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博士:当前局面比08年更糟 很可能二次衰退
素有末日博士之称的著名经济学家鲁比尼周五于安博思论坛表示,当前局面比2008年更糟,全球发达国家已受困于增长乏力,需采取更多财政刺激而非紧缩政策,以重新推动经济增长。
鲁比尼称:我们当前所面临的局面较2008年更为糟糕。这一次,我们面临着财政紧缩,且银行放贷也比以前更为谨慎。他认为,全球经济有60%的可能陷入二次衰退。
鲁比尼还认为,第三轮量化宽松无法起到预期的长期效果,欧洲和美国需要进一步的财政刺激。他表示,尽管QE3的出台能够暂时提振市场,但只有实体经济数据出现好转之时,资产价格才会真正上扬,市场行情也才能真正好转。对于QE2的成效,鲁比尼也持怀疑态度。
关于欧元区,鲁比尼表示,要么欧洲金融稳定机构最终将得到扩张,要么欧元债券将得以发行。他还认为,欧元区政府应当试图令欧元贬值,以促进出口。
鲁比尼也对英国经济现状感到悲观。他表示,英国经济正处于二次探底的边缘。
李迅雷:超预期事件才能使股市反转
投资的理由从来都是基于预期,而不是基于现实。但是,在股市投资上,最说不清道不明的,就是未来的预期是否已经反映在股价上了。当然,对于现金流的贴现是容易计算及判断出股价水平的相对低估或高估。但难以判断的是基于这种低估或高估的结论,股价的近期的走势将会怎样。比如,银行板块的市盈率只有8倍左右,而银行上半年盈利增速都在30%左右或以上,该盈利增长率如能保持3年,到2013年市盈率只有3.6倍了,即便未来盈利增长降一半,到2013年市盈率也只有5.3倍,故当前股价也是明显低估了。显然,市场投资者对银行板块的未来的盈利预期是非常负面的,甚至担忧亏损。
因此,当前市场交易量萎缩、估值水平下移的现象,实际上反映了投资者对未来中国经济的悲观预期。比如,在2006-2007年这波大牛市中,欧美经济繁荣,投资者憧憬的是中国黄金十年;而目前投资者却担心通胀高企、地方债拖累银行、欧美经济的下行危及中国等诸多问题。投资人作为情绪的动物,通常会在悲观的时候把负面因素看得更重一些,而在乐观的时候把正面因素看得更重一些。正因为如此,不少信赖估值的投资者或难以理解为何估值已经那么低了,股价却还会继续下跌的道理。
目前,通胀见顶回落基本也在预期之中,而近期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概率也大幅降低,但为何市场对此不作正面的反应呢?或许是因为通胀回落幅度有限,即便不加息、不上调存准率,但从紧的货币政策依然没有改变,只是在货币工具的选择方面做了变换。因此,市场要摆脱平淡,必须有超出预期的事件发生,而最容易发生超预期的,莫过于政策。中国股市的波动走势与政策的一致性要明显好于经济周期,这或许是因为政策的出台容易超预期,如2008年的次贷危机对中国造成经济急速下滑是超预期的,所以股市最低跌至1600多点;2009年推出的4万亿投资计划是超预期的,引发了股市一轮行情;而2010年初以来货币政策持续收紧,尤其是提高存准率至21.5%也是超预期的,导致了股市不断下跌。从日前投资增速依然维持在高位,以及刚刚公布的PMI出现5个月来首次反弹的现象看,从紧政策的持续时间可能会更长些。
对于近期政策的判断相信也代表了市场大部分投资者的预期,而这些偏悲观的预期或使市场在低迷中徘徊。但市场出现转机的前提是要有超预期的事件发生,9月份会有超预期的事件发生吗?既然是超预期,我们就无法预期9月份将发生什么出人意料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来推测近期或未来在哪些方面容易发生超出我们预期的事件。
从大的方面看,超预期的事件无非是两个方向的超预期,一是经济平稳向好超预期,地方债压力减轻,房价缓慢回落;二是经济出现硬着陆,因为目前大家都认为不会硬着陆,但房价是否会出现急跌呢?房价急跌会导致经济硬着陆。但无论是哪个方面超预期,对股市而言,向上走好的可能性更大。因为经济软着陆意味着转型成功,股市理应走好;而硬着陆则表明靴子落地,投资者的悲观预期提前兑现,伴随着货币政策转向及经济改革和转型的契机来临。因为中国毕竟不像现在的欧美或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病得那么重。中国更像上世纪70年代的日美或上世纪90年代的韩国,经济在经历转型之后,将再度出现经济和资本市场双繁荣。当然,最差的结局就是经济没有超我们预期,仍是为了维持平稳增长而修修补补,导致问题越积越多,改革难以推进。
曹远征:美货币政策不负责任 对美元发行没有任何约束
曹远征,经济学博士,曾任中国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改革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国外经济体制司比较经济体制处处长,现任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董事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国际货币体系是以美元为中心的,这也构成了目前世界经济中的特殊问题。这个体系是否稳固、今后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动,对各国经济带来什么样的风险,成为世界经济重大热点问题。与此同时,我们注意到,过去2年中人民币的国际化速度也非常之快,香港已经成为人民币最大的离岸市场。人民币的国际化,被认为是这两年国际经济中的最重要进展。这两件事构成了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在国际货币体系变动的情况下,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挑战,以及人民币国际化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作用与影响。
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外部环境
国际货币体系至少有这么几点缺陷需要改革。
首先是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是浮动汇率制,但是全球没有统一的汇率制度安排。浮动汇率大概有7种模式在实行,从固定汇率制到完全浮动,没有统一的模式,但基本呈现为中心-外围的结构。欧美的货币基本上是自由浮动的,但是外围国家、即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基本上盯住中心国货币。也就是说中心国货币汇率自由浮动,但外围国必须要盯住中心国,于是中心国的问题构成了外围国的问题。今年3月在南京召开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研讨会,我有幸被邀请参加,在会上问了美国财长盖茨问了同样的问题,盖茨回答说,我是财政部长,我不是美联储的伯南克,为什么你要将你的货币政策盯住我的货币政策呢,如果不盯住我们,这不就没有问题了吗?盖茨的回答,充分说明了美国人的心态。这是国际货币体系中一个很重要的缺陷:没有统一的汇率制度。
第二个缺陷,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货币体系中,美元是最重要的货币,是锚货币,要求美国中央银行必须要稳定美国币值,但是,美国中央银行根本不管这件事。拿黄金作为参照来说,美元40多年贬值巨大,充分体现了美国的货币政策不负责任。
第三个缺陷,美国政府对美元的发行没有任何的约束,国际收支顺逆差无法得到有效的调节。亚洲国家积累这么高的外汇,就是因为1998年金融危机的一个教训。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亚洲国家没有外汇储备,对付不了危机,受到很大的冲击,最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 F)说是因为宏观经济政策不谨慎、宏观经济有问题,必须要紧缩,这样才给援助。首先就是紧缩,然后借钱,这是他们一贯的作风。但得出的结果是雪上加霜,经济长期受到抑制。泰国经济在1998年金融危机之后迟迟不能复苏,韩国也受到严重的冲击。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发现靠IM F救援的代价太高,与其这样,还不如平时多攒一些钱,自己救自己。于是亚洲国家都认识到必须要积累足够的外汇储备,越多越好。而我们知道,这是加重世界经济的不平衡,在这个过程中,就出现了发达国家透支不断的消费,而发展中国家一定要多储蓄,不断地投资出口工业,才能形成高出口,才能获得外汇。后来发现不可维持,发达国家透支一天两天可以,但是长期干不下去,这就是美国的次贷危机。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危机的爆发,突然没有市场,然后生产力过剩。
40年前的1971年,一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40年后的今天达到1800美元。相对于黄金,美元汇率制度的有效安排,锚货币的稳定性和国际收支的调节机制的匮乏,这些都是国际货币体系爆发出来的矛盾,构成了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原由。超主权货币很可能是特里芬难题的最终解决之道。但是目前世界经济、世界秩序是以民族国家为基础的,如果超主权就意味着各国放弃主权,形成超越各个国家的全球统一政府,这在目前是不太可能的。即使在局部能够做到好像也并不很完善,就是最近我们看到的欧元问题。欧洲从1958年联盟开始,到最后形成欧元的一体化,从历史来说似乎是超出欧洲国家的欧元货币体系,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希腊债务危机已经威胁到欧元的存在。唯一考虑的方向就是各个欧洲国家财政一体化、国家政治一体化。而我们知道,要形成这样的一体化,难度是很大的。因此我们知道,超主权还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只有一个较为现实的处理办法:国际货币多元化。
这次金融危机之后,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紧迫性的问题开始出现。由于金融危机,美元汇率波动,使国际贸易计价开始出现困难。由于美元内在价值的趋贬,各国的国际储备货币也出现了分散化的趋向。一时半时又不能出现超主权货币,那么这样一个计价和结算的困难和储备资产分散化,只能寻找其他更好的主权货币,这就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中国经济长期向好,人民币币值稳定,而且有长期升值的可能性,于是人民币的国际需求就产生了。人民币国际化并不是中国人一厢情愿的,而是有国际需求。
金融危机,美元汇率波动,使国际贸易计价开始出现困难。由于美元内在价值的趋贬,各国的国际储备货币也出现了分散化的趋向。一时半时又不能出现超主权货币,那么这样一个计价和结算的困难和储备资产分散化,只能寻找其他更好的主权货币,这就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中国经济长期向好,人民币币值稳定,而且有长期升值的可能性,于是人民币的国际需求就产生了。人民币国际化并不是中国人一厢情愿的,而是有国际需求。
这次金融危机之后,人民币的国际需求更加旺盛,很多国家相继将人民币列为储备货币,这构成了人民币的外部条件。与此同时,我们从国内的情况来看,人民币国际化的内部条件也基本具备。去年中国的G D P已经占世界G D P的9.5%,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所以,全球化是符合中国人利益的,中国的贸易额是全球最大的。
人民币国际化是当前世界经济的客观需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是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超主权货币目前没有可能,主权货币国际化,人民币是其中一个选项。第二是深化同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务实合作,第三是参与全球经济再平衡。
举例来说,自从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亚洲区内的贸易是增长的,尤其各国对华贸易是在增长的。但亚洲区相互之间的贸易都是用第三国货币计价结算。而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美元开始短缺,于是这些国家之间的贸易开始出现了问题。也就是说,如果在这些国家推行本币结算,可以减少地区贸易受非本地区货币波动的影响,人民币是因为这个需求而国际化的。更为重要的是,亚洲国家发展也是不平衡的,拿东南亚国家来说,东南亚的南部很发达,但东南亚的北部很不发达。亚洲国家又是一个贸易的顺差国,也就是说它有积累的储蓄,但是这些储蓄都是以美元计价的,于是都放到美国去了。而亚洲国家本身需要钱又没有钱,还需要依赖美国人来投资。如果有了本地区货币,合作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多,不需要依赖第三者就可以完成本地区的投资。这就是所谓东亚货币合作机制。如果借助人民币的话,这个不平衡问题可以得到更好的解决。推而广之,目前全球化受到严重挑战,世界经济是不平衡的,由于不平衡,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竞争性的政策在不断加剧。20国峰会提出要更加强劲刺激经济增长,我国也提出改变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那么其中一点,就是怎么来改变我们的国际贸易格局。一方面我们有资源约束,需要更多的资源的进口,另一个方面,我们需要扩大就业,也还需要扩大出口。如果利用人民币跨境结算会促进这样一个积极的平衡。事实上,过去2年中,人民币跨境结算超过1万多亿,平衡效应正在显现。
过去十年中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
1949年,人民币正式作为主权货币开始使用,1953年经过币值改革,形成目前形态的人民币。人民币自从出现之后一直是不可兑换的,除了它本身计划经济内在的约束条件之外,更重要的是有西方的封锁。1979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随着对外交往的扩大,人民币的对外功能开始显现,并逐渐出现了汇率的双轨制。1993年外汇制度实现了汇率并轨,效果明显。1996年中国实现了经常项下可兑换。此后尤其是广东地区的发展、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人民币跨出境外,在境外有使用。在这次金融危机之前,人民币在境外的使用大概是三个渠道,一个是国家层面的渠道,称之为互换渠道,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跟12个国家有互换协议,总额是8340亿人民币。
二是边贸,90年代开始中国开放程度更加提高,中国所有的边境开放,自然有边境贸易活动。本来边境贸易活动是小活动,但是很多地方随着边贸活动的不断发展,人民币成为主要的计价结算货币,而且规模日益扩大,当年是现金结算,现在变成非现金,通过银行,这种银行我们称之为地摊银行。以云南省来说,有不同的结算方面,有中国和缅甸的、中国和老挝、中国和越南的三种结算方式,地摊银行尚未纳入正式的金融体系,是一种公开的灰色渠道,其业务量因国别和区域不同而不同。在中越、中蒙、中俄的边境地区,人民币已经成为基本货币,地摊银行功不可没。
三、就是港澳的CEPA(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英文简称)。这种安排非常独特,构成了香港成为人民币离岸市场的重要条件也是应重点关注的。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香港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经济一蹶不振,于是就开始了这个安排。起初考虑C EPA是在W T O体系下更紧密的合作安排,主要是零关税。零关税要求原产地,但是香港的产业已经空心化,零关税对香港的含义并不是很大,后来香港经济振兴,很大程度上是由内地居民自由行带动的,每年2000万内地居民到香港旅游,要吃、要住、要喝、要玩,这就带动了香港整个经济的繁荣,带动了香港的就业。但也有一个问题,内地居民有钱,但是没有港币,怎么办?CEPA下特殊的安排,就是人民币在香港的安排,2003年11月,当时通过中国银行,服务内地居民香港自由行。香港划出指定商号,包括饭馆、商店,可以收受人民币,收了人民币之后卖到中银(香港),再将人民币交给深圳的中国人民银行,这就是清算。中银(香港)作为唯一的清算行,与中国人民银行提供清算安排。人民币由此在香港流通。在香港人民币越积越多,结果发现不仅经常项下,而且资本项下都需要做某些安排,于是2007年6月人民币债券在港发售,这意味着资本项下人民币开放。2009年,中国政府首次在境外以人民币形式发行人民币债券使资本项下开放的渠道扩大化,正式化。于是,香港C E PA的特别安排,有别于其他所有的安排,它不仅涉及经常项目,而且涉及资本项下,这与人民币其他国家的使用完全不同,这构成了香港人民币市场一个很重要的先决条件,这就是资本项下的回流机制。
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国际上美元流动性不足,亚洲区内的贸易发生了困难,国际上对人民币有需求,而中国经济对人民币国际化也有需求,因此人民币跨境也是顺理成章,2008年11月,中国政府决定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及广西、云南开展针对东盟10国和港澳地区的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目前,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分为两种模式。所谓上海方式和港澳模式。上海模式是内地代理行模式,境外银行通过内地的代理行与上海中国银行分行和交通银行总部进行结算。所谓港澳方式,是境外银行参加中银(香港)清算网络,通过中银(香港)和内地人民银行进行直接清算。在这个模式,中银(香港)事实上是香港人民币的中央银行。
2009年两种方式同时展开、同时推行。2年来,跨境贸易结算方面已经有重大的进展,当时试点是五个城市,一共涉及365家企业。截至去年12月,跨境贸易结算已经覆盖全国20个省市,试点企业扩大到67724家,覆盖的国家达到了126个。在进口方面,任何一个中国企业进口物资,只要对方接受人民币,不受任何的限制。货物贸易方面,今年1月1日之后人民币的服务贸易进出口付汇、收汇不受任何的限制,比如说顾问公司,请一个外国顾问付人民币可以,如果外国人请你做顾问付人民币也可以,经常项下已经基本实现了人民币无障碍计价结算。
2年前人民币开始进行跨境贸易结算,去年一年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额5000多亿人民币,相当于2009年160倍。今年1-4月份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额5300亿,相当于去年全年的水平,目前已经达到了8000亿,预计今年会超过一万亿。这是一个非常快的增长速度。现在不仅是香港,新加坡政府和英国政府都提出了申请要开办人民币市场,不仅是中国企业,外国企业如俄罗斯和其他很多外国企业,已经在发行人民币计价产品、人民币债券,人民币的发展速度非常之快。人们估计人民币很快成为全球第三大贸易货币。如果对华贸易的20%以人民币结算,那么人民币在香港的沉淀就会超过35000亿。香港会成为人民币的主要离岸市场。
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在为各国的贸易商提供了便利的同时,也带来新的问题。如果贸易商有结余,这个结余不能得到某种金融安排的话,那么它就不再使用该货币。而结余要得到某种安排,一定要有资本市场,而要有资本市场,一定要资本项下的可兑换。于是有了特殊的矛盾:作为国际化使用的货币,一定是可兑换货币,而目前人民币是不可兑换的。不可兑换的货币,又可以在国际使用,这怎么办?其实从这个意义来说,一方面客观要求人民币的全面可兑换性加速,需要制订人民币全面可兑换的时间表,另一个方面,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个好的条件,这就是能不能利用香港的机制来缓冲一下可兑换压力,以赢得条件使我们来制订更好的路线图和时间表。香港由此在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中就获得了特殊的地位,不仅仅内地支持香港的经济繁荣,而香港为中国经济走向世界也作出贡献。这个贡献就是香港变成了人民币国际化这个战略中的试验田和必要的过渡环节。
香港人民币市场发展的新气象
香港人民币市场经历了几个阶段。2003年,香港开始有正式人民币的安排,2009年7月2日有了跨境贸易结算。去年7月,香港金管局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扩大人民币跨境贸易试点,修订了清算协议。这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究其核心就是两句话,是如果人民币出境和回来需要经过中国政府的批准,也就是说需要由人民银行监管,人民币进出内地跨境流动,需要符合内地有关法规和要求,要由内地监管当局和银行负责审核,二是如果人民币不涉及回流内地,则由香港当局根据本地法规监管要求及市场因素,参照目前适用于其他币种进行银行业务的常用规则进行人民币业务。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人民币在香港拥有和其他外币一样的地位,是一种币种,可以按照香港法规自由进行交易。按照市场需求,自由进行交易,这是2010年最重要的进展,这个进展就使人民币在香港完全放开使用---香港人民币市场由此加速发展。
这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就是香港所有的机构可以开立人民币账户,然后在境外的人民币资金可以自由兑换。香港市场的人民币,已经实现了完全可兑换。人民币不仅使用于贸易,而且使用于资本交易,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与上海在岸人民币市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其次,人民币的跨境贸易使用,在香港形成人民币沉淀资金。今年5月份,香港人民币市场的存底超过5100亿人民币。人民币沉淀的资金也不断地加深加大,使各国金融机构有可能利用人民币从事国际业务。交易量在不断的扩大,大量的人民币在境外交易,但它不回来,这也就是意味着人民币开始第三国使用。我们知道国际化最重要的含义,是第三国之间都在使用这种币种,第三国已经有迹象在使用人民币,换而言之泰国和越南之间的交易也使用人民币,这才是真正的国际化。
第三,香港离岸人民币还在不断深化,到目前,我们可以看到在香港人民币不仅仅是用于贸易项下,不仅是贸易计价结算,在金融市场上,人民币的存款、人民币的贷款、人民币的债券、人民币结构性融资安排、人民币的保险以及人民币的股票都出现了。
人民币国际化的前瞻
第一,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意义。香港变成了人民币的一个最大的离岸金融中心,这对香港未来的发展意味着什么,对人民币未来的国际化有怎样的意义?我们注意到一个事实,香港形成一个很特别的机制,这就是人民币使用是通过经常项下出去的,但是要回来,只能通过香港的那个口子回来,这就是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管局形成的人民币回流机制安排。可以想见这个安排在人民币国际化中具有重要的位置,经常项下可以自由出入,但要从资本项下回流只能通过香港,这就展现了一种前景。我们能不能将人民币的可兑换和人民币资本项下开放分开两件事处理?过去我们认为一个资本项下开放,一定是货币可兑换性的恢复,但是现在人民币在尚不兑换条件下的国际使用,表明可以将它当做两件事分开处理。
如果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口径,资本项下43个科目中,中国已有半数以上无管制或较少管制,实质性管制主要集中于三个科目,外商直接投资、外债规模管理、外资进入内地资本市场限制。人民币在境外使用,能不能将人民币和外币做一些区别?如果外商直接投资于外币投资,还是要严格监管,但如果外商投资用人民币,需要不需要监管呢?如果中国居民对外币负债,那么中国居民对外以人民币负债行不行?如果中国资本市场不对外资开放,那能不能对人民币开放?比如说深交所的股票直接挂到香港,以人民币进行买卖。如果这样的话,可以发现它跟可兑换之间有某种隔离,也就是说资本项下通了,但是并不是完全可兑换。尽管我们知道未来一定要全面可兑换,但是至少有缓冲的余地。而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最大意义就在于为人民币资本项下开放和人民币恢复兑换性的分离操作提供了缓冲的可能性。如果真的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就有别于其他主权货币国际化的传统路线,而是走出新鲜路线。
也就是说,从可兑换的角度,人民币在境外首先是可兑换,进而在境内实现可兑换;人民币首先在资本项下实现开放,进而实现全面可兑换。
第二,人民币的逆差形成机制。人民币要跨境使用,一定要有逆差形成。如果不是全面逆差,至少是某个项下逆差,随着香港人民币的使用,某些已经可以做到了。比如说中国的对外逆差,在贸易项下,中国对东盟除了对越南有顺差,其他九个国家都是逆差,我们能不能形成一个稳定的逆差机制。比如去年中国和东盟创始六国已经是零关税了,2015年中国与东盟另外4国也将实行零关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大家发现必须要有一个互助机制,互相以外汇调节应对国际收支的冲击,2009年扩大,达到1200亿美元,中国、日本、韩国各30%,其他东盟国家是10%,人民币国际化能不能将这样的基金部分人民币化,这就意味着一下子进入这些国家的外汇储备。在资本项下,中国对非洲、对拉丁美洲是资本输出地,能不能做出逆差安排。在这方面我们也看到一些新的案例。中国和委内瑞拉是通过安排,其中对委内瑞拉安排中有700亿的人民币安排。委内瑞拉有石油,但是委内瑞拉需要其他的东西,它需要港口的建设、铁路的建设,我给它提供人民币贷款,它用人民币来购买中国的铁路设备,然后进行港口的建设。偿还来源是它卖给我石油,我付的是人民币。我们可以利用这样的一些机制,将一些特定的地区形成人民币的逆差区,然后扩大人民币的使用。
第三,香港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关系。香港和上海都是国际金融中心,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我称之为一个飞机的两台发动机。上海是努力稳定人民币流出条件,而香港是努力稳定人民币流入条件,两个市场共同作用,逐步推动人民币走向全面可兑换,逐步推动人民币资本项下的开放,并由于开放兑换,伴随着人民币的国际化步伐扩大,使中国的金融机构逐渐走向国际,使两个市场共同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由上,我们可以看到,人民币国际化已经进入新阶段,如果说过去2年是破冰之旅,现在已是暖春,还向盛夏迈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广阔。(南方报业网)
茅于轼:中国剩下的战争是避免与普适价值发生冲突
100年以前孙中山说过,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现在过了100年,有没有这样一个潮流?我觉得是有这个潮流的。
孙中山那个时候说:余致力于国民革命凡40年,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所以,他想的世界潮流大概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三民主义,第二方面就是以平等待我之民族。
而现在的潮流是发扬普适价值,什么是普适价值?
我的理解就是民主、法制、平等、自由。但这些还不是最基础的,最基础的是人类共同的道德,不管是伊斯兰教、基督教,还是儒家,都有共同的道德:不说假话,要彼此尊重,要有宽容精神等。共同道德是经过人类社会几千年几万年博弈得出来的一个结论,就是遵守道德是人类社会的最优解。
当前世界有各式各样的矛盾,不管是在中国,在利比亚,还是在突尼斯,其冲突就是普适价值和当地的传统文化相冲突。拿中国来讲,就是普适价值和中国的皇权文化的冲突。但本地文化要调整自己,适应普适价值,这并不意味着放弃自己的文化和传统,只是放弃自己文化传统中跟普适价值不相容的那部分。
而广东模式和重庆模式的比较在我看来,还要拿普适价值来衡量,哪一个模式更接近于民主、法制、人权、平等、自由等普适价值。中国从满清的封闭状况走到今天,有没有普适价值?现在还是有争论的。有一段时间国际社会曾把共产主义看成是一个目标,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的论述中有一些是普适价值,例如自由人的自由联合等。
但其对经济问题的看法却有很大的问题。事实上,经过七八十年的实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已经被绝大多数国家放弃了。中国宪法里面写的虽然是公有制为主,但是还是承认各种所有制,承认人权、法制。
所以回归普适价值,收敛到同样一个认识里面,对中国而言非常紧要。而这个收敛的结果,我认为就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所有违反基本道德的制度也好,做法、政策也好,通通要被唾弃。别的我没有把握,有一点我是非常有把握的,人类一定会有一个市场制度,这一点我有非常高的把握。原因是什么?因为只有市场制度能够最优配置资源。
最近50多年,市场经济的建立,解决了资源配置的问题,有了全球经济一体化,任何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可以通过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市场得到任何一种资源,而不必然需要打仗。例如日本占领我们的东三省,后来打东南亚,就是为了资源。而现在的情况,日本还是一个资源穷国,但却是经济上的强国,不用打仗就可以得到世界上任何一种资源。
所以,在我看来,传统意义上争夺资源的战争一去不复返,但剩下的战争是和普适价值的冲突。中国将来走什么道路,需要看清楚。而避免和普适价值发生冲突无疑是最重要的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