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媒体称习近平广东行强调富国富民之路
近日,韩国媒体对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视察广东给予极大关注,认为习近平通过南巡再次向国民传递了继续走富国富民之路的信念。
韩国联合通讯社报道说,习近平总书记执政后首次离京视察选择了广东,表现出要通过重温邓小平的改革路线,将进一步坚定改革开放路线的决心。
报道说,习近平主政后,屡次强调反腐倡廉,并以身作则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作风。报道还特意提到,习近平在访问国家博物馆的时候,下令不要封路清道和组织欢迎活动,在向邓小平铜像献花时与市民亲切握手等场面也受到了广大中国人民的欢迎。
报道还指出,通过此次视察广东,习近平将规划出包括行政改革和经济发展政策等内容的“第二南巡”宏伟蓝图。(.国.际.在.线)
习近平总书记南巡:不定调中有定调
习近平总书记的第一次地方考察选在了深圳及广东诸地。不封路、无红毯、更亲民,习近平的考察践行了刚刚出台的“八项规定”。
9日习近平在广州主持召开经济工作座谈会说,“这次座谈会主要是听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为中央下一步安排经济工作做点准备……我们不定基调,事先也没有要求大家提交发言稿,就是希望大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畅所欲言。”
“不定基调”反映了新的领导集体尊重基层群众的自由和创造精神,渴望听到更多的实话、真话、有用的话。“不定基调”解除了参会人员的顾虑,大家深入交流,座谈会气氛十分活跃。
这样的座谈会是能够了解基层真实情况,反映真实问题,能提出有益的思路和办法的座谈会,是很受大家欢迎的座谈会。这种实事求是、讲求实效的工作作风,就是“不定调”中无言的定调。
针对大家提出的关于做好经济工作的建议,习近平强调,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国际竞争历来就是时间和速度的竞争,谁动作快,谁就能抢占先机,掌控制高点和主动权;谁动作慢,谁就会丢失机会,被别人甩在后边。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刻不容缓”、“谁动作慢,谁就会丢失机会”,总书记对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抢占竞争制高点的殷殷期望和急迫心情,跃然纸上。
总书记心中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个大格局,不仅包括产品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东中西部地区结构调整、城乡经济结构调整等,而且包含了投资、出口、消费三大增长动力配比的调整。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而且与当前我们所处的国际大环境密切相关。随着我国用工成本逐渐抬升,国际低端产业大量流入越南、泰国、印尼等东南亚国家,我国深圳、广东、江苏等东部沿海传统优势产业正在逐步丧失竞争优势,如果不加快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业链转移,就会有产业“空心化”的风险。
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事关当前中国经济稳增长的大局,事关我国未来竞争力的涵养,是我们搞好经济工作的总抓手,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内容。值得欣慰的是,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中国经济结构正在一点点趋向合理。
“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从坏处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牢牢把握主动权。”总书记平实的话语是期望,也是要求。抓住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国经济就抓住了最大的主动权。(.经.济.导.报)
11月宏观数据亮点颇多 经济企稳回升信号明确
11月主要经济数据悉数亮相,表明经济企稳回升迹象进一步显现。无论是从工业数据、发电量数据、消费数据,还是从固定资产投资、铁路货运量来看,11月经济数据得到了全面改善,可见,前期各种促进增长的措施已经见效,各种政策的综合效应推动了经济的全面复苏。
数据显示,在刚刚过去的11月里,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发电量两项指标双双回升,表现最为突出。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1%,创今年4月以来新高。而11月发电量401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9%,增速为年初以来最高。对此,有专家表示,工业增加值数据和发、用电量数据紧密相关,其中发电量与经济增长关系密切,亮相数据的回升,印证了宏观经济的回暖。
从数据上看,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投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数据显示,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477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4.9%,这一增幅较10月增幅扩大0.4个百分点,并创下近8个月新高。此外,1-11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326236亿元,同比增长20.7%,增速与1-10月持平,其中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287332亿元,同比增长28.8%,加快2.1个百分点。
同时,经济全面回暖也传导至物价领域。数据显示,11月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涨幅重回“2时代”,较10月回升0.3个百分点,食品价格是主要因素,食品价格同比上涨3.0%,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约0.95个百分点。11月CPI的微幅上涨属预料之中,全年CPI实现涨幅控制在4%的目标已无悬念。而多数机构认为,在总体需求复苏力度偏弱的情况下,暂不存在通货膨胀的问题。
此外,昨日财政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全国财政收入7871亿元,比去年同月增加1414亿元,增长21.9%。其中,中央本级收入3672亿元,同比增长17.9%;地方本级收入4199亿元,同比增长25.6%。财政收入中的税收收入6760亿元,同比增长21.1%。财政部发布的公告显示,本月财政收入增幅较高,主要是因为去年同期收入基数较低的影响。
同一天,央行公布的11月信贷数据显示,1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5229亿元,同比少增400亿元,略低于预期。据统计,前11月累计投放已超去年全年,而且社会融资增量与经济发展需求亦基本匹配。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12月3日发布数据显示,11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PMI)报55.6%,环比上升0.1个百分点,表明非制造业经济仍保持快速增长趋势。
综上所述,11月经济数据的诸多亮点印证了宏观经济的回暖。未来,在外需不足的情况下,中国应通过扩内需来实现经济的企稳回升,同时还应研究并实现出口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出口产品结构的不断改善,积极地应对环境的变化。同时,当前财政收入比较稳定,能充分应付市场的流动性问题,在经济企稳大背景下,未来货币政策维持现有状况的预期依旧强烈。(www.ccstock.cn)
报告称2030年前中国成全球最大经济体
“我们正处于人类历史的关键节点,未来的可能走向将有巨大差异。”在美国情报委员会主席克里斯多夫·基姆看来,新技术、资源日渐减少、及人口爆炸性增长将在未来18年改变世界的权力平衡,并触发经济和政治的剧变。
根据美国情报委员会10日发布的报告,认为在2030年之前,亚洲的实力将超越北美和欧洲,中国则将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
报告称,基于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口规模、军费开支以及技术投资,到2030年亚洲实力将超越北美和欧洲两大地区的总和。而除了中国、印度和巴西,哥伦比亚、印尼、尼日利亚、南非和土耳其将对全球经济而言显得尤为重要。欧洲、日本及俄罗斯等经济体的相对重要性则有可能下滑。
山姆大叔唱好中国经济
2030年将成最大经济体
尽管在新的全球力量格局中,美国仍可能是“领军者”,但这份报告认为,中国经济可能会在2030年之前就超越美国。报告指出,发展中国家目前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超过50%,对全球投资的贡献超过40%,全球投资增长的贡献超过70%。而中国目前作出的贡献是美国的1.5倍。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0日也表示,看到有迹象显示中国经济出现上行趋势。中国10月领先指标升至99.6,此前四个月为99.5。经合组织表示,有迹象显示中国的经济周期拐点开始出现。该组织上个月曾表示,预计中国经济今年将增长7.5%,同时还预计2013年中国经济将增长8.5%。
不过,美国情报委员会也警告称,尽管经济影响力日益增加,发展中国家也面临自身挑战,尤其是维持经济增长动能。报告称,预计中国的经济增速将快于印度,但到2030年,两国之间的差距会缩小。报告还称,中产阶级崛起速度最快的地方将在亚洲,印度的速度可能领先于中国。
报告认为,中国目前8%至10%的增长率可能会成为一个遥远的记忆。“中国在过去三十年内平均实际增长为10%,但根据一些私人部门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经济的增速可能会仅有5%。”
四大趋势引导世界转型
“黑天鹅”事件仍潜伏
这份长达140页的报告,详细阐述了情报分析师眼里正在导致世界转型的四个“大趋势”,各个国家、经济体、投资者、政治体系和领袖们将遇到的危险和机遇。
报告指出,这些主要的趋势包括美国在全球主导地位的终结、个人权力相对于国家的壮大、中产阶级的崛起及其需求对各国政府的挑战、水资源的难题、食物和能源的短缺。
美国情报委员会预计,到2030年食品需求或增加35%,而全球农业生产力的增幅将下降。报告称,2030年全球用水需求将比目前的可持续供水能力高出40%,从而将使得水成为地区冲突的一个可能缘由,在南亚和中东地区更是如此。
报告还认为,国际经济依然容易受到一些潜在“黑天鹅”事件的冲击,比如欧元和欧盟的瓦解、一场大疫情、一场核战争或一场衰竭性网络攻击。
■新闻链接
这份名为《2030年全球趋势:替代的世界》的报告每四年发布一次,旨在为即将上任的美国新政府提供未来形势演变的预测。长达140页的报告,详细阐述了情报分析师眼里正在导致世界转型的四个“大趋势”,各个国家、经济体、投资者、政治体系和领袖们将遇到的危险和机遇。报告反映了美国所有16个情报机构的判断。这些机构与14个国家(地区)的学者、研究机构、政治领导人和企业就此进行咨询。(.上.证 .王.宙.洁)
中国新经济增长动力寄望新型城镇化
未来的城镇化,理该朝着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这需要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加快完善城乡一体化体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全新的城乡关系。
本月初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由此传递的明确信息是,城镇化建设将是未来中国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城镇化建设也将是明年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
改革将成为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倍增目标的最大红利。而尽早释放改革红利,尤其体现在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上,这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动能,也是衡量中国能否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而“农转非”,即由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的规模,又是衡量中国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标志。历来,农民和城镇居民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城镇居民是生活在城镇的、有城市户口的公民;而农民是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公民。农村也叫乡村,是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业人口居住的地区,具有特定的自然景观和社会经济条件;而城镇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镇。
历史上,中国一直是农业大国,晚清洋务运动之后,陆陆续续在沿海以及长江中下游区域开始有了星星点点的工业城市。但直到1949年,城镇化率只有10%,1979年改革开放起步时,也还只不到19%。中国城镇化的大踏步发展,始于上世纪90年代,城镇化率由1990年的26%快速上升到2009年46.6%,年均提高一个百分点。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达51.3%。据此,专家预计未来10年,中国仍将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到2015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52%,到2020年,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但如果横向比较,因为起点低,目前中国城镇化率仅大体相当于英国1851年、美国1920年和日本1960年的程度。即便中国的城镇化率到2020年达到了60%左右,大体上也不过相当于发达国家以及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1990年的水平。所以,中国城镇化建设任重道远。不过,中国城镇化建设,能释放出庞大的市场需求能量。有专家测算,我国城镇化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能带来7万亿人民币的投资和消费需求。这将是未来促进内需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着眼点。
当然,中国有自己的国情,虽然地大物博,但因人口基数庞大,人均土地、水、矿产、森林等资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国民总收入及人均GDP的世界排名也都比较靠后。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2011年中国人均GDP为5414美元,排名世界第89位;再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的2011年世界各国人均国民总收入排行榜,中国以7476美元排在第94位。而在城乡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的过程中,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不断增强。2011年,城镇就业人员35914万人,城镇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总量的比重为47.0%。城镇就业岗位的快速增加,带动了乡村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只是流动人口总量不断增大,社会保障、劳动权益维护现状欠佳。据8月上旬国家人口计生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2》,去年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已接近2.3亿,达到历史新高,其中农村户籍流动人口约占80%,但就业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参与“五险一金”的比重均不超过30%;农民工劳动时间普遍较长,平均每周工作54.6小时;仅有51.3%签有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而未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超过30%。
所以,中国城镇化建设正面对着诸多有别于国外的问题,最突出就是,在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过程中,由于日趋庞大的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能源消费、机动车使用、城市建设快速增长,伴随着大量污染物排放,付出了高昂的资源环境代价。城市被钢筋水泥的建筑所包围,建筑施工开复工面积居高不下,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破坏,生态严重失衡,“城市热岛效应”突出。近十多年来,我国城镇化每增一个百分点,平均需多消耗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合4940万吨标煤;在工业制成品方面,平均需多消耗钢材645万吨,水泥2190万吨。从1999年起,我国城市生活污水排放总量就超过了工业废水,生活源的COD、氨氮、总磷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成了水体的主要污染源。同时,伴着交通拥堵,工作压力大,子女上学难,房价高涨,社会保障水平跟不上等这一系列难题,那些生活在大城市中的人们倍感焦虑和紧张。
十八大与这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为中国未来的城镇化建设准备的蓝图,正是对准了这些现实问题。因此,未来的城镇化建设,理该朝着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进而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不断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具体而言,这需要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为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如能不断提高农村土地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程度,更多的农民就地转化为城镇居民,则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就有了空间,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能真正“离土不离乡”,农民工或农村户籍流动人口向城市大规模流动的局面才能真正改变。自然,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养老医疗等在内的社会保障领域改革必得配套,同时,还需要能源、资源、建筑、环保、加工制造等领域的技术变革与科技创新的不断深入。(.上.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