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0亿逆回购本月到期 周小川:经济下行压力较大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6500亿逆回购本月到期 周小川:经济下行压力较大

加入日期:2012-10-9 7:57:24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6500亿逆回购本月到期 资金压力倒逼降准预期重抬头
  董云峰
  三季度末的资金紧张局面渐行渐远,货币市场又要面临新一轮的煎熬。作为双节过后的首个交易日,昨日银行间市场利率几乎全线上行,短期品种涨势显著。
  9月份以来,为了应对季末与双节因素带来的流动性压力,央行在公开市场不断放大逆回购操作规模,节前最后一周逆回购规模达到创纪录的4700亿元,帮助资金面顺利渡过难关。
  然而,由于逆回购期限均不超过1个月,本月公开市场将面临6500亿元到期逆回购,资金缺口巨大,使得原本低迷的降准预期再度抬头。分析认为,鉴于房价与通胀反弹压力依然高企,央行仍可能通过加大逆回购操作力度维持流动性稳定。
  6500亿逆回购到期
  在节前的最后一周里,央行周二推出2900亿元逆回购,操作量创下历史新高;周四继续施展1800亿元逆回购,使得全周逆回购操作规模达到4700亿元;在扣除逆回购与央票到期之后,当周公开市场实现资金净投放3650亿元,为有史以来之最。
  在央行强有力地呵护下,资金面迅速摆脱紧绷之势,至9月28日收盘,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隔夜、7天品种一度跌至2.4758%、2.8275%的低位水平。某券商资金交易员感慨称,这可称得上是资金面最宽松的三季度末,资金供给充裕,央行天量逆回购帮助市场顺利过节。
  然而,市场还是不敢掉以轻心。一方面,节前最后一周投放的4700亿元逆回购,以及9月中旬进行的1800亿元28天逆回购操作,将在节后到期,意味着10月份公开市场将面临6500亿元到期回笼;另一方面,由于季末揽储导致本月底银行存款基数大增,节后商业银行需要补缴大量准备金。
  实际上,在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9月29日),资金面已经出现大幅反弹,隔夜、7天Shibor分别涨至3.2800%、3.1867%,显示投资者忧虑情绪难以彻底消解,流动性仍呈紧平衡状态。
  截至10月8日收盘,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几乎全线上涨,短期品种涨幅显著。其中,隔夜利率上涨43.92个基点,至3.7192%;7天利率上涨62.58个基点,至3.8125%。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昨日14天、21天回购利率涨幅均超过70个基点。
  一位固定收益研究人士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解释称,按照惯例,每月5日是商业银行补缴上月底存款准备金的日期,这次适逢国庆长假,补缴日顺延至10月8日,而本周合计还有1700亿元逆回购到期,周一的资金紧张局面在情理之中。
  9月份大量的逆回购将在10月份集体到期,在10月份仅有的18个交易日中,共有约6500亿资金到期回笼,将会给市场资金面带来巨大的压力。一位银行间市场交易员说。
  路透社数据显示,本月公开市场将有390亿元央票到期,无正回购到期,共计到期资金390亿元;在6500亿元到期逆回购面前,若不进行任何操作,本月公开市场将自然回笼6110亿元。
  整个三季度,央行一直通过逆回购操作管理流动性,期限覆盖了7天、14天与28天等品种。据南京银行(601009)统计,自6月26日重启逆回购操作以来,央行已经通过公开市场操作逆回购22380亿元,考虑到逆回购的到期,累计净投放5250亿元。
  降准预期抬头
  与一次性释放流动性的降准工具相比,天量逆回购操作在解决眼前问题的同时,也埋下了天量回笼的种子。尽管三季度降准预期迟迟未得到兑现,随着逆回购到期规模滚雪球式放大,部分机构仍寄望于降准靴子落地。
  南京银行金融市场部近日指出,7月份以来,公开市场每月到期量均在5500亿左右,未来要实现更大规模的净投放,则公开市场操作体量还要进一步扩大;在外汇占款流动趋势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观的情况下,央行依然存在通过降准补充资金供给的必要性,四季度仍存在1次降准的预期。
  招商银行(600036)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刘俊郁亦重申,尽管降准与逆回购对货币市场的作用基本一致,但从降低银行资金成本、扩大信贷投放以及拓宽资金深度的角度看,降准依然具备不可替代的作用,预计四季度依然还有1 次降准的幅度。
  不过,在看淡降准预期的分析人士看来,央行始终对房价与通胀反弹保持高度警惕,因而不会轻易降准,况且前期逆回购已经被证明足以担纲维稳重任。
  房地产和通胀的压力是央行迟迟不降准的主要原因。广发银行最新利率市场报告称,预计未来降准的可能性依然很小,央行未来将利用逆回购深耕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并加以控制社会融资总量,改变降准这种相对粗放的流动性管理方式。
  第一创业证券分析师王皓宇认为,逆回购能有效抑制资金骤紧,将资金利率维持在央行合意的区间,而不会造成信贷泛滥和物价上涨。他并称,央行逆回购投放将压制利率上行,即使10月资金利率或出现冲高震荡,但不会长期偏离央行接受的区间。
  四季度资金面继续保持中性状况的可能性较大。顺德农商行金融市场部称,在宽松财政政策下,资金利率大幅下降可能再一次催生新一轮的通胀;中期而言,欧美量化宽松政策的货币投放导致的输入性通胀压力还将继续存在。
  国泰君安债券研究团队亦称,考虑到季末以及假期因素消除、资金需求将显著减弱,而财政存款存在年底集中释放的季节性特征,因此即便央行维持前期每周千亿逆回购发行节奏,预计4季度资金面整体仍将好于3季度。(.第.一.财.经.日.报)


  史上最长假期央行按兵不动 10月降准预期仍强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李玉敏 发自北京
  虽然此前的降准预期一直在降温,但央行在这个史上最长假期没有任何举动,还是让市场有些失望,A股市场也以下跌来迎接节后的第一个交易日。
  此前,央行在放假前或收假前动用存准或利率工具的几率相对较高。不过,在黄金周之后,巨大的逆回购到期量、准备金缴款与季节性财政存款上缴等因素叠加或导致资金面紧张,而这也使得10月降准的预期再次升温。
  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10月降准可能性很大。
  6500亿逆回购到期
  节前最后一周,同时也是季末考核时点,银行间市场资金面较为紧张。为释放流动性,央行进行了罕见的巨量逆回购。9月25日,央行进行了高达2900亿元的逆回购操作;9月27日,央行又开展了1800亿元的逆回购操作。9月最后一周,央行实现资金净投放3650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节前巨量的逆回购操作,把资金的紧张延迟到节后。据统计,10月到期逆回购规模高达6500亿元,扣除390亿元到期央票所释放资金后,10月公开市场已形成6110亿元被动回笼的资金规模。
  据兴业证券(601377)研报显示,节后两周内资金将相对宽松。央行节前的大量逆回购在10月将相继到期,节后2周分别为1700亿和1600亿,算上央票、正回购,到期净量分别为1600亿和1500亿,而节后第三周则有3200亿的逆回购到期。如果央行在10月20日之后逆回购的力度不大,则有可能会面临着资金价格再度上升。
  专家预计10月降准
  随着资金面趋紧,市场对降准的预期再度升温。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认为,10月降准的可能性比较大,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前段时间整个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的利率比较高,Shibor利率已创了3个月以来的新高,很多时间都维持在3.5%~3.6%的水平,反映流动性的趋势一直都有点紧。
  向松祚表示:为什么前段时间央行一直没有降准,还有一个原因主要是关于美联储QE3的影响,大家看不太清楚,所以在等QE3的效果,QE3宣布了两周多,现在看起来对资金的影响不是那么大,外部资金的流入效果不那么明显。根据这两个判断,我认为10月应该是有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很好的窗口,而且也有强烈的市场需求。
  对于此前央行为何更青睐逆回购而不是降准?中央财经大学郭田勇教授则表示:从央行自身的角度来说,逆回购肯定是更有利,仅从自身利益考虑央行是更喜欢逆回购。但我们并不认为,央行是一个和市场中的商业主体一样的机构,央行在调控中,并不是站在其本身的角度。
  郭田勇认为,央行不断扩大逆回购的量,是出于政策效应和利率市场化两方面的考虑。他表示:逆回购释放流动性,但是对外的震荡比降准要小,逆回购再多市场也不会感觉像降准那样一下子松了不少,带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逆回购的方式也是更加市场化的手段,把货币市场规模做大,是为未来推动利率市场化考虑。在货币市场上要形成一个有影响的均衡的利率水平,逆回购的扩大对此是更有帮助的。
  美国实施QE3以后,欧洲央行推行直接货币交易计划(OMT),日本也开启了10万亿日元(1280亿美元)的资产购买计划(QE8),英国央行维持利率不变,澳大利亚央行下调利率0.25个百分点。
  向松祚认为,中国央行下调利率的空间也有,年内降息和降准的可能性都有。因为现在整体经济放缓,企业去库存的压力还很大,所以确实需要降低利率,减轻企业的财务负担,同时也能够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融资。他的判断是10月央行应该有降准的动作,降息或在10月或11月。(每日经济新闻)


  央行还要继续稳健吗?
  钮文新
  9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鉴于欧、美、日、巴西、印度等国家已经开始实施大规模的货币扩张性政策,因此,市场对此次中国央行会议充满期待。但十分遗憾,央行的报告,除了有针对性地指出要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金融最新动向及其影响外,几乎毫无新意,更看不出有力应对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的积极姿态。
  更奇怪的是,一方面,国家发改委加快项目审批进度,仅三季度公布的项目总投资额就超过5万亿元;另一方面,央行不断强调引导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一方面,国家发改委批出大量铁、工、基项目;另一方面,央行强调有效解决信贷资金供求结构性矛盾,防范金融风险。一方面,股市大跌,融资功能大为减弱;另一方面,央行强调继续发挥直接融资的作用,更好地满足多样化投融资需求,推动金融市场规范发展。
  为什么政策之间有如此大的矛盾?9月27日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对媒体表示:虽然投资项目的准生证被大批发放出来,但由于地方项目资本金紧张使得新项目无法及时上马,本月固定资产投资仍继续下滑。在消费平稳、出口低迷的背景下,唯一的主心骨--投资欲振乏力,直接使得第三季度GDP增速未能企稳。鲁政委这话当真?如果是,那意味着货币供应和投资项目增长根本不匹配。
  货币真的紧张吗?真紧张。9月25日,国家外汇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8月份,我国银行代客结汇1278亿美元,售汇1342亿美元,逆差额为63亿美元。这件事被普遍认为是反映了人民币升值预期减弱,但我们看到的实际情况是,人民币兑美元贬值在7月25日达到6.39峰值之后,一路升值至6.30。
  这是为什么?外汇储备不是在不断萎缩吗?外汇占款不是连续三个月负增长吗?今年以来的银行结售汇不是已经三次出现逆差吗?资本净流出不是已经持续一年有余了吗?那为什么上述人民币基本面因素全部指向贬值,而人民币却会升值?这是市场自然选择的结果吗?显然不是。这是央行刻意收紧货币所导致的市场畸形现象。
  一系列的表象之下,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国家发改委试图通过拉动投资而稳住经济,证监会希望通过稳住经济而推高股市,但这一切都无法获得金融方向的配合?投资者不傻,至少他们知道什么样的政策才是正确的,什么样的政策才是真正激励市场信心的。
  是不是只有大规模地投放货币才对?不是。我认为,信贷的进一步扩展并不适于当下中国经济状况。但是,当世界各主要经济体都在滥发货币、世界经济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还应当一如既往地保持稳健,强调预调微调不变?
  至少,保持这样的提法并不符合央行自己所说的,要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金融最新动向及其影响。因为全世界的投资者都明白:欧、美、日联手滥发货币,挑起货币战争,这是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肆意劫持,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恶劣至极。在此背景下,我们不改变货币政策基调,是不是意味着坐以待毙?
  央行至少应当放弃稳健和预调微调的提法,代之以依据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的具体货币政策动向,及时有力地对中国货币政策做出调整。如果是这样的表态,中国股市9月27日绝不会跌破2000点,反而应当大涨。 (.中.国.经.济.周.刊)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