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交易制度酝酿改革 蓝筹股或率先恢复T+0交易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市场交易制度酝酿改革 蓝筹股或率先恢复T+0交易

加入日期:2012-10-15 7:58:38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四季度大盘将筑成大底
  当前,讨论股市运行的具体情况和买卖方法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不是纠结于具体细节,而是要认真研究、把握好今年四季度股市运行和投资操作的几大要点。
  第一,关于股市运行的两大要点。第一个要点,中国股市自9月26日大盘最低探至1999.48点后,已经进入了2007年10月熊市下跌以来的最后的底部区域,这个底部区域可能以2000点为轴心上下波动,在今年四季度以相对复杂的形态构筑成功。第二个要点,这次形成的底部是一个未来可能再也难以见到的历史性大底,他可能标志在今年年底前长达5年的中国股市的第三次大级别熊市(第一次大级别熊市1993~1995年,第二次大级别熊市2001~2005年)就此结束,之后转入新一轮5年左右的中、长期牛市。
  把握住了上述两个要点,一是不会对股市的再次下跌产生太大的恐惧,二是对股市波动总体上会有一个方向性、实质性的认识。
  第二,关于投资操作的三个要点。第1个要点,从熊市中的适当持有长期价值股以使资产小增值或小缩水、或被套后止损或被套后补仓、或空仓观望等熊市消极操作策略中跳出来,转变为积极地开发新的价值成长股和周期性上涨股票、逐渐建仓、增仓的积极的投资操作策略。
  第2个要点,调整熊市心态,整理手中现有资产。所谓调整熊市心态,是指5年来投资者在整个熊市中都在抱有希望并在希望最后破灭时已经开始厌倦了股市,从现在开始建议转变这种心态。再就是整理一下手中现在的持股,对已经超跌的价值股建议不要随意止损,对下跌通道中的周期性股票和垃圾股逐步调整为新一轮行情中的优质股。
  第3个要点,现阶段在底部区域的换股、建仓都需要很大的耐心,不能急于完成或草率操作。新热门股、新价值成长股、新特殊牛股都是渐行渐明而被市场逐步认识、开发出来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建议少一些急躁,少一些自我主观想当然的操作,多一些对经济走向、对市场动向冷静的观察和思考。(.证.券.市.场.红.周.刊)

 

  A股市场已经处于历史低点 投资价值已经显现
  据报道,中国多家基金公司下周将再赴美国,继续向海外的投资者路演,希望吸引更多的QFII进入A股。此次中国基金公司路演由中金公司组织,包括华夏基金、博时基金、嘉实基金、交银施罗德等基金公司均将一同参与此次路演。
  国庆前夕,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就曾分别组团赴北美、欧洲、韩国和日本、中东地区,向境外投资机构介绍中国资本市场和QFII制度,一些基金公司也参与当中,向海外的机构投资者介绍基金公司QFII资金管理业务。
  证监会此前也表示,将降低QFII资格要求,鼓励境外长期资金进入;满足QFII选择多个交易券商的需求,增加运作便利;允许QFII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中小企业私募债,扩大投资范围;将所有境外投资者的持股比例由20%提高到30%。
  今年4月,证监会、人民银行和外汇管理局宣布新增国内QFII投资额度500亿美元,使总投资额度大幅扩大到800亿美元;7月,证监会发布了《关于实施〈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办法〉有关问题的规定》,大幅降低QFII资格要求,提高持股比例上限,增加运作便利。
  数据显示,2012年1月1日至9月19日,外汇局共计核准了72家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91.78亿美元的投资额度(含追加投资额度),接近过去9年的二分之一。截至2012年9月19日,外汇局累计核准157家QFII共计308.18亿美元投资额度。
  对于吸引长期资金入市对我国A股市场的影响,对外经贸大学金融产品与投资研究中心主任宋国良表示,在当前的全球经济环境下,欧美经济不景气,短期内难走出低谷,与之比较,中国A股市场已经处于历史低点,市场份风险较小。与此同时,目前国内A股市场股价比较低,投资价值已经显现。
  另外,上海股份制与证券研究会股份制企业专业委员会主任曹俊也指出,对于A股市场的判断,QFII更多的是从国际市场角度判断,当前由于欧债危机,多数国际投资机构不看好欧洲市场,而在新兴市场中,受政策和改革的推动,中国市场的投资价值已经显现出来。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认为,引进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是中国资本市场制度建设的一项长期任务,短期救市的意义不大。
  证监会基金监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加快QFII审核,同时与相关部门协商,推动尽快明确QFII所得税政策,放宽投资额度和资金汇出入的限制,创造更好投资环境,鼓励境外长期资金进入我国资本市场,按照以更大决心和更细致的服务培育机构投资者的要求,发展壮大机构投资者队伍,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证.券.日.报)

 

  四行业节后首周吸金逾15亿
  上周A股市场可谓是暖风不断,不过,主力资金并未买账,仅在上周二有所表现后就又退居幕后,沪指在2100点附近震荡盘整,截至上周五收盘,报2104.93点。从周线上看,沪指上周涨幅0.9%,6月以来首次收盘价站上10周均线,成交量温和放大至2810亿元;与此同时,深成指周跌幅0.33%,呈现出沪强深弱格局。资金面上,沪深两市上周资金净流出约52.8亿元。
  分析人士指出,上周大盘指数运行的位置较为关键,虽然深成指受60日均线压制遇阻回落,上证指数勉强站上60日均线,但当前市场依然处于反弹通道中,本周9月份经济数据公布,或将成为指数方向选择的一大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上周A股市场呈现资金净流出的格局,但较此前已明显改善,而化工、医药生物、纺织服装和建筑建材等四大申万一级行业获大单资金青睐,呈资金净流入态势,个股方面,受大单资金追捧的个股已扩大至1000余只。
  四行业逆市吸金
  统计显示,在上周A股市场呈现资金净流出的背景下,化工、医药生物、纺织服装和建筑建材等四大申万一级行业却逆市而行,累计大单净流入金额约达15.43亿元。其中,化工行业最受资金青睐,大单净流入金额约达10.66亿元。
  具体来看,上周化工行业共有110只个股实现资金净流入,占行业内成分股的45.68%,期间累计大单净流入为21.73亿元,其中,有79只个股大单净流入超100万元,27只个股大单净流入超1000万元。
  紧随其后的医药生物、纺织服装和建筑建材等三行业上周大单资金净流入金额也分别超过1亿元,分别为:1.88亿元、1.71亿元和1.18亿元。
  其中,医药生物行业共有95只个股实现资金净流入,占行业内成分股的52.49%,期间累计大单净流入为8.19亿元,24股大单资金净流入超1000万元;纺织服装行业共有39只个股实现资金净流入,占行业内成分股的48.75%,期间累计大单净流入为3.07亿元,4股大单资金净流入超1000万元;建筑建材行业共有51只个股实现资金净流入,占行业内成分股的42.15%,期间累计大单净流入为8.93亿元,21股大单资金净流入超1000万元。
  此外,上周受到大单资金青睐的个股共有1088只,累计净流入资金108.75亿元,其中,952只个股实现上涨,占比87.5%;814只个股跑赢大盘,占比74.82%。
  汉钟精机(51.29%)、大冷股份(38.66%)、天津松江(38.64%)、常发股份(31.1%)、华意压缩(30.75%)、卫星石化(28.45%)、新疆天宏(28.14%)、江南红箭(24.87%)、艾迪西(22.75%)和信隆实业(20.48%)等10股上周累计涨幅超20%。
  通过梳理不难发现,在上周实现上涨的个股中,共有876只个股最新收盘价在20元以下,占全部上涨股的92.02%,而累计涨幅在20%以上的个股中,除卫星石化最新收盘价为19.01元,其余均在在15元以下。
  从个股涨幅来看,汉钟精机无疑成为上周A股市场的明星股,累计涨幅达51.09%,是上周沪深两市累计涨幅唯一超过50%的个股。对于最近引起市场广泛关注的地热概念,公司发布公告称,经核实,公司有某些下游客户的中央空调产品涉及到地热能,而公司生产的压缩机只是中央空调机组内的一个主要零部件,产品不直接涉及到地热能。地热能资源勘探和开发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的特征,公司认为地热能概念在短期内不会产生效益,对公司的经营情况短期内不会产生影响。(www.ccstock.cn)

 

  蓝筹反弹出现苗头 煤炭产业再迎机会
  煤炭行业告别高发展
  2012年我国煤炭生产维持较快增长势头,但煤炭消费增速放缓,进口煤大幅增加,库存居高不下,形成供过于求局面。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全国煤炭产量25.7亿吨,同比增加1.08亿吨,增长4.4%;全国煤炭消费总量27.1亿吨,同比增长1.4%。未来十年中国煤炭将告别高速增长,进入亚高速发展时期。
  目前钢铁、建材、电解铝等高耗能行业产能过剩,发展非化石能源,也降低煤炭消费强度。就煤炭行业而言,产业结构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长期透支煤炭资源高产出、高消耗、高排放,倚重一煤独大的路子,不能达到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由于煤炭市场供需失衡,煤炭库存持续高位,市场煤价处于低位,所以涉煤产业链重新洗牌,促使煤炭价格理性回归,保障经济稳中较快发展是大势所趋。
  政策构成行业胜负手
  今年颁布的《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鼓励煤电运一体化经营,强调重点支持煤炭、电力企业联合重组,推动能源企业可持续发展。今后将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和煤炭资源矿业权整合,推动煤炭企业再集约化,加快小煤矿实施升级改造,稳步推进大型煤炭基地和大型现代化煤矿建设。推动煤炭绿色开采和清洁利用是大势所趋,也是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
  煤炭价格适度回归,有利于缓解煤电矛盾,国家将积极引导各产煤地区和煤炭企业合理组织生产,按照2012年全国煤炭产量36.5亿吨预期目标,将全国煤炭产量增幅控制在4%以内,完善相关政策措施,防止煤炭市场大起大落。随着四季度水电发电量及进口煤炭减少,动力煤供需形势将环比改善,预计价格会趋稳反弹。
  行业出路就在前方
  在煤炭行业供需格局逆转之际,国内90家大型煤炭企业应收账款和成本同比大幅上涨,改革煤炭企业税费体系的不合理,使煤炭企业总税负降下来问题成为目前煤炭企业的痛楚之一。煤炭价格市场化是大势所趋,国家发改委将出台《煤炭中长期合同管理办法》,管理煤炭中长期合同,有关部门已经就电煤价格改革拟订方案,一旦出台,将是影响煤炭行业的大事件。目前煤炭市场供应充足,是推进煤炭价格市场化的机会。
  按照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中国30万吨以下的小煤矿产量将限制在6亿吨以内,即小煤矿还有1.1亿吨的淘汰空间,云贵川湘等小煤矿众多省份将有实质性整合政策出台,届时市场供给过剩预期将有所改变。另外,拉动煤炭需求当前主要寄希望于新型煤化工(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如果神华、潞安、伊泰3家企业能够分别实现1000万、500万和500万吨的煤制油产能规模,仅这三个项目就年增1.2亿吨左右原煤需求。因此,发改委审批核准煤化工项目后,国家未来若形成大量煤化工产能,市场对煤炭需求的悲观预期或将扭转。(.证.券.市.场.红.周.刊)

 

  投资盈利增长确定且估值安全的蓝筹股
  日前,招商基金研究总监陈玉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四季度经济有望走出持续下降的局面,但发电量、货物周转量、进出口等指标可能继续低位徘徊。在此背景下,四季度投资仍然是布局盈利增长确定和中长期估值相对安全的蓝筹股。
  经济低位徘徊
  从今年前三季度的市场预期看,年初市场原本普遍预计二季度是经济低谷,二季度的数据出来后投资者又预期三季度是低谷,不断走低的经济数据拖累A股市场。对此,陈玉辉表示,由于投资品需求与总需求曲线的一阶或二阶导数正相关,任何需求曲线的二阶导数不可能持续为正,需求总表现为有起必有伏,政策干预只能是对需求曲线的短期干扰。在前期4万亿刺激政策的干扰效应逐步消退后,经济内在需求动力将引致增长自然触底。因此,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增速指标有望走出持续下降的局面,但发电量、货物周转量、进出口等指标可能继续低位徘徊。
  陈玉辉还表示,全球经济一体化后,多米诺骨牌效应越来越明显。从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看,全球经济危机一般发端于发达国家,但最终受害最大的往往是经济体系脆弱的发展中国家。本轮全球经济危机的真正结束可能也将是世界经济体系中最薄弱一环的崩溃,从而也才能真正开始全球经济新一轮循环。从全球经济环境看,南美、南亚等原材料供应国经济,刚出现因中国需求因素而出现的衰退迹象,德、美等国的装备制造业也开始显示疲态,因此全球经济环境的改善还需要时间。
  陈玉辉还认为,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增速仍在自然探底过程中,在全球经济没有找到支撑增长的新动力前,外部干预只具有短期的扰动效应。
  估值体系二元分化
  目前A股上证指数在2000点左右,陈玉辉表示,虽然有很多公司利润在增长,但很大一部分公司估值仍处于严重高估状态。根据全部上市公司中报数据,净利润排名前300名的上市公司实现了全市场净利润的94%,平均市盈率按照中报年化8.6倍;而300名以后剩余1817家非亏损公司只实现全市场净利润的6%,平均市盈率65倍,但这些公司数量占全市场的86%。
  此外,在目前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博弈中,大小非也是压制市场走高的重要因素。陈玉辉表示,目前中小市值公司估值显著偏高,全市场扣除净利润前100家上市公司后,平均市盈率水平接近40倍,因此在这种严重高估的情况下,大小非选择卖出股票是非常理性的选择。即使没有集中解禁的问题,前几年已经获得流通权的几万亿股改限售股、大小非等也只兑现了极少数量,未来多年将是持续不断卖出的过程。只要市场仍然存在严重高估,大小非减持将对这些板块将形成持续的压制。
  布局增长确定的公司
  陈玉辉认为,从全球经济体的货币政策看,欧洲、美国、日本等全球发达国家由于自身经济衰退,均在不断推出宽松货币政策,希望通过本币的竞争性贬值实现危机转嫁。这种全球性以邻为壑的货币政策必将导致全球范围内流动性极度宽松,通胀压力加大。从中国政策当局角度看,管理中长期潜在通胀预期的压力确实在加大,货币宽松空间一定程度上被压缩。
  落实到投资上,陈玉辉表示,由于市场严重的估值二元分化和预期未来走势将会出现显著风格分化,仓位选择已不重要。在预期四季度市场面临周期股盈利冲击和中小市值股票估值回归的风险下,资产配置应倾向于盈利预期可靠度高、中长期估值已经相对安全的蓝筹品种。(.证.券.时.报)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