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凯
美国终裁结果出炉,欧盟公布应诉名单,中国的光伏企业正在悄悄转向。
为了应对欧美“双反”调查,以英利、尚德、天合、阿特斯为首的国内光伏巨头针对美国“双反”调查终裁结果正开始向“外购+组装+出口”的方式转变。
当地时间10月10日,美国商务部针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的“双反”调查作出终裁,认为中国晶体硅光伏电池及组件的生产商或出口商在美国销售此类产品时存在倾销行为,倾销幅度为18.32%至249.96%。
与此同时,美国商务部还裁定了中国出口至美国的光伏产品接受了14.78%至15.97%不等的补贴。这样,反倾销和反补贴税率剔除重复征收部分后,尚德为35.97%,天合为23.75%,英利等其他单独税率企业适用30.66%的平均税率。
这个税率与初裁结果相差不大。今年3月,美国商务部初裁对中国输美太阳能电池征收2.9%至4.73%的反补贴税。
5月17日,美国商务部初步裁定对从中国进口的光伏产品(主要是中国输美太阳能电池)征收31.14%至249.96%的高额反倾销税。其中,强制应诉企业无锡尚德太阳能公司税率为31.22%,常州天合光能公司税率为31.14%,包括英利在内的其他59家单独税率应诉企业税率也均超过30%。
相对来讲,美国商务部此次裁定的倾销幅度从今年5月份初裁的最低31.14%下调至18.32%,最高幅度不变;补贴幅度则大大高于初裁的2.9%升至4.73%。
美国商务部在调查过程中,选取了无锡尚德和常州天合作为强制性应诉企业。一位光伏企业内部人士称,由于无锡尚德在美国的市场份额最大,因而终裁结果中尚德的税率最高。
包括英利在内的10多家企业则为一般应诉企业。美国商务部裁定的这些企业的税率一般都会取最高税率和最低税率的平均值。其他未应诉的企业则会被征收最高达249.96%的反倾销税率。
这个裁定已宣布了绝大多数光伏企业进入不了美国市场;而参与应诉的企业也很难在美国市场立足。
但美国商务部实际上并没有将中国企业一棒子打死。美国商务部针对的只是原产地在中国大陆的产品。这意味着中国企业可以通过从第三方地区进口电池,然后在国内组装,再出口至美国市场,来规避美国“双反”。
阿特斯公司总裁兼CEO瞿晓铧称,上述所谓第三方地区主要为中国台湾地区。一位光伏企业内部人士则称,根据这个规定,只要不是在大陆生产的都行。
事实上,国内不少光伏企业早已准备好采取这样的方式,只是在等待终裁结果出来。这种新的方式也意味着光伏巨头们必须牺牲一部分国内的产能。
另一个转变是,光伏巨头们正考虑在中国大陆以外的地区建设生产基地。英利绿色能源首席战略官王亦逾称,英利一直在看除了中国以外的第二个国家中哪个适合可以作为产能扩张的基地。“这样可能可以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王亦逾说。
据悉,有几家企业已经选取或者正在选取海外基地。由于墨西哥离美国市场较近,有不少光伏企业会考虑在墨西哥建基地。
除了墨西哥外,东南亚也是中国光伏企业建立基地的考虑点。美国政府希望中国的光伏企业能够在美国当地建厂,但在美建厂的成本太高。
除了美国市场,中国光伏产品最大的出口市场——欧盟也开启了对华光伏企业的反倾销调查。10月10日,欧盟公布了对华光伏反倾销调查的中国应诉企业名单。
抽样调查企业总共134家,包括电池、硅片、组件等类型企业,其中英利、尚德、赛维、锦州阳光、晶澳和旺能光电六家为强制应诉企业。这134家企业约占欧盟进口中国光伏产品的80%。
2013年6月份,欧盟将就反倾销调查作出调查。对于中国的光伏企业来说,他们现在更担心的是欧盟裁定的税率。而美国的终裁结果,也有可能影响欧盟的反倾销的最终结果。
一位光伏企业高层人士称,若欧盟最终确定的反倾销税率过高,中国的光伏行业才真的会遭遇灭顶之灾。
来源:经济观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