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举措 证监会发令降温“新股热”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五大举措 证监会发令降温“新股热”

加入日期:2012-1-9 8:05:29

此信息共有3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新股猪周期显尴尬 发行改革步入深水区
  新股炒作这个A股顽症事实上有一种类似猪周期的潮汐现象,只不过周期更短,只有一个月。
  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师杨德龙昨日告诉记者,在过去的一年中,往往这个月打新收益高,下个月机构就一拥而上推高发行价,结果新股上市后遭遇破发从而颗粒无收;但是再下一个月又因为打新退潮而导致发行价回落、中签率提高,从而推高收益率,如此周而往复,竟然持续了一年。
  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新股猪周期彰显出发行体制改革的尴尬--监管层把新股定价权交给了市场,但是市场主体的归位尽责却并非朝夕之功。在新股发行改革的另一个核心发审权的问题上,也并非简单的放权和实行注册制而能毕其功于一役,完善的信息披露、配套的民事司法追诉制度和整个市场的诚信体系都须先行一步。
  持续超过2年的新股发新体制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
  魔鬼出在细节里
  一位前公募基金明星基金经理昨天对记者表示,目前机构在参与新股询价时已经较为理性,特别是破发现象不断出现之后,市场的约束力体现得更为明显。但是在另一方面,新股的定价相对于二级市场仍然处在高位。
  公募基金等专业机构投资者为什么明知一二级市场存在估值价差,而执意报出高价呢?这得从2009年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初衷说起。
  在此轮伴随创业板推出而启动的新股发行体制改革中,核心是证监会不再对新股定价进行窗口指导,完全交给市场来决定,即由发行人与投资者充分博弈发现合理的新股定价。而在此之前,新股的发行市盈率长期被锁定在不成文的20倍左右。无论公司质量好坏,概莫能外。
  这样的人为定价,随着市场的发展特别是中国经济自2003年以来的快速增长,已经极不符合市场的实际,甚至是低估了不少新股。一级市场的定价被压抑,那么等到上市之后,就必然在二级市场爆发出来。中小板的新八股,以及全流通之后的新股发行,都普遍存在首日爆炒的现象。
  从2009年10月开始,创业板的新股开始完全由市场定价。这样做的结果是创业板前两批新股的平均市盈率超过八十倍,三高现象由此备受诟病。创业板新股的定价在一级市场就已经一步到位,二级市场的炒作空间也就所剩无几。但是如此一来同样带来了股价与上市公司长期增长严重不匹配的弊病。
  直到今天,尽管二级市场估值重心不断下移,但是创业板新股的发行市盈率仍然高达三四十倍,而整个市场的平均市盈率只有15倍左右,因此新股上市后破发连连。
  杨德龙告诉记者,现行发行体制的一个细节决定了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个体理性行为往往导致集体的非理性。尽管新股发行的整个流程都与成熟市场非常接近,但是无论机构报什么样的价格,最后都是以同一个价格中标,而报价过低的机构则将丧失中标的资格。这样一来,机构如果认为打新有利可图,就会报出一个相对较高的价格以确保自己中标。虽然个体的理性选择符合自身利益,但是全体询价机构如果都是这种行为模式,则必然导致新股的高价发行,所谓新股猪周期在所难免。
  可怕的是,魔鬼的存在并不仅此一处。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力量的相对削弱,以及券商高额承销费的激励,都导致证券公司在发行过程中偏袒发行人,甚至频频向基金抛出橄榄枝,给予定价指导。
  曾经有行内的高管戏言,股权分置改革是上市公司最后一次把基金公司当人看。另一家基金公司人士对记者说。股改之前,流通股东和非流通股东分类表决,作为流通股绝对主力的基金十分强势,甚至有数家基金公司联手逼退招行再融资的壮举。然而全流通之后,基金公司等专业机构投资者的市值占比目前仅为15%左右,落后于散户,更远远落后于产业资本。
  发审权去留之辩
  证监会是否应该保留发审权,要不要实行注册制,这是市场人士和学界讨论的另一焦点。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纪鹏认为,只对发行价格实行市场化是一种误读;在现行审批制度的格局下,发审委再辛苦,新股发行的供给也跟不上。武汉科技大学教授董登新也谈到新股供给应该市场化,才能彻底解决新股不败的问题。
  这些讨论都无可回避地最后归结于要不要保留证监会的发审权,逐渐过渡到成熟市场的注册制。
  中国和美国不一样,美国可以实行注册制,因为那里的上市公司不敢造假,因为一旦败露不但证监会罚你,投资者还可以起诉高管要求赔偿。上述前明星基金经理对记者说。他认为,证监会的审核某种程度上是对上市公司的一种诚信和盈利能力的背书,事实上监管者没有这种能力;但是贸然实施注册制,国内的法律和诚信环境都跟不上。
  即使那些因为信息披露造假而被处罚的上市公司,区区几十万的罚款和若干年的市场禁入缺乏震慑力。投资者向上市公司及其高管追诉要求赔偿也缺乏成功的案例--仅有的几个案例往往周期漫长,耗费巨大。
  一些迹象表明,监管层已经开始尝试在债券市场逐步放开审批权,因为这个市场主要是机构参与,且债权的约束能力更强。
  在骗子和傻子更多的股票市场,郭树清担任证监会主席之后,开始强调以抓信息披露为中心。不久前,证监会将IPO招股书的预披露提前了一个月,让市场有充分时间消化和解读。
  或许短期内还看不到发审权这一证监会核心行政审批职能的淡化,但强调信息披露的规范与透明,不但在当下能帮助投资者正确判断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在长远来看,更是实行注册制的必备条件。(.第.一.财.经.日.报 .蒋.飞)

 

  三新股罕见大幅破发 三高发行屡破炒新神话
  在股市新年开门黑之后,2012年首批新上市公司又遭遇集体大幅破发。截至6日收盘,当天上市的3只新股中,加加食品(002650)下跌26.33%、利君股份(002651)下跌16.88%、跌幅最小的博彦科技(002649)下跌也超过9%,颇为罕见。对此结果,齐鲁证券分析师刘保民表示,新股罕见大幅度破发,表示炒新暴利成为过去,同时也暴露出三高发行的弊病,投资者应警惕打新风险。
  破发已成常态
  曾经稳赚不赔的炒新神话正向中签如中刀演化。
  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加加食品发行价为30元/股,对应市盈率40.54倍,但6日开盘价仅为22.70元,跌幅近25%,其盘中最大跌幅接近30%,至收盘时仍较发行价下跌了26.33%,超过去年4月份上市的庞大股份(首日跌幅23.16%),创出自2001年以来的破发新纪录。
  以中签一笔获得500股为例,中签加加食品的投资者如果6日没有选择卖出,则截至收盘账面亏损已达3950元。
  破发,这是市场化的结果。新股首日破发在香港股市中是很正常的事,A股市场投资者也要渐渐适应。刘保民对导报记者说,大幅破发反映的另一问题是估值系统的失衡。仔细跟踪近期上市的新股均有一大特点,即市盈率较高,发行价不低,这也是国内IPO的一大弊病。刘保民认为,相对于港股10倍左右的发行市盈率,新上市公司在A股可以说是天价卖出,这也是众多公司争相在A股IPO的原因。
  而这也正是近期新股频频破发的一大原因。从6日3只破发新股市盈率来看,加加食品最高,发行市盈率40.54倍,利君股份和博彦科技分别为39.86倍和17.61倍,而跌幅排名正好与市盈率排位相同,这其中并非仅仅是巧合的原因。
  从过去的一年看,新股破发也成常态。数据统计显示,刚刚过去的2011年,新股上市首日破发公司数量激增至77家,比2010年的26家有大幅增加,2011年的首日破发率达27.79%,而2010年仅为7.45%。时至今日,2011年新上市的股票中,仍有超过2/3的公司股价低于发行价。
  打新风险时代到来
  刘保民同时表示,大盘近期的持续低迷、新股上市频率不减,也是6日新股大幅破发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在1月5日的交易中,深沪两市超过100只个股跌停。而这种跌势维持到周五(16日),沪指创出了近期的低点,也是因为市场跌跌不休,导致新股频频破发。刘保民说,与越演越烈的破发潮截然不同的,是新股迭创新高的过会率。公开信息显示,8家公司首发申请将于11日上会。就去年整体情况来看,2011年共有345家公司向证监会递交IPO首发申请,其中72家公司闯关失利,占比仅20.87%。
  刘保民表示,目前所谓的市场化发行,发出很多高价股,使上市公司老板一个人、一个家族几天就豪取了几亿几十亿元,实现暴富;而使几万几十万投资者深深套牢,巨亏。面对这种态势,有关方面应该深深思考。
  导报记者注意到,在7日举行的第十六届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上,证监会主席助理朱从玖大谈新股热危害,认为打新赚钱的原因是二级市场一直在为新股支付高价格,由此带来的后果是三高现象普遍存在,市场配置资金功能的有效性受到质疑,定价功能出现较严重的扭曲,二级市场频繁买卖新股和次新股的人亏损很大。
  而从国际市场情况看,大部分股票由机构购买,散户个人只认收很小部分,像中信证券和新华人寿H股发行中,个人愿意购买的股份不到5%,与A股超过50%的新发股票由散户购买大相径庭。
  市场参与各方要充分认识新股的高风险性。与已上市公司相比,新股透明度较低,风险更大。朱从玖说。
  刘保民则认为,从华宝兴业基金宣布暂停新股询价,到6日3只新股集体破发,标志着打新、炒新风险时期的全面到来。在此背景下,中小投资者应该慎重考虑是否参与新股网上申购 ,并尽量回避一些上市时间较短的次新股。(.经.济.导.报)

 

此信息共有3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