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皮:肯定跌 李志林:主动砸底目的 谢国忠:减税万亿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水皮:肯定跌 李志林:主动砸底目的 谢国忠:减税万亿

加入日期:2012-1-7 21:53:47

此信息共有3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李志林:主动砸底目的何在
  李志林,中国第一代股市投资者,自1991年起进入股市,颇具实战经验,现任华东师范大学企业与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
  股市下跌与通胀、经济减速、欧债危机的相关论,已显得十分苍白。经过一年来的治理通胀,目前CPI已下降到4%左右,并呈下降趋势。经2011年GDP增长9.1%-9.2%之后,2012年由于主动性调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GDP将略降到8.5%-9%。这与美国和欧洲1.7%和1.6%的滞胀相比,仍然是亮丽的答卷。至于欧债危机,已经形成了缓和的解决方案,对欧美股市的负面影响已被忽略不计。2011年美国股市在前一年翻倍上涨之后继续上涨6.96%,英国股市上涨7%,法国股市上涨19.5%,德国股市上涨18.5%,唯独中国股市在2010年跌幅居前之后,2011年再度熊冠全球,四大指数分别下跌21.68%、28.42%、34.11%和35.89%。可见,这完全是与通胀、经济下滑、欧债危机不相关的人为造成的股灾。铁一般的事实,让那些开口闭口拿以上三因素作为股市下跌借口的种种论调,再也无法欺骗中国的广大投资者了。
  M2的暴增无法成为股市扩容无限的理由。有关部门经常拿82万亿元的M2总量和43万亿元的GDP说事,认为中国股市每年扩容一万亿元不在话下,甚至认为未来10年扩容都将是世界第一。但是却忘记了,82万亿元的货币总量大多流到了实体经济、基建项目、房地产、商品期货、银行理财产品、民间借贷等领域中去了,而没有流到股市。相反,股市的存量保证金已经由2009年的3.2万亿元减为8000亿元;基金总市值由3.4万亿元降为2万亿元;1.4亿有效股票账户中,持仓户只剩5600万户,大约只有2800万股民,远远低于2008年的水平。另外,货币政策从紧、社会资金紧缺、老龄化比例上升、城乡二元化结构、社会保障的不足、收入状况的不佳、新股扩容不断、大小非和大小限的大量减持,使股市赚钱效应全无,股指暴跌不止,估值不断下移,资金越抽越少。这些都是82万亿元M2远水解决不了近渴的难题。
  市场用持续暴跌粉碎了扩容与下跌无关论。仅以2011年5月23日、6月9日、7月21日、11月16日、11月30日五次国际板传闻所引发的市场暴跌为例,分别暴跌了2.93%、1.71%、1.01%、2.48%、3.27%,累计暴跌了11.4%,占到去年全年跌幅的一半以上,都是因为担忧更大规模的扩容所致。有关方面一再宣传的与扩容无关论,明显违背了市场经济最根本的法则--供求关系,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也违背了广大投资者发自心灵的呼声。扩容过度过快、高溢价发行、没完没了的再融资,已成为当今中国股市的人人诛之的公害。若不根本改变,投资者就只能用脚投票。
  从被动探底变为主动砸底。如果说,2011年年底前的持续下跌,是由于年终结账机构的被迫割肉兑现以及150多家阳光私募因爆仓而强行平仓所致,属于被动探底,那么元旦过后的大暴跌,则是机构的主动砸底。目的无非是:一、为2012年砸出下影线,探明中期大底;二、2011年底在低位割肉结账的机构通过砸盘,制造市场恐慌,引发跟风杀跌,然后在更低位买回原来的筹码,以便今年再战;三、在大盘股实际上已经无法发行之后,试图大幅打压创业板和中小板,造成小盘新股上市后大幅度破发,迫使创业板、中小板新股的发行节奏也能明显放缓;四、用暴跌逼使全国金融会议和随后的证券期货工作会议上出台利好政策,如:新股定价规定上限;银行股再融资以信贷资产证券化,即以发债券的方式取代在股市增发;创业板再融资以发债券为主,以考验其成长的持续性;明确养老基金等长线资金入市的时间表和具体方案等。
  大底都是砸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近期的砸底和连续快速暴跌,要比阴跌好。一旦砸到了扩容功能的丧失,底部也就出来了。我认为,2130点、2030点是最后两个砸底的目标,一旦能到达,那便是今年冬播的绝佳机会。我不认为近期护盘的大盘股是冬播春收的最佳品种。新的市场热点和机会在于未来五年政策重点倾斜的新兴产业股,在于近期砸得最凶、狂泻不止的科技型中小盘股。跌幅越深,反抗越烈。一年来,中小板7465点-4467点,跌幅40.2%,创业板1137点-645点,跌幅更高达43.3%,均较上证指数[2163.40 0.70%]21.68%跌幅大了近一倍。从估值看,中小板已降到22倍市盈率,创业板已降到35倍市盈率,这已经与纳斯达克的35-40倍市盈率接轨。那种认为中小板、创业板的市盈率也要与大盘股接轨的看法,完全是无视成长性估值的皮相之谈。
  我们期待做空主力砸底能如愿以偿,期待郭主席能以实质性利好和股市的稳中有涨,来让广大投资者有信心。


  叶檀:奢谈牛市不负责字号
  从2010年开始,中国证券市场与中国实体经济一起,进入艰难的转型期。虽然在实体经济上升阶段,证券市场未能成为中国宏观经济的晴雨表,但在实体经济转型阶段,股市却能体会到环球同此凉热的辛酸。
  镀金时代光泽尽失
  2011年、2012年,是金融去杠杆化时代,房地产市场、证券市场财富效应一齐下降,资本货币的镀金时代消失,债务时代到来。
  2011年12月13日是个标志性日子,这一天上证指数回到了十年前的2245点,留给投资者的是一地鸡毛,也让2010年底的牛市憧憬者无言以对。2012年,能够安慰投资者的是,再坏也坏不过2011年,连2011年的困境都经历过了,投资者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无论是实体经济还是公司估值,抑或中国证券市场的根基,2012年的A股市场都不具备产生牛市基础。
  实体经济处于转型期,明年的经济增速将低于今年,全球债务危机不会有根本性好转,个别经济有可能进一步发酵,经济有转向滞胀的可能。随着企业赢利下降,目前市场所认为的估值优势、安全边际将不复存在。
  支撑中国经济的三大支柱,投资、出口与消费,投资增速保持稳定,出口对GDP增长为负,内需还在培育之中。
  考虑到从2009年开始的投资周期规模较大,因此投资保持稳定意味着新增投资数量下降,投资增速能够维持在2011年25%左右的水平已经算不错。能够弥补实体经济的是一个重点建设项目,如保障房、水利工程等。但投资者对此应保持足够的清醒。保障房、水利等民生工程确实应该建设,但不等于赢利空间大。保障房的赢利空间十分狭窄,利润在3%以下,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极大,保障房大规模建设不会扩大上下游企业的赢利空间。水利等基建同样如此,大规模的投资不会很快带来赢利,更不会带来高额赢利。
  证券市场走好的前提是实体经济较为强劲的复苏,找到新的经济增长极。在内需、新技术等领域,我国尚未取得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传统的制造业与房地产业下行不可扼制,此时奢谈市场走牛是不负责任的。
  制度改革进入深水区
  2011年10月29日,新任证监会主席郭树清上任,证券市场传出一系列制度改革、政策调整信号。
  迄今为止,媒体梳理出郭树清上任之后所烧的五把火,分别是完善创业板退市制度、强制上市公司分红、发展公司债、强力打击内幕交易和证券期货犯罪,为市场引入资金活水,倡议养老金和住房公积金入市。
  这五把火实际上可归纳为三条,建立证券基本公平交易规则,建立回报投资者的交易文化,吸引场外巨额资金入市,发展公司债旨在建立中国发达的债券市场,为证券市场减压。
  在打击内幕交易上证监会颇见真章,在取消并购重组委委员资格、公布内幕交易案例、保荐人市场禁入方面,严厉程度前所未有。笔者遇到的业内人士,对整治内幕交易的力度众口一词严厉。
  A股市场上市公司从十年前的1037家,发展到现在已超过2300家。郭树清秉持市场原则,对要求暂停新股发行的非市场呼声不置一词,12月30日,明确表示不存在救市这个概念,市场有它自己的运作规律,却在行动上对上市规则做出表态。
  2011年四季度过会通过率大幅下降,说明新任证监会主席对于明确的招股书漏洞不妥协的态度,在绿大地等案例上,有关证券媒体公布了详尽的内幕交易信息,说明证监会对于相关上市公司在地方保护下被轻判并不认同,甚至是泾渭分明。
  顶住压力,证监会发言人表示要提倡现金分红,要求在新股发行招股说明书中明确分红方案。
  郭树清上任后,光打雷不下雨的创业板直接退市制度有了下雨的迹象。深交所发布新版创业板退市制度征求意见稿,此次增加了两个退市条件:三年谴责三次或创业板公司出现连续20个交易日每日收盘价均低于每股面值的,其股票终止上市,并且不支持暂停上市公司借壳,同时设立了退市整理板。其中非经常性损益、不鼓励ST公司重组等规定,对靠补贴赢利的上市公司、对壳资源泡沫无异于釜底抽薪。
  整治内幕交易长期利多、短期利空,随着炒作资金退避,证券市场短期走低,但对2012年的市场反弹是个利好。
  2012年期待什么?
  第一,市场能否反弹?估计会有。第二,整治内幕交易能否持续?是否会出现第一家创业板退市公司?是否通过市场化发行解决三高发行过程中的无责任人情报价?
  建立退市制度才是重中之重。要有具体的案例才能激发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
  中国证券市场充斥了西方规则、本土色彩,动用各方改革力量,共同维护交易市场的公平与效率。起码在整治内幕交易、回报投资者方面,市场已经取得了最大的共识。2012年,是中国证券市场的艰难之年,这是中国证券市场希望之年,是未来中国经济的孕育之年。


  桂浩明:股市行情低迷已久 外资入市高潮何时重现
  去年圣诞节前后,有关方面接连向沪深股市送出大礼:下达了首批200亿元人民币的RQFII额度,并且核准了10来家机构从事RQFII业务的资格;增加了QFII额度,同时新批准了几家机构开展业务。有人说,这是近几年来沪深股市在吸引外资入市方面的最大动作,表明中国资本市场在对外开放方面,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股市也将因此而重现外资入市的高潮。
  迄今为止,中国资本市场走的是一条根据国情与实际需要,逐渐开放的道路。10年前,部分外资通过QFII的途径进入了A股市场。如今,又通过RQFII的途径,A股向境外人民币资金打开了大门。无疑, A股市场的开放程度在不断提高。不过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所有这些举措并不意味着会出现外资入市的高潮。至于把有关方面的这些举措理解为救市,想象随着QFII额度的增加,将大举扭转沪深股市的疲弱现状,那就更不靠谱了。
  外资为什么要进入中国证券市场?答案只有一个,赚钱。资本都是逐利的,即便有的外资机构管理的资产规模很大,中国市场只是其配置中的很小一部分,但它所投进来的每一分钱,也都是为了盈利。因此,决定是否会出现外资入市高潮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国内是否允许它们进来,另一个是它们是否愿意进来。QFII推行那么多年,确也曾出现过多家外资机构争先恐后申请资格的局面,甚至还有过高价求购QFII额度的现象,但这都发生在A股市场高度活跃,财富效应十分突出的时候。而一旦A股市场走弱,行情清淡,不但QFII的操作兴趣会下降,而且原定的额度也会用不完。
  最新的统计是,现在获批的QFII已超过90家,额度在200亿美元之上。但眼下在境内真正在开展这项业务的只有不到60家机构,使用额度不超过100亿美元。这说明如今外资对A股市场的兴趣并不大,至少明显低于很多市场人士的想象。这几年来,由于QFII投资效益很平淡,有关QFII的各种议论声音也因为光环褪色而变得越来越小了,其在市场影响力也大不如早先。一方面,当年QFII入市时其所带来的理念,对境内投资者来说都比较新鲜,因此很能吸引眼球;另一方面,一度沪深股市曾表现非常强劲,给QFII带来了很高的收益,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会出现外资入市的高潮。但是,时过境迁,如今A股市场已连续两年下跌,且跌幅大大超过海外老牌市场,股市上难以再见财富效应。此时,外资自然不会选择进一步加大投资,甚至不愿意在这里坚守,所以也就有了QFII额度用不完,一些QFII机构有名无实的现象。此刻,加快QFII额度的审批,新推出RQFII等,当然有其积极意义,说明中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的步伐在加大,但是在市场本身仍然低迷的情况下,这不可能促成外资入市的高潮。
  因为沪深股市行情低迷已久,客观上,供求矛盾比较突出,股市流动性不足,因此引进资金也就成为各方面关注的焦点。有关部门在批准外资入市方面动作比较大,的确很惹人关注。但是,不管有关方面这样做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有一种解释是,因为国际上出现外资从新兴经济体回流的趋势,中国的人民币占款余额减少,海外人民币达到一定规模),至少就现在所批准放行的QFII额度以及其可能带来的客观效果来说,笔者以为还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更多是表明管理层的一种态度。投资者没必要过度解读,更不能据此产生不切实际的想象。
  归根结底,沪深股市的崛起,或者说再现生机,不能依靠外资入市的推动,而是要靠自身的努力,靠中国实体经济的强盛与市场环境的配合。(.上.证)


  吴国平:新兴产业将产出大牛股
  2011年,中国股市迎来了史上第三大跌幅的结局,如此惨烈市场过后,投资者需要如何去面对未来呢?
  全年收阳线只有10%机会
  上证指数周线上已经出现了极其罕见的九连跌走势,这是空方肆无忌惮的一种宣泄方式,但这背后却也酝酿着市场物极必反的反弹。透过下跌过程中盘面上的杀跌力量来看,最残酷杀跌的就是那些ST板块、创业板、中小板等相对高估值或纯题材的品种,它们在现阶段的残酷杀跌如果能最终促使这些板块见到底部,那么,对市场的中期发展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同时,投资者可以看到,不少权重股在这波杀跌浪中相对影响较小,部分如银行和地产等权重品种还走出了一波稳定欲攻的态势。
  综合来看,最残酷杀跌的领域品种如果在这波下杀过程中见底,同时权重股在未来开始出现实质上攻,那么,理想走势的可能就演变成为:杀跌到2000~2100点左右,就会杀出了2012年的底部区域,剩下的时间则展开震荡反复上扬的走势,全年最终宣告收出一根比较可喜的年阳线。
  不过,这是很多人所期盼的一种理想走势,事实上,这其实还需要观察的是未来反弹力度,力度越强机会越大。综合思考,全年走出一根可喜阳线的机会不会太大,但也不能完全否定,概率大概在10%。
  而按照年线过去的波动规律来看,历史上没有出现过持续三根年阴线的走势,也就是说,市场一般的极限也就是跌两年至少会涨一年,2010年和2011年都是下跌的年份,因此,2012年当然是有机会最终成为上涨的年份。
  只是,今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也就注定了今年必然成为不确定的年份。不过,不管今年年线规律是否有效,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投资者顺利地走过2012年,那么,2013年开始必然是一切都开始清晰的一年,那时候,不论2012年是上涨还是下跌,对于2013年而言都将是机会。
  指数在1500~3000点间运行
  2012年是全球选举年、经济发展关键年、债务危机关键年,众多接踵而来的大事注定2012年将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在国内资本市场,新的游戏规则的冲击则有望继续深化下去,有人说2012年对中国资本市场将是一个对冲元年,这话说得不错。
  毕竟,退市机制的冲击可能在部分领域才刚刚拉开序幕。如果中国的资本市场跟国外退市机制完全接轨的话,未来中期出现大面积的仙股将是大概率事件,这对市场的冲击会如何,很多投资者可能都还没怎么思考过。
  另外,随着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的不断深化,市场的博弈也跟过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做空在这过程中也可以成为一门艺术,一个盈利模式。此时,对于股指波动而言,阶段性利益最大化也就不再单纯如过去那样做多才是唯一出路了,特别是,世界处于动荡不确定的时候,阶段性疯狂做空也就可能成为某些利益集团的利益最大诉求所在。因此,市场有没可能再度考验1664点?在这背景下,一切都将成为可能。
  市场跌到现在,管理层其实没有发出太多的声音,其潜台词可能很明显,目前的位置至少还是可以容忍的,但如果再跌一半到1000点左右,这能容忍吗?
  那时,也许谁都无法容忍了,因为那等于推倒重来,彻底崩盘。所以,如果谈做空极限的话,至少2008年下跌极限位1664点应是可以面对的位置,但是,一旦到了那个位置,更多非理性的状态就有可能出现,所以,再适当放低到1500点,这至少应该是做空极限中的极限了。
  反过来,如果出现上涨行情的话,2012年极限位置会到哪里呢?因为在曲折行情的发展过程中,市场至少是有望跌破2000点位置的可能,如果用2000点作为最理想低点来测算,50%的涨幅则刚好是3000点,一年最低到最高有接近50%的涨幅,这在2012年多事之秋背景下,可以说已经是非常难得了,因此,上涨极限大概在3000点一线。总的来说,2012年可能是跌依然跌得让人触目惊心,但涨势也有可能让人手舞足蹈,大落大起应是比较符合2012年龙年特性。
  新兴产业有机会
  任何机会必然是跟经济发展的潮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目前阶段的中国,机会或许就在新兴产业。
  虽然新兴产业涵盖的范围很广,但万变不离其宗的关键是一家公司的商业模式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是否具有长期的生命力、是否具有强大的扩张力,这三者将决定上市公司是否最终能成为令人羡慕的现金奶牛:未来手机应用领域、文化产业领域、新材料领域都势必会诞生出一些真正的大牛股。(.第.一.财.经.日.报)


  谢国忠:中国需要立即减税1万亿元人民币来提高效率
  现在可能是中国实施经济改革的最后机会,需要立即减税1万亿元人民币来提高效率
  2012年是近20年来中国面临的最重要的考验。增长下滑不只是一场修正,也不只是周期性的下滑,而是长达20年的投资与出口增长模式的终结。转向新的增长模式需要痛苦的改革。如果中国拒绝变革,接下来就会经历失败的十年。
  经济放缓在短期内是一件好事。它减少了泡沫造成的浪费。由于蓝领劳动力短缺,政治风险随之降低。
  推动贷款增长的旧式货币刺激政策,只会让情况更糟,将会再起泡沫,在一年后导致大崩溃,从根本上动摇中国的社会和政治体系。
  未来最关键的是要实现政府部门和家庭部门的再平衡。在过去十年中,由于成本较低,中国出口年增长率超过20%,这种成功掩盖了政府部门快速扩张的低效率。全球经济停滞是结构性的。中国出口在未来十年可能会增长缓慢。如果国有部门不收缩,中国将面临低速增长和通胀,亦即经历滞胀。
  中国承受不起一个失败的十年。2020年,中国人口将开始减少。一个人口减少而且老龄化的社会是很难积累财富的。中国现在人均收入为5000美元,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中国未富先老将是一场最大的悲剧。要避免这种命运,中国必须改革,恢复增长。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减税。
  最后机会
  经济放缓对效率和社会稳定都是一件好事。过去三年的增长太过依赖房地产泡沫和过分昂贵的政府项目,通过向效率高的行业征税来补贴效率低的行业。这可能会在短期内扩大经济,但是将在未来导致危机。
  中国经济尽管过去三年间名义上增长,但实际上可能仍然是倒退的。经济放缓阻止了经济中的肿瘤的生长,给中国更多时间来解决结构性问题。
  中国现在的情况还是比较适合结构性改革的。蓝领充分就业,工资上涨的压力有助于社会稳定,国际贸易仍然保持盈余,巨额外汇储备足以缓冲贬值压力。尽管企业和地方政府债台高筑,但中央政府和家庭部门负债水平很低。全国总负债率(非金融部门债务占GDP的比例)可能已经超过200%。但还不至于像欧洲和日本那样削弱增长。
  实际上,现在可能是中国在不造成大规模动荡的情况下实施经济改革的最后机会。如果国家允许债务继续快速增长两到三年,贸易可能就会出现赤字,调整期间债务水平可能就会过高而抑制增长。2012年,中国应该为能在有利条件下推行结构性改革而庆幸,而非抱怨增长率过低。
  中央政府现在可以在不造成政府财政困难的情况下采取如下措施来增强信心:其一,将房屋的70年产权调整为永久产权;其二,将最高的个人收入所得税率从45%削减到25%;其三,两年内将社会保障税减少一半。这些措施将向市场表明中国对待改革的态度是认真的,将立即终止货币贬值的压力。
  减税万亿
  快速扩张的政府部门、国有企业、以及那些依附于前两者的私营企业,效率低下非常严重,给未来的中国经济未来带来了巨大威胁。过去,中国的低工资和高出口吸收了此类效率低下的成本,仍然能够保持经济增长。随着这两项优势迅速消失,除非这些成本能够大幅降低,否则中国经济将在未来几年经历滞胀和高通胀。
  随着经济吸收低效率成本能力的降低,通胀就更加容易发生,因为仅有货币扩张才能够通过通胀税支付低效率的成本。中国的通胀历来是政府扩张的副产品。通胀会导致社会不稳定甚至是革命。
  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将明显提升经济效率。通过限制地方政府最大的资金来源,浪费型的项目将会终止。由此将会导致增长放缓和经济效率提高,为未来的高质量增长奠定基础。
  在中国,一项经常使用的权宜之计就是反腐败运动。我希望政府这次也能采取这项措施。不幸的是,反腐败运动的成效两年左右就会消失。如果私有部门不能及时获得充分发展,经济仍将面临困难。
  一般而言,赚钱容易就会降低效率。政府部门通过税费和从银行低价借贷,轻易获取了大量收入。这部分过于容易获得的钱导致了政府部门的大规模扩张。减税将会显著刺激经济。随着出口疲软,这将是非常必要之举。通过减少政府浪费来提高效率是一项当务之急。
  中国需要立即减税1万亿元人民币来提高效率。这可以通过减少政府投资项目实现。有可能被削减的项目本身就是累赘。1万亿元的减税目标可以通过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降低五分之一来实现。比如,增值税降低五分之一,将会从现在17%的税率降低到13.5%。
  将最高个人所得税率削减到25%并不会明显影响财政收入。个人所得税收入在2011年前九个月里只占中国财政总收入的7%。但是,这会对中国的国际形象有很大影响,对各地的高收入人群有很大吸引力。这些人转向中国,将会提高中国的生产力和国际地位。这一行动可以说是投入小,回报高。
  中国的家庭消费只占GDP的三分之一,不到发达国家的一半,也远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55%的水平。物价高是低消费的主要原因。将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减少五分之一,将肯定能够刺激消费。消费增长额很可能会超过减税额。
  提高效率
  过去几年内,中国企业由于容易获得投资并享受贸易保护,效率每况愈下。快速发展的汽车行业就是最好的例子。
  虽然中国有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但这个行业的效率却很低,主要依赖一些关键零部件的进口,然后以高价卖给中国消费者。高价并没有抑制增长是因为房地产泡沫带来了大量容易的钱。现在汽车行业增长放缓,需要通过降低价格,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来刺激增长。
  提高效率最快的方式就是允许平行进口,亦即个人可以在海外买车。现在这还是不可能的,因为海关不可能给这种进口清关,地方政府也不可能给这类车上牌。在平行进口被批准后,本地汽车价格就会大幅下跌到国际价格加进口税的水平。这将迫使本土制造商们像其他地方的竞争者一样提高效率。中国梦想成为汽车出口大国,但是,只要对这一行业实施保护政策,这个梦想就不可能实现。
  国际社会很少批评中国的汽车行业政策,因为这给跨国公司带来了利益。他们用不着培育本土竞争者就能获得超额利润。地方政府支持这一体系是因为可以刺激GDP和财政收入。受害的是中国的消费者和经济效率。实际上,中国汽车行业就像房地产行业一样,都是向家庭部门收税的工具。
  就固定资产投资的项目选择和成本而言,政府部门的效率低下可谓根深蒂固。现行体系本应通过发改委的审批程序来限制此类低效行为,但显然无济于事。固定资产投资的浪费情况随处可见。专家评审也没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因为专家从政府领取报酬,他们只说政府想听的观点。
  只有公众监督能够提高效率。地方政府应当将其各项支出放到网上让全体公民监督。
  国有企业的浪费行为和财政支出不相上下。资本支出的采购是效率低下的最大源头。国有企业可以通过银行贷款为资本支出融资,以此掩盖这种效率低下。只要资本支出保持增长,国有企业似乎就是健康的;一旦降低了资本支出,问题就会浮现。实际上,如果现在的趋势继续维持,国有企业的效率低下可能会引发一场银行危机。
  中国的现行体系表面上似乎有严格限制。上市公司必须具备设有独立董事的董事会和监事会。但实际上这都是表面文章。独立董事通常都来自关系方。监事也完全不监督。中国的国有企业通常都是由有政府后台的人员进行管理的,因此在经营决策方面常常会受到政治驱动而做出取悦政府官员的决定。
  改革国有企业治理,提高经济效率,是中国的当务之急。在当前环境下,已经没有空间继续容忍这种明显的低效率了。如果无所作为,国有企业就会像1998年一样再次走入危机。(.财.新.网)


  索罗斯:欧元崩溃将为全球带来灾难性后果
  著名投资者索罗斯在南非表示,欧元崩溃可能会危及欧盟的政治凝聚力,有可能导致欧盟解体,为全球金融体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他认为目前欧债危机较08年问题更严重,部分欧盟成员国需要在短期内采取紧缩措施,但暂时未见有明确解决财政危机的方案。

 

此信息共有3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