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信董事总经理 陶冬(资料图) 九月份在短短的两周中,美、欧、日央行先后出手,推出新一轮的量化宽松政策,其政策的同步性、联动性,在世界央行史上可称前所未有。然而,市场对它的热情,却仅仅维持了十日,其政策效应之短命,恐怕在央行史上也会留下一笔。 当然在央行出招之前,市场已经有所预期,并积累下一定的升幅。自从欧洲央行总裁德拉吉不惜一切代价捍卫欧元的言论一出,针对欧洲股市、欧元的沽空盘便持续平仓离场,西班牙、意大利国债绝地反弹,欧洲银行股亦表现亮丽。美国股市更升至二○○七年以来的高位,政策未启动,资产价格已经抢步上扬。 其实央行的政策,在某种程度上被市场所挟持。在欧洲,西班牙十年期国债利率当时已升破七%,高烧是可以烧坏人脑的,欧洲央行不出招,西班牙必然出事,必然波及欧洲银行及欧元的稳定、安全。在美国,市场无视联储六月份的相对冷静,将市价托高,给伯南克造成骑虎难下之势,没有人敢承担不出招可能带来的潜在市场冲击这个政治责任。 但是央行出的这些招数,对解决各自的问题却作用不大。笔者看来,用反周期的货币政策试图解决结构性经济问题,简直就像是医生开错药。 欧洲的问题,乃结构性财政问题,必须通过增收入、减支出来解决。经济不景,增不了收,则只能削减开支。可是减福利、裁员势必惹众怒,在民主政治中属大忌,对政治家则是找死。美国的问题则是银行的中介功能坏死,央行所制造的流动性,无法通过银行渠道,分配到有需要的企业、消费者以及房地产市场中。于是,经济复苏乏力,就业举步维艰。至于日本,其银行中介功能已丧失二十余年,人口老化、产业外移造成内需不足,就业疲弱。 世界三大发达经济目前所面临的,均属于结构性困难,需要通过结构性改革加以整治。以货币政策上放水试图根治结构性困局,实属缘木求鱼,不得要领。怪不得市场炒完就跑,央行本来就开错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