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仍宜谨慎为上
上周外围市场消息面偏空,欧美股市全周基本呈现震荡的走势。A股市场则基本回吐上周的涨势,全周跌3.21%。行业表现上,各板块几乎全部出现下跌,我们中长线看好的食品饮料和餐饮旅游继续呈现出较强的防御特性。
大盘短线难有起色
上周海外市场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周五美国劳工部公布的8月非农就业数据,9.1%的失业率预示美国经济复苏前景依然渺茫。伴随着多家大型银行面临美国联邦住房金融管理局起诉,以及市场担忧希腊债务谈判破裂(希腊2年期国债收益率飙升),全周欧美股市冲高回落。本周值得投资者关注的信息较多,周一希腊企业联盟将就希腊发展发表报告。周二芬兰、德国和荷兰财长将在柏林探讨希腊救援的担保品问题。周四希腊公布二季度GDP。周六希腊总理帕潘德里欧发表演讲。总体而言,本周海外市场不确定性较大。就国内市场而言,伴随着8月26日央行下发通知将保证金存款纳入到存款准备金的缴存范围,上周大约有9000亿元资金被冻结。上周A股缩量至6509亿元(创2009年以来的地量),上证指数全周下跌3.21%。值得警惕的是,伴随着资金面的持续收紧,以及8月29日中国石化第二期300亿元可转债的发行预案,全周债券市场,尤其是可转债市场放量暴跌,接近半数转债跌破100元面值。9月2日,总额高达353亿元的再融资方案得到证监会通过,在目前市场如此低迷的情况下,中线影响偏空。我们预计本周大盘仍将保持弱势震荡的格局。
短期仍需保持谨慎
投资策略上,拟以2507点作为上证指数短期的支撑点。短期内我们不排除本周出现技术性反抽,但是在国内外形势依然不明朗的大背景下,我们维持谨慎的观点。我们依旧看好大消费中长期的确定性增长机会,中长线投资者仍可逢低逐步买入拥有全国品牌及突出的区域品牌、渠道资源的消费类上市公司,包括食品饮料、医药、餐饮旅游等。(.上.证)
摩根大通方方:未来6-12个月股市仍处于低位波动
摩根大通亚洲区副主席、中国区首席执行官方方在2011年中国企业500强发布暨中国大企业高峰会发表演讲时,预测未来6-12个月股市比较趋于保守,股市波动性会比较大,投资者不愿意拿出钱来,投资策略趋向于防御性,未来6个月股市仍处于低位波动的阶段。
他认为,目前中国经济虽然存在两难问题:一方面CPI过高,另一方面,资金链从紧,企业普遍感到融资难。方方指出,这是因为大家已经习惯了之前的宽松货币政策,一旦现在恢复正常,大家就感觉从紧了。
尽管如此,他也指出,超短期来看,中国经济第4季度会有所反弹,因为今年以来,投资者的钱就没怎么动过,可能到4季度,大家还会有选择性的,有一些股票超跌之后,大家会有进入市场的欲望,但是长远来看,经济增长缺乏动力,使得全球股票市场都处于在低位波动的状态。
谈及大宗商品的未来走势,他认为,由于美国总统大选,奥巴马面临政治压力可能会采取进一步刺激经济政策的第三轮货币量化宽松政策(Q3),这样会导致美元继续贬值,进而会导致大宗商品价格上升;然而美国经济的持续放缓和低迷,却导致近来大宗商品价格反复波动,并未大幅上涨,大宗商品一直处于纠结状态。
不过他认为,未来有两类大宗商品会有价格上涨的趋势:大豆、棉花、小麦等软商品和黄金。由于黄金不是工业性需求的大宗商品,而是投资储值的避险工具,与美元反方向相背离,他预计今年黄金会涨到2000美元/盎司,明年可能会达到2500美元/盎司。
谈及大企业融资方面,鉴于目前全球经济低增长、高通胀的局面,他建议,中国大企业如果能在今年年底在资本市场拿到钱,不管采取负债,还是股本及与股本相关的其他方式,一定要把钱拿回来。他认为,预计明年资金链仍然比较偏紧,企业会更深切的体会到
现金为王。如果把钱拿回来,我们一定要把钱先拿回来,这样明年中国大企业可以等待更多更好的投资机会。
同时他还建议,在目前通胀的阶段,中国大企业如果能借到钱,那么就一定要借,借来的钱一定要投资,因为今天借来的钱,明天会贬值的,所以今天拿去投资,换成生产力,换成市场份额,换成技术的话,明天的价值会增长的。
他认为,借助于境内和境内资本市场,随着中国大企业发展水平和成熟度越来越高,中国大企业能做的事会越来越多,海外人民币投融资、国际贸易等方面为中国大企业提供得天独厚的机遇。
他介绍,由于人民币的结算,国际贸易结算的实施,在海外的金融中心,特别是香港,沉淀了大量的人民币的资金,这些人民币资金,由于美元的持续贬值,又不想换成美元,放在人民币上,但是又没有合适的投资机会,这给这给大企业去海外融资提供机会,同时他还认为,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建设更是为中国企业到海外融资拓宽增加了渠道。
地量复地量 2319式挖坑或再度上演
进入8月份以后,欧美债务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忧虑明显升温,由此导致各国调控政策出现一定的分化。A股市场投资者基于通胀见顶、经济企稳的反弹预期也随之被打乱,在连续上攻无果后大盘选择震荡下跌,市场参与热情降到冰点,地量频现。短期来讲,推动市场持续上涨的动力仍未出现,在外围因素的干扰下,不排除市场上演2319式挖坑走势。
四细节显示做多信心不足
上周在存款准备金征收范围扩大和管理层强调宏观调控政策取向不变的双重影响下,A股市场未能延续前期的反弹势头,掉转方向震荡下挫,全周跌幅超过3%,将8月底所积累的反弹成果悉数返还。同时,四个细节显示大盘短期发动一轮强势反弹行情的难度较大。
一是对利好视而不见。上周四公布的数据显示,在全球经济一片风声鹤唳中,8月份中国PMI环比有所反弹,这也是该指数4个月来首次出现上升。与此同时,在翘尾因素的作用下,众多机构和分析师预计8月份的CPI将出现一定的回落,由此经济企稳,通胀回落依稀可见。不过,投资者对此利好似乎视而不见,二级市场重心依旧我行我素震荡下行,弱势心态显露无遗。
二是反弹多数盘中夭折。上周沪指在失守2600点后重心呈现节节下移态势,虽然盘中不乏有反弹出现,但因上行过程中市场成交无法有效放出,同时缺少强势的领涨热点,最终导致这种反弹均相对短命,基本都在盘中即宣告夭折,甚至出现明显跳水。
三是人气涣散。8月份以来,虽然主板市场表现不佳,但创业板市场走势颇具韧性,在重新夺回了失地后试图创出新高。然而上周该板块整体走势陷入颓废,连续四个交易日下挫,整体跌幅明显高于主板市场,市场人气因此明显受到打击。此外,主板市场成交也是人气涣散的铁证,连续五个交易日沪市单边成交始终在800亿元下方徘徊,并接连改写年内地量水平,投资者参与热情降到冰点。
四是跟跌不跟涨。将A股与欧美股市相对比可以看到,上周前期欧美股市表现强势,基本呈现震荡上行态势,但同期A股却疲弱下挫;而后期欧美股市出现调整,A股跟随继续下行,弱势彰显无遗。
2319式挖坑或再度上演
其实,市场的弱势并非从上周才开始显现。自2437点以来,沪指整体弱势表现已经显露端倪。进入8月份后,国内外宏观环境的阴晴不定不断改变着投资者的预期,A股市场经历了疾风暴雨式的下跌后呈现出上涨无量下跌缩量的格局,显示多空已经陷入了僵局。而随着近期各国宏观数据的相继披露,市场的两大风险点逐渐暴露,并有随时爆发的可能。
其一,经济增速仍有反复的风险。虽然中国8月PMI指数逆转了此前连续四个月下滑的趋势,但从细分指数来看,8月新出口订单指数比上月下降2.1个百分点,为2009年5月份以来制造业首次出现衰退。而出现这种状况并非偶然,根据经合组织的报告显示,七大工业国(G7)和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等主要新兴经济体今年二季度的进口增速仅为1.1%,低于第一季度的10.1%;出口增速则从7.7%放缓至1.9%,显示今年第二季度主要经济体之间的商品贸易增速大幅放缓。而展望后市,在欧美经济增长放缓的信号越发明显、原材料价格提升、人民币升值以及发达国家提高进口关税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出口形势不容乐观,这无疑加大了未来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
其二,通胀企稳仍面临较大挑战。上周五美国数据显示,8月美国非农就业岗位在二战后首次出现零增长,为经济复苏的疲软提供了最新证据,悲观者甚至担心美国经济再次面临二次衰退。此景不禁让投资者联想到2010年6月底,美国的经济数据例如就业数据等已经接近崩溃,美联储为此展开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如今如此糟糕的就业数据使得美QE3如箭在弦。此外,面对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部分新兴经济体货币政策已出现悄然松动,包括巴西、土耳其在内的多个新兴经济体已经传递出政策转向的信号,这无疑加大了我国宏观调控的难度。
综上可见,短期因管理层坚持宏观调控的取向不变,且两大风险依旧存在,市场很难找到持续上涨的动力,继续维持区间震荡的可能性较大。不过,这期间一旦欧美等外围因素进一步恶化,不排除主力将借助投资者恐慌情绪进而击穿估值支撑制造空头陷阱,再度上演2319式的挖坑走势。
俯卧撑行情将延续 战略新兴产业有机会 行情反转需具备三个条件
9月,内外部因素对A股的影响各占一半。如果欧美股市破位下跌,A股很难独善其身。从内部因素看,基本面没有显著利好因素,经济基本面软着陆概率大,但仍暴露出许多问题,上市公司半年报利润增速下降趋势明显。我们认为,A股出现反转的条件并不具备,近期仍将延续俯卧撑行情,以震荡的宽度来换取调整的深度。在震荡趋势中,市场很难出现系统性机会,部分战略新兴产业类成长股或成为市场结构性机会。
市场遇到新问题
问题一:经济增速下降逼迫下的转型才刚刚开始,通胀形势依然严峻,持续紧缩的货币政策让实体经济的投资积极性受挫,除了政府主导的西部建设及新疆建设等局部过热外,更多层面体现出的是产能过剩、库存高企、需求下降的偏冷表现。原本能够为转型带来活力的两大因素远低于预期,保障房建设及水利建设对于经济的影响力不如预期那么显著。目前看,政策的天花板变得越来越厚。分别是,利率政策进入观望期,数量化政策仍有波动,但整体偏紧难以放松;对于房地产的调控政策持续偏紧,时间的沉淀让政策有效性逐步加深。
问题二:成长因子被重视,但遭遇股价泡沫的影响。今年以来,从国有企业到所有上市公司,利润增速下降趋势明显。如果扣除银行、石化等权重股,其他公司利润增速下降更加明显,企业库存依然处于高位。从行业看,原材料价格上涨,使得中游行业成本压力加大,部分成本转嫁能力差的行业盈利能力明显下降。上游原材料行业情况较好,中游则较暗淡,下游与大消费相关的领域不错。这些数据传递的信息是市场估值的天花板在下移,价值股虽可进行防御,但难以进攻。一些资金扎堆进入小盘股以及成长股,但不少公司下半年利润增速减缓成为现实,部分公司募集项目盈利情况更远不如当初预期,在市场一致预期面临下调的情况下,成长股也遇到了股价泡沫的烦恼。
行情反转需具备三个条件
首先,A股最需要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在市场处于弱市的情况下,新股发行和老股再融资对于市场带来的压力最大。目前的市场投资的环境较差,融资和投机氛围较浓,市场风险依然较大,赚钱效应不断丧失。我们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应减缓新股发行、老股再融资,延迟国际板,缓解市场供求关系,不要让股市沦为融资场所,而失去投资的功能,这是A股重新恢复活力的出路所在。至于直接退市、打击造假、打击内幕交易等都属于制度建设和市场治理的内容,可以逐步实施。
其次,政策不应让投资者失望。在年初的时候,我们曾经提到几大主题,分别是新疆建设、保障房、水利建设、航天军工。现在看来,除了新疆建设如火如荼之外,其他几个主题没能从产业链层面带来机会,致使市场原本预期会形成直接拉动的钢材、水泥、机械、化工等机会统统泡汤。而高铁事件又给高端装备制造带来致命打击,大跃进的发展观念被重新反思。这样一来,今年以来在经济转型中原本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的元素完全不给力了,市场预期一落千丈。所以,我们说货币政策手段解决不了发展中的问题,只有行政、法律等手段的铁腕执行方能推动经济的车轮向前发展,只要让大众看到了这一面政策举动,股市的正反馈就来了。
再次,战略新兴产业可能是带来希望的多行道。有人担心,在全国各省一哄而上的新兴产业开发中,产业规划重叠造成的资金、人才、资源等极大浪费又将形成新一轮产能过剩、投资浪费。我们认为,这要看谁去做,怎么做?如果是中央及地方政府主导的产业发展,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他们对风险及收益考量不多,对于政绩的考量最多。如果换作民间资本,让产业资本、风险基金、创业投资资金以及更多的民营企业来主导这些事情,相信事情就好办很多,前提是各地政府提供好公共资源这个平台,让民间资本自由舞动起来。事实上,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非公36条),以及之后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战略新兴产业等相关指导意见,已经在制度及具体细则上为此铺平了道路。我们相信,A股市场中基于战略新兴产业的主题投资会越来越明显,并且会形成新的投资理念。这就是我们一直倡导的主题+成长的投资逻辑。在这条线索上,一定会有许许多多结构性机会冒出来。虽然不少公司的股价相对而言有泡沫,但他们的业绩增长没有泡沫,成长带来的估值溢价会逐步修复股价风险。
战略新兴产业
有结构性机会
我们认为战略新兴产业的主题投资会越来越明显,并且会形成一种成长投资理念。许多战略新兴产业并没有被市场认可或发现,但这的确是行情走向复兴、创造投资机会的关键之路。
1、节能环保。建筑节能看中空玻璃和聚氨酯保温材料;大气、水资源节能看脱硝、垃圾焚烧设备、固废处理设备、污水处理、滤液处理、膜生物反应器(MBR)及海水淡化。智能电网中二次设备优势突出,看好发电环节的光伏逆变器、风电变流器,变电环节的继电保护、变电站自动化监控、在线监测系统,配电环节的配电自动化,用电环节的充电桩、充电站及智能电表,调度环节的调度自动化。还有节能电机。
2、新技术。三网融合大背景下看好新型输入设备、通讯设备、广电运营;第三方支付、金融IC卡;物联网技术下的RFID(电子标签)、检测设备、安防设备,云计算的通讯设备。
3、新材料。主要看稀土、钼、钨、锑、锡、铟、锗、镓、钽、锆等战略金属材料,铁氧体磁材,氟化工材料,金刚石及刃料等超硬材料,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钛白粉,功能膜材料,新型动力电池材料,LED材料,超导材料和特种玻璃。
4、新能源。多晶硅价格周期波动,硅片及电池组建价格长期下行,非晶硅成本优势突出,光热发电叫好。光伏设备进口替代企业盈利快速释放,电池背板模材料需求广泛,LED芯片技术壁垒较高。
5、新能源汽车。电池和电机双轮驱动,锂电池产业规模看好,上游锂矿资源、电池正负极材料、隔膜、六氟磷酸锂电解液前景光明;稀土上游整合促使产品价格回归,中游钕铁硼成本转嫁能力尚可,稀土永磁电机受政府补贴幅度最大。
6、生物产业。农业方面,主要看农业种子、海洋养殖,医药领域主要看品牌中药、医疗器械及耗材、血液制品。
7、高端装备制造。大飞机领域,看航空发动机、航电、机电系统、复合/碳材等高温材料;通用航空看雷达、飞行培训及飞机维修;卫星产业链看卫星制造、火箭制造及发射、导航;航母领域看船配件、舰载机序列。(.上.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