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期承诺显然不可能是真正有效的 “解药”,它至多只能推迟将减持套现付诸于行动的时间。
创业板这个曾经被人们赋予了无限期望的新生事物,由于其市场定位一开始就抛弃了创业的宗旨,并公然以高市盈率、高发行价、高倍超募的泡沫方式发行上市,俨然成为少数人的“创富板”,大多数投资者的“创伤板”,并由此而成为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大小非减持套现的最理想平台。
得益于“三高”的支撑,创业板估值一开始就达到78倍PE,超过美国纳斯达克(微博)的四倍。而对于上市之初即被“好中选优”或“拔苗助长”的创业板公司来说,人为拔高的高成长性毕竟是靠不住的海市蜃楼。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上市即变脸”正在成为愈演愈烈的脸谱闹剧,令市场更为揪心的是,创业板刚满半年,“高管辞职潮”就掐准时点纷至沓来。今年10月30日之后,首批28家“三高”股票又将进入到解禁阶段,并且第二批第三批的“解禁潮”随即亦将次第而至。在解禁股份增加和兑现峰值出现的情况下,延期承诺显然不可能是真正有效的“解药”,它至多只能推迟将减持套现付诸于行动的时间。
在一波又一波的“解禁潮”后浪推前浪的推波助澜作用下,越是“三高”估值的品种越是不可避免地将面临极大的投资风险。更何况,管理层求稳之心越切,对于那些选择在股价相对低迷阶段承诺延期减持的大股东来说,岂不越加意味着可以在等待股价更适合减持时机的过程中有可能得以实现更大的套现利益?
创业板乃至整个资本市场大小非解禁减持的风险,从根本上说,并不在于解禁减持本身,而是重融资轻回报的错误市场定位所造成的,是权贵勾结的新股“三高”发行体制所造成的,是为他人做嫁衣裳的行政审核机制所造成的。事实上,依靠任何一个行政组织或者监管部门来对涉及上市及减持与否的事宜进行决策和控制都不是长久之计。在行政审批还在继续一切以为融资服务为宗旨,为一切罔顾投资者利益的圈钱寻租行为提供形式主义担保的条件下,即使有可能随时启用行政干预的手段对新股发行“限高”或对大小非解禁“再加一道锁”,也必然是治标不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