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产业转移的潜在风险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国际产业转移的潜在风险

加入日期:2012-12-10 4:14:11

  中国加入WTO之后,国际产业转移一直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由于A股市场高度青睐成长股,即便是重资产、盈利模式有明显缺陷的公司,只要能维持净利润高速增长,都可获得高估值。因此,国内上市公司在突破技术瓶颈之后,很容易通过低成本股权融资来进行产能扩张,从而实现其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战略。过去几年,这种类型的公司在机械、汽车、IT、医药、化工等行业大量涌现。在它们的高速扩张期,投资者趋之若鹜。但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变化使得我们不得不思考其蕴含的风险。

  首先,除成本和市场的因素外,还有哪些因素使得跨国企业愿意进行产业链转移?或者说国内企业怎样能够得到承接产业转移的机会?笔者今年曾经调研一家汽车零部件企业,该企业的赢利模式和竞争战略可能可以部分地解答这一问题。

  行业研究员对该企业的介绍是:该公司是国内技术领先的企业,在关键技术环节已接近国际水平,有能力进行进口替代,未来三年产能大幅扩张驱动业绩每年增长30%以上。在调研之后,笔者稍感失望。首先,该公司是典型的重资产企业,每1亿元的产出需要对应1亿元左右的固定资产投入,而所谓的技术优势主要来源于更先进的设备以及在生产工艺的成熟度上略微领先国内同行。其次,公司领导对于为什么能够抢夺海外竞争对手份额的回答居然是“海外企业不愿意在这一行继续投入”。正是由于这一行业的重资产特征,金融危机之后,海外竞争对手担忧需求不稳定,普遍不愿进行产能扩张,该公司则反其道而行,大幅扩张产能,因而把握住最近三年国内汽车行业的高增长机会。这家公司成功实现进口替代的主要原因是,海外竞争对手在面临需求不确定的风险时不愿意进行昂贵的产能扩张。

  类似的情况在汽车行业应该说非常普遍,美国通用汽车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轻资产化就是经典案例。20世纪90年代之前,汽车制造公司的主流模式是类似通用的“全产业链”模式,即汽车制造厂从汽车零部件的设计、研发、制造和销售做起,包揽整车生产的整条产业链。但到了90年代,随着汽车生产商竞争的加剧,“全产业链模式”遭遇严峻挑战。由于在整车上的竞争力逐渐被日系车超越,通用集团下属的重资产的零部件企业面临非常大的盈利压力。最终在1999年,经营持续低迷、转而向丰田模式学习以寻求突破的通用将大部分零部件资产放在德尔福公司里,打包上市,实现了与通用汽车经营权的分离。剥离后的通用汽车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迅速下降到21%,它将主要精力放在前后两端。

  上述国内企业和通用汽车的案例,一个是基于承接方的角度,一个是基于转移方的角度,在汽车行业应该说具有比较强的普遍性。国际产业转移很多时候是居于产业链领导地位的跨国企业主动放弃的结果,在让出市场空间的同时,跨国企业也降低了风险敞口,从而优化其盈利模式。国内企业往往必须进行大规模资本投入,同时承担大部分需求波动的风险。在其他行业,例如电子消费品、农药、医药中间体,类似的例子并非罕见。更为极端的情形是,国内企业只能为少数的几家跨国企业做配套,因而面临更大的需求波动风险。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在全球需求放缓、贸易壁垒加深的大背景下,国内企业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时候必须审慎考量这种风险。对于投资者而言,在选择成长股时同样需要防范这种风险。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