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核电IPO狮子大开口
本月7日,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出现在证监会最新的首次公开募股(IPO)初审名单中。此外,中国核建、上海电力 、广东核电等大佬也在运作上市的传闻,在市场亦早已流传。
据报道,“十二五 ”接下来的3年中,核电建设约4000亿元的投资有望落实,其中近2000亿元的设备采购量将释放。
两大央企竞争核电第一股
近日,环保部一周内相继批复了田湾核电厂3、4号机组工程和秦山核电厂厂区防洪防水淹两个核电项目。
重启不久的核电项目在逐步加速,几大核电公司上市计划也再次被提上了日程,并有望迎来突破性进展。实际上,从去年开始,相关公司就在积极筹划上市。
2011年3月日本福岛的核泄漏事故,引发了全球对核电发展的质疑,事后我国也暂停核电新项目的审批,核电行业发展一度陷入低谷。
尽管如此,这一年多来,几大核电公司并没有停滞不前,而是在积极为上市做准备。实际上,中国核电已经通过上市环保初审。
今年6月5日,环保部发布公告称,按照工作程序与要求,环保部已经对中国核电下属7家生产企业开展了核查工作。11月1日,环保部再次表示,对中国核建下属10家全资或控股子公司开展核查工作,经核查,未发现上述企业存在违反相关法律的行为。
中国核建也成为今年以来继中国核电之后第二家通过环保核查的核电公司。值得注意的是,环保部网站同时披露的《中国核工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A股股票环境保护核查技术报告》还显示,中国核建拟公开发行不超过5.25亿股,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这低于此前发行30亿股的预期。募投的6个项目计划的募集资金使用量总计18亿元。
早在2011年初,中国核建向证监会提出申请上市的要求,但是由于日本福岛核事故的影响,该项工作被迫暂停。今年,经过与证监会的沟通和协调,证监会同意中国核建上报申请上市资料,第二阶段的上市工作重新开展。
由于中国核电首先通过环保核查,业内一直猜测中国核电可能成为核电第一股,但如今看来,中国核建已经追上了中国核电的步伐。这两大央企究竟谁能够竞得核电第一股,目前未可知。
四大核电公司IPO竞跑
除了上述两大央企,另外两家核电公司也在加速上市步伐。
上海电力去年7月发布公告称,其拟向特定对象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发行对象包括中电投以及其他合法投资者在内的不超过十名特定投资者,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95亿元。其中,中电投拟以不少于25亿元的现金认购本次发行的股票。
值得注意的是,中电投持股上海电力42.84%股份,而中电投旗下中电国际则持股18.86%。如果定向增发成功,中电投的优质核电资产将通过上海电力实现上市。
2011年12月1日,上海电力发布公告称,这一定向增发案已经获国家国资委原则同意,这意味着中电投核电资产上市的障碍已经基本不存在。目前来看,中电投何时上市也只是时间问题。
此外,国家核电更是在其首份社会责任报告中透露,国家核电将在“十二五”期间力争实现整体上市。早在2010年,国家核电董事长王炳华就曾定下“三步走”上市目标,并计划在2012年下半年实现整体上市。
中国核工业集团董事长孙勤近日还公开表示,中核、国家核电以及广东核电集团都有上市计划,但国家在掌握上市的节奏,目前中核的IPO工作正在进展中,更多考虑在A股上市,但最后还要以证监会审批为准。
资料显示,中国核电能源发展政策经历了三次转折,从2005年的“适度”到2007年的“积极”,再变为2011年的“大力发展”,到2011年核电发展达到了一个与风电争夺第三电力来源的顶峰位置。
目前,“十二五”规划已经将核电列入了非化石能源行业,规划称“十二五”末非化石能源将占整个能源比例的11.4%,另外,“十二五”末核电的总装机目标将达到4000万千瓦,而风能的装机目标则是1亿千瓦,显然,核电在整个电力能源结构中次于火电、水电、可再生能源,排在了第四位。
10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核电发展规划,这在多名业内人士看来,《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是核电重启拿到最过硬的一张“准生证”。随之而来的是,11月末,环保部一周之内连续批复了田湾核电厂3、4号机组工程和秦山核电厂厂区防洪防水淹两个核电项目。这甚至被业内解读为核电发展的“复苏”,“加速度”即将开始的信号。
资金压力迫使公司上市融资
10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讨论并通过《核电安全规划(2011—2020年)》和《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这被认为是核电项目重启的信号。
近日,环保部更是在一周内相继批复了田湾核电厂3、4号机组工程和秦山核电厂厂区防洪防水淹两个核电项目,不难看出核电项目的建设在加速。
几大核电公司的上市工作在此时提速可谓恰逢其时。“整体来说核电央企的市场化改革步伐落后于其他能源央企的进程。”有券商分析师表示。
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出台,规划指出,“十二五”时期,预计新增核电装机约3000万千瓦,2015年核电投产装机容量达到4000万千瓦。
以当前我国核电建设投资情况看,即使大幅提高设备国产化率,将每千瓦核电建设成本降低到1万元,实现4000万千瓦装机目标,至少也需要4000亿元的投资,这就对核电
企业资金造成的压力不小。
在这种情况下,核电企业上市融资显得极为迫切。有业内人士认为,融资将是核电企业下一步发展的重点工作。而业内最为期待的就是选择合适的时机,在改革不断深化并取得一定成果的时候,进入到上市阶段,解决核电发展中巨额资金投入的问题也是核电公司谋求上市最重要的目的。
记者获悉,核电站的建设周期需要5年以上,而在更早的时候,便需要展开项目的前期规划及准备工作了,另外,资金投入又非常大,一个核电站建设动辄需要上百亿甚至几百亿元的投资,之前企业“以核养核、滚动发展”的方针不仅融资速度慢而且资金供应量有限,另外,核电企业可以获得较为丰厚的利润,但是相对于巨额的投资依然是“杯水车薪”。而另一方面,巨额的投资和投资周期过长等因素让民营企业对其望而却步,阻隔了民资进入的途径,更加大了核电企业融资的难度。
显然,相对于这么大的资金缺口来说,通过发行债券等方式融资根本解决不了大的问题,所以核电企业纷纷走上了上市融资的道路。
数千亿蛋糕待分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外企或更多选择与国内企业合资以分食2000亿元的蛋糕,而国内自主掌握三代核电技术或需到“十三五”才可实现。
据了解,目前东方电气 、二重重装 、中广核等国内重点核电设备企业已陆续接到核电项目的相关订单。东方电气内部人士表示,公司在田湾5、6期项目均有涉及,且公司目前的在建项目运营状况良好。据东方电气内部人士透露,目前80%的在建项目该公司均有涉及。
二重重装核电石化事业部负责人则表示,作为国内大型锻件制造领域的龙头企业,公司已经接到相关订单。作为国内装备业的另一巨头,从2010年末至2012年夏季,中国一重大连核电装备制造基地已向红沿河、方家山、福清等核电站提供了6台百万千瓦级核电反应堆压力容器。
一位长期跟踪核电领域的分析师表示,未来符合三代技术的装备国产化进程将大大提速,掌握相关技术的企业将从中受益。
有媒体报道,由中核武汉核电运行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针对三代核电AP1000机组的11项在役检查和维修关键技术,日前在京通过国家级能源科学技术鉴定。券商分析师认为,中长线来看,核电概念板块业绩释放要到明后年。从产业链来分,核电设备制造行业分为三个子板块:关键设备制造、重要零部件制造及其他材料。一些细分领域公司也值得关注,比如通风设备类企业等。建议关注5股:中国一重、二重重装、东方电气、久立特材 、江苏神通。(.中.华.工.商.时.报)
未发先衰 IPO公司将现主动撤单潮
截止到12月12日,沪深两交易所共820家IPO公司等待发行。其中,已过会待发行公司90家,初审中170家,落实反馈意见中473家,已提交发审会暂缓表决2家,预披露63家,中止审查22家。
在22家中止审查的IPO公司中,创业板占了21家。业内人士表示,未来一两个月内,中止审查的比例会明显增加,IPO公司将会出现一个主动撤回的高潮,会有数十家之多。
2012年,经济形势限制了IPO公司的盈利增长,尤其是光伏、机械制造、化工等行业,几乎全行业负增长。
在今年12月初举行的2012年第四次保代培训会上,监管部门也透露说2012年净利润下滑20%-50%的IPO公司有很多。证监会创业板发行监管部审核二处处长杨郊红在培训中也说:“好多企业2011年鼓了大包,现在很痛苦,只能撤材料。”
虽然到现在为止,监管部门仍没有公布任何新股发行改革的新政策,在有新举措之前,IPO“堰塞湖”的820家企业还将继续存在一段时间,业绩下滑的拟上市公司也将因不符合发行条件而被迫撤回材料。(.兰.州.晨.报)
IPO堰塞湖有待疏导 新股发行改革或有大动作
在银行股为首的大盘蓝筹股带动下, 股市昨日继续反弹, 上证指数收报2082.73 点,向2100 点挺进。股市的投资气氛有所改善,新股发行依然暂缓。市场寄希望于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发行认沽权证、新股先上新三板、可转债等三种方案都在市场热议。
待上市企业达到820家
根据证监会公布消息, 截至12 月6日, 准备在上交所上市的公司有158 家,包括中国核电、中国邮政速递物流等大型公司等;计划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公司上周新增4 家,达到342 家。另外,还有320家公司准备登陆创业板。这也意味着,包括初审、已过会未发以及终止发行的待上市企业合计达到820 家。而到目前为止,仅有54 家公司终止审查。其中中国核电是名副其实的“巨无霸”,拟登陆上交所,募集资金可能在百亿元以上。800 多家企业排队上市,对目前依然弱不禁风的A 股市场来说, 绝对可以算得上是重重大山。尤其是一些融资额巨大的企业,一旦他们发行上市,肯定会压垮A 股。疏导这个IPO 的堰塞湖,发行制度不改不行。这是从监管层到普通投资者的共识。
先到新三板再转主板
新股发行该如何改? 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日前在上海调研时, 信诚基金公司总经理王俊峰连续提出: 在新股发行环节,探索配套发行认沽权证,鼓励拟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等方式。
国泰君安证券公司总裁陈耿提出了,新股发行改革思路先上新三板,再转主板、创业板。陈耿说, 对于800 多家IPO 排队企业, 可以借鉴台湾地区的经验,引导拟上市企业先到“新三板”或者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 同时在制度上安排一定的配套机制, 允许经过一段时间考验的优秀公司转到主板、创业板。
市场预期在改革方向明确前, 管理层可能将上市公司IPO 的审核时间延后,暂停新股发行将为改革赢得缓冲期。
有业内人士预计,在现今排队的820家企业中, 大概有200 家企业将在年底主动撤回,重灾区可能是风电、光伏、房地产相关企业、装备企业等。(.羊.城.晚.报)
保代吐槽新股发审冬眠
138分,李佳(化名)长舒了一口气。这名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出身的投行业人士终于考过了。
李佳参加的是2012年保荐代表人胜任能力考试,被称为中国含金量最高的考试之一。12月5日,考试发榜,这是李佳第三次赶考,如愿过关。
一位投行负责人向记者透露,今年全行业共有4000多人参加考试,约500人通过。
迎接这些未来金领的可能是百万级年薪,亦可能是无项目可做。
目前,新股发行审核何时重启尚不明朗,证商裁员的消息不时刺激着公众的眼球。
李佳并不否认保代动辄两三百万年薪和百万转会费的制度红利时代已经临近尾声,但称“我们没能赶上最好的时候,但现在还远没有到最坏的时候”。
兴奋和焦虑
“80后”的李佳是上海一家中型券商投行部的高级经理,拥有注册会计师执照。她说,自己工作日飞来飞去驻扎在各地的项目中,双休日则全天候地泡在浦东图书馆啃厚厚的考试书本。
2010年保代胜任能力考试的通过率仅为1.05%,李佳没有通过,2011年她又以一分之差失之交臂。这次,她距离获得保代这一投行金字塔尖的称号仅一步之遥。
根据证监会出台的保荐业务管理办法要求,保代考试合格只是成为保代的门槛之一,申请人还需要在一单境内证券发行项目中担任过项目协办人,才有资格注册成为正式的保代。
今年,和李佳一样跨入准保代门槛的还有500多人。上述投行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4000多个考生中通过的人数约500人,通过率为13%,与去年相当。
本报记者梳理中国证券业协会的统计数据发现,目前在册保代2000余人。行业人士估算,在今年保代考试之前的准保代规模在1000人左右。此次准保代再度大幅扩军,使保代和准保代的规模达到约3500人。有市场人士担忧保代资格的含金量将被继续稀释。
市场供给增加,需求却在减少。刚从考试的兴奋劲儿里回过神来,李佳又陷入另一种焦虑,在新股停发的低迷市里,何时才能踮起脚尖够到保代的注册资格。
“IPO最近一段时间都不用指望了,祈祷公司尽快能够安排我做一单增发项目的协办人。”李佳告诉本报记者,“无数双眼睛都在盯着,何时轮到我还是未知。但总好过有些小券商的准保代,不少人2007年就考试通过了,因为所在券商的项目匮乏,到现在都还没能够签到项目转正。”
因市场低迷等因素,自今年8月1日以来,新股审核开始进入长达4个多月的近乎“空窗期”,仅在9月末的时候“昙花一现”,发审委和创业板发审委各审理了2家企业的IPO申请,最终两家未通过,一家暂缓表决,仅北京中矿环保科技一家拟创业板企业获得通过。进入10月以来,新股发行也几近停滞,仅浙江世宝(002703.SZ)一家于11月2日挂牌上市。
李佳对本报记者说,虽然其所在公司目前还没有裁员降薪的实质性举措,但有个别大券商已经有所行动,整个行业有一种山雨欲来之势。
“至少不用太过担心裁员的问题了。”另一位通过考试的准保代说。每个月新增2万元的准保代津贴,也是考试通过后的一大福利,尽管也有一些券商于最近取消或降低了对准保代和保代的津贴,但其所在的券商因较为倚重投行业务,尚未有“节流”的打算。
有忙有闲
新股停发时,保代是否就此闲得发慌无事可做?有项目在苦候待审的保代是否焦心如灼?
“没时间去关心IPO何时重启的问题,还是一如既往地忙碌,按部就班地推进项目进程。”刚从外地出差归来的张群(化名)面容略显疲累。
张群是一家区域性上市券商的保代,去年刚获得注册资格,目前在证监会里排队的一个土木工程项目,是他签字保荐的第一单项目。
“去年年底申报,排队至今补了一次年报和中报,马上就要补第三份财务报告了。这样的情况以前还并不多见。”他表示。
对于目前热议的在审企业业绩大幅下滑,主动撤回或不在少数的猜测,张群并不担心。他表示,在今年的宏观形势下,大多数企业业绩下滑无可厚非,关键还是看是否具有持续增长的能力。
他打了比方:“耐克型”可以过关,“李宁型”则不符。
对于IPO停滞对收入带来的影响,张群表示肯定会有一些,但应该也只是周期性的。本报记者了解到,不少券商都对拥有在会项目的保代提供每月1万~2万元的补贴。
为了眼下这个在会项目,张群需要赴京和预审员进行沟通并定期补充财务报告。但他大部分时间仍需扑在其他IPO项目中,辗转各地。他称,自己同时在跟进的IPO项目有5个,分处于不同的阶段,有两个预计在明年下半年报材料。
“现在只要能够回家过周末,我就已经很满足了,别无他求。”他感叹道。
据本报记者了解,目前保代主要的发力方向集中在3~5年后上市的培育期项目。另外,非公开发行项目审批近期加速,也促使保代开始关注增发项目这块蛋糕。
新股发行审核何时重启尚不明朗,却无碍申报队伍的不断壮大。据本报梳理统计,截至12月6日,IPO在审待发企业合计为830家。一家投行负责人表示,明年拟报材料的IPO项目也颇为可观,预计总量会增至千家。
有的保代无暇度周末,也有保代乐做“花瓶”。李佳和张群都表示,在业内也不乏准保代和保代长期处于闲置状态的情况,却拿着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基本年薪乐得清闲,特别是在缺乏活力的中小型券商中居多。这些券商为了保留保荐机构的资质要求(最低要有4名保代),只能“供养”着那些碌碌无为的保代。(.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