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海外预期十八大将制定新的经济战略决策
9月宏观经济数据点评:三季度既是终点也是起点
高善文:经济最坏时候已经过去
怀胎八年:收入分配改革方案12月分娩
分配改革纲目并举 剑指垄断高收入
国务院发出诸多利好信号 待政治总阀门打开股市必走牛
福建召开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推进会 3股望受益
安徽出台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意见 本地高科股获益
前海获批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 11股有望爆发
海外预期十八大将制定新的经济战略决策
久加诺夫说,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迅速而且高效,已经取得明显成果。否则,如果仅仅依靠外贸出口,中国经济早已被国际金融危机拖垮。
据新华社消息,俄罗斯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久加诺夫在中共十八大召开前夕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我认为,中共十八大将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制定新的重要战略决策。
久加诺夫说,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迅速而且高效,已经取得明显成果。否则,如果仅仅依靠外贸出口,中国经济早已被国际金融危机拖垮。我相信,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持续转变将对亚太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受中国发展的推动,亚太地区将成为21世纪主要的经济、金融和科技发展引领者。他说。
久加诺夫表示,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中共领导人依旧保持清醒头脑,敏锐地意识到中国在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方面存在的问题。比如,中国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存在贫富分化,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内陆之间发展差距明显。为此,中共作出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重要战略抉择,着力实现更全面、更优质的发展。
久加诺夫举例说,中国各个省的领导人都在努力完善民众的社会保障机制。为加快西部发展,中国东部发达地区长期向西部地区提供物质和人才支持。这些切实举措表明,中国领导人很清楚地意识到,必须坚决避免出现社会鸿沟,要全力缩小地区间的贫富差异,其最终目的是在发展中建立起全社会的和谐关系。得益于这样的发展理念,中国的社会保障不断完善,社会管理更为有效,经济发展更为协调。在此过程中,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
久加诺夫指出,从根本上看,中国的成功取决于一点:中共出色地把马克思主义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尊重数千年的文化传统,坚持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不同形式的所有制并存,善于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注重培养现代化人才。
他举例说,中国近年来在航天工业方面取得了飞速进步,这体现了中国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功。没有专业的现代化人才,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就无从谈起。
久加诺夫最后强调,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使数亿中国人摆脱贫困,仅这一点,就足以让中共获得历史性的勋章。事实上,这也使中共赢得了世界上许多国家领导人的赞叹。(.财.经)
9月宏观经济数据点评:三季度既是终点也是起点
三季度很可能就是经济的底部,为GDP增速连续12个季度的持续回落画上一个休止符。
报告摘要
库存周期已见底,三季度既是终点也是起点
三季度很可能就是经济的底部,为GDP增速连续12个季度的持续回落画上一个休止符。未来驱动经济缓步回升的动力将主要来自于企业部门主动补库存的过程。短期内,受到企业补库存的需求,整体经济客观存在反弹的必要。并且,地方及中央政府固有的换届投资也将成为助推经济加速回升的动力之一。所以,我们判断,三季度还将是新一轮上升区间的起点,四季度将迎来一定幅度的回升走平。
中央投资发力,投资回升几无悬念
在固定投资方面,中央项目投资从三季度的大幅反弹在9月份得到持续,成为带动整体固定投资增速持续回升的主要推力。从近期中央及地方政府在固定投资方面的部署,这样的趋势还将贯穿整个四季度。广义长贷比例的提升可以清楚的印证政府主导的基建类固定投资已经开始加速开工。所以,我们认为,四季度的固定投资增速将出现明显改善。
房地产给力带动消费回升
9月份的社会消费数据回升仅次于春节期间的消费高峰。我们认为,虽然其中存在一定的国庆中秋双节因素,但是,环比数据显示,消费回升的后劲仍然稳固,所以我们看好社会消费增速在四季度的表现,而房地产成交量的回升是我们判断逻辑的出发点。
供给回升能持续多久?
供给端去杠杆和去产能的问题并不是需求端温和回暖就可以解决的。虽然新一轮基建投资刺激已经开动,但是力度有限。如果在目前的规模上持续加码,则后果将是不可避免的通胀及落后产能的低效扩张。所以我们并不对新一轮的基建投资再加码抱有预期。即使在最乐观的情况下,工业增加值会从四季度开始出现一些回升,但是更长期内,L型触底走平将是工业增加值这一指标的常态。(.上.海.证.券)
高善文:经济最坏时候已经过去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10月21日表示,从3季度经济数据来看,经济最坏的时刻已经过去,支持经济短期内趋势恢复的局面看起来正在形成。
高善文分析了拖累中国经济下行的力量,其中,地产投资和私人部门制造业投资大幅下行的风险应已不大,对中国出口和PPI造成困扰的全球制造业周期的趋势滑落可能已进入尾声,7、8月份工业企业急速去库存行为正在结束。
支持经济向上的力量则在发酵,在高善文看来,这包括,政府基建类投资回升趋势的延续,以及政治层面不确定性消除的正面刺激;去库存的结束也有助于企业盈利的改善和投资的稳定;未来一两个季度内全球制造业周期可能触底回升,这会改善中国的出口并对PPI构成进一步的支持。与此同时,近期长短期资金供应的增长较为明显,这也有利于经济的恢复。
在经济增长恢复的带动下,高善文预计,物价将出现温和回升。就这一判断的风险而言,未来向上超预期的可能比向下超预期的可能也许更大一些,主要原因在于低端劳动力供应的紧张和食品市场的不稳定。此外,本轮经济下降在就业市场造成的调整和压力并不显著,可能也限制了通胀继续下行的空间。
有鉴于此,高善文表示,货币政策未来进一步放松的空间应该不大,我们对流动性总体上持有中性的看法。
此前,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虽然3季度经济增长再度下滑至7.4%,但是,9月份各项经济指标全面反弹,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工业增加值的环比和同比都在上升,超出市场预期。其中,9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较前8个月上升0.3个百分点至2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较8月上升1个百分点至14.2%,工业增加值上升0.3个百分点至9.2%。(.财.经.网 .刘.林)
怀胎八年:收入分配改革方案12月分娩
难产8年的收入分配方案,终于出台在即。
10月1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在谈到四季度各项工作时提出,要制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总体方案。
受访的多位接近相关部门的专家均证实,收入分配总体方案目前已经完成起草并上报国务院。曾参与该方案内部讨论的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兼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苏海南预计,方案可能在12月份出台。
据悉,由国家发改委牵头起草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方案,其基本框架中,包含建立健全职工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缩小城乡收入的差距等多方面内容。同时,对于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等,方案中也可望给出明确目标。
经过多年酝酿、讨论和修改,即将出台的方案已经比较成熟了。 曾参与该方案内部讨论的人社部劳动工资研究所研究员马小丽透露,最终版本的方案将更加重视顶层设计和组合设计,也更加着重于如何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工资收入水平。
方案曾两次提交均未通过
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起草工作于2004年启动,由国家发改委具体负责,财政部、人社部、国资委等多个部委参与制订。在2010年初和2011年12月,国家发改委曾两次将方案上报国务院,但均因高层领导认为需要继续修改而未获通过。
关于方案的基本框架和精神,国家发改委收入分配课题组负责人李实表示,收入分配改革首先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同时,加大财政、税收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的调节作用,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由于涉及到利益重新分配,方案从一开始制订就产生各种分歧。从2007年至2009年,国家发改委曾就此前后举行过6次征求意见讨论会。各部委及各方专家围绕收入差距大小的判断、控制垄断行业薪酬、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等敏感议题,一直争议不断。
对收入差距的估计就有分歧,因为涉及到如何定义收入,不光是现金,还包括实物收入、补贴、暗收入。又比如限制垄断部门高收入,怎么界定垄断部门?还有城乡收入差距问题,有人认为这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政府政策起不了多大的调节作用。李实说。
起草中的分歧与争执
关于两个比重(指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低还是不低也有分歧,有人拿出金砖四国的数据做横向比较,认为中国的两个比重并不低。
关于当前收入差距不合理偏大,各方已基本形成共识,但对于问题产生的原因、改革的着重点是放在初次分配还是二次分配上,又形成了分歧。有人认为分配不公主要是政府对市场干预过多造成的。应该首先通过改革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来解决;有人则认为现阶段改革重心应放在初次分配领域,包括对财税体制、工资制度、农民收入分配、要素分配制度、垄断行业进行改革。
方案讨论过程中争议较多的还有提低,在相关财税减免相关的支持很难达成共识,难以操作。苏海南透露,比如有人认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税该减的也减得差不多了,没必要再减了。还有意见认为企业减税和工资增长没法挂钩,而且这样操作容易形成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过度干预,不妥当。
关于上市公司的薪酬问题也迟迟未达成共识。有人认为上市公司的事就由市场去定,由薪酬委员会提方案,董事会批准股东大会决策,没多大问题;有人指出这本质上还是高管自定薪酬,应该修法,形成内部制衡机制,在这方面没有完全形成共识。苏海南说。
据相关人士介绍,收入分配涉及财税体制改革、社保制度设计等多个层面,而且方案涉及到多个具体部委的操作执行,部委之间又缺乏规范的磋商沟通机制,有些部门对此难免有抵触情绪。这也使得方案的出台更为困难。
在苏海南看来,收入分配是对体制和利益的重新洗牌。既得利益者不愿受到损失,形成阻力,所以就拖得比较久。
此外,收入分配改革方案涉及经济社会体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改革的复杂性,注定了各方从达成共识,形成清晰思路,到明确各种可行性政策,都需要较长的时间。
拉大差距的因素仍存在
在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久攻不下的八年里,居民收入差距在继续扩大。
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的《转折期的中国收入分配》报告显示,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不到0.3,到2001年攀升到0.45左右,至2007年进一步上升到0.48.
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造成的财产性收入差距急剧扩大,行业垄断造成行业收入差距扩大,被认为是造成城镇内部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报告显示,金融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与城镇职工平均工资相比,在2003年高出49%,在2009年高出87%。
由人社部劳动工资研究所发布的2011年《中国薪酬发展报告》也指出,企业高管与农民工工资收入差距最大达4553倍,企业内部近5年来高管工资增幅明显超过普通职工工资增幅。
国有和私营部门员工的收入也差距巨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42452元,而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24556元,仅相当于城镇非私营单位年平均工资的近58%。
李实领导的课题组则更多关注城乡收入差距。他们估算,在考虑公共医疗、养老、教育补贴等社会福利项目后,2002年城乡居民的人均暗收入大约为4200元,而农村居民为250元。如果将这部分收入计入城乡居民的平均收入中,那么城乡居民的收入比率会上升到4.35:1.
研究还显示,最近3-4年全国收入分配差距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但是灰色收入、腐败收入等因素给总体收入差距变化带来不确定性。
拉大收入分配差距的因素在一段时期内仍持续存在,收入差距将在较高水平持续一段时期,然后才走向下降。这个时期的长短,取决于未来的政策选择。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卢迈认为。
收入分配问题拖而不决,会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风险,同时利益集团反对改变既有格局的力量会更加强大,使政府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的努力面临更大的困难。(.2.1.世.纪.经.济.报.道)
分配改革纲目并举 剑指垄断高收入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四季度要制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总体方案。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兼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原所长苏海南和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研究院执行院长、国家发改委收入分配课题带头人李实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将坚持提低、控高、扩中的主线,从宏观层面对收入分配改革作出整体部署,包括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调节垄断部门高收入、部分企业高管的过高收入以及某些社会群体的高收入、继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着力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差距等。同时,进一步推进打破垄断、促进民间资本发展等相关配套改革,实施标本兼治。他们认为,随着收入分配改革的不断推进,一系列制度红利有望释放,内需消费领域有望真正成为宏观经济长期发展的增长点。但只有真正落实方案,中国才有可能摆脱中等收入陷阱。
提低控高扩中为主线规范灰色收入打击非法
中国证券报:大家对于即将出台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寄予厚望,但收入分配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哪些方面应成为突破口?
苏海南:期待即将出台的收入分配改革总体方案把此前中央已经明确、社会已经基本形成共识的提低、控高、扩中作为主线。一方面,提低是值得公众期待的突破口之一,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阻力相对较小,落实的可行性更大。因此,如果能在提低方面有新的进展,对于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逐步缩小收入和财富的不合理差距,将发挥很大作用。提低首先需要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城乡居民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健全和各项标准的提高。其次,应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的待遇,争取对现行养老保险双轨制有所突破。另外,应合理适时地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以及社会低保标准,同时建立并逐步健全劳动密集型行业低收入劳动者的工资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并继续抓好农民增收工作等。
另一方面,控高应成为改革方案的另一重点,即如何调节垄断行业的高收入。我们应尽快打破垄断,让民间资本进入到一些可以开放的领域,在经济发展中形成更好的良性竞争,同时加大对垄断行业占有国有资源的相关税收征收,提高国有企业税后利润上缴比例,从源头上调控垄断行业的高收入来源。再就是真正落实温总理多次提到的对垄断行业实行工资总额、工资水平双重调控的可操作措施。同时,继续抓好对部分企业高管的偏高、过高收入的调控,加大对高收入社会群体的个人所得税征收。
值得注意的是,深化收入分配改革,还必须规范灰色收入,当前灰色收入的量比较大,制度外的东西比较多,这对收入分配关系的调整会形成很大冲击,因此必须着力规范。同时,要坚决打击非法收入。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调节财富分布不公平上研究采取一些措施,这对于全面解决我国广义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极为重要。
李实:从政策层面引导公平分配,降低基尼系数,避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让全民分享改革发展成果,是改革的大方向。
首先,关于垄断部门收入过高,这个问题讨论了很长时间,社会呼声也越来越高。在央企垄断地位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对他们的收入分配和工资水平实施适度控制很有必要,更重要的在于建立工资水平的评估机制。对国有企业高管和一般职工的薪酬给予合理评估,需要从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盈利水平、人员构成及其所处的垄断地位等实际情况出发,再和外部竞争行业一般的工资水平展开评估比较,从而决定央企的工资应该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高管和职工的工资水平应和什么样的指标挂钩。
其次,解决当前不同人群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包括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还包括社保制度、养老金制度的不统一,未来我们需要构架一个比较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另外,当前很多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源于市场化建设不到位、市场化改革不到位,所以要加强制度建设。而制度建设,一方面,要在初次分配中建立更加健全的生产要素市场,比如土地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要消除市场内部的分割问题及市场内部的制度性障碍,市场才能真正发挥调节收入的作用;另一方面,考虑到区域间、城乡间、人群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要增加再分配方面的调节力度。
努力打破僵局发挥改革多面效应
中国证券报:实际上,出台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的呼声由来已久,但方案迟迟未能出台,你认为收入分配改革的最大阻力或难点是什么?
苏海南:改革方案迟迟未出台的原因很多。第一,收入分配问题本身十分复杂,涉及面很广,大家看问题的角度以及各自拥有的分析资料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难以达成共识。第二,有关主管部门的分管领域、责任权限不同,对收入分配改革的认知度不同,所以各部门之间存在不同看法。第三,收入分配必然涉及到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改革开放至今,不同领域、部门、行业和群体之间的收入提升、生活改善幅度参差不齐。而在调整过程中,不同群体、不同领域受益或受损的程度不同,因此所持立场也不一样。当然主要是由于改革方案出台会对现行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那些既得利益群体必然不满意,成为方案出台和实施的最大阻力。
李实:不仅是阻力的问题,收入分配改革还是个很复杂的工程,它涉及到很多部门、人群、利益集团。如果改革方案过于笼统,则会让公众很失望。而如果提出很多具体的解决办法,又可能受到很多相关部门的阻力。
我曾多次参与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的征求意见讨论会,而意见征集中有不少争论。比如垄断部门高收入问题,怎么界定垄断部门,政策执行过程中可能会有些困难等。另外一个争论是如何解决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有部分观点认为这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而政府的政策未必能够起多大作用。
中国证券报:有观点认为,收入分配改革已成为经济体制整体改革的最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国能否摆脱中等收入陷阱。你如何看待收入分配改革对于中长期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意义?
苏海南:当前的收入分配改革既是解决收入分配问题,也是与经济体制深化改革乃至与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紧密联系的重要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会制约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影响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收入分配改革如不能推进并取得成效,是很难真正实现扩大内需,也会影响广大劳动人民积极性的发挥,甚至还会影响社会稳定。
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实施提低、控高、扩中是中国中长期宏观经济发展的强大内在动力。如果真正落实提低,内需消费的扩大就会有一个必要的资金来源;而控高尤其是通过多方面措施实现对高收入垄断群体收入的调节,在打破垄断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则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健全完善,更好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也有利于真正发挥民间资本增添经济发展活力的作用。
李实:收入分配改革具有多面效应。比如可以促进就业、提高工资水平等;在打破垄断、缩小垄断部门和其他部门收入差距的同时,引导更多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促进经济发展。
另外,收入分配对消费的影响也极其重要,目前是穷人想消费但没有钱,富人有钱却不消费,这就造成了消费的长期低迷,如果通过收入分配改革改变这种状态,肯定会促进消费投资率的稳步提高。
总体方案料需细化社保等配套政策亟待推出
中国证券报: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的落实和推进,未来必然需要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你认为有哪些政策亟待推出?
苏海南:就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而言,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重视初次分配领域的相关配套改革。比如,目前我国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群体工资水平低、增长慢,这是受劳动密集型行业附加值较低、国内外宏观经济不好等因素的制约。因此,这方面的相关配套措施,包括如何帮助并促进劳动密集型行业调整产业产品结构、进行技术改造革新、提升劳动生产力,以及如何采取措施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等。同时,应考虑如何进一步改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特别是如何进一步减轻其税费负担,从而使劳动密集型行业能够在生存发展、兼顾劳资利益的前提下,有能力提高员工的工资。另外,应进一步加大财政支付转移的力度,在财政收入中拿出更多的份额用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
就调节过高收入方面来看,需要更多配套措施。比如,打破垄断一方面要降低相关行业的门槛,允许民间资本投资;另一方面就是要改革不公平的资源配置制度,让各类市场主体在获取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时基本处于平等的地位。又如进一步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税务、审计制度,让灰色收入、不合法收入尽可能被遏制和缩小等。另外,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过高收入的调控,需要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等制度,包括房产税、遗产税、财产转移税,同时进一步完善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等。
就扩大中等收入而言,很重要的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职业结构的调整。简言之,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是以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白领比重大幅提高,以及劳动者素质、文化教育水平的普遍提升为前提的,因此,终身教育、职业教育、全民教育的进一步改进完善都是相关配套措施。
另外,需注意避免二次分配出现逆向分配。比如,在保障房建设中,目前,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并非无房户、困难户分到保障房的情况。所以,在二次分配中要通过制度完善和二次分配的透明化、规范化、公开化,来遏制或根本扭转可能存在的逆向分配的问题。
李实: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即将出台,其原则性、方向性要大于操作性。在这种情况下,落实方案仍需要具体的配套政策。比如,税收制度应如何进一步改革、社会保障制度要不要进一步消除差别、低保制度或其他转移支付的项目如何调整等。另外,怎么破除在要素市场的垄断,怎么破除劳动力分割问题等,都需要一些具体的措施加以落实。(.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