有831家企业排队等待IPO登陆交易所上市,数量规模几周以来持续攀升。其中创业板和中小板排队企业数量较多,两个市场已经通过发审会、拿到“上市通行证”的企业已超过80家。而在上交所等待IPO的排队企业中,仅地方商业银行就有13家之多,而房地产行业企业也有3家。(北京日报)


  赴港上市 难以减缓现阶段A股IPO压力
  目前在A股大门之外排队待审的企业超过800家。这800多家企业形成一座IPO“堰塞湖”,成为A股市场的一道奇观。如何消除这座IPO“堰塞湖”,成为困扰目前A股市场的一道难题。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赴港上市成了舆论方面分流IPO“堰塞湖”的渠道之一。根据媒体报道,监管部门正在研究降低企业境外上市门槛,为企业提供便利的境外融资通道。内地和香港监管部门目前在磋商中已提到降低内地企业赴香港上市门槛问题。这既能缓解内地上市排队久的难题,也可满足企业融资需求。
  赴港上市对于国内企业中的个体来说,一旦上市成功,对于满足企业融资需求是有积极意义的。不过,对于缓解A股市场的IPO压力来说作用有限。目前内地企业赴港上市并不容易,有着很高的门槛。依照港交所规定,申请上市的企业只需要在过去3年合计盈利不少于5000万港元,最近一年不少于2000万港元,上市时市值至少20亿港元。但目前内地自己制定的赴港上市标准远远超过了港交所的规定,如规定拟赴港上市企业净资产必须不少于4亿元人民币,且在过去一年税后利润不少于6000万元人民币,集资金额不能少于5000万美元。正是这样的高门槛,切断了很多内企赴港上市之路。最近发生的张兰更改国籍事件,实际上就与俏江南赴港上市有关,从张兰更改国籍事件中,人们不难看到内地企业目前赴港上市之艰难。
  虽然目前证监会有意降低赴港上市门槛,取消净资产、融资额、净利润等要求,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赴港上市。但目前这件事情还只是处于内地与香港监管部门的磋商阶段。从磋商阶段到最终确定下来,这中间还需要一定的时间。等最终确定下来之后,再到有香港股市保荐资格的保荐机构进入公司,最后到相关公司成功赴港上市,这最快也该需要一年的时间。这对于减轻目前A股市场的IPO压力无异于远水近火。
  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很多公司对赴港上市也缺少动力。赴港上市是有利于树立公司的国际品牌形象,但很多企业上市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企业发展,而是为了公司控股股东、公司高管以及投资人套现的需要。但由于在香港市场上一些没有发展潜力的上市公司股票定位比较低,其股价远远低于A股市场,因此,很多国内公司更愿意选择A股上市,而不是港股上市。一些企业即便选择了赴港上市,但最终还是希望能够回到A股上市。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香港市场监管的严厉让很多公司望而却步。众所周知,包装上市是A股市场IPO的潜规则,哪怕企业欺诈上市,但只要上市成功,就几乎不会退市 ,有关当事人也很少受到严厉的惩处。可以说,A股市场对造假者是相当宽容的。但香港股市对造假者是绝对不会心慈手软的。造假者不仅要赔偿投资者损失,而且股票还要退市,保荐机构与保荐人等中介机构也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如洪良国际相关各方都受到惩罚,不仅如此,香港证监会对保荐人虚假陈述的处罚力度还在加大,规定从明年10月1日起,招股书失实保荐人须负民事及刑事法律责任,一旦定罪,最高可监禁三年和罚款70万港元。这种严厉惩处足以吓退习惯于造假上市的内地公司。(证券时报)


  IPO堰塞湖让粉饰业绩公司无处遁形
  全球表现最差的A股让浩浩荡荡的IPO大军不得不停下了脚步,由此积压了830家拟上市公司的排队长龙,其中103家企业已过会在等待发行,好比是悬在A股头顶的堰塞湖,让二级市场投资者惴惴不安。有些拟上市公司已经苦等了一年之久,原指望通过粉饰业绩冲刺IPO,上市后就万事大吉,没想到会被搁置那么久,结果纷纷业绩变脸、原形毕露。
  据称,在IPO的排队长龙中,大概会有200家将在年底主动撤回申请,等到财务指标符合上市要求后再重新申报资料上会。这是意外收获,如果IPO一直浩浩荡荡滚滚向前,会有多少这样滥竽充数的企业混杂其中啊!这些企业一旦上市就会成为二级市场的包袱,倒霉的只能是投资者。
  业绩变脸背后是财务造假
  现在人们对新股一年富、二年平、三年亏的现象已经见怪不怪,上市一年即变脸的企业也不在少数。今年新股的“变脸王”珈伟股份,预计2012年全年净利润同比下降82.55%~91.27%;今年3月上市的隆基股份 ,预计2012年全年净利润同比下滑50%以上。如果仅仅是碰到了全行业的困境,投资者是能够谅解的,问题是有那么多业绩变脸,而且幅度又那么大,这就很不正常了。
  粗略分析这些业绩变脸的公司,可以发现一个现象:业绩变脸主要集中在新上市公司身上;老上市公司也有业绩变脸的,主要是那些要再融资的公司,业绩突然变好;或者是濒临退市的绩差公司,靠着一块非经常性损益收入业绩突然变好。在这个现象背后,其实是见不得阳光的利润操纵。对拟上市公司来说,业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新股发行价格的高低,决定了圈钱的多少,因此,利润操纵的冲动会更强烈。但是操纵利润一时容易,要连续操纵几年就没有那么容易了。过去IPO短平快,所以不少包装漂亮的企业得以顺利上市,上市后利润操纵难以为继,结果只能被打回原形。现在IPO申请时间拉长,那些操纵利润的拟上市公司连这点时间也熬不过去,纷纷原形毕露,只能灰溜溜地打退堂鼓。
  一家企业的利润应该是相对稳定的,如果业绩忽上忽下,这样的企业本身就不符合上市标准。更严重的问题还在于,这样的企业十之八九存在利润操纵、业绩包装的问题。业绩的上上下下本来是正常的,但这种变化超过正常范围达到变脸的程度,就很不正常了,在这背后或多或少都有财务造假的魅影。对此监管者其实也心知肚明。曾经有一个监管者在两会期间提出,现在IPO的标准要求太高,导致一些新上市公司业绩变脸,建议放低新股上市门槛。按照这种说法,是因为IPO的门槛高了,才逼得拟上市公司操纵利润做高业绩,结果导致上市以后业绩变脸,似乎粉饰业绩是被逼无奈才出此下策。这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IPO粉饰业绩已经到了泛滥的地步。
  延长IPO周期淘汰变脸公司
  粉饰业绩泛滥成灾,这是A股面临的最大危机。监管者对此并没有火眼金睛来识别,少数人甚至把原因找到了IPO门槛太高这一点上。如果因此而放低新股上市门槛,以此来改变愈演愈烈的粉饰业绩现象,那将是A股的巨大灾难。长期以来,融资功能一直被作为A股市场的重中之重,因此,新股包装上市一度还被认为是一个必要的手段,不允许的只是过度包装。一切都为了方便融资,因此,新股发行上市的时间被一缩再缩,过去曾经规定拟上市公司要有一年的辅导期,后来这个规定莫明其妙地消失了,上市辅导的形式还在做,但已经没有时间限制。这使得粉饰业绩的行为可以逃避起码的时间考验。
  现在二级市场持续下跌倒逼IPO放慢脚步,导致那些粉饰业绩的拟上市公司难以为继,其中一部分只好打起退堂鼓。这给了人们一个提醒:原来的IPO速度是不是太快了?一些上市就变脸的新上市公司,就是因为没有经过较长时间的考验,才使得其粉饰业绩的行为得以蒙混过关。今后有必要适当延长申请IPO的周期,让那些拟上市公司至少经历一个财年的业绩考验,才可以上会审核。经不起时间考验的肯定不是好企业,延长申请IPO的周期就是要淘汰这样的企业,那将是二级市场的福音。(证券市场红周刊)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