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所料,在刚刚过去的惨痛的2011年,徐翔管理的泽熙5期以12.43%的年收益进入了阳光私募前十。
这是徐翔连续第二年名列前茅了,这也是他江湖地位难撼的底气。
对于这家仅仅成立不到两年,就做到规模仅次于重阳,业绩连续两年大好的公司,很多人的好奇心,就像春雨夜的笋,拼命往外冒。
我前两期关于徐翔的专栏,也许解答了一部分这样的好奇心,但也可能又勾起了更多的好奇心。
这一期,我来继续解答——徐翔到底有何秘密?
如果把二级市场的投资能力细分为三:分别是择时、择股与交易。那么,我认为徐翔身上最可贵的一点,是三种能力的互补结合——就像一个三角形。
其一、择时能力——考验的是对趋势的判断。
国内投资圈,星石的江晖与金中和的曾军算是个中牛人。在2008年与2011年的熊市中,都以低仓位而成功回避了系统性风险。江晖的风险收益配比模型与曾军的“黑匣子”,我在之前的专栏里都有过论述。
而徐翔的择时的本领又来自哪里?
在与他的数次交流中,他反复强调,自己对趋势判断的主要依据在于宏观和产业经济数据,而非市场走势本身。但其实我对此观点一直有所保留。
我的理解,尽管徐聪颖而好学,但对宏观经济的分析并非其所长。
相反,基于对市场个股、盘面的细致观察,从而叠加得出的对市场整体趋势的判断,一定在其中构成了重要助力。
这也是徐氏“盘感”形成的一个重要关键点。
其二、择股能力——又可分为两种。一,对公司个体基本面的把握与预见能力;二,对全市场敏感与热点板块的捕捉与前瞻能力。
对于第一点,正如我之前专栏所写,老徐几乎从不调研。所以与尚雅石波、淡水泉赵军等“调研王”相比,这一点不能称之为他的长项。
但泽熙的近20个研究员,却对此有了良好补位。
在研究部门的管理上,泽熙一直非常扁平化和市场化。扁平化体现在,每一个研究员在得出对研究标的的结论之后,都可以直接找徐翔“路演”,阐述自己的逻辑以及结论。由徐翔决定是否投资。
市场化体现在:泽熙研究员的薪酬很高,甚至高过券商与公募。但同时压力极大。如果连续数次推荐不出好股票,就“自己都会不好意思待下去”。
这种机制,使得徐翔有了一张网。能够尽量打捞出好票。
至于对市场热点板块的捕捉与前瞻能力,我想,没有人怀疑徐翔在这方面的本领。
其三、交易能力——这也是市场普遍对徐翔最为称道之处。
一种理解认为,交易能力的体现,就是同样地买股票,徐翔能比别人买的价位低。同样地卖股票,徐翔能比别人卖的价位高。
但以我的理解,这其实并非交易能力的核心之处——真正可贵的地方,在于杀伐果断。
所以,在11月的反弹中,徐翔能够敢于全线空仓。也许同样判断对趋势的人还有很多,但能够执行到位的却很少。
所以,徐翔在2011年也在趋势判断上有过好几次失误,但每次都能够迅速认错,斩仓换股。
手起刀落中,闪现真正机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