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过度侵占实体经济利润是银行业垄断和过度保护的必然结果。这种利益分配格局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在经济下行的形势下,这种利益分配格局强化了实体经济的困难和大众的不满。要破除这种不合理的分配机制,需要对金融系统进行系统改革,可以从放松银行进入、发展债券市场和利率市场化改革开始。
2012年三季度上市公司季报已披露完毕,统计显示,前三季度,2493家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总计为17.74万亿元,同比增长6%;净利润合计为1.50万亿元,同比下降2.07%。与此相对应的是,16家银行业上市公司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合计约8128亿元,同比增长约17%,16家银行净利润占全部上市公司净利润总额的54%!
银行业的暴利已不是新鲜话题,去年某银行业高管表示,银行业利润高到自己都“不好意思公布”就曾引发广泛议论。这种情况今年还在继续,我们不禁要问:银行业作为中介服务业,凭什么能拿走实体经济的绝大部分利润?这种利益分配的畸形格局对中国经济和市场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种格局还要持续多久?
在笔者看来,这种金融过分侵占实体经济利润格局是银行业垄断和过度保护的必然结果。首先,是中国金融市场的封闭和垄断。当前主要的金融资源都控制在国有银行手中,为了缓解“历史欠账”国家需要对银行业进行保护,于是利率市场化雷声大雨点小,银行业能仅仅从低价吸储和高价放贷两者的利差中获取巨额利润。中国银行(601988)行长李礼辉在年初某论坛上表示,目前中国大部分银行业的利差收入占比达到70%-80%。尤其在当前中国实体企业面临原材料、人力成本急剧上升,成本压力剧增的情况下,这种利润分配格局的代价就是制造业企业要承受巨大的痛苦。从宏观意义上讲,成本上涨幅度远远大过消费物价(CPI)上涨幅度,其结果就是:就算收入有所增加,也不抵成本上升速度,最终压缩企业利润。
另一方面,金融资源的垄断是导致很多问题的根源。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在一个资本自由流动的经济体内,行业利润率最终会向社会平均利润率收敛。当一个行业利润率长期远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无外乎两方面原因,一是价格管制,且管制定价偏高;另一个是存在资本流动的障碍,或是技术壁垒,或是行政壁垒。当前五大行利润超过整个商业银行的六成,大量的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掌握了过多的金融资源,一方面很多企业融资难,一方面大量的社会资本缺乏渠道通过阳光的办法对企业融资,导致有些企业铤而走险背“高利贷”,不仅加重了企业成本支出,也加剧企业资金结构风险。
其次,银行依靠利差管制这一“政策红利”坐享巨量利差收益,严重抑制了金融业的产品和体制创新。当前我国企业融资渠道单一,银行信贷在我国的资金配置中占绝对主导地位,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结构比例失衡问题十分明显。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各类金融机构的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高达75%左右,同期企业债券和股票融资占比只有14%,而银行业总资产则高达113万亿元,占全部金融业总资产的93%。企业融资渠道单一不仅加强了企业对银行融资的依赖,同时也削弱了企业的议价能力,使得在创造真实产品的实体企业和为之提供服务的金融中介之间本末倒置。在经济下行的形势下,这种利益分配格局强化了实体经济的困难和大众的不满,也怪不得实体经济越来越不受资本的重视。
此外,还要注意的是,当前利率市场化改革实际已经放开了贷款上限,而下限还在管制。但由于我国银行业准入门槛较高,垄断程度高,再加上企业资金需求刚性强,这就给了银行贷款向上定价的巨大空间,导致银行贷款利率不降反升。
在笔者看来,要解决银行业过度侵占实体经济利润问题,需要进行一系列金融改革。首先,要放宽银行业准入门槛,正如笔者早先指出的,这不妨从鼓励民间资本设立村镇银行开始。村镇银行具备草根性、社区性,它们比大银行更了解、贴近中小企业,与中小企业具有先天血缘,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取代地下钱庄的作用。通过允许民间资本设立村镇银行把它们由地下引导到阳光下,不仅为自身获得合法的生存空间,也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同时,这也有利于逐步破除大银行的金融垄断。
其次,要改变社会融资体系过度依赖银行信贷,逐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分散经济体系系统性风险。社会融资体系过度依赖银行体系,同时也意味着银行业过多承担了经济的系统性风险,要大力发展债券市场,推动金融系统的创新运动。
最后,要大力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作为经济体系最重要的变量,是当今世界中央银行最重要的操作工具,也是决定银行收入和利润的最关键的变量。在打破金融业垄断的前提下,利率市场化改革将真正给金融业带来革命性的进步,也给实体企业带来与其风险真正相匹配的资金成本,从而真正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才能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