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证监会电话通知:券商“自营盘”只许买不许卖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传证监会电话通知:券商“自营盘”只许买不许卖

加入日期:2012-10-31 11:40:11

  导读:
  传证监会电话通知:券商自营盘只许买不许卖
  消息人士称管理层维稳股市 浙江世宝或为11月唯一新股
  基金开户数环比增长逾两成 创四个多月新高
  回购增持窗口打开 宝钢国电率先行动
  国电电力大股东出手增持或为护航定向增发
  三季报窗口期已过 众央企摩拳擦掌增持回购
  八成股民不幸福 不求发财只求给口汤喝
  知情人士称郭树清一年来保持勤政 只能在晚上批阅文件
  A股挣不脱IPO之网 郭树清边边角角修改陷困局
  郭树清履新一年:“郭新风”耐久力临考
  曹凤岐:提振市场信心不能仅靠证监会

  传证监会电话通知:券商自营盘只许买不许卖
  证券业界人士向《金证券》记者透露,证监会近日给多家券商打电话,要求各券商自营每天下午收盘后至4点前,上报持仓和买卖情况。该人士透露,监管层的意图十分明显,要求各券商带头呵护目前脆弱的A股市场。
  昨天,监管部门的信号似乎起到了一定作用,大盘经过跌宕起伏后,终以0.17%的微弱涨幅报收于2026.35点,成交量也较前一日有所放大。
  “现在我们每天下午收盘后至4点前,都要向监管部门上报当天的持仓和买卖情况。”一券商人士向《金证券》记者透露。
  该人士的话得到另一家中型券商自营人士的证实。他表示,多家券商都接到了证监会的电话通知,只许买不许卖。“监管部门亲自督阵券商自营,这在历次行情中也没见几次。而这样天天上报持仓和买卖情况,可能还要维持一阵子。”
  对于监管部门的这种做法,国泰君安证券分析师曹剑表示,股市是经济形势的晴雨表,目前并无数据显示经济强烈复苏的信号,加上外围市场环境也没有明显复苏迹象,靠管理层单纯的政策推动,行情很难走远。(.金.陵.晚.报 .管.伟)
  


  消息人士称管理层维稳股市 浙江世宝或为11月唯一新股
  浙江世宝(002703.SZ)IPO还继续拨动着A股发行市场敏感的神经。
  10月30日晚,随着其此次发行的网上摇号中签结果的发布,其跌宕起伏的A股发行之旅,也即将进入最后的高潮。
  综合此次浙江世宝IPO的有关发行公告显示,其此次IPO计划网上发行525万股,中签率仅为0.135%,超额认购倍数达742倍,而这一中签率,更是创下了自2009年9月的中小板股博云新材IPO以低至0.09%的网上中签率发行后,近三年来的最低新股发行中签率。
  与博云新材(002297.SZ)、鑫龙电器(002298.SZ)等三年前创下网上发行中签率最低纪录的IPO项目不同,备受市场追捧的浙江世宝,一方面是认购的踊跃,而另一方面却是发行价格创出近三年来最低纪录的尴尬。
  同样的尴尬,也发生在网下。
  浙江世宝此次IPO的网下最终发行数量为975万股,有效申购获配最终比例仅为0.14%,认购倍数高达714倍。
  而除了上述浙江世宝IPO已经创下的众多发行纪录之后,据本报记者独家获悉,其此次挂牌上市的时间或再度创出近年来最“仓促”之纪录。
  “目前浙江世宝的正式挂牌时间已经大致确定,留给我们筹备挂牌的时间已经非常紧张。”10月30日,一位接近于监管层的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虽然其目前还未正式完成发行程序,但其挂牌时间已经逼近,将在本周五,即11月2日便挂牌上市。
  近年最“仓促”挂牌
  当10月24日,浙江世宝的最终发行定价落定在2.58元/股时,有关申购浙江世宝IPO的话题便成为了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10月30日晚其网上中签号码一公布,“浙江世宝,你中了吗?”立即成为了投资圈人士见面的第一句问候语。
  从浙江世宝网下申购结果中那仅仅三个中签机构名单,和网上中签率的近年新低的数字来看,难怪有人笑言:“打新中签浙江世宝,比中彩票还难。”
  相对于那些打新中签的幸运儿而言,更多的投资者,包括长期觊觎新股首秀的炒新游资们,自然是不会放弃这样一个似乎“稳赚不赔”的好题材。
  “上市当天应该有机会择机买入。”北京一家投资机构的负责人士向记者坦言,而其之前也参与了浙江世宝的询价申购,但最终百里挑一的结果,该机构获配失败,“如果我们申购成功,我们会选择在上市当天卖出。”
  或许,对于浙江世宝而言,其此次IPO何时正式挂牌上市或许比其此次的发行结果更被市场所关注。
  按浙江世宝之前的发行计划,其在10月30日当天进行网上发行摇号抽签及网下申购多余款项退还,而31日, 参加其此次网上申购资金解冻、网上申购多余款项退还。
  若以一般IPO的发行日程安排,一般新股的挂牌时间将在发行完成后的五到十个工作日内,按此计算,浙江世宝的挂牌期则或在11月10日前后。
  但据本报记者获悉,其最终的挂牌时间,则同样让人惊讶。
  “目前有关部门对其的挂牌时间安排已经落定,虽然在10月31日有关发行工作才最后结束,浙江世宝就或将在其一个工作日后挂牌上市交易。”上述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监管层为浙江世宝选定的挂牌上市日期为11月2日,也就意味着,浙江世宝在本周三刚刚结束发行,最快便将在本周五挂牌上市,成为2009年IPO重启之后,近三年来,发行后到挂牌时间最为“仓促”的股票。
  或为11月内唯一IPO
  作为10月中唯一发行的一只新股,浙江世宝从经历了长达12天的路演,到其后戏剧性的定价一幕,再到目前的“仓促”挂牌,其发行之路可谓命运多舛。
  “显然,对于一只即将在挂牌首日掀起可预见性‘爆炒’的新股,并不适合将其拖延至11月中旬这一‘维稳’敏感时区挂牌发行的。”该接近于监管层的知情人士透露。
  市场不会忘记,就在短短数日前的10月9日,洛阳钼业(603993.SH)以当日221%的涨幅和87.52%的换手率完成其资本市场的首秀时的情景。
  “浙江世宝的盘子更小,而且发行价格更低,很少的资金就可以控盘,故浙江世宝挂牌上市当日,将又会掀起一番盘内的激烈争夺。上市前几日的市场表现,也同样必然引发国内资本市场对于‘市场化’与‘调控政策手段’之间矛盾的大讨论。”一位申购浙江世宝而未得的机构投资人士向记者坦言。
  或许正是这种将给资本市场带来“不稳定”的声音等因素,才使得浙江世宝此次发行刚完毕,便急促挂牌上市。
  “11月2日距离11月中旬有一个礼拜的缓冲,即使浙江世宝首秀表现惊人,但经过数日后,无论是其上市的话题热度和其盘中表现,也将进入一个‘稳定’期,这样就能和市场维稳的大环境相适应。”上述知情人士解释道。
  而据该知情人表示,浙江世宝或将是在11月底之前,A股市场中唯一发行的新股。(.21.世.纪.经.济.报道 .罗.诺)


  基金开户数环比增长逾两成 创四个多月新高
  尽管A股上周结束连续三周的反弹,但基金市场人气出现显著回升。中登公司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周新增基金开户数环比增长超过两成,创四个多月以来的新高。
  数据显示,上周基金开户数为6.66万户,较前一周增长21.66%,为今年6月中旬以来的新高,其中新增封闭式基金开户数2044户;TA系统配号产生的基金开户数6.45万户。截止10月26日,基金帐户总数为3938.96万户。(.全.景 .雷.鸣)

 

  回购增持窗口打开 宝钢国电率先行动
  随着季报窗口期的消失,备受市场关注的大盘蓝筹回购、增持操作全面重启。就在三季报发布的30日,宝钢股份便重启巨资回购计划。同一天,国电电力控股股东中国国电集团进行了增持。
  自9月21日正式实施上限50亿元的回购计划后,宝钢股份随即携巨资大举入市。截至10月15日,公司已回购了2.17亿股自家股,占总股本的比例约为1.2%,累计动用资金9.98亿元,已达到了50亿上限额度的20%。但根据上市公司定期报告公告前10个交易日内不得回购股份的规定,宝钢在10月16日至29日期间暂停实施回购计划。
  昨日,宝钢股份三季报如期发布。记者从宝钢股份相关人士处获悉,当日,宝钢已再度进场实施回购。
  宝钢回购已在二级市场交易中露出端倪,公司股票昨日盘中曾多次被大额买单拉高,收盘小涨0.66%报于4.61元/股。
  大盘蓝筹的增持也开始行动。
  国电电力今日公告,公司控股股东中国国电集团10月30日通过上交所交易系统以买入方式增持公司股份11,100,000股。
  相较于宝钢回购,汇金增持四大行则是另一关注焦点。
  在前轮增持计划实施完毕后,汇金于本月10日宣布将在未来6个月内继续在二级市场增持四大行股份,并于当日迅速买入了四大行股票共计1711万股。但与宝钢股份境遇类似,大股东在上市公司定期报告公告前10日内不得增持上市公司股份。而随着工商银行于今日披露三季报,汇金即可全面重启对四大行的增持操作。
  分析人士指出,在大盘蓝筹增持、回购的预期之下,相关资金的再度入市将在稳定市场预期、提振投资者信心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上.证)


  国电电力大股东出手增持或为护航定向增发
  国电电力今日公告,公司大股东中国国电30日通过二级市场增持公司1110万股。伴随大股东出手增持,国电电力昨日从开盘前的盘整下跌转而扶摇而上,收盘报收2.4元,涨1.69%。
  本次增持使得国电电力的持股比例从51.78%微升至51.85%,中国国电同时称计划在未来12 个月内以自身名义或通过一致行动人继续择机增持公司股份,累计增持比例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2%,并承诺在本轮增持计划实施期间及法定期限内不减持其持有的公司股份。
  值得注意的是,国电电力本月17日刚刚公布定增预案并复牌,拟以2.18元每股发行不超过18.35亿股,募资不超过40亿元。而此前三个交易日,公司股价连续下跌,最低跌至2.35元。此次大股东增持,或意在为定增护航。值得注意的是,公司本地定增的对象中除大股东国电电力外,另外20亿元的募资对象为社保基金。通过此次参与定增,社保基金一举成为国电电力的二股东。这也是社保基金第一次参与基础行业战略投资。市场人士认为,中国国电的此番增持,显示了大股东一如既往地支持国电电力的发展和对公司未来可持续发展前景的信心。(.上.证)

 

  三季报窗口期已过 众央企摩拳擦掌增持回购
  三季报披露完毕,增持回购行动需要规避的窗口期也已过去。记者获悉,众大型央企前期已经进行的回购和增持计划正在紧锣密鼓推进之中,未来一段时间,维稳力量不可忽视。据了解情况的人士介绍,季报窗口期刚过,宝钢的回购行动就已经展开,周二盘中,宝钢已经实施了新的回购,该部分回购是此前披露的回购计划的一部分。
  另据介绍,前期已经披露过大股东增持计划的若干央企,以及部分尚未披露增持回购计划的央企,近期将陆续展开行动,为股市维稳贡献自己的力量。(投资快报)

 

  八成股民不幸福 不求发财只求给口汤喝
  《中国股民幸福指数报告》发布,多数小散不满炒股经历——
  八成股民炒股感觉“不幸福”
  “股民,你幸福吗?”面对这样的提问,相信不少股友打算无奈地回答——“我姓曾”。昨天,发布《中国股民幸福指数报告》,该报告根据11613名股民的调查结果计算得出,2012年中国股民幸福指数为26,落在“不太幸福”这一区间的下限。而解套之后逃离股市,成为不少股民设定的目标。
  八成股民不满自己炒股经历
  五大因素影响股民幸福感
  据了解,今年10月发起“中国股民幸福指数大调查”,共收集11613个有效样本,对象遍及老中青三代股民,职业从机关单位到私营业主、从公司高管到在校学生,基本涵盖中国整个股民群体。
  报告将中国股民幸福感划分为五个区间,非常幸福(100-80)、比较幸福(80-60)、一般幸福(60-40)、不太幸福(40-20)、很不幸福(20-0)。结果计算得出,2012年中国股民幸福指数为26,落在了“不太幸福”这一区间的下限。
  近八成股民对自己炒股经历不满意,亦得不到家人支持,累,是他们共同的股市投资感受,同时认为炒股对实现人生目标没有帮助,反而给生活造成了困扰,极大地影响了幸福感。
  约三成股民觉得自己和其他股民差不多幸福,有近六成股民认为自己没有其他股民幸福,认为自己更幸福的股民比例仅占14%。
  中国股民为何“不幸福”?调查显示,股市低迷、监管不力、上市公司回报不够、庄家勾结是影响股民幸福的最重要因素,此外,股民自身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幸福感。
  回归到股民的概念上,上市公司作为公众公司,持有其股份的人即为其股东,享有分红等权利。但在A股市场,铁公鸡盛行、信息不对等、内幕交易频发等负面因素消磨了股民作为上市公司股东的认知。调查显示,仅一成股民认同自己的股东身份。
  近半数股民希望解套后逃离
  网友热议指数求给口“汤”喝!
  报告表示,对上市公司而言,通过股市融资实现一夜暴富不在少数;但对于股民来说,通过股市实现财产性收入的保值增值,难度却很高。股民的心愿其实很单纯,在A股中能够赚点零花钱、顺便打发时间即可,只有一成多的股民抱着发家致富的愿望。然而,残酷的K线打破了股民的美好愿景,解套后逃离成为大部分股民为自己设定的目标,47.95%的股民表示要在解套后撤离。
  “杨百万进去,杨白劳出来!穿西装进去,穿裤头出来!”是网友对中国股民的调侃。连续四年的下跌,中国股民损失惨重。不少网友称:进入股市是我一生最大的错误,没有幸福可言,被坑得倾家荡产!
  统计结果显示,25岁以下的股民最幸福,50岁以上的老股民最不幸福。年轻股民初生牛犊不怕虎,心态更积极。股民股龄越长,受到的打击越多,自然幸福感就差劲儿了。
  网友“沈衍颖”分析:股市没有最低,只有更低;面对市盈率更低的新股,资格越老的股民识别陷阱的能力越低;同样,年龄越大的股民老眼愈花,识别陷阱的能力越弱;自投罗网的欲望越强。
  老股民发出心声:“我的幸福就是给我一个解套机会,之后远离股市,努力工作,好好纳税,对于在股市赚钱,再也不敢有任何的非分之想。”
  每提到新股,股民恨之欲绝。网友“刘先生”表示,新股发行的现状,让广大中小投资者不仅吃不到证券市场发展的“肉”,甚至连“汤”都喝不上。部分网友认为在上证指数4000点以下应都不许发新股,还有网友建议买新股必须摇号中签,公司新股上市也必须摇号中签。网友“快乐猪”痛批:今年这批股票解禁,明年又有新的上市,然后又有限售股。股改以来,全流通只是形式上的全流通,年年有未流通那还是一种辞旧迎新的感觉,新上市的公司就不断地演变成利益交换!(.扬.子.晚.报)

 

  知情人士称郭树清一年来保持勤政 只能在晚上批阅文件
  “与其说郭树清新政,不如说郭树清‘新风’更加准确。”一位证监会工作人员如此对记者说。
  从鼓励上市公司分红开始,郭树清上任后的几把火持续不断,市场和舆论皆高度关注。尽管在他本人看来,这些政策更多是证监会既有工作的延续,但郭树清的个人风格仍然让人耳目一新。
  多位知情人士评价说,从去年10月底正式担任证监会主席以来,郭树清一直保持着勤政的作风。由于白天的时间大多用于各种内部办公会议,与其他部委的沟通以及赴地方调研,他只能把批阅文件的工作放在晚上。
  在这位勤勉的主要领导带动下,证监会各个部门的工作效率也显著提高。
  郭树清的前任尚福林,在证监会主政长达九年时间,在这个时期证监会建立了资本市场的集中监管架构,规范了市场秩序,解决了股权分置问题,奠定了多层次资本市场和各项市场创新的基石。在此基础上,郭树清需要做的是沿着市场化改革的方向走下去,厘清监管边界,促进资本市场自我调节和平衡各种复杂的利益诉求。
  而他还有一项意义更深远的任务:与其他金融监管部门协同,跳出金融压抑的怪圈。一方面控制好系统风险,另一方面大幅放松管制,促进资本市场提升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从而在根本上提升包括A股市场在内的资本市场回报水平。
  这并非朝夕之功,也是对“郭树清新风”耐久力的考验。
  自我改革
  如果说工作勤勉还可能被看做仅仅是一种姿态,那么对处级以上干部轮岗则是动了真格。
  轮岗的制度在证监会一直有,很多系统内部的干部都有轮岗经历,但是集中轮换却没有先例。在一些握有核心审批权力的部门,不少处长和主任在岗的时间早已超过了5年。今年年初,证监会内部开始要求这些部门的干部与非权力部门的干部进行岗位轮换。轮岗原则上是自主报名,但实际上带有强制性。
  到了3月底,轮岗的人员已经初步确定,4月份发行部、上市部、机构部和基金部等实权部门新的干部陆续上岗。
  在目前金融监管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行政审批的大环境下,轮岗有助于帮助干部正确认识和对待权力。而今年证监会的这次大范围轮岗也与郭树清“淡化行政审批、放松管制”的改革方向密切相关。
  “人事不动,政策难行。”人事问题历来是任何一项改革的难点,同时也是抓手,对于郭树清力推的新股发行改革亦如是。处长轮岗、社会招聘交易所副总、引进海外人才等一系列动作,都旨在通过破除既得利益格局,激发监管者和市场主体内在的改革动力,从而为“强化信息披露和信托责任、把价值判断还给市场”的改革思路铺平道路。
  “是否要改革,改革的彼岸在哪里,这些问题并无争议,”一位证监官员对记者说,“问题在于进入深水区以后,利益关系太过复杂,人的羁绊很多,改革就缺乏向前的动力。”
  在这位官员看来,轮岗只是一个手段,但以轮岗为契机,却可以主动放弃过去抓在手上的审批权、管制权,促进监管者找对自己服务市场的定位,这样才有利于资本市场的长期发展。
  发行博弈
  相比于抓“队伍工作”的立竿见影,一年来市场对于证监会的一系列政策似乎并不“买账”,当然,这更多源自经济的减速和实体经济的困境。郭树清说得多、做得多,也引来颇多争议。围绕发行改革的讨论和博弈尤其如此。
  新股上市首日的“抑价”现象(首日收盘价大幅高于发行价),在国外理论界早有研究,说明“炒新”问题并非A股市场独有。但曾长期以固定市盈率发行,后来又对新股定价进行窗口指导,这种明显的行政干预,人为留下了“炒新”空间。
  2009年证监会放弃发行定价的窗口指导是大势所趋,但其结果却出乎监管者的意料——爆炒情形提前到了一级市场,新股价格在发行阶段就高高在上,一大批创业板、中小板个股巨额超募,而这并非资本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的表现。
  无论是新股发行“三高”还是二级市场的“炒新”问题,核心都在于“非市场化”。这当然是与过度管制相关,但管制又来自于市场主体的不成熟,二者互为因果,纠缠成一个死结。
  很少有普通投资者买新股时会仔细研究基本面,即使是机构投资者也是如此,他们在参与询价过程时会“送人情”,也会跟风和抱团。长期的行政审批和管制,最终的结果是监管者为上市公司的质量和诚信提供“背书”。
  郭树清希望解开这个死结,一方面淡化IPO审核中的价值判断,另一方面强化对信息披露的监管。他要求上市公司讲真话,同时也希望投资者用好这些披露出来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作出审慎的投资判断,买者自负。至于信息披露的真实性,这是监管者的职责所在。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化解多年积累的矛盾,需要时间。围绕上述思路,证监会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优化发行定价制度、抑制炒新、发展机构投资者和引入长期资金等。
  但市场是急功近利的。在股指不断下跌中,普通投资者更希望看到的是“停发新股”这样的政策“止痛剂”。 在维稳压力之下,证监会尽管多次通过媒体做疏导工作,最后也不得不做退让:IPO招股书的预披露经历了相当长的一个空窗期。
  郭树清的改革能走多远,事实上每个投资者都在发挥着作用。
  金融压抑破局
  除了少数专业媒体,大多数的社会舆论和投资者看待证监会的工作,仅仅是着眼于股市本身能不能赚钱——简单、直白,虽然有些功利,但绝对无可厚非。A股的确在“圈钱”上的数据蔚为可观,但投资者的回报却一直乏善可陈。
  股市回报差,短期当然可以归罪于宏观经济和政策调控,但长期看,则根本上是一个市场效率的问题。
  除了股票发行,资本市场的金融压抑还体现在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公募发行需要审批,券商发集合理财需要审批,用于开展阳光私募的信托证券账户则干脆长期“停办”。
  发行承销的保荐制相对于过去的通道制是一种进步,但由于保代一度稀缺,IPO重启,券商不得不高价聘请保代。2006年之后的5年间,保代“转会”蔚然成风,这个群体已经成为过去上市通道的延伸。更有甚者,一些拟上市公司为了早日上市,或者因为自身质量存在瑕疵,甚至需要用出让部分股权给个别职业操守不那么高的保代,以换取签字权。谢风华案、李黎明案,背后的逻辑皆是如此。
  管制的代价必然是市场效率的损失,也限制了各类金融机构的发展。郭树清上任以来,证监会对券商、基金和期货三类机构的监管发生了很大转变,去行政化和减少管制的速度明显提升。
  从年初开始,三类机构尤其是证券公司就开始刮“头脑风暴”。监管官员、交易所高管一波波地到各地调研,要求证券公司高管提意见,想办法。很快,这些意见在5月份召开的券商创新大会上想成了“十一项措施”,并很快开始逐项落实。
  保代的管理方面,在证券业协会推动之下,证监会把同一个保荐代表可以同时负责项目数增加一倍。此举将大幅度提升保代供给,促进市场资源向那些服务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的保代和保荐机构集中,从而提高市场效率。(.第.一.财.经.日.报 .蒋.飞)

 

  A股挣不脱IPO之网 郭树清边边角角修改陷困局
  “A股市场的问题,是一种制度性的问题,‘IPO之网’的出现是这种制度性问题最为集中的表现。”
  在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任职一年间,A股市场的市值从28.02万亿元减少到24.54万亿元,蒸发3.48万亿元;上证综指则从一年前的接近2500点下跌到目前的2000余点,跌幅已经远超15%。毫无疑问,仅凭这两个指标,投资者就可以对郭树清投下一张不满意的票。
  回想一年前,郭树清刚上任的时候,A股市场的情况虽然还不像现在这样糟糕,但市场人气也十分低落,因此投资者对他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有多位在市场上有点名声的专家甚至在网上发表公开信,在肉麻地吹捧他一通后积极地向他提出救市建议。当时,郭树清对此也表示出了热情的回应,一年来,郭树清领导下的证监会频频推出新的措施,期望振兴A股市场。但是所有的这一切尽管获得了不少好评,可惜的是,市场不会因为这些溢美之词的存在而给郭树清面子。
  其实,就像一年前没有必要在郭树清上任之时对他寄予太高期望一样,今天,面对A股市场更差的现实,我们也不应该要求郭树清承担太多的责任。A股市场的根本性问题在于过度泛滥的融资功能抑制了投资功能的发挥,而企业的融资大都有政策面上的支持,证监会作为政府的一个部门,对此不仅不可能产生阻挡作用,反而必须全力配合。据媒体统计,在郭树清上任一年来,证监会已经出台了70余项新政,但这些新政看似热闹,却没有一个触及A股市场的这个根本问题,都只是在市场的“边边角角”做些零打碎敲式的修补,有的甚至越补越麻烦。而当市场上不断出现暂停IPO、暂停新股上市的呼声,触及到目前市场的根本问题时,证监会则坚决地表示了拒绝,其中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它不具有这方面的权力。即使IPO已经泛滥为圈钱,一些并不急需资金的企业挤进IPO队伍,证监会也只能向其敞开大门。
  现在,发展资本市场已经提到了非常高的高度,但是,这对投资者来说不见得就是好事。20来年的A股市场发展实践已经证明,政府重视资本市场,其目标在于利用它的融资功能来为企业服务,上世纪90年代是为大量经营不下去的国有企业脱困服务,银行已经不愿意向他们放贷,就利用股市来为这些企业输血;进入2000年后的数年间,A股市场又转向推动央企上市融资的工具,那些央企身为“共和国长子“,其实并不缺钱,即使缺钱也不可能得不到银行信贷的支持,但它们向股市伸手的劲头却一点也不差,以中石油为代表的一批央企大盘股的IPO对A股市场的伤害直到今天仍然时常发作;最近几年,随着创业板的建立,股市上出现了一大批中小企业,但其中更多的是有复杂背景的家族企业,因此所谓的创业板事实上已成为既得利益集团的天堂,而由于证监会在IPO上推行所谓的“市场化”,它们可以利用这种机制方便地推出高定价,更贪婪地吞噬投资者的血汗。经过20多年的发展,A股市场已经织就一张错综复杂的“IPO之网”,很显然,郭树清作为体制中人,已经深陷于A股市场的这张“IPO之网”,期望他响应市场呼声,在IPO上推行真正的改革,实际上就是要求他挣脱这张网的束缚,向他提出这个要求,无疑是不现实的。
  A股市场的问题,是一种制度性的问题,“IPO之网”的出现是这种制度性问题最为集中的表现。以郭树清所处的地位,他对此不会缺乏认识,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他所处的地位决定了他不可能将矛头指向于这个制度性问题,他也没有能力来改变这一切。因此,投资者其实可以“遗忘”郭树清,没有必要把振兴股市的期望寄托在他一个人身上。相比于身处权力场中的郭树清,投资者更没有能力来打破这张“IPO之网”,那么,我们惟一能够做的就只能是远离这个市场,特别是远离高价的IPO,这样也许丧失了一些交易性机会,但也可以不受这张网的伤害,如果有众多的投资者对IPO说“不”,这张网就会“阳痿”,这就是市场的力量。但是,当真正的市场力量能够改变目前IPO的贪婪状态时,郭树清和他领导的证监会能够听之任之吗?(.国.际.金.融.报)

 

  郭树清履新一年:“郭新风”耐久力临考
  “与其说郭树清新政,不如说郭树清新风更加准确。”一位证监会工作人员如此对记者说。
  从鼓励上市公司分红开始,郭树清上任后的几把火持续不断,市场和舆论皆高度关注。尽管在他本人看来,这些政策更多是证监会既有工作的延续,但郭树清的个人风格仍然让人耳目一新。
  多位知情人士评价说,从去年10月底正式担任证监会主席以来,郭树清一直保持着勤政的作风。由于白天的时间大多用于各种内部办公会议,与其他部委的沟通以及赴地方调研,他只能把批阅文件的工作放在晚上。
  在这位勤勉的主要领导带动下,证监会各个部门的工作效率也显著提高。
  郭树清的前任尚福林,在证监会主政长达九年时间,在这个时期证监会建立了资本市场的集中监管架构,规范了市场秩序,解决了股权分置问题,奠定了多层次资本市场和各项市场创新的基石。在此基础上,郭树清需要做的是沿着市场化改革的方向走下去,厘清监管边界,促进资本市场自我调节和平衡各种复杂的利益诉求。
  而他还有一项意义更深远的任务:与其他金融监管部门协同,跳出金融压抑的怪圈。一方面控制好系统风险,另一方面大幅放松管制,促进资本市场提升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从而在根本上提升包括A股市场在内的资本市场回报水平。
  这并非朝夕之功,也是对“郭树清新风”耐久力的考验。
  自我改革
  如果说工作勤勉还可能被看做仅仅是一种姿态,那么对处级以上干部轮岗则是动了真格。
  轮岗的制度在证监会一直有,很多系统内部的干部都有轮岗经历,但是集中轮换却没有先例。在一些握有核心审批权力的部门,不少处长和主任在岗的时间早已超过了5年。今年年初,证监会内部开始要求这些部门的干部与非权力部门的干部进行岗位轮换。轮岗原则上是自主报名,但实际上带有强制性。
  到了3月底,轮岗的人员已经初步确定,4月份发行部、上市部、机构部和基金部等实权部门新的干部陆续上岗。
  在目前金融监管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行政审批的大环境下,轮岗有助于帮助干部正确认识和对待权力。而今年证监会的这次大范围轮岗也与郭树清“淡化行政审批、放松管制”的改革方向密切相关。
  “人事不动,政策难行。”人事问题历来是任何一项改革的难点,同时也是抓手,对于郭树清力推的新股发行改革亦如是。处长轮岗、社会招聘交易所副总、引进海外人才等一系列动作,都旨在通过破除既得利益格局,激发监管者和市场主体内在的改革动力,从而为“强化信息披露和信托责任、把价值判断还给市场”的改革思路铺平道路。
  “是否要改革,改革的彼岸在哪里,这些问题并无争议,”一位证监官员对记者说,“问题在于进入深水区以后,利益关系太过复杂,人的羁绊很多,改革就缺乏向前的动力。”
  在这位官员看来,轮岗只是一个手段,但以轮岗为契机,却可以主动放弃过去抓在手上的审批权、管制权,促进监管者找对自己服务市场的定位,这样才有利于资本市场的长期发展。
  发行博弈
  相比于抓“队伍工作”的立竿见影,一年来市场对于证监会的一系列政策似乎并不“买账”,当然,这更多源自经济的减速和实体经济的困境。郭树清说得多、做得多,也引来颇多争议。围绕发行改革的讨论和博弈尤其如此。
  新股上市首日的“抑价”现象(首日收盘价大幅高于发行价),在国外理论界早有研究,说明“炒新”问题并非A股市场独有。但曾长期以固定市盈率发行,后来又对新股定价进行窗口指导,这种明显的行政干预,人为留下了“炒新”空间。
  2009年证监会放弃发行定价的窗口指导是大势所趋,但其结果却出乎监管者的意料——爆炒情形提前到了一级市场,新股价格在发行阶段就高高在上,一大批创业板、中小板个股巨额超募,而这并非资本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的表现。
  无论是新股发行“三高”还是二级市场的“炒新”问题,核心都在于“非市场化”。这当然是与过度管制相关,但管制又来自于市场主体的不成熟,二者互为因果,纠缠成一个死结。
  很少有普通投资者买新股时会仔细研究基本面,即使是机构投资者也是如此,他们在参与询价过程时会“送人情”,也会跟风和抱团。长期的行政审批和管制,最终的结果是监管者为上市公司的质量和诚信提供“背书”。
  郭树清希望解开这个死结,一方面淡化IPO审核中的价值判断,另一方面强化对信息披露的监管。他要求上市公司讲真话,同时也希望投资者用好这些披露出来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作出审慎的投资判断,买者自负。至于信息披露的真实性,这是监管者的职责所在。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化解多年积累的矛盾,需要时间。围绕上述思路,证监会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优化发行定价制度、抑制炒新、发展机构投资者和引入长期资金等。
  但市场是急功近利的。在股指不断下跌中,普通投资者更希望看到的是“停发新股”这样的政策“止痛剂”。 在维稳压力之下,证监会尽管多次通过媒体做疏导工作,最后也不得不做退让:IPO招股书的预披露经历了相当长的一个空窗期。
  郭树清的改革能走多远,事实上每个投资者都在发挥着作用。
  金融压抑破局
  除了少数专业媒体,大多数的社会舆论和投资者看待证监会的工作,仅仅是着眼于股市本身能不能赚钱——简单、直白,虽然有些功利,但绝对无可厚非。A股的确在“圈钱”上的数据蔚为可观,但投资者的回报却一直乏善可陈。
  股市回报差,短期当然可以归罪于宏观经济和政策调控,但长期看,则根本上是一个市场效率的问题。
  除了股票发行,资本市场的金融压抑还体现在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公募发行需要审批,券商发集合理财需要审批,用于开展阳光私募的信托证券账户则干脆长期“停办”。
  发行承销的保荐制相对于过去的通道制是一种进步,但由于保代一度稀缺,IPO重启,券商不得不高价聘请保代。2006年之后的5年间,保代“转会”蔚然成风,这个群体已经成为过去上市通道的延伸。更有甚者,一些拟上市公司为了早日上市,或者因为自身质量存在瑕疵,甚至需要用出让部分股权给个别职业操守不那么高的保代,以换取签字权。谢风华案、李黎明案,背后的逻辑皆是如此。
  管制的代价必然是市场效率的损失,也限制了各类金融机构的发展。郭树清上任以来,证监会对券商、基金和期货三类机构的监管发生了很大转变,去行政化和减少管制的速度明显提升。
  从年初开始,三类机构尤其是证券公司就开始刮“头脑风暴”。监管官员、交易所高管一波波地到各地调研,要求证券公司高管提意见,想办法。很快,这些意见在5月份召开的券商创新大会上想成了“十一项措施”,并很快开始逐项落实。
  保代的管理方面,在证券业协会推动之下,证监会把同一个保荐代表可以同时负责项目数增加一倍。此举将大幅度提升保代供给,促进市场资源向那些服务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的保代和保荐机构集中,从而提高市场效率。(.第.一.财.经.日.报 .蒋.飞)
  


  曹凤岐:提振市场信心不能仅靠证监会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曹凤岐近日表示,提振市场信心不能仅靠证监会。
  10月29日,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上任一周年。一年时间内,郭树清以平均不到6天的速度,留下了70余条新政,涉及上市公司分红、内幕交易零容忍、IPO制度改革、打击炒新等方方面面。然而,改革却没有让A股“牛”起来。
  曹凤岐认为,支持郭主席进行的一系列改革。这些改革之所以没有见到明显成效,主要因为中国资本市场的问题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决这些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仅靠证监会推出一些改革措施是不够的。要提振市场信心,尚需政府及其他部门共同努力和积极配合,推出一系列稳定股市之举。”曹凤岐说。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