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禁潮将至 跑路潮存疑
四季度将迎年内解禁洪峰
今年前三季度市场运行明显呈现上半年强,下半年以来弱的特点。尽管决定A股今年以来走势的最主要因素是经济、流动性等本质变量,但限售股解禁在其中发挥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从今年限售股解禁的季度规模分布看,一、二季度解禁规模明显偏小,而三季度开始明显增大,解禁规模与大盘走势显然存在着较高的正相关性。在此背景下,四季度限售股解禁洪峰的到来引起了投资者的普遍关注。
统计显示,今年四季度将有634.09亿股限售股将相继解禁,以最新股价估算的解禁市值为5534.54亿元。从解禁规模来看,四季度限售股解禁额是今年的峰值。今年前三季度,限售股解禁市值分别为2683.77亿元、1936.13亿元和3558.62亿元,平均为2726.17亿元。也就是说,今年四季度的解禁额预计是前三季度均值的2.03倍。
从四季度解禁的时间分布看,11月上半个月和12月下旬的解禁压力最大。其中,11月4日当周和11月11日当周,分别有563.75亿元和922.42亿元限售股解禁;而12月最后两周,分别有911.18亿元和548.75亿元限售股解禁。
就具体个股来说,中国重工和中国北车今年12月份分别有72.41亿股和71.78亿股限售股解禁,是四季度解禁股数最多的A股。同时,光大银行 、华侨城A、河北钢铁 、长江电力 、酒钢宏兴 、招商证券等6只个股四季度解禁股数都超过20亿股,解禁股数相对较多。
四季度沪深A股将迎来年内限售股解禁洪峰,预计解禁市值超过5500亿元。无论从实际的筹码供给还是从心理影响看,限售股解禁对市场的压力都是客观存在的,但具体投资时仍应辩证看待:一方面,限售股解禁并不必然对应着大小非减持,解禁压力不等于减持压力;另一方面,基本面仍是决定股价的最重要因素,退一步说,好行业即便在全流通背景下,其减持压力也可能不会超过多数股份处于限售的差行业。
短期创业板大非减持压力或有限
就四季度的限售股解禁压力来看,投资者对创业板解禁情况格外关注。伴随28家首批上市公司大非解禁期到来,创业板四季度整体解禁规模最大,也在近期最为市场关注。
从解禁规模看,四季度创业板估算解禁市值为597.39亿元,而前三季度创业板单季解禁市值分别为183.93亿元、224.38亿元和243.70亿元,创业板四季度解禁市值是前三季度均值的2.75倍。其中,首批上市的28家创业板公司因为大非解禁而贡献了较大比例的解禁市值。
如果仅从解禁规模看,创业板四季度的解禁压力要比整体市场大很多。同时,今年创业板股票整体表现明显强于主板市场股票,使其估值溢价再度达到历史高位。此外,在本轮国内经济下行过程中,以创业板公司为代表的国内中小企业的受伤程度明显高于大型企业。上述三个因素加在一起,令市场一度对创业板四季度解禁潮谈虎色变。从股价走势上看,从9月12日至9月26日,创业板指数曾经出现过一轮明显超越主板大盘的快速跳水,投资者对其大非解禁的恐惧可见一斑。
不过,尽管解禁规模很大,但具体到四季度来说,创业板实际面临的解禁压力却又可能是相对有限的。因为首批28家上市的创业板公司近期纷纷发布了控股股东承诺延长限售股锁定期的公告。虽然这只是让减持压力后延,但却明显呵护了创业板的短期走势,进而带动10月以来创业板指数大幅上扬,反弹幅度超越同期大盘。
关注解禁比重淡化解禁规模
在创业板四季度实际解禁压力有限的情况下,对不同行业进行压力测试成为市场关注的重点。统计显示,农林牧渔、交运设备、公用事业三大行业四季度限售股解禁压力相对较大;而家用电器 、有色金属和化工行业四季度面临的解禁压力则相对较小。
单纯从市值看,四季度交运设备、金融服务和食品饮料行业解禁压力较大,当季估算解禁市值分别达653.40亿元、641.32亿元及527.35亿元;而家用电器、综合以及信息设备行业四季度解禁市值较小,分别为19.04亿元、22.93亿元和44.82亿元。
当然,评判解禁压力必须和行业本身市值规模相结合。如果从四季度解禁市值占当前总流通市值比例来看,餐饮旅游、农林牧渔、交运设备和公用事业四个行业解禁占比最高,分别为32.14%、10.30%、9.99%以及7.88%;与之对比,家用电器、有色金属、化工三大行业解禁占比最低,分别仅为0.82%、0.97%和0.98%。需要说明的是,餐饮旅游行业解禁市值占比较高的原因主要因为中国国旅四季度面临大量解禁,而行业整体所承受的压力相对有限。
解禁不完全等于减持
从走势来看,部分行业四季度解禁压力可能已在股价中有所体现。统计显示,9月1日以来,四季度解禁压力较轻的行业股票有很多表现强势。例如,有色金属板块9月以来累计涨幅高达9.57%(总市值加权平均,下同),在所有申万一级行业指数中涨幅最大;而家用电器、化工行业指数的整体涨幅也分别达6.10%和5.21%。与之对比,解禁压力较大的公用事业行业指数9月以来下跌0.08%,而餐饮旅游和农林牧渔行业指数的涨幅也都在4%以内。
那么,是不是解禁压力大的板块未来风险一定较大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分析人士认为,解禁压力与股价下跌并不必然划上等号。
一方面,解禁压力并不等于减持压力。投资者之所以高度关注限售股解禁,主要是对其后可能出现的大小非减持压力充满恐惧。因此,解禁压力是否真正转换为减持压力才是最重要的。从四季度解禁结构看,首发原股东限售股份解禁市值为3404.20亿元,占当季全部解禁市值的比例超过60%,在创业板首批上市公司大股东承诺延长锁定期以及央企大股东(减持欲望很低)占比较高的背景下,四季度市场实际减持压力并没有解禁数据显示的那般沉重。
此外,从大小非增减持来看,前三季度重要股东净减持额分别为134.13亿元、111.07亿元和84.10亿元。今年三季度解禁压力明显大于前两个季度,但减持额却明显小于前两季度,这说明解禁规模与减持压力并非是成正比例的关系。
另一方面,基本面仍是股价的最终决定因素。解禁压力虽然会短期导致市场情绪发生波动,但其并不是决定股价走势最重要的变量。实际上,对于景气度蒸蒸日上的板块来说,如果不存在特殊情况,限售解禁后直接进入惜售阶段是完全符合逻辑的;如果此类板块短期因为解禁问题而导致股价波动,其实是给中长期投资者提供了绝好的买入机会。相对而言,那些景气度不佳的板块,即便解禁有限,其股价也很难摆脱下行的趋势。毕竟限售股解禁只是个短期问题,从长期来看,业绩依然是任何板块走势的最终裁判员。(.中.国.证.券.报)
多管齐下 规范疏导减持行为
9月27日,30余家创业板公司大股东主动公告延长股份锁定期,极大提振投资者信心,创业板指数此后亦上涨近10%,市场效果及示范意义显著。此前,已有不少限售股东追加承诺,延长锁定期或明确最低减持价,显示其提升上市公司内在价值的诚意。这一做法值得推广和普及,以改变相当部分限售股东重短期逐利,轻长期回报的心态,平衡其与中小股东的利益诉求。
客观而言,限售股东持股解禁后选择减持套现无可厚非。但关键在于如何促使限售股东,在良好的制度规定框架内规范、合理地实施其减持行为。存在损害上市公司利益行为的,相关股东的减持也应受限。
平衡:鼓励由短期逐利变为重长期回报
上市前极力渲染包装以期高价发行圈钱,解禁后无视业绩优劣大举抛售获利。近年来大量市场案例显示,上市公司主要股东在资本运作过程中愈发凸显其短期逐利性,而忽视了其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这也极大挫伤了中小投资者的持股信心。
有鉴于此,多位业内专家呼吁引入低于发行价不予大股东减持的条款,进而从根本上规范、约束大股东的减持行为,改变当前重融资、轻回报的畸形状况。多重利益博弈之下,上市公司及大股东将不再单纯追求高价发行募资,而减持门槛的提高亦可促使大股东全力推动上市公司的良性经营来提高业绩,使其重视长期回报,与中小投资者的利益目标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平衡。
事实上,出于对上市公司长远发展前景的看好,目前已有个别大股东在上市公司实施资产重组时作出过股价低于×元不减持的承诺,为上述规定的全面实施提供了良好的示范基础。
如中航工业对ST航投实施资产重组时,便承诺自重组方案实施之日起36个月内不转让所持上市公司股份,且前述36个月期限届满后,中航工业通过交易所挂牌出售上市公司股份价格不低于25元/股。
而为了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限售股东及高管在持股解禁后快速套现行为,另有行业专家提议,可在减持征税环节施行差别化税率,即持股时间越长,减持所征税率越低,以此鼓励股东和高管在解除限售后长期持股。
约束:股东有不良记录应限制减持
今年8月,深交所出台创业板信息披露业务备忘录18号,其中规定: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预计未来6个月内减持量超过5%的,首次减持前须提前2个交易日预告;同时,针对业绩变脸、出现亏损以及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存在严重不规范行为的,其减持也应提前预告。
这一规则还可以更趋完善并进行推广。有研究机构分析师指出。据记者多方收集,对此的相关建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有不良记录的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相关股东的减持行为要进行限制,而不仅仅要求提前预告;二是将该规则适用范围由创业板推广至两市所有公司。(.上.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