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增产品宣传太离谱 高净值投资者应擦亮眼睛 _实战技巧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实战技巧 >> 文章正文

定增产品宣传太离谱 高净值投资者应擦亮眼睛

加入日期:2012-11-16 8:12:27

  “黄金机会”、“巴菲特理念”、“立于市场不败之地”

  ⊙记者 周宏 ○编辑 于勇

  随着定增类产品业绩的不断下跌,近期围绕这类产品的纠纷仍在升温。

  尽管一些当事机构,言之凿凿地认为:“合同的第一页都有风险提示”,而撇清其法律责任。但一些投资者和行业人士提供的信息显示,部分定增产品在募集发行期间,涉及明显的过度宣传和误导,暗示收益率、夸大产品技术含量以及错误的风险描述等不合理叙述比比皆是。

  上述情况,显然对于部分没有充分市场经验的投资者形成了错误的收益预期,并使得如今定增类产品的“善后”格外困难。而上述情况对于监管者如何进一步加强私募、专户产品的宣传规范,也应该可以提供一些启示。

  夸大的收益 模糊的风险

  根据业内提供的信息,目前市场内募集发行的定增类产品多数在2011年发行募集,而其中不少产品在宣传时,有不少夸大、诱导投资者联想的措辞。在一些公司的宣传材料中,定增类产品不仅不可能发生现在的亏损处境,而应是一个十拿九稳的“聚宝盆”。

  在上海一家大型合资基金向渠道提供的一份“定向增发材料”中,定向增发被描述成一个和PE类似的投资机会。材料中先是以极为诱惑力的3个设问句暗示投资者,定向增发类似于“市盈率只有12倍”、“100%上市”、“保证1年内可退出”的PE投资。

  随后,材料频繁强调,“定向增发历史收益率不低于PE”、“历史年化收益率达到60%”等收益率数据。该合资基金还在材料中强调,定增产品有不低的资金门槛,资格要求以暗示产品的独特性。甚至还用“定向增发具有非公开性质,获取优质项目并不完全靠资金实力”来突出基金公司的“其他能力”等。

  而对于该产品面临的风险,该基金只是“蜻蜓点水”的涉及一下,对于非常关键的市场风险问题,该基金只是不断表示,可以通过专业的“选时”和“选股”能力来控制。

  对于可能导致风险的流动性问题,该基金的表述竟然是“定向增发的一年锁定期,尽管在流动性上存在一定缺陷,但也从另外一个角度上弥补了股票上涨捂不住的困惑1

  所谓的技术含量

  如果说上述公募的定增产品宣传已经有些过分了的话,下列的私募机构宣传就只能用“离谱”来形容了。

  在我们获得的一份上海一家以定增为特色的私募机构的宣传材料中,定向增发产品被描述成市场中的“黄金机会”,一个经过“厚积薄发”、“长期研究”、“率先开发”出的创新产品。

  在该机构2011年向渠道宣讲的材料中,认为定向增发具有“绩优”、“成长性”、“长线投资”特点,解决了投资者经常遭遇的“三大困境”、“暗合巴菲特的投资理念”。该公司还自行总结认为,定增类的股票有“股票含金量高”、“行业地位更加稳固”等特点,并认为定增“项目有监管机构把关,符合国家产业导向”,“可以获得批零差价”等。

  最后该产品的结论竟然是:“和市场99%的投资者相比,定向增发股票的安全边际,几乎能让你立于不败之地”。但就是这个让投资者立于不败之地的产品,在上个月出现了母基金下跌10%,不少期产品亏损超过30%的恶劣结果。

  高净值投资者更应擦亮眼睛

  上述情况显然表明,关于基金专户以及私募机构的产品的宣传,存在不少漏洞和亟待加强监管之处。总体上述材料中涉及的“历史收益率”的表述以及鼓吹的话语,在公募基金产品中早已被约束管理,而在私募产品中仍然不乏其例。这表明,相应的监管处罚力度应该有所跟上。

  而即便是资产相对较高、投资经验相对丰富的高净值投资者,面对所谓的创新产品,尤其是面对长周期、低流动性的产品仍然需要擦亮眼睛,不仅听取销售渠道和产品发售方的宣传材料,也要对个人资产的投向作一些更详细的了解,或者多听取一些客观第三方的意见。高净值并不意味着高辨别力。

500)this.width=500 align=center hspace=10 vspace=10 />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