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金再次出手 宝钢强力回击“作秀回购”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汇金再次出手 宝钢强力回击“作秀回购”

加入日期:2012-10-9 7:54:14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华侨城A:大股东增持313万股
  华侨城A(000069)今日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华侨城集团公司于9月26日增持公司股份312.98万股,增持均价为5.327元/股。公告显示,截至2012年9月30日,华侨城集团公司共增持公司股份1853.28万股,约占公司总股本的0.255%。(.北.京.商.报)


  中国建筑启动新一轮增持
  在上一轮增持计划收官不到一个月,中国建筑大股东随即启动了新一轮增持计划。
  8日,中国建筑发布公告称,公司第一大股东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于9月28日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增持300万股公司股份。本次增持前,中建总公司持股比例为54.90%。本次增持后,中建总公司持股比例增至54.91%。
  以目前中国建筑300亿股总股本计,中建总公司一年内最多将增持不超过6亿股,以目前超过3元的股价计算,或斥资近20亿元。 (.上.证)


  蓝筹股增持回购力度远远不够
  宝钢股份50亿元回购,开了先河,给上市公司树立了典范。但瞭望一下股市,宝钢的率先而为并没有多少跟随者,少量跟随者也大都被怀疑做做样子。
  8月29日,中国南车中国建筑发布公告,分别增持了47.1万股和300万股,这与宝钢的大手笔相比,显然是小巫见大巫。类似中国南车中国建筑还是好的,总比那些握有大笔银子,而漠视股价一路下行,漠视股价破净,漠视其中小股东心底流血的,还是强不少。
  统计显示,近段时间以来,沪深300市盈率徘徊在10左右,已经远低于历史大底998点时的估值,沪深两市共有八十多家上市公司破净,破净公司主要集中在钢铁、建筑、高速公路、银行、汽车等行业,其中银行股平均市盈率为5倍左右。
  在这样的低估值,在如此的低价位,有关公司是应该运用市值管理理念,从维护广大股东利益、维护公司股价出发,像宝钢一样甩开膀子回购,抑或增持的,但增持和回购没有蔚然成风、没有潮起潮涌,实在是很遗憾。
  那些破净的公司是应该率先增持或回购的,这些破净公司中,钢铁业陷入行业发展低迷期,其资金捉襟见肘,无钱增持和回购,这有情可原,但这些破净公司中不乏汽车、银行等大蓝筹,他们富甲天下,面对破净窘境,竟然纹丝不动,笔者是很佩服他们的忍耐力的。
  工商银行2012年上半年盈利846亿元,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为人民币846亿元,同比增长27.6%,每股盈利0.25元,继续雄踞国内最赚钱公司榜首。这样的公司拿出50亿元或者100亿元增持或回购,还不是区区小事,但仍是很遗憾,大规模宣布增持的,却是陷入行业困境的钢铁业公司,如此对比,不知道上市银行是否会汗流浃背?
  近几年来,银行等大蓝筹对股市的融资却不怠慢,仅仅2010年,已经上市的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再融资,规模超过2000亿元。反思成长历程,是不是该维护股价,给信赖自己的中小股东一个满意的交代?但他们却反其道而行之!
  蓝筹公司由于个大体健,高举回购或增持大旗,容易应者云集,蓝筹公司,大都是央企,作为共和国长子,更应该做出表率,市场弱势也可能因之而焕然一新,这岂不会赢得掌声雷动。但类似宝钢这样的大手笔还是太少了,不但太少,在增持或回购中,还掺杂极少数善玩增持秀者,出于某种小算盘,雷声大雨点小,买入少量甚至微量股份,到处晃一晃,换取一番好评。
  2012年10月8日,上海医药公布公告,总裁率领公司6名高管于9月24日、25日及26日,以2012年收到的2011年度绩效奖金的50%或以上,从二级市场购入公司A股,成交价格在介乎11.25元-11.52元人民币。
  拿出自己的奖金增持,面对此情此景,那些现金富足,不同于芸芸众生,而又乐于围观的央企,那些蓝筹公司,该怎么想?不得而知。(.证.券.日.报 .肇.南)

 

  呆坏账袭击银行业 十大上市银行不良贷款半年净增53亿
  今年以来,破净在银行股中已经成了常事。
  截至9月25日,在A股上市的16家银行中,跌破净资产的已经达到9家,分别是交通银行浦发银行华夏银行、平安银行、中信银行北京银行南京银行中国银行兴业银行。已跌破成本价的银行股为何依然遭到投资者唾弃,市场分析人士普遍认为,这显然反映出市场对银行业实际不良资产的恐慌。
  中信证券提供的研究报告认为,截至今年第二季度,上市银行的逾期贷款里有80%可能下移至不良贷款。资产质量问题已从下游向上游、东部到西部、出口企业向其他制造业扩散。
  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向《中国经济周刊》提供的《2012年上半年中国十大上市银行业绩分析》指出:十大上市银行2012年上半年整体不良贷款率虽然较2011年年底下降了0.02个百分点,至0.78%;但是整体不良贷款余额比2011年年底增加了53亿元,达到3566.57亿元。
  这十大上市银行是: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这5家大型商业银行,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这5家股份制商业银行。
  双降局面恐丢失
  银行业,特别是股份制银行正将多年维系的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双降局面丢失,这让监管层感到忧心。
  根据已经公布的中报来看,五大国有大型银行虽然保住了不良贷款率下降的指标,但在不良贷款余额的问题上不容乐观。除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之外,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均出现了上升。
  我们主要业务在长三角,可以说明显感受到了不良贷款的抬头,这也已经是银行业普遍感受到的风控压力。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国际国内经济下行等综合因素造成了目前银行呆坏账累积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扭转,可能还会形成一个拐点,这就需要银行密切关注企业动态防范呆坏账的连锁反应。
  相比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由于在过去几年内贷款扩张相对较快,致使其贷款质量在上半年亦承受着严峻考验,已然成为重灾区。除了招商银行与去年末持平以外,民生银行、平安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上半年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均为双升,不仅如此,衡量未来不良率趋势的被银行内部视为问题资产的逾期贷款余额都出现了迅猛增长。
  我们进行样本分析的十大上市银行,2012年上半年逾期贷款余额达到4890亿元,比2011年年底增加了30%。这些银行的总体逾期贷款率也较去年末上升了0.22个百分点至1.28%。普华永道中国银行业和资本市场部主管合伙人梁国威告诉《中国经济周刊》,逾期贷款的迅速增加,给资产质量形成了压力。当前经济形势不明朗,逾期贷款随时都有可能变成不良贷款。
  在记者采访中,大部分业内人士都认为,银行呆坏账的重新抬头并不是短期现象,而可能是一种趋势的开始。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甚至认为,如果中国经济出现三至五年的调整,呆坏账必然是一个显著暴露的过程,然而究竟会上升到什么位置,他自己心里都没有谱。
  新老产业危机袭击长三角
  此次不良贷款率反弹,很大程度上与江浙地区企业的伤筋动骨有关。
  交通银行首席风险官杨东平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我们上半年不良贷款228亿元,不良率0.82%,虽有所下降,但不良贷款增加了8.87亿元,其中来自温州的不良贷款就超过8亿元。
  记者在对浦发银行宁波银行、平安银行采访中,银行高管都把不良率的上升归咎于以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为特色的温州因素。然而,实际情况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长三角和西部地区是十大上市银行2012年上半年不良贷款最多的地区。其中长三角地区的不良贷款余额较去年末增加了21%,该区域的资产质量令人担忧。普华永道中国金融服务业合伙人何淑贞这样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交通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除了来自于批发、制造业为主的温州,以新兴产业为主的江苏无锡也是重点。
  江苏辉伦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蔡济波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光伏产业可以说正在上演旷日持久、惊心动魄的恶性竞争。金融危机之后,欧美对光伏需求的增量趋缓,特别是最近美国、欧盟形成对中国产能关门的局面,终于使很多光伏企业意识到,虽然前途是光明的,但支撑不到黎明了。
  新兴个人业务风险也在加剧
  如果说以长三角企业为代表的外向型经济给银行造成不良贷款激增木已成舟,那么包括消费贷款和信用卡业务在内的个人业务同样让银行风控部门无法安心。
  一位不愿具名的某股份制商业银行信用卡中心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由于受到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影响,企业那块贷款利差收入占比可能会逐步减小,所以总行已经要求各地分支行加快个人信贷和中间业务的发展速度。目前和海外成熟市场相比,消费贷款和信用卡业务现在规模还比较小,但有着较为清晰的未来发展空间。这一块业务也将逐步成为银行新的业务增长点。
  业务扩张,风险也在加剧。今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12年第二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数据显示,截至第二季度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达到了132.66亿元,较一季度末增加12.31亿元,增长10.2%。
  在普华永道披露的十大银行中,有6家的相关数据显示:个人贷款的总体不良贷款余额增加了18%,不良贷款率大部分上升。其中个人消费贷款和信用卡的不良贷款余额均大幅上升47%,是个人贷款资产风险上升的首要原因。
  今年9月,上海曾出现一位月收入仅2000元的80后,竟在多家银行办了25张信用卡,因过度透支无力偿还。
  如果每个消费者都能够按时偿付卡债,银行是赚不到什么钱的,而消费贷款和信用卡逾期利息是比较高的,这也是银行的主要来源,这一情况在发达国际地区是比较普遍的,中国内地还存在很大的空间,但其中的风险控制必须引起监管层的重视。普华永道金融服务部主管合伙人容显文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中.国.经.济.周.刊 .谈.佳.隆)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