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叶 檀:十年后中国能赶上美国
张化桥:长期持有A股才健康 投资者仍垃圾里淘金
吴敬琏:中国停留在低发展阶段 两头冒尖愈演愈烈
股市难免虚情假意 投资者该把钱投向六大方面
张宏伟:中国房价明年或报复性反弹
马光远:中国版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启动
钮文新:预警中国经济巨大幕后风险
张茉楠:如何破解中国经济高货币化迷局
周彦武:奥巴马连任刺激中国房价上涨
十八大后会出现大牛市吗?
叶荣添:末日狂奔 大概还会有200点的下跌
皮海洲:股市小阳春难续
叶 檀:十年后中国能赶上美国
考虑到2011年、2012年的增速都远超或者将远超7.1%,未来保持7%到7.5%之间的增速足矣。即使稳健,以此计划,十年后中国GDP将与美国相当,或者超过美国。
小康目标的数据含义逐渐清晰: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十年内GDP的目标并不激进。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0年我国GDP为397983亿元,翻一番即达到795966亿元;2011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47156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2%。以2010年为基数,如果GDP在十年内保持7.1%的增速,基本能够完成目标,达到790240亿元人民币。考虑到2011年、2012年的增速都远超或者将远超7.1%,未来保持7%到7.5%之间的增速足矣。即使稳健,以此计划,十年后中国GDP将与美国相当,或者超过美国。
GDP增长的目标不激进,还可以通过对比得出。去年年初公布的十二五规划,各地虽然调低了GDP增速,但某些地方仍然提出了GDP高增长指标,只有北京等五六个省份将十二五经济增速指标定为8%~9%,其余大部分省份的经济增速指标都定在10%以上,有些省份甚至目标翻番。
在经济高速增长期,一些省份五年内GDP翻番并不奇怪。以广东省为例,2010年广东地区生产总值达4.6万亿元左右,与2005年相比,翻了一番有余,先后超过亚洲四小龙的新加坡及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1998年,广东GDP超过新加坡;2003年超过中国香港;2007年突破3万亿元,超过中国台湾地区。
以数量取胜、原始积累的时代过去,中国进入以质取胜的转型期。按照报告,未来中国所需要完成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办法有五:第一,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第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第三,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第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第五,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改革、开放、创新、城市化、平衡发展成为关键词。
经济的可持续能力,技术的创新、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友好共存,所有这些目标,都需要增加投入,如人力的投入、环保的投入等。以往的隐性成本将蚕食很大一部分收入,但这是为后代负责而必须支付的成本。为此,宁可放慢发展脚步以确保转型成功。从这个角度说,7%的增长速度并不慢。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十年翻番,同样不是个激进的目标。根据国家统计局去年12月公布的《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2011)》,2010年人均GDP达到29992元(当年价),按可比价格计算,是2000年的2.56倍;当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估计为10046元 (2000年不变价),是2000年的2.73倍。如果以201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计,202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92元,很多地区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五年居民收入翻番。可见,十年收入翻一番并不是个太高的目标。
人均收入需要有较为清晰的界定。
首先,要去除通胀因素,到2020年实现居民购买力翻倍,这是个硬指标。即使每年CPI保持在3%左右的增速,也将使居民的真实购买力大幅缩水,甚至缩水一半左右。其次,未来十年由于人口结构的变化,我国人口总量依然会上升,按照联合国等机构的数据,我国人口可能在2015年达到15亿。老年人口增加,工作年龄人口减少,需要抚养的人口增加,将是对人均收入上升的极大压力。第三,我国目前的人均收入增长虽然较快,但按照官方统计数据,城乡居民、行业之间、高管与普通职工之间,差距仍然较大。因此,在人均收入之外参照收入中位数,可以让我们对于收入分配结构得出较为准确的判断。
无论是收入分配改革,还是进行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我国国民收入的一、二次分配改革,都是重点与难点。改得好,在提升企业效率的同时可以让多数国民分享改革红利;改得不好,人均可支配收入会遮掩财富被少数人分享的现实。
面对重要的转折关口,中国正在致力于推进科学发展、协调发展。
以往,为了积累发展动能,数量的考虑超过了质量;现在,质量与数量并重的时代到来,在不远的未来,质量将取代数量。这是中国发展的三部曲。(每.日.经.济.新.闻)
张化桥:长期持有A股才健康 投资者仍垃圾里淘金
张化桥认为,应该大幅提高股票交易的佣金和印花税、实行T+3交割模式,甚至买入股票后就强制实行1个月禁售期,借此敦促投资者在做投资决定的时候审慎,尽可能地充分调研,减少频繁换手交易,鼓励长期持有,这样二级市场才更加健康。
尽管已从国际大投行研究部高管退居,张化桥的心却未远离过风云变幻的二级市场,也没有停止过对投资的思考。继《一个证券分析师的醒悟》之后,瑞银原研究部主管、慢牛投资公司董事长张化桥近日又出书《避开股市的地雷》,继续向投资者吐真言。
在上海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张化桥表示,2012年A股不给力,还是因为太贵,但真正有价值的股票投资,是寻找估值不合理的优质公司。
日报:近两年,A股相对全球资本市场的表现是比较逊色的,您认为后市会怎么样?投资者应该吸取怎样的教训?
张化桥:中国股市有三类地雷,分别由上市公司或其大股东、高管,以及投资者埋下。上市公司埋下的地雷通常包括假账、报喜不报忧等。这类情况在全球各个金融市场都存在,但中国股市显得十分严重,因为造假者的违法成本太低,监管部门的监管效能又不高,股民维权成本太高甚至找不到维权的路子。第二类地雷是,主管部门或地方政府帮助上市公司造假、给予特定的政策优惠使之做出好看的数据、低价注资等手法,都是不恰当的行政干预行为,目前也很难得到实质的监督与制约。第三类地雷由股民自己种下。绝大部分散户都知道安全边际、量力而行、股市风险等常识,但其行为基本上违反了这些要求,反映出过度的投机性、盲目自信、侥幸心理。
目前A股二级市场投资环境依然不成熟,分析师、基金经理和股民都缺乏独立思考。如果可以给监管层提出建议,我认为,应该大幅提高股票交易的佣金和印花税、实行T+3交割模式,甚至买入股票后就强制实行1个月禁售期,借此敦促投资者在做投资决定的时候审慎,尽可能地充分调研,减少频繁换手交易,鼓励长期持有,这样二级市场才更加健康。
日报:实体经济乏力和股市萎靡之间有怎样的联系?A股估值到哪个阶段才算合理?
张化桥:实体经济和股市并不是正相关关系,比如2000至2005年,中国宏观经济增长非常好,但股市同样表现很差。我认为,A股当前的问题仍然是估值偏高,所以股票跌的可能性大于涨的可能性,投资者信心虚弱。
日报:您会如何大浪淘沙地选股?
张化桥:大部分很便宜的股票不值得投资,我会选择买卖的股票是估值定价不合理的优质公司。要把上市公司的品质放在首要位置,选择5至10年内有前途的行业、好的商业模式和公司,再从中选出管理层品质高的公司,在这些前提之下,最后看估值,估值最好是越低、越不合理越好,如果不是那么便宜,就要找贵得不离谱的公司。而现在很多投资者还在垃圾堆里找便宜公司,这并不正确。
日报:随着金融市场的开放,国内出现全球资产配置的潮流,很多买方机构认为这是实现绝对收益的全球对冲。
张化桥:如果不改变投资股票的方法,无论投资哪个市场,结果都一样。我不明白为什么会有人舍近求远,而且任何对冲都不会完美,成本也很高,况且美股现在估值很高。如果让我选择,我倒是会关注泰国、菲律宾等东南亚股市,这些经济体在过去10年中经历改革调整之后,已经有效地实现效率提高、社会体制进步,我对这些经济体的上市公司很有信心。今年以来,菲律宾股市和泰国股市分别上涨25%和27%。(第.一.财.经.日.报)
吴敬琏:中国停留在低发展阶段 两头冒尖愈演愈烈
吴敬琏认为,中国的状况是即使有了一部分市场,也还是停留在很低的发展阶段,所谓原始的社会经济阶段。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近日发表题为:怎样应对我们面临的挑战的主题演讲。吴敬琏表示,我国通过改革开放,在原来的命令经济体制下开辟了一片市场经济的新天地。但是原有命令经济的遗产还大量存在,这就使得我国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能够延续,并造成了一个普遍的寻租环境。也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人们形成了改革的共识。
两头冒尖愈演愈烈
所谓两头冒尖,其实就是一种新体制和旧体制之间的矛盾。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在20世纪的最后十年,我国通过改革开放,在原来的命令经济体制下开辟了一片市场经济的新天地。另外一方面,原有命令经济的遗产还大量存在,这种遗产的大量存在使得现行体制不是一个很完善的体制,是一种统治经济和市场经济双重存在的体制。
吴敬琏说,两头冒尖的关键问题在于,这种过渡性质的双重性是此消彼长,还是此长彼消?是旧体制逐渐的消退、新体制逐渐成长完善,还是反过来,停顿、倒退,回到旧体制?如果是新体制逐步扩大,它造成的结果是正面的,是积极的。
一方面是因为原来没有得到利用的,或者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资源得到了利用;另一方面,因为城乡分割这个旧的增长模式被打破,使得原来在农业或者传统产业中就业的低效使用的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转移到了城市工商业或者城市中的比较高效率的行业,使得我国增长中的效率提高。由于我国能够更多地利用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我国的生产效率有了提高,这就支撑了我国改革30年来的高速增长。特别是到90年代以后,增长速度更是加快,使得我国在最近20年的GDP年增长率甚至超过了10%。到了2010年中国超越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的经济体。
但是事情还有另一个方面。吴敬琏说,就是说这个旧体制的遗产阻碍着中国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他认为这种旧体制命令经济体制造成的主要后果,在中国来说,一个是使得我国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能够延续。因为这种模式是由强势政府主导的威权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下的增长一定是依靠资源的投入,因为政府具有很强的动员资源和指定资源投入方向的能力,所以这样的粗放的增长模式就会延续下去。另一个后果是,因为行政权力、政府权力大量干预经济活动,就造成了一个普遍的寻租环境,因此腐败的蔓延很难制止,不管是用思想动员还是用严刑峻法。
吴敬琏认为,想要解决这种局面,就必须转变经济的增长模式。目标模式就是中国政府提出的要实现从依靠投资来驱动的增长,转变到依靠效率提高实现的增长。原有模式则是强化国家对于经济、对于社会的干预,用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国家投资来推动增长,东亚国家的讨论中把它叫做威权发展模式。
转模式存在体制性障碍
吴敬琏指出,中国旧的增长模式的特点就是靠投资的增加来维持高速度增长。这样的增长模式恰恰应了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时做出的分析。马克思说资本主义就要灭亡了,他分析的就是当时西方国家主要靠投资的增长模式。马克思说,这样靠投资来维持增长,结果一定是资本对劳动的比例不断提高,投资率不断提高,消费率不断降低,它的结果主要是两个。一是产能过剩。因为投资增加,产能就不断的扩大,而消费率降低,表明最终需求不足,那么就出现了在19世纪很典型的经济危机。从政治上来说,因为分配的格局是由生产的格局决定的,投资资本对劳动的比例越来越高,在收入分配中,就造成了所谓劳动者的贫困化和阶级斗争的尖锐化。
由于选用靠投资的增加来维持高速度增长这样一种增长模式的国家都发生了同样的问题,所以中国在九五计划以后明确提出来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方法就是要实现从依靠投资来驱动的增长转变到依靠效率提高实现的增长。在党和政府的文件里面,从1995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第九个五年的计划的建议以来一直是把从粗放的增长模式转变到集约的增长模式作为整个经济工作的主线。但是成效有限。吴敬琏认为,原因总的来说是存在体制性的障碍,这些体制性的障碍主要有三点。
第一,政府仍然在资源配置中扮演主导的角色。我国农村的土地是属于集体的,城市的土地是属于国有的。于是政府就可以在城市化过程中把大量的农用土地转移到城市中来。那么在这个制度下,政府就以一个很简便的办法拿到了大量的低价土地。土地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可以说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掌握住这么大量的土地就使得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还有就是银行体系基本上是国有的,各级政府在信贷的发放上其实有很大的权力。政府掌握了土地资源和信贷资源,在资源配置中就仍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二,G D P崇拜,这个不光是政府部门的事情,而是形成了全社会的共识。因为各级政府变成了经济的首脑,于是各级政府官员政绩的主要表现就简化成了经济增长率。这就使得各级政府会动用配制资源的权力来营造政绩。
第三,价格扭曲。按照计划经济的办法,各种资源的价格,各种上游产品的价格都要往低里定,这就促成了一种粗放增长方式,就是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的畸形发展。
十一五进一步强调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但是,要把技术创新转化为商品进而实现产业化却是步履维艰。问题仍然出在体制上,关键在于我国没有能够建立起一个能够鼓励创新、鼓励创业的体制。
需要进一步推进改革
吴敬琏认为,中国的状况是即使有了一部分市场,也还是停留在很低的发展阶段,所谓原始的社会经济阶段。它最重要的特点是缺乏规则,缺乏完善的产权保护。在这种情况之下创新往往会夭折。结果就是我国在增长方式的转变上号召很多,但是进展甚微,于是资源紧缺、环境破坏这样一些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以至于在社会关系上出现了收入水平提高缓慢、消费不足、储蓄和消费的失衡等等问题,而且变得越来越严重。
吴敬琏说,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就考虑怎么突破这种双重体制胶着对峙的状况,全面进行改革,要建立一个健全的商品经济制度,也就是市场经济制度。1992年6月9日,江泽民总书记对市场经济下了一个定义,这个定义是说在这个经济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1992年的10月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就确定了中国要建立一个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今年已经是这一概念提出的第20年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概念的提出解决了很大的问题,就是当时的顶层设计,明确了中国改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
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后,1993年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根据这一目标制定了经济改革的总体规划,对我国市场经济系统的各个子系统改革的目标、改革的顺序、改革的进程和配套的政策做出了规定。从1994年开始,政府就照这样的一个总体规划全面推进了中国的改革。这个改革总体规划对于我国最近20年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绝对性的作用。199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要进行以国有企业有进有退的布局调整为核心的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完善。所有这些改革加在一起,我国就能够在20世纪末期宣布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框架已经建立。
但是,初步框架的建立并不意味着一个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完全建立了,它还有很多命令经济的遗产。特别是关于政府的职能、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等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吴敬琏表示,我国当前对于经济的发展存在着体制性的障碍,要消除这些障碍,不但需要经济方面的改革,还需要政治方面的改革。因为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就提出来要建立法制国家,十六次代表大会又提出要提升政治文明,要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吴敬琏说,旧体制造成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寻租这种制度基础的扩大。寻租造成腐败。在旧的意识形态的解释下,认为腐败是市场或者说是资产阶级意识影响造成的结果,所以就加强政府的控制,加强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政府力量的加强又使得寻租的基础进一步扩大。
改革共识在困境中形成
吴敬琏说,当前我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微观经济来说就是资源短缺,环境破坏,效率降低,产能过剩,中小企业经营困难。从宏观经济来说就是消费需求不足,货币超发,资产负债表再杠杆化,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通胀危险加大,由此产生了宏观经济政策既不能松也不能紧的两难困境,社会矛盾加剧。
然而,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只有推进改革才能消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性障碍,只有推进改革才能遏制腐败。只有通过市场化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法制化民主化的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包容性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
吴敬琏表示,从实际状况来看,确实出现了形成新的改革共识的可能性。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前几年被短期效益所掩盖的问题逐渐显现,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倒退是没有出路的。同时各地也出现了一些改革创新,赢得了更多人的支持。比如在上海开始的营业税改增值税的政策,这个本来从上面到下面很多人有顾虑,但是上海试点以后,虽然还存在着不少的瑕疵,但是很多地方都明显地看到了它对于促进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所以从上到下,从国家的税务总局到地方财政部,到许多地方政府都要求参加试点。
从北京来说,近期各界人士对于顶层设计有很多讨论。包括对加快竞争性市场体系的建立、国有经济布局的调整、农地改革等等,都提出了很多很有见地的意见。还出现了关于公共品领域、财税改革、市场监管和反垄断的大讨论。
从最近20年的情况看,我们改革的难点和弱点都跟政治方面的改革密不可分。吴敬琏表示,为了建立现代市场经济,必须在进行经济改革的同时进行政治改革。建立市场经济首先就需要建立法制。对于非人格化的市场来说必须依靠规则的执行,也就是说要靠法制。所以没有法制就不可能有什么现代市场经济制度。
问与答
问:如何得到全面推进改革的动力?
答:21世纪以来,确实存在改革动力不足的问题。但是这是不是一个历史的必然趋势呢?不是这样的,它是由一些特别的因素造成的。因为在一个强势政府起主导作用的情况下,官员手中的权力很多,而且在威权主义的政府中官员往往是不受监督的,于是许多官员变成了特殊的既得利益者。其实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是改革的既得利益者。但是有一部分人是靠权力得到利益的。因此其中一部分人就变成了改革的阻力,而他们手中又有权力,所以使改革寸步难行。这种情况是不是不能改变的?我认为是可以改变的。
因为以专业人员为主体的中产阶层已经成长壮大了。因为中国人口太多了,即使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不那么高,但是它的绝对量也是非常可观的。就我的观察来说,一个国家走向富裕的初期,新成长起来的以专业人员为主的白领或者中产阶层往往带有自己的弱点。由于经济上的贫困状态突然得到了改变,他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家庭和个人的物质生活和短期的利益。从东亚国家你可以看到,包括我国的台湾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也是这样的,但是这种情况是可以改变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人们素质的提高,随着我国面对的各种矛盾变成了切肤之痛,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提高他们的利益自觉性和公民意识,这样就会在整个社会中形成一种改革的推动力量。
问:您对当前推进的金融改革有何看法?
答:金融改革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如何使金融市场,包括信贷市场、投资市场、证券市场形成竞争性的市场。从银行体系来说,中央银行提出的要实现利率市场化是非常正确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监管问题。因为金融业有它的特殊性,特别是它是一个信息高度不对称的不完全市场,所以监管就非常的重要。因为证券市场是一个高度的信息不对称的市场,所以要正常运转,最重要的就是要改变信息严重不对称的情况,所以正确的监管路线,应该是严格执行强制性的信息对称制度。比如说证券市场的信息准确全面及时地向全社会披露,来改变证券市场的问题。但是中国目前实行的是实质审批的政策监管路线,用审批制度来监管。
因为审批制度涉及管理层的许多人的权力和利益,所以就很难改变。似乎最近中国证监会也在这方面做出了一些努力,向这个方向前进。但是证券市场的正常化,不光是证券部门就能解决的,它牵扯其他好多问题。比如从微观角度来说,它健康发展的基础是建立在这些上市公司自己的业绩、未来的营利能力是不是能够提高之上的。从宏观角度来说,跟监管有关系,但是更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货币扩张。货币的过量扩张,造成流动性泛滥,所以这是一个全面的改革,不是光靠金融体系本身的改革就能解决的。(经.济.参.考.报)
股市难免虚情假意 投资者该把钱投向六大方面
股市简直就是倾慕奥巴马,华尔街和奥巴马之间的关系可以称得上是亲密无间。如今奥巴马已经成功连任,可以想像因本届政府受益的所有行业还会继续受宠。让我们挑其中一些大的来看看。
股市就是喜欢奥巴马(Barack Obama),尽管这么做是虚情假意,而且无非是为了赚钱。
进一步说,股市简直就是倾慕奥巴马,华尔街和奥巴马之间的关系可以称得上是亲密无间。
尽管他威胁要让富人缴更高的税、尽管他也警告要免除股息所享受的特殊待遇,但是在奥巴马第一届任期当中,机构投资者依然纷纷拜倒在他的脚下,在过去一个世纪当中,这种情况还是第一次出现。
一看便知,自奥巴马2009年1月份上任以来,标准普尔500指数已经累计上涨了76%,纳斯达克100指数的涨幅更是高达128%。
相比之下,在奥巴马的前任小布什(George W. Bush)的第一届任期内,标准普尔500指数累计下跌13%,纳斯达克100指数下跌了45%。再往远看,共和党总统罗纳德·里根首届任期内标准普尔500指数涨幅只有25%,就算是上世纪90年代初克林顿(Bill Clinton)首届任期内60%涨幅也是相形见绌。
股市大幅攀升很可能是奥巴马首届总统任期内取得的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尽管他可能出于政治敏感性的原因而不愿大肆宣扬。
幸运的是股市的攀升并非机缘巧合,或者说生手的运气。
这都亏了奥巴马政府及奥巴马任命的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the Federal Reserve)主席本·贝南克(Ben Bernanke)通过没完没了的救助行动、有条不紊地往大银行的口袋中塞满现金,通过降息将基准利率降至过去300年最低的水平,引导老年人将储蓄投向垂死的房地产市场,并通过医改让制药商和保险商赚个盆满钵满。
难怪华尔街无法想像与奥巴马政府分道扬镳,也难怪过去两个月中华尔街会对奥巴马竞选对手罗姆尼(Mitt Romney)在民调中的支持率上升大发雷霆。
如今奥巴马已经成功连任,可以想像因本届政府受益的所有行业还会继续受宠。让我们挑其中一些大的来看看。
医疗保健
奥巴马执政时期推出的保护病患与平价医疗法案(The Patient Protection and Affordable Care Act)为雇主和个人制定了新的医疗保险条款、医疗补贴和税务优惠,目的在于让更多美国人享受医保服务。在法案于2010年3月份通过后,投资者开始推高制药商、医保提供商和医院类股票,因为该法案的通过意味著有多得多的美国人可以在政府和纳税人买单的条件下支付此类服务。
例如,辉瑞制药有限公司(Pfizer Inc。, PFE, 简称:辉瑞公司PFE+0.53%)的股价在小布什主政的八年里(2001年1月至2009年1月)下跌了一半,但在奥巴马上台后上涨了70%,几乎直线上升,其中64个百分点的涨幅是在保护病患与平价医疗法案通过后实现的。辉瑞公司生产的药品包括万艾可(Viagra)、左洛复(Zoloft)和立普妥(Lipitor).
保险提供商Unitedhealth Group (UNHUNH+2.01%)的股价在奥巴马医改法案通过后上涨了73%。以Alexion Pharmaceuticals (ALXNALX+1.41%)为首的一些小型生物科技公司的涨幅更大,Alexion Pharmaceuticals上涨了252%。
追踪标准普尔500指数所有医疗保健股的SPDR Health Care (NAR:XLVXHS+0.68%)自奥巴马医改法案批准后上涨了31%,超过大盘27%的涨幅。鉴于医改法案的利好效应远未充分发挥,投资医疗保健股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住宅建筑和不动产
奥巴马政府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都对住宅建筑行业特别关注,这是因为它是为数不多的不能向海外输出的行业之一。该行业也能给没有大学学历的雇员提供最好的报酬。此外,造房子需要涂料、木材、家具、草坪护理产品等一应材料,较长的产业链条也会产生较强的经济辐射作用。
iShares U.S. Home Construction (NAR:ITBITB-0.24%)最好地反映了这个行业的走势。这只交易所上市基金在奥巴马担任总统后累计上涨133%,超过标准普尔500指数同期69%的涨幅。在表现最好的个股中,既有像Lennar (LENLEN+0.70%)、PulteGroup (PHMPHM+0.28%)、Louisiana Pacific (LPXLPX-2.18%)、Eagle Materials (EXPEXP-0.13%)和M/I Homes (MHOMHO0.00%)这样的大型企业,也不乏草坪护理机械生产商Toro (NYSE:TTC)、泳池供应商 SCP Pool (POOL)和地毯生产商Mohawk (NYSE:MHK)这样的边缘企业。
由于美国的定量宽松政策包含直接购买住宅和商业地产支持证券的内容,过去四年来不动产行业也从政策中获得巨大效益。iShares Real Estate (NAR:IYR)包括了这个行业的所有龙头企业,其中,Simon Properties (SPG)自奥巴马第一次当选总统后已累计上涨了315%,未来走势依然看好。Nationstar Financial (NSM)和Home Loan Services (HLSS)则是炙手可热的抵押贷款服务行业中前途无量的两只新秀。(21世纪网)
张宏伟:中国房价明年或报复性反弹
在中国楼市方面上,美国仿佛扔了一颗定时炸弹,威力尚未可知,但心已悬在半空。近日,同策咨询研究中心总监张宏伟表示,今年以来的楼市持续回升以及明年房地产市场面临的报复性反弹的风险和美国无不关系,是美国推高了中国的房价!
专家:美国推高了中国的房价
张宏伟表示,人民币汇率问题无疑将成为美国对中国施压的重点之一。而中方对此的一贯观点则是,继续以自主、可控、渐进的方式推进人民币汇率的改革,同时维护中国的自身利益。
当下,美国政府默许了许多政策,一定程度上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抑制了中国对美国出口。此举造成的后果:
(1)人为地增加中国制造业的生产成本,人民币被动升值。
(2)压制中国对美出口,中国对外贸易受打压。
(3)最重要的一点,QE3之后,热钱直接或间接流入到中国的股市和楼市,而当前股市并不是最佳进入时机,这一定程度上促使热钱进入房地产领域,这个领域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是外资通过热钱收购国内优质项目或企业的部分股权,另外,通过各类融资方式贷款给中国房企。这一定程度上会带动中国房地产市场持续回暖,房企资金面不是太紧张,在项目销售定价上会适当提高价格,最终的综合影响,一定程度上推高了中国房价。
此外,美国政府在金融危机背景下,通过QE3美元继续大幅贬值,让其他国家分享金融危机的苦果,导致:
(1)中国所谓3万多亿外汇储备实际购买力下降。
(2)金融机构所持有的美元资产实际贬值。
(3)百姓居民生活成本一定程度上推高,尤其在国内一线城市影响比较大。
结果,导致中国居民的购买力进一步下降,居民必须找到一个合理的方式进行资产保值升值。股市不好进入,房市在降价之后给众多闲散资金流入到楼市进行投资提供了比较好的市场时机,尽管有限购和限贷的因素存在,但是,资本的趋利性最终还是会抓紧政策微调,或者一些打擦边球的方式进入房地产市场,最终逐步推高了房价。
市场:限购只能导致不断的投资机会
此外,限购之下,只能导致热钱不断继续觊觎楼市的投资机会。
从整个市场基本面来看, 2012年整个1-8月,尽管全国的房地产投资同比去年同期出现首次回升的迹象,开发企业拿地规模(土地市场交易)、也包括整个商品住宅市场的销售面积和金额增速下滑幅度缩小。成交量的持续回升导致市场基本面开始好转,1-10月整个市场基本面应该继续向利好方向发展。
此外,成交量的持续回升导致开发企业资金面紧张的局面得到缓解,无论是一线城市,还是二三线城市,部分楼盘降幅收窄甚至小幅涨价也是导致房价整体上止跌微涨的原因之一。(厦门房地产网)
马光远:中国版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启动
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首次提出城乡居民收入翻一番的目标,被视为中国版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无疑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因而备受关注。
中国版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其内涵绝非简单的居民收入提高所能涵盖。十八大报告在提及国民收入倍增目标时,特别提到,国民收入的倍增,建立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也就是说,不同于以前国民经济的发展目标,更不同于历史上日本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中国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增长指标,而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平衡、稳定、协调发展的综合计划。正确地理解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笔者认为,应该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角度来诠释和解读:
其一,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不是简单的数字增长,而是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如果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保守估计,那时中国的GDP总量将达到美国的80%以上,这个目标的实现,只要未来经济增速保持在7%左右就可以实现。但更值得期待的是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事实上,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来,中央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增长从依靠投资和出口转变到内需上来,改变中国经济增长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现状。就经济增长的动力而言,中国之前走的是投资拉动型的道路,投资占GDP的比重十多年来一直维持在40%以上,而投资长期维持在如此高的比重,显然是不可持续的。同时,内需严重不足,近10年来,消费占GDP的比重一直持续下降,在2010年降至33.8%,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要转变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且将其提升至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意味着,未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将努力实现从投资拉动到创新驱动的重要嬗变。
其二,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实现,不是仅仅靠GDP总量的翻番就可以实现,而是必须建立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收入分配改革的基础上。十八大报告特别提出,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同时,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可以说,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与收入分配改革是实现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两翼,缺一不可。从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而言,必须扩大内需,而扩大内需,又必须建立在改善需求结构、产业结构以及加快城镇化的基础上。以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而言,中国必须提升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但是,我国服务业在三产中的比重长期徘徊在40%左右,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属于最低。因此,必须通过收入分配改革和加快城镇化的步伐,改变中国的收入结构。服务业以及利润比较高的产业比重的提升以及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中等收入人群的比重,从而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国民收入也能够达到倍增的目标。
就此而言,中国版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绝非一个简单的数字工程,而是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是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是收入分配的逐渐均衡和城镇化的加速以及产业结构的现代化的基本实现,是中国经济和社会真正步入现代化的战略性工程。如果预期实现,则基本意味着,中国成功越过中等收入陷阱,初步迈入了中等发达国家的门槛。(每.日.经.济.新.闻)
钮文新:预警中国经济巨大幕后风险
今年前10个月,企业通过短期票据市场融资金额高达1.9万亿元,同比增长35%;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对企业的贷款也趋向短期化,中长期贷款在整体贷款中的占比尽管有所回升,但依然低于50%,只有42.1%。
另外,从居民投资热情看,银行出售的各种短期理财产品最受欢迎,而这一点,从央行给出的货币数据也可以看到。
据统计,去年全年仅有2034亿元的信托贷款,今年前三个季度已经到达7015亿元,估计今年全年同比将是去年的4倍。
这是不是太过分了?信托资金一般期限短、价格高――这对企业而言不是准高利贷吗?这必然导致实体经济的利润向金融业大规模流动,这也是16家上市银行所获利润超过其余所有上市公司利润总和的原因所在。
商务部研发的企业财务安全预警系统(被本频道用于研究上市公司财务安全)的监测结果显示,今年第三季度,中国所有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财务安全程度出现了同比13.7%的大幅下降,与去年第三季度相比,财务安全总指数下跌756个基点,出现了远远超出200个基点的可容忍降幅。
更严重的是,监测的所有20个行业全部下降,企业经常收支、成本指数等关键性财务指标严重恶化。
这说明,中国经济恶性循环状态没有得到有效改善――企业财务安全情况越差,整个社会投资就越趋于短期化;整个社会投资越是短期化偏好,企业财务安全情况就越差。
这是非常、非常严重的问题,因为实体经济的虚弱,必定带来全社会巨大的金融风险;这样的情况持续,中国经济必定滑向危急,而且是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同时发生。
再看一个令人震惊的数据。从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整个社会融资依然以债务为主,在前三个季度117273亿元的总融资数量当中,只有2177亿元是通过股票市场实现的,只占1.85%,其余全都是债务融资,债务融资与股权融资之比为53:1。
这意味着,企业1元钱的自有资本形成对应53元钱的债务增加,这样的比例关系,预示怎样的资产负债比例?难怪企业财务安全度会迅速恶化。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代表网站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目的在于传递信息。(来源:BWCHIESE中文网)
张茉楠:如何破解中国经济高货币化迷局
历史和现实证明,中国的超额货币供给并非宏观经济矛盾的源头,而恰恰是结构性问题的结果。就货币论货币,永远走不出货币的迷局,唯有跳出货币看货币,淡化政府主导的市场化资源配置模式,改变对投资的过度依赖,全力促进金融领域全方位变革,才能最终破解迷局。
随着中国货币信贷的高速增长、房地产等资产价格泡沫的逐步堆积,以及通货膨胀压力的不断加大,近些年来,有关中国经济高货币化以及货币超发的讨论与争议就从未停息过,而有关中国货币供给内生性的谜题也备受中外学界关注。
到底如何科学理性地看待和测度中国的高货币化现象呢?
本质而言,货币供应量是货币当局及其金融机构对公众的负债,因此,货币供应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货币需求的变化。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经济活动对货币和相关交易工具的依赖越来越重,导致金融资产规模在经济总资产中的比重上升。常用的衡量金融深化的指标就是M2/GDP,即广义货币(M2)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这一指标比例反映了一个经济的金融深度。通常,该比值越大,说明经济货币化的程度越高。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今年公布的数据,今年M2/GDP的比值,美国为0.83,日本为2.40,英国为1.36,卢森堡为4.86,巴西为0.39,俄罗斯为0.45。从统计数据看,各国M2/GDP走势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比如,美国货币化走势是曲折向下,日本则为直线向上,巴西、俄罗斯这些新兴经济体虽然总体趋势向上,但不如中国货币化率走势陡峭。从1978年的0.32增长到2011年的1.80,中国的货币化率在33年间扩大了近6倍。渣打银行最新研究报告也表明,目前,在全球广义货币(M2)的存量和增量上,中国均居世界首位。据测算,去年中国新增M2规模在全球占比高达52%。如此的增长规模和态势,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史上的确是少有的。
解释M2/GDP比值水平的国别差异和一国M2/GDP比值的变动,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原本各国广义货币的统计口径就不同,这决定了不能简单作横向比较。发达国家的金融深化程度较高,金融创新很活跃,一些具有货币职能的金融工具并未被统计到货币供应量中去,而一些金融市场发达的国家非金融部门除了从银行系统获取融资外,还从其他市场获得大量融资。比如看数据似乎美国M2/GDP的比重较低,但如果纳入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等的广义货币M3,比值立马就会上升;欧元区的广义货币M3包括回购协议、货币市场共同基金、2年期债券等。
当然,就现有统计结果看,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货币化率的确存在显著差异,但问题在于,这种差异是量的差异还是质的差异?中国货币化过程存在着与其他国家迥异的结构性和制度性基础,其核心是政府主导要素货币化分配,国际资本循环下的被动创造以及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中国市场经济进程有其特殊背景,在渐进改革的市场化进程中,政府通过政策推动甚至主动参与,将自然资源、劳动力、资金、技术、管理等资源和要素不断推向市场,使得各类资源持续货币化。由于中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由此带来大量的基础货币投放,通过货币乘数的放大从而拉动较强的货币供给。
不过,经济货币化进程,绝非货币化率畸高的全部答案。全球层面的资本流动本质是货币竞争,这是研究中国高货币之谜的另一个关键视角。以美元为主的储备货币体系,形成了美国领导下的全球化体系分工,消费国输出货币,位于食物链顶端;生产国输出商品,吸收储备货币,并再投资于消费国金融市场,完成一个国际资本循环。入世以来,中国出口高增长以及累计的外汇储备已极大地改变了货币的创造机制和供给结构。在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前,我国基本上通过国内信贷来投放基础货币,外汇占款仅占小部分,约为26.4%。然而,随着外汇储备的持续增长以及央行实施的冲销干预政策,我国外汇占款大幅飙升,从2002年末到2011年,外汇占款由2.21万亿元增加到25.52万亿元,增长11.5倍。外汇占款增量占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的增量比例,2005年突破100%,达到110%。2009年更是达到134%,所以说,中国货币创造属于被动式创造。
再者,从中国社会融资模式看,过度依赖银行体系,间接融资市场效率低、金融投资渠道匮乏使得存款储蓄居高不下,从而导致广义货币的沉淀和货币的体外循环。此外,金融资源对国有经济的过度倾斜以及对国有部门的预算软约束导致金融资源效率下降,维持经济高增长必须依赖更高的信贷和货币投放,即形成了经济增长→对投资需求→对货币需求→货币供给增加,这自然表现为不断攀升的M2/GDP比率。
可见,世人质疑的所谓超额货币供给,并非宏观经济矛盾的源头,而恰恰是中国结构性失衡的结果。就货币论货币,永远走不出货币的迷局,唯有跳出货币看货币,淡化政府主导的市场化资源配置模式,改变对投资的过度依赖,全力促进金融领域全方位变革,才能最终破解中国经济的高货币化之谜。(上.海.证.券.报)
(作者系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研究员)
周彦武:奥巴马连任刺激中国房价上涨
什么?奥巴马连任刺激中国楼市上涨?你肯定说我扯得太远了,先别急着扔板砖,等我带好头盔慢慢说。
奥巴马连任,QE3会强力继续执行,人民币会进一步升值,对中国的出口企业来说是雪上加霜,对于中国的进口来说也不利,因为QE3 长期执行,势必会推高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包括铁矿石、原油、铜砂、铝土矿等等资源价格,而人民币升值幅度远远无法抵消价格上涨幅度,输入性通货膨胀将更加明显。
人民币升值、通货膨胀都会对中国楼市构成强有力的刺激。
先来看人民币升值,会产生三个后果。一是大量热钱涌入中国房地产市场,中国楼市是最佳人民币资产,人民币升值直接刺激房价上涨。而香港政府为了严防热钱流入香港房地产市场,出台了多项政策阻止热钱流入,从10月27日开始,非香港永久居民和所有公司在香港购买住宅时,需缴付15%的买家印花税。此外,持有时间少于3年的房产,在转手时需要支付的额外印花税也进一步提高。 香港政府多虑了,这些热钱最终目的地都是大陆,香港只是中转,不过政策也使得更多的热钱流向大陆。
二是出口型企业生意愈发艰难,08年以后中国的出口型企业都一直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人民币升值使其日子雪上加霜。这些出口型企业的中小企业主,面对劳动力短缺,劳动力成本上升,税负过重,一直处在煎熬中。之前人民币贬值让他们看到一线生机,但是人民币近期和长远还将大幅度升值,他们越来越不愿意把钱投入到实体企业中,而更愿意购买房地产,在中国除了公务员和银行,没有比房地产更稳定的行业。
三是原本打算购买购买国外房地产的富豪,会更多考虑国内楼市,毕竟美元被长期看空,而人民币长期看多。绕过政府5万美元的外汇管制本身就很麻烦,这些富豪会更多考虑国内房地产市场。
通货膨胀更是强有力的刺激,钱存在银行等于不断缩水,这对中国人来说,是完全无法忍受的。房子也随着10多年来的增值,让人意识到房子或者说不动产是保护自己未来的最坚固基石,放在银行的钱只会缩水,自己的未来和下一代将不会有好的明天。房子成为对付通货膨胀的最佳武器,也是中国人自认为留给下一代的最佳礼物。
中国房地产的症结在于贫富悬殊过大,少部分人太过富裕,收入丰厚,这些人有太多的可支配资金,他们要发愁如何花钱,房地产是他们最爱的投资方向。大多数穷人只能面对高昂的房价暗自叹息,每日勉强糊口,艰难度日。
房地产是中国经济的唯一支柱,不是经济支柱之一,房地产是能拉动内需的唯一行业,因为中国贫富悬殊极大,金字塔型的社会结构决定了大部分人只是简单地维持生命,这部分不会也无法为消费提供动力,他们倒很想消费,但是他们没钱消费。唯一能在消费领域内有所作为的就是富人,也只有他们能拉动内需,对富人来说,买进口或合资豪华轿车(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连续数年下滑)、出国旅游、吃进口食品,富人的大部分消费都是外需,对国外经济有强力刺激作用。富人唯一的内需就是房地产。
如果罗姆尼当选,美联储主席伯南克(Ben S. Bernanke)的任期就会很快结束,因为罗姆尼已经很明确地表示过会在伯南克于2014年初第二个任期届满后另择贤人。而坊间更是盛传,一旦罗姆尼当选,伯南克可能会早至今年年底就辞职。届时罗姆尼会改变宽松的货币政策,减少甚至停止QE3 ,那么美元会走高,人民币贬值,这使得热钱流出中国,楼市会稍微降温。
罗姆尼主张降低企业税税率,在他看来,该举动将对美元起到推动作用。 从短期来看,罗姆尼胜选将成为美元的利空消息。 从中期看,罗姆尼的当选将有助美元走强,因美国将更少受到财政赤字和债务的困扰。
罗姆尼更倾向自由市场经济,而奥巴马则主张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力度,在金融危机逐渐退潮之际,罗姆尼的政策更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最后,罗姆尼似乎做好了与中国等其他贸易伙伴打贸易战的准备,这虽然会造成市场神经紧张,但强硬的外贸政策有利于美国出口,缩小贸易逆差。
奥巴马的胜利是中产阶级的胜利。奥巴马最大的功劳就是保住了美国最主要的社会阶层中产阶级的收入和工作。并且促进制造业从中国回流美国。为在国内生产或者将工作机会由海外转向国内的制造企业提供税收减免政策,并对将就业机会外包海外的公司征收惩罚性税金。
(作者简介:周彦武,独立财经评论人士,多年从事行业研究工作。涉及行业包括:电视面板、芯片行业、汽车行业、造船行业等。)
十八大后会出现大牛市吗?
读者都对中国十八大寄予了热切期待,期望中国股市能够走出一波轰轰烈烈的牛市行情。本文分析马上出现大牛市是否可能。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逐渐回落,2012年中国股市也基本走出了一个冲高回落、震荡探底的行情。这种状况与国际主要股市大相径庭。
眼下,读者都对十八大寄予了热切期待,希望新一届国家领导人能够大力推进各项经济体制改革;与此同时,也期望中国股市能够走出一波轰轰烈烈的牛市行情。
在笔者看来,马上出现大牛市并不现实,但是摆脱长期熊市、逐步震荡走高,将是一个大概率事件。主要理由如下。
首先,目前经济下行已触底,将在今年底或明年初逐渐反弹,股市应该提前做出反应。虽然今年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创下了7.4%的新低,但是种种迹象表明现在可能就是底部。
因为政府推出稳增长政策已有半年多时间了,政策效果多半会在半年之后逐渐显现。多项先行指标,如CPI环比增速、国内制造业PMI、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等,都预示着经济将温和向好。前期国家发改委批准了一大批投资项目将陆续开工,将会给经济持续增长注入新的动力。
其次,外部国际经济环境向好。美国实施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3),其他主要经济体也都继续实行宽松货币政策,这会改善外部需求,有利于增加中国出口。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预测看,明年世界经济情况也好于今年。
第三,人心思涨。近年来,国内股市一直没有出现像样的牛市行情,特别是今年以来国际股市表现不错,这与中国股市形成了较强反差,国内股市有强烈的补涨要求。
进入下半年以来,中国房地产市场逐渐回暖,交易日趋活跃,投资和消费信心逐渐恢复,这也增加了股市投资者的信心。
第四,中国股市在筑底过程中,已经挤掉了绝大部分泡沫,目前主板市场和中小板市场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只有10多倍,创业板市场平均市盈率也只有30倍,银行股市盈率甚至只有4-5倍,价格大都接近净资产了,说明投资价值已充分显现。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逐渐回落,2012年中国股市也基本走出了一个冲高回落、震荡探底的行情。这种状况与国际主要股市大相径庭。
眼下,读者都对十八大寄予了热切期待,希望新一届国家领导人能够大力推进各项经济体制改革;与此同时,也期望中国股市能够走出一波轰轰烈烈的牛市行情。
在笔者看来,马上出现大牛市并不现实,但是摆脱长期熊市、逐步震荡走高,将是一个大概率事件。主要理由如下。
首先,目前经济下行已触底,将在今年底或明年初逐渐反弹,股市应该提前做出反应。虽然今年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创下了7.4%的新低,但是种种迹象表明现在可能就是底部。
因为政府推出稳增长政策已有半年多时间了,政策效果多半会在半年之后逐渐显现。多项先行指标,如CPI环比增速、国内制造业PMI、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等,都预示着经济将温和向好。前期国家发改委批准了一大批投资项目将陆续开工,将会给经济持续增长注入新的动力。
其次,外部国际经济环境向好。美国实施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3),其他主要经济体也都继续实行宽松货币政策,这会改善外部需求,有利于增加中国出口。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预测看,明年世界经济情况也好于今年。
第三,人心思涨。近年来,国内股市一直没有出现像样的牛市行情,特别是今年以来国际股市表现不错,这与中国股市形成了较强反差,国内股市有强烈的补涨要求。
进入下半年以来,中国房地产市场逐渐回暖,交易日趋活跃,投资和消费信心逐渐恢复,这也增加了股市投资者的信心。
第四,中国股市在筑底过程中,已经挤掉了绝大部分泡沫,目前主板市场和中小板市场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只有10多倍,创业板市场平均市盈率也只有30倍,银行股市盈率甚至只有4-5倍,价格大都接近净资产了,说明投资价值已充分显现。(来源:BWCHINESE中文网)
叶荣添:末日狂奔 大概还会有200点的下跌
我深知在这个点位我这样逆天的做法我在将后一旦失败要付上怎样的责任和代价,而我也已经做好了付上任何代价的准备。正因为叶荣添有这样抱着不成功比成仁的心理准备,我才会选择依然在这个时候做出这样的决定和看法。我知道,如果将股市比作是一场爱情的话,那么不管是魂销爱河还是血溅罗衫,双方都要付出代价。也因为我知道面对你们我所面对的良心和道义责任,才让我如此告诉你们还要再跌200点。因为我想,4年以来我已经亏欠你们太多,如果在此刻我明知道结果的情况下还要眼睁睁看着你们在将后哭泣,那我自己都不会原谅我自己。叶荣添是一条汉子,我的逻辑是不欠任何人的。不管是铁幕横尸还是红尘夺路,到我离开的那一天你们能对我说一句:叶荣添,你是条汉子!这就足够了!
但是面对现实如此严峻的情况下,我必须提醒你们如果之前还对市场抱有维稳幻想的话那么今天可以解脱和不要奢望了,不管是美股的暴跌所起的引导作用还是政治利好的提前释放完毕,都只能说明一个巨大的力量正在逼迫中国股市在明年之前必须深深的砸出一个大底来供他们进来享受最廉价的筹码。在这个大底没来临之前你们每一次犹豫都会造成每一次的套牢,所谓底部就是这样不断的有人幻想反弹和底部真的来临,而一次次的在反弹之后套的更深,导致了原本可以保留实力以待时机将后进行歼灭战的力量都全部散失,到了真正见底的那一天只能眼看着别人抄底,而自己仅仅是解套而已,这实在不太值得。
套的不深的赶紧卖掉,保存实力是当前第一要务。说直白了我们缺少的不能赚钱的机会,而是时间。熬过了11月12月一切就明了了,但往往最套人的就是这个月。不要去抱有反弹来了再卖的幻想,熊市最可怕的并不是下跌,而是这种思想造成了本来可以在任何时候都避免的损失一步步因为幻想反弹来临而不断放大,最后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我必须提醒你们在沪指看似还有一线希望的情况下基金指数(399305)已经创造了新低,而深成指也补掉了11月1日的跳空上涨缺口,这就意味着沪指必然会跟住上述两大指数的步伐去补掉11月1日的跳空缺口2069点。比补掉缺口更为恶劣的是一旦补掉这个缺口那么也就相当于在宣布维稳计划的彻底放弃,那个时候大盘预料不错也将会来一次彻底的洗盘打到2000以下用一种特殊的点位用迎接十八大的闭幕。对于你们来说还有一个信号就是平安如果再次跌破37.60元,那么100%的意味着大盘将会再创新低。
奥巴马的上台之所以会引发资本市场的暴跌,原因就是沃克尔法案将继续在其任内实施完毕,这个法案的本质是为了去金融市场杠杆化,为了打击投机和稳定金融市场将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之间的业务完全划分开来,那么这也就意味着法案的继续实施将逼迫高盛,大摩这些最顶级的资本市场加快退出已经创造历史新高美股的步伐来新兴海外寻求新的投资机会,这就引发道琼斯指数在创了历史新高后最近一个月迅速暴跌,好友笔夫的观点是道琼斯指数将在半年之内跌破10000万而我看来不用那么长时间,4个月就够了。而这些资金在退出美股之后必然将会莅临4年以来没有涨过的中国股市,那么再次砸出一个历史性的底部和逼迫带血的筹码抛出就是他们先知最根本的目的,所以中国股市在这种力量的控制下只能做裙下之臣,那么A股可以肯定的是将会听其摆布。这个点位2000点不可能是底部原因很简单,这个点位只要一反弹就会有很多资金跟进,不反弹又觉得不是底部。向上拉又没有充足的理由和经济预期,所以只能向下砸出一条血路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朋友们我知道你们难过,在没有见到新低之前不要再抱有任何幻想,你听我的我是你兄弟不会害你。我知道这样说似乎有点乘人之危,但是果断是做大事的第一前提,面对这样的情况你必须头脑清醒,就算是乘人之危也值得内疚一次!
皮海洲:股市小阳春难续
上证指数在9月26日刺破2000点,发出你就救救市吧(指数1999.48点)的哀求后,股市终于走出了探底回升的走势,到10月9日又终于回到了2100点之上。虽然随后大盘出现了回调的走势,但在股市维稳的大背景下,投资者还是期盼着股市能够走出一波大的反弹。
自今年5月份以来,A股市场一直处于单边下跌状态,因此,在进入有着红十月美称的10月之后,投资者期盼行情上涨的心情是不难理解的。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将于11月8日召开,目前股市进入维稳阶段,投资者更希望市场能够借此机会走出一波强势反弹行情。但正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尽管上证指数在刺破2000点之后出现了探底回升的走势,但这种上涨终究难以走出太远。
一、刺穿2000点并不意味着探底成功
2132点一度被市场人士视为是钻石底。但自从这一底部在7月26日被跌穿后,股指就进入了找底状态。投资者心中无底,很多投资者乃至市场人士都把2000点这一整数大关看成是股市必须坚守的大底。所以在股指刺穿2000点之后,很多人认为是探底成功。不仅有A股历史中的10大底部信号的网帖却在坊间流传,向投资者释放A股见底的信号;就连上交所也表示,A股市场平均市盈率水平显著低于成熟市场,处历史最低位。上交所引用的数据显示截至8月末,标普500为14.19倍,道指为12.75倍,日经225为35.68倍。而上证仅10.3倍,不仅低于成熟市场也低于2005年6月6日和2008年10月28日两个阶段性低点的14.6和12.5倍。
就历史上的底部构成来看,2000点附近确实符合历史上的一些底部特征。不过,如果就此认为2000点构成了底部的话,显然有失偏颇。一方面是新股发行并没有被叫停,或者市场本身的力量还不能让新股发行停止下来。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从股市历史的底部来看,底部的形成大都与新股发行不出去有关。因为A股市场是一个为融资服务的市场,融资高于一切。只要新股能够顺利发行,管理层就会认为股市还很正常,只有新股发行不出去了,管理层才会出面救市。这样股市才会形成真正的底部,出现市场底与政策底的统一。但目前A股市场的新股发行还非常顺利,仍然是供不应求,甚至新股上市后还出现暴炒现象。这显然与底部的要求相距甚远。既然没有危及到新股发行,自然就不会有真正的底部出现。
而且就股市的底部判断来说,并不能简单地用历史底来衡量。毕竟股市是在发展变化的,如同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样,股市底部也绝不可能简单重复。所以,对股市底部的判断必须要用发展的眼光。而从发展的观点来看,时下的股市与2008年之前的股市明显不同。一是经过最近几年的大规模扩容,股市规模已明显扩大。如尽管目前股市指数并不高,只有6124点历史高点的三分之一左右,但股票的市值高达21万亿元,接近2007年历史高位时期的股票市值。股市的规模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底部的研判自然也要发生变化。二是有大量的大小非解禁套现,而且这些大小非都是低成本甚至是零成本。以前的股市底部都是流通股东用筹码与亏损构筑起来的,但这种流通股东底显然是经不起大小非来冲击的。毕竟大小非持股成本远低于流通股东,而且大小非的筹码也远超流通股东。三是A股市场诞生了做空机制,机构投资者做空也能赚钱。这样也就削弱了机构投资者做多的力量,不利于股市底部的构筑。
正是基于这样一些原因,投资者不能简单地把股市刺穿2000点作为股市见底的信号,2000点能否构成底部还有待下一步行情的考验。
二、维稳因素促使股指翻身向上
既然还不能确定2000点底部是否构筑成功,那么为什么股指在刺穿2000点之后又能翻身向上呢?原因在于股市维稳的需要,在于投资者对于管理层的维稳政策充满了期待。如9月27日的长阳,一方面是在无形之手的作用下,创业板34家公司大非作出承诺,推迟大非解禁时间,给市场以刺激。另一方面市场对管理层维稳充满期待,如当天有传闻称证监会将暂停新股发行。而且国庆黄金周长假将至,市场对央行降准降息也寄予希望。虽然说暂停新股发行与央行降准降息的期待相继落空,但管理层的维稳还在继续。
比如,沪深交易所组团赴海外路演,游说海外基金投资中国股市。据了解,此次游说很成功,有意向申请QFII额度的海外投资者规模高达160亿~170亿左右。受此鼓舞,一批大型基金也赴海外游说,争取各自的合作伙伴。
又如,宝钢股份(600019)的回购也进入实质性的实施阶段。如截止10月15日,宝钢股份累计回购已达2.17亿股,耗资近10亿元,完成50亿元回购计划的五分之一。
最热闹的要算是上市公司大股东增持了。在这方面,汇金公司仍然扮演着大股东增持的急先锋角色。一方面是去年10月10日汇金增持四大行的承诺到期,四大行相继披露了汇金今年三季度及过去一年的增持情况;另一方面是10月10日汇金公司发布消息称,汇金公司自2012年10月10日起已在二级市场自主购入工、农、中、建四行股票,并继续进行相关市场操作。而在汇金增持四大行的同时,以国资为背景的央企成为市场增持的主力军。如中国建筑(601668)、中国医药(600056)、中国南车(601766)、中国北国、中煤能源(601898)、长江电力(600900)、华侨城、国投电力(600886)、南方航空(600029)等国资背景的大股东纷纷加入到增持的行业。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维稳措施,就是对新股发审与新股发行的从严控制。虽然在此之前,管理层一直重申新股发行与股市涨跌无关,但在股市维稳的关键时刻,管理层还是对新股发审与新股发行进行了严格把关。虽然新股发审工作在停滞了两个多月后重新开工,但主板被审核的两家企业都未放行。尤其重要的是,10月份的发行新股,从目前公开的信息来看,仅只在10月26日安排了浙江世宝(002703)的发行。正是在诸多维稳措施的保驾护航之下,A股市场暂时与1时代吻别。
三、A股不会走得太远
虽然A股在刺破2000点之后翻身向上,但股指并不会出现大幅上涨的情况。一方面从宏观形势来说,今年以来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并不令人看好。就国内形势来说,经济增速持续放缓,三季度经济见底形势并不明显,四季度能否触底,触底后能否回升,目前都还不确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A股行情的发展。
另一方面从股市出台的维稳措施来看,并没有解决导致股市低迷的实质性问题,有的甚至只是临时性措施。如游说海外基金,这些基金什么时候进入中国,又有多少资金投入股市,这是很不确定的。如上市公司回购目前还只是个案,并无普遍意义。大股东增持虽然闹哄哄,但参与增持的公司与大股东增持的数量终究有限。而10月份只安排一家公司发股,这更是维稳时期的临时性安排。这些都不能解决股市的实质性问题。如股市仍然还是圈钱市定位的问题,大小非套现问题,企业造假上市、上市公司业绩频频变脸问题,投资者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不能解决,投资者信心的恢复显然是一个问题。
而给当前股市最直接的打击是10月份是上市公司三季报披露期,上市公司业绩不佳已成客观事实。以创业板为例,曾一度被高层及一些市场人士吹捧为是高成长板,但从创业板公司三季度的业绩预告来看,在创业板355家公司中(截止10月15日),预增的只有203家,占比57.18%,这意味着业绩预减公司占比超过4成,其中预告业绩亏损的公司达到10家。上市公司业绩下降,地雷不断,这将股市以较大的杀伤力。
因此,除非管理层有实质性的救市措施出台,或者我国政府部门出台类似于4万亿救市这种宏观面的重大利好政策,否则A股市场仍然只能维持现阶段这种低迷的局面。(载2012年第20期《中国经济和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