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0月28日电(记者 华晔迪)一系列偏弱的经济数据,令海外诸如“中国经济还行不行?”“中国还有多少增长潜力?”之类质疑声再起。回答这些问题,在华经营多年、熟悉中国情况的欧洲企业无疑具有发言权。记者近日采访多位欧洲企业家,力求勾勒出他们眼中的中国经济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市场短期现“饱和”迹象
“这12个月来,中国市场似乎出现饱和情况。”全球知名机床、激光和医疗技术制造商通快集团副董事长彼得·莱宾格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通快集团最新公布的2011至2012财年数据显示,其中国市场销售额增长9%达1.86亿欧元,增幅远远低于上一财年100%的增长水平,同时,这一增幅也低于其在美国、德国市场分别23%和14%的水平。
感受到市场疲软的还有全球领先的车床制造商因代克斯集团市场营销总裁莱纳·汉默尔,他坦言,确实观察到市场有一定饱和现象,不光欧洲市场缺乏活力,亚洲特别是中国市场也没有带来特别大的刺激。
来自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数据显示,反映制造业发展状况的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已连续两月低于50%荣枯线,表明制造业整体处于萎缩状态。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数据也显示,今年前8月,机床工具行业销售产值整体大幅下滑,切削工具、机床附件、其他专用设备制造行业同比增速分别下滑37.02个、31.93个和28.88个百分点。
在彼得·莱宾格看来,市场疲软与政府主动调控有关,“中国这段时间一直在采取措施为过热的经济特别是房地产行业降温,增速下滑表明调控取得效果。”
“老实说,市场销量出现一定程度降低不是坏事,中国对于机床工具的消费量已连续十年保持高速增长,增速减缓属于正常现象。”高效倒立式车床生产商埃马克集团全球销售总经理迪特·科尔马尔说。
未阻欧企对华投资加码
记者采访发现,尽管市场疲弱,欧洲企业对于中国的兴趣以及在华发展计划并未因此减弱或受阻。
在上海拥有2万平方米厂房的电动工具厂商麦太保海外销售总裁海尔曼·赫希告诉记者,目前供应亚洲客户的产品只有大约30%来自上海工厂,其余70%还需要从德国总部进口。下一步目标是,到2015年供应亚洲客户的电动工具至少有一半直接在中国生产。
为此,麦太保将不断增加对中国投资,明年将有一条新的马达生产线在上海投入运营,另一条更先进的马达生产线也在计划当中。
埃马克集团的手笔更大。继在江苏太仓建立研发技术中心后,埃马克又着手在江苏金坛建立亚太市场制造基地,根据规划,一期、二期总投资将达49亿元人民币,计划建成年产3000台高端数控机床项目。
通快集团则将投资视为其成功的关键因素,董事会主席尼古拉·莱宾格-卡姆勒告诉记者,去年通快集团在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方面已投资1.53亿欧元(前一年为6100万欧元),其设在江苏太仓的生产基地面积扩增了一倍。
根据通快集团发展计划,其在中国年营业额将在未来两、三年里从目前的不足2亿欧元增至5亿欧元。尼古拉暗示可能会通过并购中国同类企业的方式实现快速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前述企业不约而同地提高了技术研发投资,投入占营业额的比例介于6%至9%之间,其中,通快集团研发支出增长22.4%达1.93亿欧元,占营业额比例达到8.3%。“之所以担负如此高的投入费用,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永久保持技术优势。”一位企业家说。
中国将实现“更精细化”增长
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欧洲企业家看来,中国依靠资源、低劳动力成本的粗放发展阶段已经过去,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将实现“更精细化”的增长,而这将为掌握高科技技术和能优质服务的企业带来巨大商机。
“如果采用先进的五轴加工中心,这家工厂31台单轴机床实现的生产,6台新机床就可做到,还可省出一间厂房空间。”莱纳·汉默尔在访问过武汉一家工厂后信心十足。他说,中国企业生产工艺、产品质量相比五年前已有天壤之别,以汽车行业为例,中国对于汽车排放要求显著提高,意味着对发动机生产、气缸活塞等零件精密程度要求会越来越高。
迪特·科尔马尔则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欧洲售出的三台车床中就有一台是倒立式车床,目前中国在用车床7万台,每年在华出售的倒立式车床不足200台,市场潜力巨大。”目前,倒立式车床被业内视为最适合大规模加工生产的机床。
事实上,“中国的自动化发展势头要比欧洲强很多,对先进技术的接受速度也快很多。”彼得·莱宾格说,凡是对中国进一步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行业,都将是努力的方向。
麦太保公司董事会主席霍斯特·W·卡普莱希特则提醒,随着中国企业生产能力、产品质量的提高,西方企业未来要有所发展,针对中国市场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研发必不可少。
作者:华晔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