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指算来,自2011年5月,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下发至今,已一年有余。在此期间,近200家支付企业获得了央行的第三方支付牌照。这些第三方支付公司的进入,已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国内支付市场的竞争格局。
不管银行愿意与否,支付公司层出不穷的创新支付,在打破银行垄断支付市场的同时,也在相当程度上使这个市场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
在这近200家第三方支付公司中,快钱作为首批获得牌照的支付公司,走出了一条迥异于其他支付企业的道路:只做企业客户,并在支付服务的基础上,将解决企业流动资金问题视为战略重点。
统计显示,2011年,快钱资金处理量总额突破1.2万亿元。快钱选择一条迥异于其他公司的发展道路,有何种深层次考量?放大至行业来看,牌照下发一年多后,支付行业格局有何改变?又该如何看待银行与第三方支付之间的竞合关系?
就上述问题,《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近日专访了快钱CEO关国光。在关国光看来,当前的第三方支付行业依然处于行业的爆发期。现阶段,支付公司普遍采取比较保守的策略,即不会将资源过度集中在某一个行业或某种支付工具上。
“支付市场需要更多参与者”
:截至目前,第三方支付牌照已经下发接近200张。牌照下发后,整个行业出现了什么样的变化?这个行业得以快速发展的原因何在?
关国光:从宏观角度考量,大量民营资本聚集在新兴类金融服务行业,需要有一个规范引导的机制。牌照的下发,使得民间资本得以正式进入第三方支付行业。这对于民营资本进入金融行业而言,是一次非常重要的里程碑。
牌照下发之后的这一两年来,支付市场中出现了各种新的支付形态,比两三年之前更为多样化。行业得到规范之后,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创新速度有所加快。
与此同时,更多的优秀人才也进入这个行业。行业没有法律依据时,很难吸引并留住最优秀的人才。牌照发放后,第三方支付行业的从业人员素质也有所提高。
当前,第三方支付行业依然处于行业的爆炸期。虽然今年实体经济发展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是全国性第三方支付企业都看不到发展放缓的迹象。事实上,在当前经济形势之下,能持续百分之百增长的行业非常少,支付行业算其中之一。
这个行业的迅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三大基石。其一,行业需求远超出原有金融体系所能提供的服务。巨大的需求,拉动、催生了这个行业。其二,信息化建设的推动下,使得支付公司现有的业务模式成为可能。其三,央行颁布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在讨论、部署、实施到落地的整个阶段,均在鼓励创新。
近200张牌照,对于中国的支付市场而言,牌照究竟是多了,还是少了,目前还不好判断。若从创新规模角度分析,可能还需要更多的参与者。
“支付公司不能押宝一个行业或一种支付工具”
日报:支付手段多样,企业的差异化也日渐显现,例如,拉卡拉专注刷卡;快钱专注于企业客户。在你看来,该用一个什么标准去划分,从而对支付市场有一个整体格局观?
关国光:银行领域,业务有公司、个人业务之分。支付公司亦可按照个人和企业的维度划分,即服务于企业的支付公司(例如快钱);服务于个人的支付公司(例如支付宝)。
但若按支付终端或者所服务的行业来划分的话,目前都尚不成熟。
对于支付企业而言,专门定位于服务某个行业,有利有弊。一旦定位某个行业或产品,定错之后,很难调整;而若不在一些行业定位,又难以卡位。因此,在行业发展的初期,这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支付终端的情况亦是如此。
支付公司现在普遍会采取一个比较保守的策略,即不会将资源过度集中在某一个行业或某种支付工具之上。原因在于,举例而言,没有行业纵深覆盖的话,支付企业只做一个行业面临很大的挑战。此外,纯粹做线上支付的第三方支付企业到明年就可能面临很大压力。
“快钱不想成为商业银行”
日报:在快钱战略中,与银行的配合至关重要。在你看来,快钱能够为银行提供什么?当下,第三方支付公司与银行,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关系微妙。你如何看待二者的竞合关系。
关国光:快钱并不想成为商业银行,如果快钱去抢银行的业务,创新能力会受到影响。
快钱并不直接给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贷款,而是要让它的资金流转效率提高,来降低它对股本金和资金流动的要求,以这种方式来解决它现在的生存,甚至是发展的瓶颈。
如果中小企业的资金效率提高1倍,那么它对于自身的股本金,包括流动资金的要求的规模会下降,那么它能维持原先同样规模的业务量。这个是现在快钱跟商业银行一起来推动的解决方案。
快钱和商业银行之间是一个互利、共赢的关系。一方面,通过快钱的平台,给商业银行带来增量的客户;另一方面,快钱提供企业交易流水信息,帮助银行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进而增强银行风险控制能力。
当前,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日趋深入,大企业从银行体系的融资规模日益缩小。银行应对这种变化的出路在于做大小微企业。因此,这就意味着,随着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的演进,快钱和银行之间的合作空间将日益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