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百三:是抛是买很纠结 李大霄:苦尽甘来 叶檀:太乐观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谢百三:是抛是买很纠结 李大霄:苦尽甘来 叶檀:太乐观

加入日期:2012-11-3 16:37:46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李大霄:地产股涨号角吹响 苦尽甘来终有时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11月2日表示,地产股上涨,吹响了小牛号角,中国股民苦尽甘来终有时。
  李大霄感慨,阴霾散去,阳光明媚,A股11月喜迎开门红,地产股霸气领涨。
  昨日,上证综指小幅高开之后一路走高,截至收盘,上证综指报收2104.43点,涨35.55点,涨幅为1.72%,成交626.1亿元;深证成指报收8663.15点,涨193.35点。李大霄指出,一般而言,地产股上涨,吹响了小牛号角。
  “钻石底将成为中国股市的历史回忆,在此向坚持不懈的投资者朋友问好,中国股民苦尽甘来终有时……”李大霄说。


  桂浩明:如何看待香港热钱“剑指”内地
  中广网北京11月2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港元连续升值“逼”得香港金管局10月19号以来8次出手干预汇市。仅昨天一天,香港金管局两次干预港元汇率,向市场抛售共计46.5亿港元。香港金管局八次干预合计向市场注入资金244亿港元左右。香港媒体纷纷发表文章认为,热钱来港的最终目的是押注人民币升值,通过香港的人民币市场进入内地。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桂浩明评论这个话题。
  比照历史,这次会否有大规模热钱途经香港、流入内地?
  桂浩明:如此大规模资金入港导致香港金管局出手干预是比较少见的。香港经济总量现在不算很大,这样一个弹丸之地吸引能外部资金如此大规模的流入,还是由于内地金融市场有着比较大的吸引力,和很多国家的零利率或低利率状况相比,人民币的利息收入不错。另外,海外现在都对资金放水,宽松的货币政策到处都是,而大陆正在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政府对货币供应商还比较审慎,甚至偏紧,这样内外有别的政策也在客观上导致海外资金看重内地市场。
  广东省社科院对100多个地下钱庄的监控结果显示,从9月下旬开始,境外热钱加大了流入内地的趋势,预计10月份国际热钱流入香港和内地的总量将超过9月,这种势头还将至少延续至今年年底。果真如此的话,内地楼市、股市会否遭受强烈冲击?
  桂浩明:这种冲击不可能完全避免。因为资金进入后不可能满足于存银行拿利息,它肯定有更高的预期,在这种情况下,股市、楼市应该说是资金比较愿意进入的场所,毕竟他们的流动性比较好,不过我觉得这当中有两个问题。第一,从目前而言,进入一二线城市楼市的可能性比较小,因为这些城市对楼宇进行了限购,房价控制比较严,所以海外热钱要大规模流入这些地方可能性不大,或者可操作性不强。第二,现在来看股市仍然低迷,目前的交易情况并没有海外大资金流入的迹象。对于这些资金到底流向哪里、又有何意图,我们不妨继续花点时间观察,这些资金流入肯定会有所动作。我们需要注意到,这次海外热钱的流入可能和2005、2006、2007年情况有一定差异,那个时候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很快、人民币升值趋势明显、中国外贸和资本项目连年顺差,而现在中国经济已经开始降温,增长速度开始放缓,我们的外贸顺差在减少,资本项目甚至最近连续出现逆差,这使得大家对未来人民币升值空间到底有多大产生疑虑,所以也有人提出:恐怕外部资金的未来趋势不太好说。现在到年底这段时间能弄出多大的风雨还有待观察,但恐怕掀不开太大风浪。
  有人说我们国家金融体系还没有完全开放,这种情况下,热钱造成的系统性冲击还相对可控,您是否同意这样的观点,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该如何应对热钱?
  桂浩明:应该说中国的资本项目没有完全对外开放,在各方面金融管控比较严厉的情况下,海外热钱涌入确实有比较高的门槛,在中国市场兴风作浪的难度比较大。但正因如此,中国才能够成功回避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尽管现在我们的开放力度更大一些,但根本上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还没有实现完全自由兑换,同时由于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多的外汇储备,使得中国金融体系抗御海外热钱攻击方面显得从容不破,游刃有余。(中国网)


  林毅夫:中国8%经济增速还可维持20年
  北京大学教授林毅夫昨日表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空间很多,城市化进程、基础设施建设也有很多空间,尤其是大城市内部的基础建设,这为改善基础设施方面的欠缺提供了很大的投资空间。
  他说,从2011年起,中国经济连续7个季度增速下跌。主要原因一是中国外贸依存度非常高,主要出口市场的发达国家普遍停滞,欧元区经济萎缩,中国出口贸易增速当然会下滑。二是中国投资速度也出现下滑,从而让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二驾马车受到影响。
  据证券时报报的,林毅夫认为,中国政府的财务状况非常好,政府负债加上过去4年地方政府投资平台的债务,加起来不过是国内生产总值的40%多一点,这为中国实施反周期财政政策提供很好条件。政府不仅有钱,民间储蓄也很高,加上还有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相信未来几年中国靠这些有利条件维持8%的经济增长,应该是没有疑问。更重要的是,中国还有20年维持8%经济增长的潜力。”
  林毅夫还表示,现在中国金融体系基本上只能为大企业和富人拥有的企业进行融资。这不仅不利于经济发展,而且会加剧目前已经很不平均的收入分配。(证券时报)


  金学伟:寻找超长期牛股的基本路径
  巴菲特最核心的投资理念是“买股票=买公司”,买进后只能靠企业经营盈利,不能靠价格波动挣钱。因此他的最核心投资之道就是:“预期现金流贴现”和“寻找有护城河的股票”。只有以此为统领,才能目标明确、方向一致、逻辑清晰、主次分明地建立一个巴菲特投资法则的技术应用流程。
  流程的第一步是发现有护城河的公司。
  有些公司天生就有护城河的,如受政府管制、需许可经营的、产品和品牌具无可替代性的、对某项业务形成垄断经营的等等,它们大多一望而知。有些公司则需寻找,寻找的途径有三。
  一是股价。股价长期稳步攀升的大多是有护城河的公司。如贵州茅台(600519)等,都是从上市后几乎就一路攀升,及早发现可获不菲收益。这一点希望巴迷们别抬杠说巴菲特从不看股价,他看不看股价,我不知道,你也只是听他说的,即使不看也没关系,因为我们不是复述巴菲特语录,也不是做他的起居注,而是在讲如何运用巴菲特投资法则的技术流程。
  二是业绩。一家公司过去10年的业绩始终优良、稳定,且具有持续而强劲的增长态势,它基本上就是一家有护城河的公司(具体方法可看第二步)。因为从经济周期讲,10年已涵盖了一个信用扩张与紧缩周期,即9到10年的朱格拉周期;并跨越了2到3个库存增减周期,即平均40个月的基钦周期,它的经营业绩基本能反映公司在不同经济状况下的运营情况。
  当然,中国股市历史还短,许多公司上市未满10年就已进入视野,对此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过去股权分置,有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之分。且定价发行,发行市盈率很低,上市后的再融资有连续3年的盈利与净资产收益率要求。人为做高发行前业绩和增长率,提高发行价格,远没有上市后有良好表现给公司和大股东带来的利益大,因此,越好的公司越倾向把发行前业绩做低一点,给上市后留下足够的增长潜力和回旋余地(沪深股市喜欢炒新股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所以,一些一望而知有护城河的股票仅凭上市前3年业绩,就能知道大概。不是天生有护城河的公司,也可把上市前3年业绩追述作为重要参考。比如,1998年2月上市的虹桥机场(现上海机场(600009)),我们只用了上市前3年业绩追述,对它的盈利和增长状况做了基本定性。而上期提到的豫光金铅(600531),是通过上市前3年业绩加上市后4年缺一个季度业绩找出来的。
  而在市场化发行加全流通后,拼着命抬高发行前业绩,人为地制造高成长幻景,尽可能提高发行价格,捞取更多的现金,顺便将股价基数抬高,好为日后的减持留下更多余地,成为所有上市公司的首选——彻底的市场化总是无耻的。在这种情况下,上市前3年业绩基本就没了参考价值,或只有很少的参考意义,炒新股更是自找棺材朝里睡。因此,除非有十分把握,否则,最好是观察其上市后7年的数据,以涵盖2/3个信用周期和2个左右的库存周期。
  三是从实际生活中发现。这是彼得·林奇常用方法,可参看相关书籍。
  第二步是检验公司的每股收益。
  除了从业绩上发现的股票(因这一步已经完成),其他都要检验其10年甚至10年以上的每股收益,哪怕天生就有护城河的,因为我们买的是收益,不是护城河,许多有护城河的公司盈利其实并不强劲。
  比如黄山旅游(600054)有对中国第一名山的垄断经营权,属天生有护城河的股票。因此,2007年一位“巴菲特式股神”曾大肆鼓吹过它。但检验它的每股收益就可发现,从1997年上市到2006年末,年均复合增长率仅6.93%,不到市场平均水平的2/3,属非常平庸的股票——从1994年以来,我国上市公司年均复利增长为10.82%。这样的股票即便入选,也要等它市盈率达到5倍左右,有了20%左右的初始收益率(市盈率的倒数代表了股票投资的初始收益率),弥补其增长率不足的缺陷后再说。而它当时的市盈率高达36倍!认为有护城河就好,是一种典型的买椟还珠行为。
  以每股收益而非利润总额来检验,是因为:1)它能反映每股盈利的强劲程度,1亿利润和1亿利润没有区别,但1亿利润对1亿股本和对10亿股本,就有了悬殊差异。2)股东所能获得的只有他拥有的那部分股权收益,以每股收益衡量,一目了然。3)它能去除一些伪增长,1亿股本盈利3000万,增资扩股后,达2亿股本和6000万利润,以总利润计,增长了100%,以每股收益计,仍是0.3元。
  看每股收益主要看3点。
  一看每股收益有多高。总是几分、毛把钱的,对其他类型的价值投资或许有意义,但对巴菲特式的投资却没有意义,因为它达不到“盈利强劲”的要求。以往的经验是,每股收益低于0.2元的都可不予考虑,现在市场平均每股收益提高了,我们可以0.3元作为基准。
  二看盈利稳定性。盈利时高时低,上下落差很大,或周期性增加减少的,都不属巴菲特股票。
  道理很简单:1.这种公司大多是随波逐流的公司,或者是经营管理水平很差,甚至有人为调节利润可能。2.这类公司的长期盈利前景难以预测,且它们的复利增长肯定不高。就拿做股票说,今年赚了100%,明年亏了30%,加起来只赚了40%;今年赚20%,明年也赚20%,加起来就有44%的盈利。即使长期复利增长较高,而且也可预测(以后我们会讲到如何预测周期性公司的盈利前景和估值),也还有一个问题:当我们正巧需要钱,需要卖出时,刚好遇上盈利大幅下降,亏就吃大了。
  好公司也会因某种原因,于某一年出现大幅下降,甚至亏损,那就要检验其盈利恢复能力。偶尔一年下降后又重新上升,其后就再没出现过这种情况的也是好股票。这是美国运通1989年到1994年的每股收益:2.70美元、0.34美元、1.59美元、1.58美元、2.30美元、2.68美元。它在1990年出现过大幅下降,业绩降幅达87.4%。但第二年就强劲恢复至1.59美元,其后就一路稳步攀升。巴菲特是在1994年,其每股收益恢复到2.30美元,并预期将创出每股收益新高时买的,谁说巴菲特从不预测今年或明年利润增长的?
  至于利润大幅下降后的一两年内就创出每股收益新高的更是好公司。在这方面,风格与巴菲特迥异的威廉·欧奈尔有很好见解。他的盈利稳定性指标——每股收益相对平均每股收益的乖离率、增长稳定性指标——对年同比增长率做回归分析、盈利大幅下降后的恢复与再创新高能力的考量,都是检验每股收益的最好指标。可见,好的方法和理念是可在不同风格间相通的。
  对威廉·欧奈尔,人们存在着很多误解,正好比对巴菲特存在很多误解一样。比如,人们一般会把欧奈尔划为趋势投资者、技术投资者行列。其实,在追求业绩增长方面,欧奈尔与巴菲特可互为表里,巴菲特更强调“里”,欧奈尔更注重“表”;巴菲特更强调“因”,欧奈尔更强调“果”;巴菲特注重长期稳定增长,欧奈尔只关注业绩加速增长时段。由此产生的区别是:巴菲特更适合超大资金运作,并可不考虑大盘走势,也更适于长期投资,风险更低。而欧奈尔更适合较小规模的资金运作,风险更大,因为当强劲的增长势头显现时,资金规模过大的资金一旦介入,买盘就会趋之若鹜,使其根本买不到足够数量。而且,辉煌总是瞬间事,欧奈尔的股票在大盘回调时的跌幅通常会超过大盘跌幅的50%左右,所以欧奈尔要把大盘走势作为选股条件之一,并创造了许多技术分析工具,如买入支点、高架紧密型结构、价格强度等。其最佳持股周期一般也在1.5年左右。这一点,我们会在日后做详细介绍。
  三看盈利增长的强劲度与持续性。我们可通过每年的同比增长率,看增长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通过复合增长率,看它的增长强度。近20年来,我国名义GDP的复合增长率在15%左右,公司利润的复利增长率为10.82%。因此,我们可以15%的复合增长为基准,并以13%为最低标准。
  由于送转股会摊薄每股收益,因此,每股收益的高低要看复权前数据,而盈利稳定性和增长率要看复权后数据。比如黄山旅游1997年每股收益0.32元,1999年10转3,2006年又一次10转5,因此,1997年的每股收益是0.32÷1.3÷1.5=0.1641元,1998年每股收益也做如此计算。1999到2005年的每股收益则应除1.5。通过不断提高门票价格,该股14年的复利增长达到了8.9%,近5年的复利增长达到12.47%,但仍不能入选为巴菲特股票。
  由于所有股票都要经过每股收益检验,因此,大规模搜寻可借助数据库,直接从每股收益入手,个别发现的可借助F10中的“分红扩股”。这方面,我推荐聚源数据库,它的动态行情和数据库合一,可以使我们发现任何一只股票时,马上进入所有年份、所有财务数据的分析、检测,如有需要,可直接阅读其历年的报告。
  如果每股收益能通过上述3点检验,那么,我们很可能找到了一个有护城河即长期竞争优势的企业,接下去就要进入全面检测与评估环节。(.第.一.财.经.日.报)

 


  谢百三:股市 是抛是买很纠结
  上周谈了贫富差距是中国经济生活中最严重的问题,今再续之。
  首先,贫富差距古今中外均已有之,是客观事实。
  第二,贫富是应该有差别的。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人类追求财富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而收入必须有差别。如没有差别,按绝对平均主义,结果员工无积极性,企业死气沉沉,毫无活力。绝对平均主义,只会引起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严重受阻,破坏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三,正确的政策应该是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全体人民一起富裕。但现在的问题是,社会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即从平均主义走向了贫富严重分化,基尼系数超过了0.5,是世界各国中最高的之一。而贫富差别巨大,必然会引起社会不公,引起社会不安定、不和谐,引起群体性仇富心理。政府、国家应全力化解、缓和这种矛盾与问题。
  第四,国家政府在消除缓解贫富差别中的责任与作用:
  国家与政府在消除严重的贫富差别中是可以有所作为,甚至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的。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向全体人民提供平等受教育的机会。
  中国是个自古以来全民都十分重视教育的国家,大量事实证明,教育是富家强国之路。
  我国现在在城乡都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即从小学到初中都是免费教育,这对提高我国劳动者的文化水平、聪明才智起了极大的作用。但还是不够,很多农村家庭由于经济困难,让孩子们读到初中毕业就辍学了,很多渴望读高中的同学被拒之门外。这里,我建议政府应该实行12年义务教育制度,让年轻人起码有高中文凭。
  此外,农村、城市的大学录取分数线应该是一样的,这才是公平、公正的。但相当长的时间里,有北京上海户口的小孩考大学比外省市的录取分数低一百分,这就从起点上造成了贫富差别,是不对的。
  现在中国的教育制度似有越改越乱之态势,什么千分考,考10门课,别说小孩很害怕,被考得晕头转向不知所措,就是大人去考也吃不消啊,弄得很多家庭被迫让小孩到国外去读书,又造成更大的贫富差别。
  总之,要缓解、化解我国的贫富差别,教育一定要平等,大量实践证明:学习不学习,读书不读书,读什么学校,读什么文化程度,对青年今后的教育、求职、贫富差别之形成有非常大的影响。
  现在有的好企业,只要211工程的一百所大学毕业生,虽然有点过分与绝对,但这从一个侧面看出,企业对劳动者与人才受教育程度的重视程度。总之,国家、政府要千方百计保证教育资源的公平、公正分配,这是从源头上解决贫富差别之重要办法。
  【本周股市与经济:美国经济出现一线复苏迹象,股市达历史相对高度1.32万点;香港股市迭创新高,达22130点,这对全世界证券市场都有好的拉动作用。(金融投资报)

 

  李志林:股市维稳需要稳中有涨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一枝独秀的中国,股市却连续大跌五年,跌幅超过67.4%,,近三年均熊冠全球,每一次反弹后,高点都不断下移(如3478、3361、3186、2826、2536、2478、2176、2145点等),底部也不断刺探(如2319、2132、2029、1999点),甚至连维系了9个月的2132点钻石底,如今却成了顶部。这表明,A股的自我修复功能已成全球股市最差。究其原因:
  1、世界股市史上罕见的扩容大跃进摧毁了股市的生机。管理层在谈到中国股市用20年时间走完了国际股市200年的道路时,为中国股市高速发展的很大成就而感到自豪。虽然,管理层也承认中国股市总体上仍十分年轻、属幼稚期、不太成熟、不太规范,尤其是批评散户投资者不理性。但是,管理层丝毫没有承认,中国股市仅20年规模就搞成世界第二,股票数量仅比有200年历史的美国股市少五六百只,这是罕见的扩容大跃进所造成的供严重大于求,是一种不顾中国实际状况的冒进行为,是违背科学发展观的极左理念;丝毫没有批评大量上市公司恶性圈钱,包装甚至造假上市,坑害股民,引发了股市的巨大风险;丝毫没有同情广大中小投资者在10年股市涨幅为负的过程中,辛勤积累的财富付之一炬;丝毫没有表示未来股市重在规范完善,休养生息,而不再盲目追求扩容;丝毫没有代表历届管理层承担20年股市发展中在顶层设计方面的缺陷和供求管理上的失职。
  2、股市与经济走向背道而驰,严重地挫伤了投资者的信心。中国在各个领域里都要在世界上逞强,发新股的规模要争世界第一,大企业要力争世界500强,奥运会、世博会要争史上最伟大、最成功的一届,却对股市的经济晴雨表功能,对每年股指在全球的表现从来不争世界第一,相反甘愿全球垫底,一点管理错误都不承认,一点责任都不追究。例如:2000年至今,GDP从8.9万亿剧增到今年底的50万亿以上,人民币发行总量M2,从13.24万亿到今年底的96万亿以上,涨幅分别是562%和723%,但是,股市的涨幅却为零甚至负,更不要说股市的涨幅能同步跟上平均每年10%以上的GDP增幅了。(金融投资报)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