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召开 明年GDP目标或定7.5%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召开 明年GDP目标或定7.5%

加入日期:2012-11-26 7:59:36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当前经济运行无需强力宏观政策干预
  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为7.7%,其中第一、二、三季度分别增长8.1%、7.6%和7.4%,延续了去年以来增幅回落的运行态势。其中第三季度增幅甚至低于2009年同期,仅比2009年第一和第二季度的单季增长幅度略高。对于这样的经济形势,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要从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变化上客观对待当前经济形势,既不要过度担心,又要理性对待。
  经济筑底企稳符合政策预期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虽然延续了去年以来增幅回落的运行态势,但经济运行总体是平稳的。第三季度经济增长速度虽然降低到7.4%,低于计划目标0.1个百分点,但前三季度累计仍然高于7.5%计划目标0.2个百分点,说明经济的运行结果符合年初的预期。而且,从发展趋势上看,目前经济运行出现企稳回升的态势,不会进一步下滑。
  首先,经济先行指标开始回暖。9月PMI指数是49.8%,比8月回升0.6个百分点,10月PMI进一步回升到50.2%,重回荣枯线之上。其次,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出现明显回升。9、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分别为14.2%和14.5%,比8月分别高1.0和1.3个百分点;9、10月外贸出口增速分别为9.9%和11.6%,增速比8月分别回升7.2和8.9个百分点;9、10月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23.1%和22.4%,增速比1-8月累计增速分别回升了3.7和2.2个百分点。第三,经济增长速度回升,经济运行的活跃度增加。9、10月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分别为9.2%和9.6%,比8月增速分别加快0.3和0.7个百分点;9月工业企业利润增速由负转正,增速比8月回升14个百分点;9月货运量增长11.8%,比8月回升2.2个百分点。上述经济指标变化说明,前期“稳增长”的政策效应逐渐显现,经济筑底趋稳,未来有望稳中略升。
  应该看到,经济增速回落符合宏观调控的政策预期,是宏观调控的结果。目前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危机时期2009-2010年的增长有本质的不同,那时的增长是着力强调保增长,增长速度是第一位的,其他的都可以为增长速度让路。而目前的经济增长是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增长,是强调经济质量的增长,是强调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增长,是强调管理通胀预期的增长,是强调节能减排的增长。目前的增长是国家主动进行宏观调控的结果,符合宏观政策调控预期。
  经济结构调整有所改善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与去年相比虽然有所减缓,但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济增长速度减缓为结构调整创造了一个相对良好的环境,为结构调整增加了动力,促进了结构调整进程的加快和深化。
  首先,产业结构有所改善。表现之一是轻工业增速略快于重工业,转变了长期以来重工业增长明显快于轻工业增长的格局,特别是高耗能行业增速明显放缓。今年1-10月,重工业增长9.7%,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4.8个百分点,轻工业增长10.3%,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2.7个百分点,轻工业增长略快于重工业,且轻重工业增长比较协调。同时,钢铁、化工、电力、建材和有色金属五大高耗能行业的增长速度均有不同程度减缓;表现之二是工业内部结构开始分化。传统产业增长速度回落幅度在加大,但新兴产业增长速度在加快。1-9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高新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增长速度是11.7%,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平均增速快1.7个百分点。表现之三是服务业比重有所提升。1-9月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43.8%,比去年同期提升1.2个百分点。
  其次,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在逐步缩小,区域经济结构的协调性在增强。无论是从经济增长速度,还是从投资的增长速度,当前中西部地区都高于东部地区,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缩小。1-10月东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增长8.4%,中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增长10.7%,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增长12.8%;1-10月固定资产投资东部地区增长18.2%,中部地区增长26.0%,西部地区增长24.2%。其中民间投资东部地区比去年同期增长21.8%,中部地区增长28.1%;西部地区增长29.5%。民间投资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增幅,说明市场自发的投资需求机制是主导,经济增长的市场需求机制运转正常。
  第三,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协调拉动作用有所改善。前三季度,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是55%,比上年增加7.1个百分点,关于资本形成总额对GDP的贡献率是50.5%,比上年减小2.9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是-5.5%,比上年减小4.2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经济增长中投资与消费关系以及内外需失衡的现象有所改善。
  第四,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有所改善,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有所提高。1-9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名义增长13.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8%,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0个百分点,快于同期GDP增速2.1个百分点,占同期人均GDP的70.2%,比上年同期提高2.0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名义增长15.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3%,快于同期GDP增速4.6个百分点,占同期人均GDP的25.8%,比上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1-9月全国财政收入累计90588亿元,同比增长10.9%,占同期GDP的25.6%,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第五,经济增长虽然回落,价格调控符合预期。自去年8月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呈现总体回落的走势,1-10月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2.7%,涨幅比上年同期减小2.9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减小2.7个百分点。其中7-10月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均在2.0%及以下,且目前继续呈现价格涨幅在底部运行的走势,价格上涨的压力明显缓解。
  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稳定
  从当前经济运行的态势分析,经济增长速度虽然有所回落,但呈现平稳回落,并未超出预期。
  从工业增加值增幅变化来看,工业增长速度由2011年2月的14.9%回落到12月的12.8%,今年1-10月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10.0%,各月的增长速度由2月的11.4%回落到8月的8.9%,9、10月分别小幅回升为9.2%和9.6%。总体上看,各月工业增加值的降幅呈现平稳回落的态势,并未出现大幅回落的现象,且9、10月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两个月小幅回升,可能预示着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回落的拐点出现。
  从需求来看,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虽然略有回落,但仍然保持较快增长。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由1-2月的24.9%回落到1-12月的23.8%,回落幅度并不明显。今年1-9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为20.5%(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8.8%),增速比上年同期减缓4.4个百分点(按可比价计算,增幅比上年增加1.9个百分点),虽然名义增速为十年来最低,但也保持了20%以上的较快增长,而且实际增速还超过上年同期。今年2-10月累计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21.5%、20.9%、20.2%、20.1%、20.4%、20.4%、20.2%、20.5%和20.7%,增幅呈现前期平稳回落、后期平稳略增的态势,且总体上看,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平稳增长的态势,这也说明当前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增长没有出现超出预期的回落。而固定资产投资的平稳增长,也正是前期国家宏观政策主动调整的预期结果,明显地改善了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增长的格局。消费需求同样保持了平稳略有回落的增长态势:2011年各月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基本保持在17%左右的平稳增长速度,2012年1-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增长14.1%(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1.8%),增幅比上年同期减慢2.9个百分点(若按可比价计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比上年反而增加0.5个百分点),但这是在国家停止家电及农用车消费鼓励政策的影响结果,而且零售额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的速度也是协调的,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明显提高,消费增长也没有出现超出预期的回落,各月的增长速度回落也是平稳的。
  从出口需求来看,1-10月出口增长7.8%,增幅比上年同期减小14.2个百分点,增幅减少很大,但这个增幅也基本符合全年外贸出口增长10%左右的计划预期,9、10月当月外贸出口增速分别恢复到9.9%和11.6%的增长。在全球经济复苏艰难,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欧洲各国实施紧缩的财政政策的情况下,我国出口保持这样的速度实属不易。
  从三大需求与经济增长的变化关系上看,今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回落,主要是外部环境的影响,是出口增长速度的大幅度回落影响了经济增长速度的回落,而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并没有产生负面的影响,反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增加。在暂时不利的国际经济环境下,我们对外贸出口增长速度和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要求不能脱离实际,要顺势而为,应保持适度、合理增长速度,使经济运行的成本最小、效益最大,而不能不切实际过度的追求出口的高增长,更不能在这样的环境下过度追求提高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目前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与当前国内外的经济形势、经济环境相适应,与国家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长期要求相适应,符合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预期,经济增长并没有出现过度的下滑,因此不必因此而过度担心,更不必因此而惊慌失措。为了稳定经济增长,国家在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基础上已经采取了一系列微调措施,这些措施对于稳定经济增长、解决企业经营压力将产生积极作用,其效果在9、10月的经济运行统计结果中已经显现出来。当前应该切实落实中央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冷静观察经济运行的变化,并根据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采取进一步的微调措施,但一定防止避免货币政策进入宽松化渠道。前几年宽松货币政策放出的货币并未完全消化,今年新增贷款指标8万亿元,不是一个很低的数字。一旦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大量货币进入市场,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很快就会增加,会推动价格很快上涨。因此要避免因经济增长减速而过多发行货币,要警惕在经济下滑的情况下盲目地、急躁地增加货币供应量,防止过快的放大信贷规模,更要防止信贷资金过多地流入房地产领域。(.中.国.证.券.报)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慢变量与快变量的较量(/▲
  作为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以及曾经的国家计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马晓河显然有更多机会参与国家相关政策的起草制订,其对经济问题的理解也就更具宏观视野,同时也更加务实。
  在马晓河看来,此次产业结构调整和以往不太一样。
  “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可以分为几个大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当时是从过去的以重化工为主的重化工阶段转向改革开放后的六优先阶段,其核心是轻工业优先,实行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导向的发展战略。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的劳动密集产业又开始向重化工业转型。而目前正在进行的第三次产业结构变革是从重化工业和高加工行业向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相结合的产业转变。从国际经验来看,这种转换比较慢,风险也比较大。”
  这种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方面,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淘汰、国际需求在下降、国际供给在替代、国内成本在上升,但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增长缓慢。这就会出现断档,即劳动密集产业受到挤压后在向外走,而新兴产业上升又慢。“搞不好就会出现产业空心化。”马晓河说。他指出,这种风险是慢变量和快变量之间的矛盾,劳动密集产业被替代是快变量,产业结构向高新技术产业高附加值产业转变是慢变量。这和当年的日本还不太一样。因为相对于中国来说,日本人口少,更好应对,而中国则有10多亿人口,应对不当,这种产业转换就非常难。
  另一方面,中国产业结构转换主要靠科技创新。正如十八大报告提出的那样,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认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但在马晓河看来,从现实条件来看,中国不是创新至上的社会,相应的科技创新体制还不具备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条件,关键在于体制和政策安排没准备好。具体而言,从产权保护到科研人员的待遇、政治地位及自我实现感等方面,都还存在诸多欠缺。所以,尽管宏观层面制定了创新驱动战略,但在社会氛围、社会制度和政策安排还没有到位的情况下,该战略的落地难以解决。
  “科技创新是慢变量,落实到产业层面进而实现产业升级更是慢变量。在举国体制下,做总量容易,但科技创新是要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需要自由创新的氛围,需要全社会和市场的尊重,但我们现在缺乏这种氛围。”谈到创新,马晓河显得颇为忧虑。“我在中央政治局讲课时也谈过这个事情,中国企业往往面临不创新等死、创新找死的困境,我们需要创造出一种创新至上的制度安排。”
  马晓河认为,向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产业转变所需要的制度安排和过去是不一样的,“发明靠尖端人才,创新靠中产阶级,但中国缺乏中产阶级,缺乏这个创新示范的群体”。马晓河指出,在这方面,日本20世纪相应的经济发展阶段的情况或许可以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一点参考。
  20世纪5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在经过了10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暴露出不少问题,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带动,制造业大面积产能过剩,同时,社会失业人口增加,劳资关系紧张等等。1960年,日本宣布启动为期10年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主要目标是将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一倍,大幅度提高国民生活水平,使国民经济和国民生活均衡发展。此后,日本国民收入不仅大幅度增长,各阶层间收入差距也明显缩小,大大促进了日本社会中产阶级的形成和成长。据调查,1972年,日本人认为自己属于“中间阶层”的人占到73%,城市化率也在1970年达到72.1%。这带动日本工业发展转向更富高科技含量的产业,例如精密机械、电气机械、一般机械和运输机械等。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促进日本工业结构转变的主要力量进一步转换为技术密集型和高附加值的产业,例如造船工业、电气及电子工业、汽车工业、民用电气机械工业等,这些产业通过机器人、数控机床和微电子技术的运用获得了迅速发展。可以说,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产业结构转换和中等国民收入群体形成了非常良好的互动。(证券时报)


  短期内经济下行已至谷底 新一轮投资将趋理性
  从需求和供给多重因素分析,在本周期内中国经济下行已经到了谷底,第四季度和明年经济增长将出现趋势性回升。
  十八大后会出现投资打头的经济增长现象,但本轮投资周期中投资结构会发生变化,由政府引导的投资将更多地投向民生事业、生态建设、城镇化和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建议货币供给增长速度M2保持在14%左右,M1可分步提高到10%左右,贷款投放也要相应增加,今后可根据经济运行情况和国际环境变化,相机继续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适时下调存贷款利率.
  中国经济正处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阶段,新的经济周期伴随着换届后新的政治周期,同时还处于自然的经济周期中短周期与中周期叠加的时段。
  在此背景下,十八大提出的“两个翻番”目标能否实现?十八大之后是否会重现历史上常见的投资热?而在经济增幅连续10个季度趋势性下行之后,中国的宏观经济走势又将如何演变?宏观经济政策是否会面临新的选择?针对这些问题,证券时报记者专访了证券时报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
  新一轮投资增长周期有利于
  改变经济增长曲线和投资结构
  证券时报记者:针对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指标。您如何看待这一战略目标?新指标的提出意味着什么?
  马晓河: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战略目标,与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目标是一脉相承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十七大提出到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十六大强调的是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增长,十七大强调的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而十八大既考虑了经济总量目标,也考虑了人均收入目标,将经济总量增长最终落实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方面,这更好地体现了科学发展的思想。如果我国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个翻番”的目标顺利实现,这将意味着,届时按照2010年的价格计算,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80.3万亿元,约合11.9万亿美元;城乡居民人均年收入将分别达到38219元和11838元。
  这个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从需求角度分析,今后10年我国内生增长动力将大大加强,这将有利于拉动增长。随着人口的不断转移集聚、国民收入结构调整和消费政策的不断完善,城乡居民消费购买能力将有所增加。同时,重视民生建设和加快推进城镇化,还会从投资方面促进经济进一步增长。未来10年,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小城市(镇)的路、水、电、气、网、房等建设,以及教育、卫生、文化、生态等设施建设方面,都需要大量投资,这些投资当然会有力地拉动经济增长。此外,今后10年如果我国能吸纳1亿农民进城落户,就将需要10万亿元以上的投资。
  从供给方面看,我国经济增长仍有巨大潜力。今年下半年,国家颁布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支持七大战略性产业快速发展,这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此外,近几年,国家先后颁布了多项区域专项发展规划,从政策上扶持区域均衡发展,这也有利于打造新的区域增长极。另外,我国已经积累了足够的经济实力,有能力推动经济继续增长。目前,我国有外汇储备3.28万亿美元,人民币储蓄超过90万亿元,每年财政收入超过10万亿元等,这些都是有利因素。
  证券时报记者:随着政府换届,新一轮的投资周期是否会开启?在过去15年中,我们都看到了这样的投资政治周期现象——十五大(1997)、十六大(2002)、十七大(2007)会后的一年都出现了投资激增的现象,该规律是否会延续?这种投资激增现象对我国经济发展将带来何种影响?
  马晓河:可能会出现这种现象。因为在现有体制没有大的改革条件下,各级地方政府的新一届班子也会和上一届领导班子一样,急于干出点政绩来,建立园区、招商引资等等。
  不过,我认为十八大以后的投资快速增长可能会较以往几次更加理性。因为决策者的环保意识、民生意识比过去明显增强。同时,多数干部已经认识到发展经济的路径是多样化的,比如,目前不仅工业化可以实现经济增长,城镇化也可以推进经济增长。因此,本轮投资周期中,各地用于城镇化方面的投资预计也会明显增加。我的结论是:十八大后会出现投资打头的经济增长现象,但本轮投资周期中投资结构会发生变化,由政府引导的投资将更多地投向民生事业、生态建设、城镇化和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从影响来看,本轮投资增长周期首先有利于改变经济增长曲线,将我国不断下行的经济增长带出谷底;其次,有利于改善以往的投资结构,把民生事业、生态建设、城镇化和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等“短板”补齐,为下一步科学发展创造条件。但是,公共资源过多地用于投资,势必会进一步抬高投资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而挤压社会消费的空间,加剧需求结构失衡的矛盾,这恐怕是决策者需要关注解决的问题。
  短期内经济下行已到谷底
  长期看处于周期性下行阶段
  证券时报记者:您对今年第四季度和明年的经济增长走势如何判断?
  马晓河:一个经济体的经济运行一般有三个经济周期,长周期、中周期、短周期。目前我国经济运行正在经历一个短周期波动,从需求和供给多重因素分析,在本周期内中国经济下行已经到了谷底,第四季度和明年经济增长将出现趋势性回升。
  从国内看,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央为了稳增长、扩内需,出台了一系列防止经济增长继续下滑的措施。从国际看,6月中旬G20会议将应对欧债危机作为当前世界重点议题,承诺保障欧元区完整稳定,6月末欧盟峰会就解决欧债危机达成协议,并推出1200亿欧元刺激计划;美联储增加在扭转操作规模2670亿美元后,又推出第三次量化货币政策等等。总之,当前国内外政策环境变化,有利于我国经济通过投资、消费、出口的回升带动增长。
  但是,由于目前国内外环境变化中还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将使得今后经济增长的回升动力不强:一是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不强,世界供求结构深度调整,导致我国的外需环境恶化、出口减速;二是偏紧的货币政策环境,将进一步抑制经济增长;三是坚持从严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可能会通过投资和需求两方面继续抑制经济增长;四是需求结构难调整,短期内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难以替代投资;五是实体经济困难加大,利润下滑、企业亏损,特别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恶化。
  基于以上分析,2012年经济增长的低谷可能出现在第三季度,第四季度和明年经济增长将会掉头向上出现回升,但回升力度不大。2012年经济增长速度总体会低于2011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可能在7.5%~7.8%之间,2013年在8%以上。2012年,即使中国经济增长幅度出现下降,也不会出现硬着陆,在世界上仍然属于高速增长经济体。同美欧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还有巨大的经济增长空间,最担心的是宏观调控一旦放松经济就会过热和通货膨胀;而欧美日等国家缺乏经济增长空间,最担心的是经济停滞和萎缩。
  证券时报记者:国外一家权威财经媒体预测我国2013~2016年增长率将降至6.6%。您对未来5~10年中国经济的发展走势如何判断?
  马晓河:从长周期并结合先行工业化国家的经验判断,今后10年我国经济增长将处于周期性下行阶段。
  这种下行受以下因素作用:一是我国经济已经实现了连续33年的高增长,33年里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9%,今后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不可能继续保持这么高的水平。二是国际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对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形成严峻挑战。一方面,美欧等发达国家政府在不断压缩公共支出,家庭去杠杆化导致私人消费率也在降低,由此导致我国的外部需求疲软;另一方面,许多发展中国家纷纷向中国学习,大办产业园区,以廉价要素优势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然后向发达国家大量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在世界劳动密集型市场上对我国形成了供给替代。三是国内劳动、土地、能源、原材料、水资源等要素成本不断提高,人民币不断升值等,将持续挤压我国的产业利润空间,这将迫使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得不退出国内生产领域。
  因此,我的判断是,“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年平均速度要低于“十一五”,“十三五”平均增长速度可能也会低于“十二五”。(证券时报)


  专家称中国经济已软着陆 未来看好居民消费
  核心提示:中国经济各项数据指标不断向好,最新公布的10月PMI数据已重回50枯荣线之上;投资增长开始企稳状态,预计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速将高于20%;临近岁末,居民消费增长亦强劲起来;市场流动性增长,贷款规模能够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
  “中国经济已经实现‘软着陆’,今年国内经济增长呈现U型轨迹,二、三季度低位徘徊,一、四季度企稳回升,而居民消费、PMI指数等各方数据也印证了这种趋势。”24日,高盛投资管理部中国区副主席哈继铭博士在上海举行的“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挑战和机会”高峰论坛上指出,中国经济各项数据指标不断向好,最新公布的10月PMI数据已重回50枯荣线之上;投资增长开始企稳状态,预计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速将高于20%;临近岁末,居民消费增长亦强劲起来;市场流动性增长,贷款规模能够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
  据央行日前公布数据显示,2012年1至10月社会融资规模为13.0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42万亿元。10月份社会融资规模为1.2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5038亿元。
  哈继铭认为,非银行贷款的社会融资增长迅速,债券、股市、信托产品的发放占据市场大半江山,对实体经济恢复提供更大支持。央行尽管没有降息降准,但是通过多轮逆回购,市场流动性稳健。
  哈继铭看好明年经济增长将会加速,他认为目前经济处于见底回升阶段,短期的货币、财政政策稳定,不太可能降存、降准,而在明年两会召开前的半年左右政策静默期内,决策层会为酝酿政策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未来投资的看点有三:消费、消费、消费,”哈继铭连用三个消费,看好未来居民商品消费升级,服务消费增长。他认为,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穿得更体面,吃得更健康”是居民消费的趋势,世界奢侈品销售增长最大的市场就在中国,此外与农产品相关的板块也是投行关注的热点。此外,中国服务类消费潜力巨大,“美国消费总量70%是服务类消费,而中国只有20%不到,空间广阔,未来中国服务类消费热点在养老、医疗、旅游、文化和保险等金融服务方面。”(新华08网)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