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许多上市公司把目光瞄向了金融领域。不少上市公司一面圈钱,一面有大量的资金闲置,有的去理财,有的去放高利贷,俨然成了一家家“小银行”。
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发行股票直接从股市融资。不仅如此,其在间接融资方面也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业内人士透露,事实上,不少公司为了高收益,借助上市公司这块金字招牌,从银行拿到相对较低利率的贷款后,再以较高的利率发放委托贷款,从中赚取利差。
上市公司委托贷款盛行
根据央行统计,今年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4.17万亿元,同比少增加4497亿元。在此背景下,委托贷款成为很多中小企业新的融资途径。央行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委托贷款增加7028亿元,同比增加了3829亿元,增幅接近120%。在委托贷款的大潮中,上市公司成为其中的重要一员。公开数据显示,上半年有52家A股上市公司发放112项“委托贷款”,累计贷款额度超过160亿元,同比增长近38%。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601988)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从商业角度看,这是无可厚非的事,民间借贷利率要高于银行贷款,上市公司无疑会得到高收益。委托贷款之所以出现井喷,与其高收益分不开。
除委托贷款外,部分上市公司还热衷于购买理财产品。
实体项目不好做
业绩好的企业去放贷或者购买理财产品无可厚非,但是调查发现其中不乏很多收益不好甚至亏损的企业。这也说明他们不是因为有大量的闲钱,而是有闲钱不去做实体投资。
国泰君安分析师薛鹤翔表示:“委托贷款一直都有,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只是在当前从紧的政策下更加频繁了。目前经济状况不好,高通胀情况下,企业盈余资金很难做实体投资,就借道转向金融领域,来维持资金运转。”
国元证券(000728)分析师刘勘表示:“实业项目不好做,放贷收益高,何乐而不为呢?”这恐怕是绝大多数放贷上市公司的心声。
当前经济不景气,上市公司的日子的确不好过。有项数据就很能说明问题。据中国证券报数据中心的统计,上半年沪深两市净利润同比上涨的公司数量占比近七成。但统计数据同时显示,2011年6月末上市公司的存货总额为3.12万亿元,而2010年同期的存货总额为2.84万亿元,同比增长9.9%。存货的高企让上市公司的经营面临着一定的风险,而三季度上市公司将面临着去库存化的压力。
中信建投分析师刘之意认为,委托贷款盛行的主要原因是资金稀缺。目前国内政策意在挤压金融泡沫,收缩流动性,资金变得紧张,很多中小企业融不到钱。相比之下,上市公司更加容易获取资金,就顺道做起了金融业务。
刘之意表示,现在上市公司找不到好的项目,而实际贷款利率已经达到了7%,民间贷款更高,这就吸引上市公司来放贷。不仅是上市公司,某些钢铁企业做起来似乎也比较容易,它们可以把钢材抵押给银行得到贷款,再转手给其他公司。
国泰君安分析师李迅雷也表示,在目前市场利率比较高、经济状况不好的条件下,上市公司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市场主导下的上市公司当然会选择高收益的委托贷款,或者购买理财产品。况且现在理财是件很普遍的事,公司有盈余资金,拿去做保值增值也是对股东负责。
高风险隐患犹存
风险与收益并存,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薛鹤翔表示,若贷款公司到期不能及时还款或还不了款,势必将影响上市公司的健康运营,上市公司自己也会陷入资金流紧张问题,而且还会引起一系列纠纷诉讼。
薛鹤翔认为,上市公司通过委托贷款将闲置资金贷给缺钱的中小企业,让他们去做项目,这等于是把实体投资的风险转给了中小企业。然而,比起上市公司,不仅是融资,中小企业在实体运营方面更是举步维艰。政策基调的转变或许有助于改善此种情况。
对此郭田勇表示,中小企业放贷大多是有资产抵押的,这也降低了放贷风险。但是某些抵押资产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置换为流动资金,肯定会影响公司现金流。李迅雷则表示,委托贷款肯定有风险,但这是上市公司综合考虑风险收益做出的自主选择。刘之意认为,这存在信用违约风险隐患,而银行作为中介压力也很大。近期央行拟将准备金征缴范围扩大至保证金存款,就意将银行表外信贷业务挪到表内降低信贷风险。
但是,上市公司做起了金融业务毕竟是件不太正常的事。而且,委托贷款本身就有抬高融资成本之嫌。浙江大学教授史晋川就此表示,众多上市公司参与高利贷将抬高社会融资成本,有掏空实体经济的潜在威胁。有资料显示,今年1至7月,浙江已有14447家中小企业因资金链等问题倒闭注销。
郭田勇表示:“问题的关键是上市公司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钱。上市公司发行融资是要做项目的,不应该有这么多闲钱,这说明市场在资金配置方面出了问题,有待改进。上市公司拿了钱转手给中小企业做项目,干吗不直接一点呢?”
李迅雷表示,证监会要加强募集资金用途监管,相关部门也要缩小大企业跟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