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海洲:股市下跌不是投资理念问题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皮海洲:股市下跌不是投资理念问题

加入日期:2012-11-14 17:57:19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买股要跟领袖走
  儿时玩的游戏之一是领袖话,领袖做什么你就做什么,跟不上便要被罚。股票市场也如此,领袖,即大款,大款买什么,你便应买什么。
  在股票市场,领袖买什么,你便应买什么。今时市场上的领袖叫热钱,由于热钱估计终会流入内地,故这些热钱买什么,我们也应考虑买什么。
  近来香港H股和内地A股表现真是冰火两重天。这边厢,香港热钱明入,H股节节攀高;那边厢,内地传言热钱潜入,A股反复蹉跎。
  近期A股市场资金内冷外热现象明显,一方面境外的QFII、RQFII等表现积极,另一方面,境内的资金却继续观望不进场。
  大部分市场人士认为,A股之所以如此麻木,是由于内部因素的约束。首先,A股市场千呼万唤的降准迟迟不出,没有增量资金入场意愿;其次,根据汇丰PMI数据,9月份虽然制造业有所企稳,但47.8的数据仍然大幅低于50荣枯线;再者,地方政府目前虽提出了超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但市场对4万亿元造成的后遗症还心有余悸,计划愈庞大,市场疑虑愈大。重重隐忧之下,A股反弹最终无疾而终。
  境外资金似乎没有那么多顾虑。一方面,RQFII近期对A股兴趣愈来愈浓厚,似乎正加紧抄底。RQFII A股ETF是今年7月才出现在香港市场的新品种,仅投资于A股市场,目前共发行4只,资产规模在过去两个月快速增长。香港有关部门希望扩大RQFII试点范围,提高RQFII额度,呼吁增加1000亿至2000亿元的额度。分析人士指出,RQFII A股ETF是当前香港市场唯一能直接投资A股的品种,该品种日前交投转活跃,与人民币恢复强势、内地经济见底回升预期升温有关。另外,四只RQFII A股ETF的市价较其单位资产净值全线溢价,也表明海外投资者看好A股相关指数后市表现,愿意以高出净值的价格投资A股相关股票。
  另一方面,QFII也对A股表现积极。三季报显示,QFII趁市场走势不佳大举扫货,出现在139家上市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中,持有股票市值超过228亿元。其中74只个股为QFII今年三季首度介入。而最近H股被大举加仓的同时,QFII基金也被监测到资金流入。据监控数据显示,过去一周QFII股票账户净买入46亿元,创今年以来最大单周净买入额;而过去一个月QFII的净买入量,已超过前期七个月的净买入总和。
  实际上,热钱入内地是个很必然的事情,因为这是不少人努力工作后的成果,包括:
  1。在之前数月,上交所、深交所联同中金到国外去介绍A股,当时新闻报道就称有几百亿美元资金有兴趣来华;
  2。今年以来,中央不断拓大QFII额度,加批新机构,今年前9个月共有53家机构获得QFII资格,而2010年只有13家获批资格,2009年则有19家。三季报公布后,见到QFII在139家上市公司中列为前十大流通股股东,持有股票市值逾228亿元,不多,但在上升中,因为QFII的投资额度未用完。
  这些QFII的投资机构不是无名之辈,其中包括挪威、科威特 、新加坡等的政府官方投资机构,也有韩国 、日本的养老金机构。他们持股一定不会持一世,但也不至于太短,持上一、二、三、五年是可以的;
  3。去年李克强副总理来港,向港送出RQFII小礼200亿元。老外看到小礼200亿元迟早会变成大礼,日前就讲会扩大至2700亿元。
  4。人民币有升值潜力。
  到内地、香港的钱是属抢掠性的热钱,还是属共富贵性的投资钱,要由时间来证实,笔者估今次热钱是以共富贵性的投资钱为主。
  从国际资金涌入新兴市场来看,看好中国概念的国际资金首先向容易进入的港股出击,随后才会通过QFII等途径在A股有所反映。
  儿时玩的游戏之一是领袖话,领袖做什么你就做什么,跟不上便要被罚。股票市场也如此,领袖,即大款,大款买什么,你便应买什么。今时市场上的领袖叫热钱,由于热钱估计终会流入内地,故这些热钱买什么,我们也应考虑买什么。
  虽然QFII领袖有增加资金,有增持,但亦要留心内地领袖,目前为大小非股东。他们一旦到解禁期,要出起货来,恐怕连QFII领袖也未必能挡得了。(理财周刊)

 

  探究十八大后的中国经济前景
  一场中国网上购物狂欢引起世界媒体围观。中国人巨大的消费能力令人吃惊,而此时世界正饶有兴趣地探究十八大后的中国经济前景。
  BWCHINESE中文网讯,十八大报告提出: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德国《时代周报》称,这等于中国到2020年增加一倍繁荣。
  法新社12日报道说,如果中国能实现这个目标,那么到2020年将有7亿中国人步入中产阶级行列,人均年收入最高可达2.3万美元。
  早在2010年7月,欧睿信息咨询公司就称,随着中国经济向前,中产阶层队伍也不断壮大,到了2020年,在经济强大驱动下,将达到7亿。对此,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乔根森也说道,随着中产阶层增加,中国要做的是建造100个伟大的城市来满足需要。
  中国中产收入标准为11800-17700美元/年。1978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翻天覆地一番之余,带来的是一代人身份的变迁。在传统的产业工人和农民之外,出现了一个新的中产阶层,或者说出现了中等收入群体。
  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曾大胆地预测,20世纪末,中国中产阶层的人数达到100万人。但尽管是大胆预测,却仍然没有预见中国的奇迹。2002年的一项研究指出,中国中产阶层的人数已经达到8000万人以上。
  著名社会学家、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原社会学所所长陆学艺主编的《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一书指出,2001年的全国调查表明,当年的中产阶层规模已经达到15%左右。
  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GSS)的综合分析,2006年中国中产阶层的规模比例为23%左右。
  短短几年间,中国中产阶层规模比例提高了8个百分点,这远远快于2000年之前中国中产阶层的成长速度。难怪英国路透社称,从世界级的基础设施到数量庞大的中产阶层,中国都令人瞠目结舌。
  根据中国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称,202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4.5亿。若届时中国的中产阶层将达到7亿人。那么,2020年我国的中产阶层人数将占到总人口的48%以上,到时候中国人近半成为中产阶层。
  但不得不提,在发达国家所谓的后工业社会,中产阶层占了总人口的80%,中国的这一数字仍显得差之千里。
  老牌大国美国,早已是一个中产阶层的市民社会,年收入3万到20万美元的就属于中产阶层。而这一阶层达到了总人口的80%左右。同时他们也是美国的社会中坚,也向来是美国经济发展的受益者。
  中国邻居印度的中产收入标准则为4280-21400美元/年。2010年,根据麦肯锡的估计,到2025年,印度的中产阶层将增加到6亿人,或者说占到人口40%还要多。文章称,下个十年,中国会续写繁荣的故事,印度同样也会大踏步地前进。
  而俄罗斯,2004年11月,国家经济发展部给多重定义的中产也划出了具体的线,那就是工资是最低工资6倍的人,这也就是月薪超过332美元。根据报道,2010年俄罗斯中产阶层已达到60%左右。
  今年11月11日,一场中国网上购物狂欢引起世界媒体围观。中国人巨大的消费能力令人吃惊,而此时世界正饶有兴趣地探究十八大后的中国经济前景。
  11月11日的这几天,中国被认为已展露出对未来经济发展的充分自信--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经济承诺,以及今年经济增速实现7.5%的乐观预期。
  英国广播公司(BBC)11月12日罗列出中国新领导人面临的挑战,包括更有效的经济模式、民众与日俱增的期望值和最大先决条件社会稳定。
  中产者曾被赋予一个拯救世界的英雄形象,他们拥有光明无比的未来,被誉为稳定社会的超级力量。
  现在中国应该努力实现的经济发展计划不是总数量的扩大,而是质量的发展。要使中产阶层增加,缩小收入差距的话,还面临着如下三个重要的课题,日本神户大学石原享一教授称,首当其冲的就是通过累进税制对收入进行再分配。其次还要完善教育和社会保障。最后就是培养社会责任为第一位的企业文化。
  石原教授进一步说道,中国现在考虑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似乎是以增加个人所得或者提高工资为目标的。这个构想本身比至今为止的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宏观目标近了一步。
  但是,仅凭经济增长是实现不了这个构想的。前面提及的收入再分配构想和企业文化的普及是必要的。此外,现在中国比较担心泡沫经济膨胀和地域差距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
  对此,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乔根森也说道,随着中国的中产阶层的增加,中国现在必须要做的就是建造100个伟大的城市以此来满足这一人群的需要。
  而这一建设要花费一代人的时间。而最终也将导致中国最后一个新的工业国家的身份出现在大家面前。而这正是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所走的路子。而在未来25年内,中国的收入在这一进程中将会5次翻倍。(来源:BWCHINESE中文网)

 

  张化桥:股市长期面临的威胁
  最近几年,两股势力一直威胁着股市。我看,未来的趋势会加剧。
  (1)信托产品和银行的理财产品大幅增加。这些东西都是在政府不肯放松存款利率管制的情况下,咱们中国人发明的蚕食银行存款的办法。
  (2)小额贷款,典当,民间借贷和私募债券的大幅增长。
  对于股民来讲,这两股势力意味着购买股票的机会成本在上升。给股票估值时,贴现率上升了, 参照系变了。
  虽然我不相信政府会在中短期实行利率市场化,但是社会利率的加权平均数正在不断上移。这是事实。它对股市的估值是个威胁。
  经过修正, 社会利率的倒数就是股市的市盈率。即使每个股民都是傻瓜, 市场一定不傻, 至少中长期不傻。
  过去多年中国股市之所以昂贵, 部分原因是证监会通道控制 (审批) 导致的供不应求, 部分原因是低利率。而这两个因素都在改变。(财经网)

 

  郎咸平:别以为高烧退了病就痊愈了
  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中国经济在未来的中长期都摆脱不掉通胀这个瘟神,地方政府这种重投资、重税收的GDP主义一日不改,中国就无法摆脱通胀的魔咒。
  发改委最近表示,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我们的物价总体是稳定的。去年我们CPI涨幅是5.4%,今年全年物价上涨目标控制在4%左右。
  我们首先要问,中国式的通货膨胀究竟是怎么来的?我发现我们老百姓普遍都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说票子不是央行故意多印的,主要是外国人爱用美元买我们东西,又爱用美元对中国投资,央行也不能拒绝人家的好意,只好对应发行人民币,这样就多印了一堆人民币。
  另一种观点说别光看票子,看看各地的民营企业吧,到处都缺人,不涨工资能行吗?再看看房价,大家都往城里挤,房价一涨,什么成本不都得跟着涨?
  还有自然资源,中国人口这么多,有钱的老百姓越来越多,有钱了就买车,买车就要更多的钢铁、石油,这物价不就涨起来了?
  我简单总结一下,前面这个是说多印的票子是从外面来的,后面这个是说尽管有外因,但是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内因。这两种观点其实来自于两位知名经济学家,外因论属于周其仁,内因论属于夏斌。两位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参与中国经济改革了,都曾经担任过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
  我为什么要和两位专家辩论呢?因为这个问题必须要讨论清楚,外因论、内因论,再加上我的政府投资论,都能或多或少地解释现在的通货膨胀。
  但是,三种不同的理论解释会给出完全不同的政策建议。这就好像郎中诊病,都看出来是体温过高,可是三个郎中诊断的病理却不同,开的方子自然完全不同。
  那么如何防范这三大通胀风险呢?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给出了控制中国通胀的四大建议。
  第一,外因论提醒我们外汇储备这个殷实的家底是源头祸水,因此必须釜底抽薪,加以控制。周其仁对此已经提出了很不错的建议,就是用财政资源购买美元,使本来流向民间的资金被政府收回。
  我顺着这个思路讲,长期的做法应该是控制贸易顺差和外商投资,具体手段包括适度启动人民币升值,调低出口退税,或者其他综合手段如产业结构调整来适度控制贸易顺差的规模。
  同时,修改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有效优化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项目,从而控制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
  第二,外因之所以能传递进来,也是因为我们内部的问题。按照内因论的思路,我们需要加快经济转型,深化经济结构调整。
  我顺着夏斌的思路作出推论,内因论等于承认了工资和生活成本都在快速上涨,如果政策得当,让工资上涨的幅度快过生活成本,那么,通货膨胀对老百姓的伤害就能降到最低。
  第三,一切的根本都是因为政府投资,由此带来的非理性亢奋盘活了汹涌而来的货币。有了大量涌入的货币,这个异常亢奋的需求就导致国内要素全面紧缺,从劳动力到自然资源的价格都因此大幅上涨。
  对我们来讲,当务之急是遏制地方政府的举债投资冲动,调整商业银行目前的粗放管理模式,走出现在这种上市圈钱补充资本,大举放贷,再去排队圈钱的怪圈。
  现在,地方政府跟国有银行借钱,因为两头都是国家的,而且国有银行的地方主管也不想计提坏账,影响自己的仕途,所以国有银行往往对地方政府网开一面。
  如果我们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进行两个重大改革:其一是利率市场化,这样非国有银行才能对国有银行形成真正的竞争压力;其二是银行放开对民营资本的准入,这样民营资本会以市场化的高利率吸收存款,如此既能吸回流动性资金,又能给予地方政府的投资项目带来真正的约束。
  第四,我们还应该警惕行政型通货膨胀和垄断型价格上涨。比如石油,现在的国际油价并没有2008年高,可是国内成品油价格却比那时候要高出不少,这里面究竟有多少是燃油税的问题、多少是所谓暴利税的问题,又有多少是垄断企业借优势地位垄断定价的问题呢?
  再比如电价,电厂亏损的根本原因是上网电价偏低,而不是居民零售电价的问题,电厂的成本利润还相对透明,可是中间抽成赚大钱的垄断电网是不是伤害了老百姓的利益?
  这种情况下,贸然调高电价和以阶梯电价之名提高电价都会推高物价。类似的,银行、民航、公路、土地一级开发等等,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我们应该注意到因为垄断国企都处在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其任何涨价行为都会对整体物价产生巨大的叠加效应,因此这种涨价必须慎之又慎。
  相反,我认为在必要情况下,应该让部分垄断企业适当亏损,以此补贴老百姓。针对这一点,北京就做得比较好。北京推出了交通补贴,王岐山任北京市市长时压低了公交价格,把补贴从20亿元增加到40亿元。现在就这个政策每年的补贴有100亿元。这样既能引导老百姓出门多采用公共交通,缓解交通压力,又能让老百姓得到实惠。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看到我们三个人的理论其实没有那么大的矛盾。我再把脉络理一下,2007-2008年的通货膨胀主要是外因驱动,而央行没有从源头处理,错失改革良机;积攒下来的20万亿元存底,乘上杠杆效应,烧起了2010-2011年的通货膨胀。
  而无论是高铁还是基建的热情本来应该至少提前6个月熄灭的,可惜迟疑了。当然,我们能体会到货币当局的苦心,毕竟中国的统计数据基础如此不堪,中国的货币政策决策体系如此特殊,美联储有格林斯潘尚且会犯错,我们也不必对自己的货币当局过分苛责。
  但是,留下来的残局才是最难收拾的,现在因为害怕通胀抬头所以不敢放松信贷,结果经济萎靡不振。可是经济下滑会导致地方政府债务恶化,所以又得想办法宽松货币。更不幸的是,人口红利已经没了,未来中长期我们要持续面对内生压力带来的通货膨胀。
  因此,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经济学家,我必须再次发出我的警告:中国经济在未来的中长期都摆脱不掉通胀这个瘟神,地方政府这种重投资、重税收的GDP主义一日不改,中国就无法摆脱通胀的魔咒,我们千万不要看着通胀落了一点就又跃跃欲试放开货币闸口。这就像一个有肺炎的病人,别以为感冒好了、高烧退了,病就痊愈了。
  作者郎咸平,著名经济学家,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著有《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边缘》。

 

  皮海洲:股市下跌不是投资理念问题
  证监会主席郭树清11日在十八大新闻中心接受记者集体采访时表示,对于股市的下跌,监管部门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但不是等于完全的责任和绝大部分的责任。郭树清说,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存在不可逾越的缺陷和不足,比如投资的理念等。
  郭树清的上述表态让投资者多少有些意外。因为直到今年6月12日证监会发布《近期投资者关注热点50问(三)》时,证监会仍然强调证监会的职责是维护市场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建立良好的竞争秩序,不对股市涨跌负责。因此,郭树清此次表示监管部门应该对股市下跌承担一定责任,这体现了郭树清正视问题的勇气。
  不过,将股市下跌的责任归结于投资理念问题,这是值得商榷的。中国股市的下跌固然与新兴市场所存在的不可逾越的缺陷和不足有着很大的关系。但这绝对不是一个投资理念问题所能解决的。诚如郭树清主席所言,股市近两年来的大起大落是件很不正常的现象,而且从投资的角度来看,确实需要通过专业化的理财来帮助个人投资,并且更多的专业化理财机构的成长也有助于股票市场保持稳定。但这并不表明股市下跌是由于投资理念问题引起的。投资理念无非就是投资与投机之分,这实际上是没有对错的。一个成熟的股市,既欢迎投资者,也包容投机者,投资与投机共存。
  把股市下跌的责任归结于投资理念问题,无非是要把股市下跌的责任归结于投机炒作的缘故。但这显然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股市之所以下跌,归根到底还是由其内在的投资价值决定的,股市下跌是因为投资价值难以支撑股价的结果。如果股票真有投资价值的话,股价下跌的结果,只会给价值投资者提供更好的买入机会。实际上真正具有投资价值的股票是拒绝下跌的。如贵州茅台(600519),尽管近年来股市大盘总体下跌,但该股票却顽强攀升。不论是价值投资也好,还是投机炒作也罢,都不改该股票总体上升的走势。
  因此,中国股市的下跌并不是由投资理念决定的。实际上,郭树清主席提到的新兴市场存在的不可逾越的缺陷和不足,倒是导致股市下跌的重要原因。中国股市不可逾越的缺陷和不足是什么?就是股市定位的错误,就是上市公司股本结构的畸形,就是市场监管不力,就是对广大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利益缺少保护。
  因为股市是为融资服务的,所以股市重融资轻回报。与此相对应的,就是发行制度是为融资服务的,为了融资的需要,可以不考虑市场的承受能力,进而导致股指步步走低。也正是为了融资的需要,所以便有了上市公司畸形的股本结构,有了没完没了的大小非,成为导致股市下跌的又一重要因素。
  而且为了融资的需要,股市可以包容造假上市,哪怕就是欺诈上市的公司,只要上市成功了就不会因此而退市。股市因此包装上市横行,新公司上市后业绩变脸频频,每一只新股都有可能成为一只地雷。
  尽管最近一年来,证监会出台了70余项有关股市改革的各项政策措施,但始终没有一项政策剑指股市的根本性问题。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中国股市肾虚。因此,把股市下跌责任归结到投资理念问题上,是不妥当的。股市必须正视深层次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还需要郭树清主席拿出更大的勇气。(价值中国网)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