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迎大流出 央行单周逆回购创纪录释放重要信号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存款迎大流出 央行单周逆回购创纪录释放重要信号

加入日期:2012-11-2 8:29:17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经济回稳趋势更加确定
  2012年10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2%,比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再次重新回到临界点之上,也明显好于历年同期环比均值水平。我们认为这表明当前经济回稳趋势更加确定,四季度及明年年初经济增速回升将是大概率事件。
  如果说9月PMI弱于季节性的回升还有些让人对于经济的企稳将信将疑的话,10月PMI超于季节性因素的回升则可以让人对于四季度经济回升有更多的期待,而从PMI具体的指标来看也可以体现这一点。10月PMI新订单指数延续了环比上升的趋势,上升0.6个百分点达到50.4%。而这也是新订单指数在经历5个月低于50的荣枯临界线运行之后,首次回升至临界点以上,它表明当前需求恢复已经到正常水平。这一方面来自于国内政策稳增长奏效带来的投资需求趋稳。如主要投资品行业新订单指数10月都出现了大幅上升,回升到50之上,其中黑色金属冶炼业从上月的41.5%回升至10月的55.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从上月的48.5%回升至10月的54.2%。另一方面,外需的好转也使得新出口订单指数明显回升,10月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9.3%,比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而这也是该指数连续3月企稳回升,这表明当前国际经济环境渐趋稳定,如美国经济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2%,超出市场预期,这也使得我国出口增速9月以来出现低位反弹,从8月的2.3%回升至9月的9.9%。
  需求的持续好转也有力地带动了企业生产,如生产指数为52.1%,比上月上升0.8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呈现加快态势。其中,对投资需求比较敏感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生产扩张力度较大,生产指数从上月的42回升至10月的52.4%。
  我们认为,10月PMI回升的趋势还将延续,持续度也会强于去年底和今年初的PMI回升。当前有利于新订单增长的投资需求增速稳定,在近期各地继续微调楼市政策的刺激下,地产温和复苏的趋势仍能得以延续,从而支持房地产投资增速的继续好转。目前需求的好转已开始刺激企业回补库存,未来生产有望持续扩张。这都决定了今年四季度及明年一季度经济增速回升的确定性较强。
  当然,这一轮PMI回升仍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回升的幅度有限,难以超过2009年及2010年底PMI回升的高点55%左右,且明年二季度后在既有增长动能遇到诸多限制因素下,如政府刺激难以持续,通胀逼迫政府强化调控等,存在继续下行的可能性。经济的持续稳定回升仍需要更多提高经济增长效率的制度层面的改革,而我们期待即将召开的“十八大”在这些方面给予更明确的指示。(.证.券.时.报)


  多种矛盾夹缠全球货币战山雨欲来
  在全球宽松货币浪潮业已成型之后,货币战初现端倪。考虑到当前几个主要国家均处于政治周期轮转的关键节点,且宽松货币政策刚刚推出,政策时滞还有3到6月,因此,明年上半年全球货币战可能真正进入最危险时期。对此保有高度警惕,未雨绸缪,才是防微杜渐的理性选择。
  全球经济和国际金融,貌似乱象纷呈,实则有迹可循,因为历史总是在不停重复,形势演化大多遵循逻辑推演的轨迹。今年6月,笔者曾率先提示了全球宽松货币V2.0时代的即将来临,而在做出这一预判的同时,更进一步的局势演化也已暗藏于心,那就是当下全球宽松货币浪潮业已成型之后,货币战的硝烟再起。从最新形势演化看,货币战V2.0正初现端倪。
  笔者无意将经济金融形势解析导入某种脍炙人口的“阴谋论”路数,这里所指的货币战,可简单但不失严谨地表述为“深度汇率博弈”,即在不确定性大幅上升的背景下,国际外汇市场由于政府或市场多国别、多方向、多维度、多目标的施力,而呈现出复杂、多变且影响深远的汇率变化。从这种简明的定义出发,货币战有六种表象:一是汇率水平大起大落,特别是美元、欧元和人民币有效汇率呈现出超出平常的波动性;二是趋势走向模棱两可,多重力量的反复角力使得主要汇率的中期趋势难以判断;三是贬值欲望全面泛滥,竞争性贬值现象时有发生;四是政府频繁干预,非市场之力对市场变量的走势施加非凡影响;五是投机因素大幅放大,投机性资本时常借助异常波动人为放大汇率波幅,甚至通过冲击某种汇率制度大幅牟利;六是口水之争络绎不绝,各国政要屡屡对他国汇率变化口头施压。
  对照当下国际金融现状,狭义货币战的六种表象虽未全部显形,但在不同维度皆有不同程度的初步显现。例如,美元指数近日几度转变短期走向,80点大关得而复失、失又复得;欧元汇率则在欧债危机、希腊退欧、欧元存亡等一系列短期问题和长期桎梏相互作用下大幅震荡,难言未来趋向;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则一改5至7月间的阶段性贬值态势,以连创历史纪录的方式再入升值通道,甚至出现少见的涨停;中国香港特区当局则在港元兑美元汇率不断升值压力下,两周内六次进场干预;其他新兴市场经济体大多也在汇率阶段性升值背景下表现出竞争性贬值的潜在倾向;国际资本流动的种种异象也表明,国际投资势力正在悄然蓄力、蠢蠢欲动。
  山雨欲来风满楼,货币战已然端倪初现。说到货币战,很多人将其称为“没有硝烟的战争”,虽然笔者的定义就已表明,这只是一场博弈,而非一场战争。但这种博弈和战争却有着些许类似之处。从逻辑推演看,战争的必然在于民族个体利益冲突的不断放大和不可调和,而与此相似,货币战的成因也与全球经济金融领域的利益分配和权利博弈密切相关。就目前而言,导致当下货币战一触即发的原因不一而足:
  原因之一是全球经济探底V2.0导致复苏利益争夺更趋激烈。如果说2009年全球经济衰退0.57%,是次贷危机冲击下新世纪以来全球经济的首次探底,那么今年全球经济预期增长3.28%,则是欧债危机冲击下全球经济的二次探底。二次探底一方面缩小了可供全球各国分配的整体利益,另一方面则加大了全球各国的复苏差异性,进而导致各国对复苏利益的争夺更趋激烈。利益的国别争夺主要通过宏观政策得以实现,而今年全球各国的政策菜单却并不丰富,财政政策受制于债务风险高企,货币政策则受制于有限的政策空间,汇率政策在利益争夺中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此外,值得强调的是,今年的二次探底与首次探底最大的不同,是新兴市场增长独立性缺失,而新兴市场恰恰又是汇率波动幅度最大、汇率制度相对更不完善的区域,这为全球货币战可能性大增又多加了一个砝码。
  原因之二是全球宽松货币V2.0导致竞争性贬值趋势加剧。以8月末杰克逊霍尔央行行长会议为标志,全球宽松货币政策V2.0时代正式到来,欧洲央行推行OMT量化宽松政策,美联储高调启动QE3,日本央行随之启动QE9,中国央行进行超常规逆回购操作,印度央行下调存准率,全球各国货币当局先后放松银根、定调货币宽松。宽松货币政策大潮从两个方向助推货币战:一是通过美元贬值效应引发全球各国被动应对,QE3导致美元贬值,而美元贬值则同步增加了大部分货币,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货币的被动升值压力,进而引发一系列应对式的汇率干预;二是通过保护主义效应引发竞争性贬值,全球宽松货币V2.0导致全球政策环境更趋严峻,在全球通胀压力上升、国际贸易增速放缓背景下,保护主义倾向日趋严重,各国竞争性贬值的欲望不断增强。
  原因之三是全球资本逐利的次优选择导致投机势力聚力汇市。资本天然就有逐利性,而结合当前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现状:美国股市业已收复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全部失地,财政悬崖将至背景下未来增长空间有限;欧洲股市虽较年初有所上涨,就连希腊股市也有阶段性反弹,但欧债危机可能并未全然见底;新兴市场股市,特别是沪深股市始终未见起色;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受制于羸弱的实体经济需求,也难有表现空间;在全球通胀压力因宽松货币而再度加大的背景下,一度火爆的债市也渐趋黯淡;而全球楼市处于萧条期。遍观全球大宗商品市场、股市、债市和房市,中期趋势均不明朗,相比之下,在全球汇市中,政府干预频繁、汇率波幅加大、竞争性贬值趋势十分醒目,投机势力借机放大波幅、牟取投机收益的可能性相对较大。投机势力的可能参与,也为货币战的一触即发埋下了伏笔。
  当然,多处蹿起的火苗,并不意味着货币战必然爆发。国际范围内的多边沟通、政策协作的努力还是能起到抑制集体非理性的重要作用。但考虑到当前几个主要国家均处于政治周期轮转的关键节点,且宽松货币政策刚刚推出,政策时滞还有3到6月,因此,未来一段时期,特别是明年上半年全球货币战可能真正进入最危险的时期。对此保有高度警惕,未雨绸缪,才是防微杜渐的理性选择。(.上.证)


  四大行10月前28天新增贷款1250亿 存款流失1.8万亿
  经历了9月末的季末大冲刺之后,10月份,中国银行体系的存款迎来季节性大流出。
  11月1日,权威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截至10月28日,工农中建四大行当月存款流失高达1.8万亿,超过7月同期负增长1.4万亿的水准。
  巨量存款流失,使得国有银行的放贷能力大受限制。截至10月28日,四大行新增人民币贷款当月仅1250亿元左右,较上月同期的1600亿元低了近四成。
  基本上按节奏投放,全年的新增计划基本投放差不多了。11月1日,某国有大行公司业务人士告诉记者。
  接近国家开发银行的人士也透露,截至10月28日,该行新增人民币贷款220多亿元,较上月350亿元的水准大为下降,大型银行在信贷投放上的谨慎态度,也给地方政府投资冲动降了温。
  无论存款还是贷款,2012年3季度以来,银行体系资产负债收缩的势头已然明显:负债端,受制于银监会监管政策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各家银行纷纷采取压缩同业存款的方式;资产端,票据贴现业务受到大幅压缩,仅9月份最后一周,在央行窗口指导下,四大行就压缩了700亿元的票据资产。
  贷款重定价
  从期限看,今年以来新发放中长期贷款明显减少,短期贷款占比上升,特别是对小微企业发放的贷款,95%-98%都是1年期的流动现金贷款。11月1日,一位股份行计财部人士如是总结今年以来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特点。
  南京银行一位中层也表示,长三角银行面临的共性问题即中小企业贷款需求减弱,前三季度银行信贷呈现短期化、票据化的特点,小企业贷款增速仅高于全行1个百分点。
  如此背景下,压缩中长期贷款比重成为银行在经济下行、资产质量风险隐忧凸显时采取的必然策略,工行管理层透露,该行前3季度中长期贷款仅增长2.6%,占全部贷款比例从61%下降至56%。
  同时,针对庞大的基建类贷款需求,银行采取了加快贷款周转力度的方式予以应对,收回再贷成为主要模式。基建类贷款原则上是支持已经投放资金的基建项目,保证在建/续建工程的融资需求,在实际运作中,主要靠收回再贷模式,而不仅仅是投放余额的增加。上述工行管理层透露。
  进入3季度后,受银监会同业代付入表新规制约,近年来迅速催生的同业资产往来业务,也受到各家银行的主动压缩。
  据交行管理层透露,今年末将会有139亿左右的同业代付业务需进表;民生银行也透露,大部分同业代付业务将于年底到期,不会占用贷款额度。
  此外,在货币当局严控商业银行信贷投放额度和节奏的背景下,商业银行似乎更关注降息及贷款重新定价导致的银行净息差下行压力。
  同业存款大压缩
  10月份存款季节性波动,部分归因于此前的存款规模利器--同业存款月末膨胀难再继续。
  以建行为例,二季度以来,压缩高成本的同业存款成为银行应对息差收窄,在负债端采取的主动调整策略。截至2012年3季度末,该行同业存款余额较一季度下降约4000亿。
  中信银行三季度末同业业务规模为3600亿,也较去年末下降了2000亿。
  此外,财政存款的季节性因素也是不得不考虑的。知情人士透露,四大行第四周信贷投放减速至200亿元,主要原因在于财政存款上缴期间资金压力较大。
  历年的财政存款上缴和投放有着较强的季节性规律。在每季度的头一个月进行财政缴款,因此新增值将出现环比上升,而第三个月出现一定程度的负增长,在年末则有较大的投放。平安证券固定收益部研究主管石磊分析。
  某中资券商银行业分析师预测,10月四大行新增贷款应在1400亿-1600亿左右,与9月份大体相当。9月份四大行单月新增贷款为1600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比重为25%,如此推算,10月份全行业信贷新增约5600亿元。(.2.1.世.纪.经.济.报.道)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