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百三:正告央行 水皮:启示 李志林:A股真正“内伤”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谢百三:正告央行 水皮:启示 李志林:A股真正“内伤”

加入日期:2011-9-3 12:36:04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桂浩明:行情持续低迷 市场期待转机
  应该说,本周股市出现下跌是完全可以预料到的。上周末,央行有关扩大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收缴基数的通知,已经在业内广泛流传,显然这对股市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利空。不管怎么说,以前每次提高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大盘都得抖上几抖。现在这次相当于一次性提高1.5个百分点,市场自然得下跌了。好不容易收复的2600点,就因为这个因素在本周一又丟掉了。
  在广大投资者看来,此举意味着调控的进一步收紧,由此必然会对资本市场的运行采取更为谨慎的态度。人们注意到,在本周,股市的成交金额持续减少,已经出现了一天成交不过1200亿元的状况,这表明投资者的入市意愿很低,大家都在选择观望。这种观望情绪的强烈,在市场上所引发的结果就是那些原本还比较活跃的中小市值股票,也普遍出现了下跌。对这些股票来说,能够上涨的最根本原因在于有活跃资金推动,借助题材使得股价得以走高。现在,虽然题材还在,但追涨的资金少了,行情自然也就走不下去了。
  如果说在上一个阶段,大盘表现虽也比较疲软,但有中小市值股票相对活跃,因此行情看上去就还不是太糟糕,板块与个股机会犹在,能够吸引一些中短线资金,那现在已经不是这个局面了。股指越来越缺乏弹性,行情显得呆滞,成交也变得十分清淡。这种持续低迷的格局,对于投资者来说确实是很难熬的。
  不过,如果大家仔细一点的话,还是能够依稀发现市场正发生些许变化。譬如说,这次存款准备金收缴范围扩大,照例来说对银行股的打击是最大的,但银行股的跌幅却并不很大,而且好几次都率先走出了反弹行情。该跌不跌,或者是少跌,说明银行股也许真的很难再深跌了。毕竟,从市盈率和市净率的角度来看,其现在都处于历史低位,如果流动性没有进一步收紧的话,那么很可能真的应该是可以筑底反弹了。
  那么,流动性情况又怎么样呢?一方面人们看到了政策似乎是在进一步收紧,但另外一方面也不能否认,央行在一些场合还是在向市场注入流动性,譬如在公开市场操作上,就不断在进行货币的净投放。正因为有这样的对冲,在8月末的时候,人们没有看到市场资金利率像前几个月末那样大幅度上涨,显示市场资金面似乎已经不再像以前这样紧张了。这究竟是暂时的现象,还是资金供求关系真的出现了转变,需要好好研究讨论。但不管怎么说,资金面毕竟是有了某些改善。在这种情况下,银行股表现得稍微好一些,大概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当然,所有这些还不足以构成驱动股市上涨的相应基础,但这终究是一个向好的信号,尽管时下还很微弱。
  下周一个重要看点是8月份的CPI数据,现在大家都预期会有一定的回落,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结合PMI反弹乏力等因素,人们又会对政策面的变化产生些许联想。这种联想对股市会有相应的正面作用,市场盼望出现转机已久,而真正的转机总是在人们的不知不觉中,伴随着相关正面信号的逐渐增加而出现的。所以,尽管对下周的股市现在还难以看好,甚至2500点也会受到考验,但此刻投资者不应该太悲观,也许离转机的出现已经不是太远了。(作者为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市场研究总监、首席市场分析师)


  李志林:A股真正的内伤在哪里?
  华东师大 李志林(忠言)博士
  1、提高存准基数并非是真正的内伤。本周在美股连续大涨四天,港股连续大涨五天情况下,A股却从上周2612点连跌五天,最多跌了近百点,市场皆谓是因为遭到了突发性提高存准基础的内伤。其实提高存准基数的消息具有两面性。从利空的角度看,6个月内要银行补交9000亿,导致银行资金失血,加上消息出乎市场的意外。但从利多的角度看,则有另一种解释:第一、此举排除了年内继续加息、提准的可能性。第二、是分散到未来六个月内,而届时到期的央票、流入的热钱,以及央行连续七周向市场投放2200多亿,数量则远多于提高基数的数额。第三,未来六个月内,随着通胀的逐步回落,货币政策改为定向宽松,降准的可能性反而大于提准的可能性。一旦降准,等于向银行多释放9000亿,利空岂不变成利好?第四,提高存准基数,意味着本轮货币紧缩周期告一段落,具有利空出尽即是利好的意义。所以,市场对此消息作出连跌五天的反应,显然是过度了。一旦做空主力建完仓,则会是另一种解读。
  2、真正的内伤是低迷市道下仍不顾一切地扩容。本周,大盘已将上周四的74点大阳线悉数吞没,处于2500点岌岌可危状,连续创出五六百亿的一年多来的地量。然而,扩容却突然加速,本周发四上四,下周竟发七,包括今年最大盘股中国水利融资171亿,证监会还一天批准七家上市公司再融资353亿。扩容的速度、力度,已大大超过了市场承受力和人们的心理承受力。连跌五天便是市场对扩容大跃进强烈不满和愤怒的宣泄。如果是一周发二或发三,则将会是另一种局面。
  3、内伤还在于管理失误。第一、始终没有认识到供大于求的严重性。股市的流通市值从2005年6月的8797亿,只用了6年时间就扩大到现在的20万亿,这是世界股市历史上罕见的扩容大跃进,速度比中国的高铁大跃进还快,其中绝大部分是非流通的大小非变为流通,这本身就是大扩容了。照理,新股扩容和再融资可以让路,给市场间隙式的休养生息时间,让市场消化修复扩容筹码,维持稳定。但是,新股扩容依然如暴风骤雨。第二、在直接融资时,没有贯彻以债券为主、股权为辅的方针,而是用股权融资代替了债券融资,培养了大批追求无本万利的企业懒汉。第三、没有充分估计市场资金的紧缺性。管理层总以为居民的银行储蓄有32.6万亿,足以应付股市每年一万亿的融资,在去年融资居世界第一的基础上,还妄想未来十年都将是世界第一,甚至还异想天开推出国际板,让外国企业来抽血,似乎中国老百姓的资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殊不知,目前从银行储蓄进入股市的资金越来越少,与前几次大行情的资金推动力相比,有着天壤之别。第四、在维护股市的稳定保护投资者利益方面做得很不够。欧美股市在经济、金融、债务重重危机下,其管理层千方百计维护股市的稳定,哪怕基本停止扩容,也要尽可能保护选民投资者少受损失甚至获利,致使股市创出危机前的新高。即使在8月债务危机中,股指波动也小于10%。而中国股市经常可以背离经济面而大幅波动,下跌容易上涨难,坚持大扩容不动摇,将每月每周的少数新上市公司的造富,看得比维护经济晴雨表和1.4亿投资者的利益更重要。
  4、四大行向市场喊话失效也凸显了自身的内伤。本周,四大行董事长同时向市场喊话:银行股上半年盈利增长30%,估值只有5-8倍,这是全世界都少有的投资好机会。但是市场非但不响应,反而极其反感:(1)四位董事长赤膊上阵、在各大主要媒体上公开向市场推荐个股,这本身就违背了证券法和证券咨询管理条例,是严重的违规行为。如果各上市公司和任何投资者都仿效荐股,岂不乱了章法?(2)市场很明白:限购的东西都是好货(如房子),而大力兜售的,一定是过剩的不好的东西(如银行股),人们不会轻易上当。(3)银行股的致命伤是盘子太大,如工行流通盘2622亿股,总盘3500亿股,从上市起就丧失了送股能力,它们不可能创造以小盘股上市的深发展20年扩张27万倍,以及汇丰控股[67.15 -0.37%]20多年扩张28万倍这样的奇迹。(4)缺乏投资回报。论中线投资,每年分红与银行利息相仿,还不如买理财产品、国债回购的收益高;论差价,每天仅波动几分钱,无法做。(5)虽然其上半年盈利增长30%,但是这主要是靠政府给与的垄断利润,即四个百分点存贷差取得的,是靠剥削广大弱势群体的储蓄户的利益所实现的。一旦利率市场化,缩小息差,其成长性便大打折扣。(6)其业绩成长性是靠年复一年的、狮子大开口似的再融资作为前提的,一旦不再融资,就像民生银行董事长公开所言:那么,民生银行就只能关门,这就谈不上内生性成长性了,有何价值可言。(7)对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危机,银行究竟承担多少坏账,至今不透明。(8)四大行董事长与其号召股民买银行股,不如向史玉柱学习,每人(包括董事会成员和管理层)带头买200万股锁定3年,那么市场肯定积极响应。
  5、反弹的有利因素正在积聚。在下跌市道中,人们往往忽视市场的积极因素。如:8月PMI回升到50.9%;9月9日将公布的8月CPI,见顶后首次回落的态势已定;继夏粮丰收后,秋粮也丰收在望;金砖国家巴西开了降息之先河;6000万人开始免个税;年内推出国际板已成泡影;十大城市房价一年来首现月度环比下降;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酝酿放松,银行股再融资有望减少;新兴产业规划即将密集出台;股市已连续3天成交量创出五六百亿的一年来的地量等等。相信市场离底部越来越近了,一旦有政策利好因素出现,波段性秋抢行情随时可能爆发。现在又到了指数输时间不输钱的时空位置,要谨防在连续地量时犯恐慌割肉杀跌的错误。(.金.融.投.资.报)


  谢百三:货币政策不能再紧了!再次正告央行
  --兼谈本周股市与经济
  复旦大学金融与资本市场研究中心主任 谢百三教授
  本周,央行突然决定扩大存款准备金基数,将一些本来可以通过变通方法给中小企业得到贷款的路也堵住了,相当于一次性提高了1.5个百分点的准备金率,相当于一下子回收了5000亿左右的资金,这对中国宏观经济有明显冷却作用,将使很多中小企业在资金贷款问题上陷入极为困难的境地。深为忧虑!
  (一)货币政策绝不能重蹈日本覆辙
  据说央行某副行长在北京大学做报告曾说过:通胀是央行的天敌,一定要全力控制通胀。另一个学者主张对待通胀要不心软,不手软,白刀子进红刀子出。还有一个德高望重的官员学者说:我向总理建议了,宁可经济速度降下来,也要控制住通胀和房价。(大意)
  在这种主题思潮下,我国央行的货币政策越来越紧,利率虽是负的(6.5%通胀,一年期存款为3.5%利率),但准备金率高达21.5%,存贷比为75%,商业银行活钱很少,可谓头寸极紧,捉襟见肘。
  这次央行竟突然扩大准备金基数,对中小企业的打击可谓是要赶尽杀绝了。让他们怎么办?只有民间借高利贷,20%-50%的高利率非常普遍啊!企业怎么维持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
  我国中小企业有4000多万家,对中国经济贡献巨大。由于所有制歧视很难从商业银行借到款,银行也怕闯祸,借给中石化、中石油这些大公司一旦亏损成为呆账、坏账,无人去重视与追究,反正公对公。但借给中小企业,则总有拿回扣之嫌,明明可贷也不敢贷。中小企业无处借钱,只好到社会上募资,利率很高,造成了一批食利者阶层。
  现在央行的货币政策并不成功,实质是,逼着企业借高利贷。成本高了,产品价格也会居高不下,使成本推进型通胀恶性循环地发展。加上美国、欧洲、日本经济都很不景气,第二季度,美国GDP增长为1.7%,失业率为9.5%;欧元区GDP增长为1.7%,失业率为10%;日本GDP增长1.5%,失业率为5.3%,他们必定继续实行宽松货币政策。QE3出来可能性也很大,进一步造成中国的输入型通胀,使央行只能与欧美日相反,紧缩再紧缩,最后导致中国经济被强制性冷却,最终失业率大幅提高,再被迫实行放松货币之政策。
  再次正告央行,这是在走日本1990年的道路,打下房价、通胀与股市,结果日本经济大萧条21年。这次又换了第16个首相,经济、生活一片大萧条和没落景象,中国绝不能走日本的老路,切切!
  (二)货币政策不能照抄德国,只盯通胀
  全世界央行都在学德国,货币政策目标只是牢牢盯住通胀。过去的经验证明,盯住通胀,稳住币值,其他目标也达到了。
  但是中国与德国不同,主要是人口增长仍是世界最快的,加之原先工资较低,加工资,成本上涨不可抗拒。
  中国的货币政策必须兼顾三大目标:即控制通胀,充分就业,经济充分发展。因为德国仅8000万人口,人口增长极慢,有一些年几乎是零增长,中国一年生800万人口,减掉自然死亡率,还有600-700万人口在自然增长。
  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经济增长必须维持在8%以上,这样一种局面下,央行的货币政策怎能仅仅盯住通胀呢?必须兼顾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否则造成大量农民工回农村,必天下大乱,社会稳定大受影响。建议国务院尽快协调各部门,不能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目前绝不能走只压通胀,不管经济、不管失业的日本道路。
  (三)货币从紧,也压不下通胀,应容忍适度通胀,放开二三线房价,保持一定经济增长速度
  这次通胀与九十年代不同,那时高达24%的通胀属于需求拉动型通胀,提高利率及保值贴补率,通胀来得快也去得快,很快就下去了,加上人民币当时在贬值,没有外资热钱进入,好对付。这次是输入型通胀加推进型通胀,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都效果甚少,加上人民币在升值,每天进20多亿美元,外汇占款达23万亿,这么多的钱,硬压,也压不下去。
  因此,建议应容忍一定的适度通胀(我国通胀在金砖四国中是最低的),即正视通胀,容忍5%-6%的长期通胀,工资指数化,加工资。现在银根不能再紧了。此外,停止再搞二三线城市房产限买的限购令,不要再压中小城市的房价了。这次通胀就是去年10月正式严打房价时上去的,原来仅3%多,一下子上了6.5%,压下葫芦起了瓢,再对二三线房产限购,通胀还会上去,本人早在10月已预见此点了。两弊相权取其轻,通胀伤害的是13.3亿人民,比大中城市房价涨更可怕,两弊相权,还是控物价重要。此外,一定要保证中国经济有较快增长。
  【本周股市与经济】
  本周股市继续弱势下行,特别是受到扩大存款准备金率基数特大利空打击。第一天大部分投资者还不太明白,其实影响是较大的,等大家慢慢弄清楚事情的全貌后,利空在周四周五逐步释放出来。前个星期银行股引领反弹,权重又很大,所以他们又开始下跌使整个股市只能选择向下。
  货币政策从紧在一些转债上表现得特别严峻,如石化转债,从101元跌到91元,中行转债101元跌到94元,主要一是货币政策特紧,二是中石化在第一个转债未完成转股前又发行了第二个转债,破坏了转债长期的游戏规则,这是中国证券史上第一个先例,使人们产生失落情绪,总体上股市还处在缓缓下行之中。投资者要特别慎重,即使选择有安全保护伞的股市,也要高抛低吸,控制仓位,保存实力就是胜利。(.金.融.投.资.报)


  笔夫:难以令人信服的CPI拐点论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从政府官员到经济学者都在异口同声地谈论CPI拐点?迄今为止,我对这一论点的考察都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答案,所以暂且只能认为,仅仅是一种臆测而已,或者是一种愿望。
   所有的人都表达这样的愿望,实则是国人受通货膨胀旷日持久之焦烤难以坚持的结果。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全球主要国家央行的放纵程度而言,目前的通胀水平实则只是在半山腰而已,如果以目前美国3.5%、中国6.5%的通胀水平就可以高呼通胀见顶,那么意味着未来任何一个国家的货币当局在印钞问题上胡作非为而只受轻微的惩罚。
  CPI是过去三年
  货币政策的结果
   本世纪头几年,时值美国网络股泡沫破灭,格林斯潘为刺激经济,以极低利率拉动楼市增长,导致随后几年的住房抵押贷款迅猛增长,楼市泡沫化,这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全部根源。但是现在盘点一下,会发现比起现在的伯南克来,格林斯潘已经相当克制了。从2001年进入减息周期,到2004年低息周期结束,格林斯潘时代伦敦一年期银行美元拆借利率低于2%的月份只有21个月,而到了伯南克手里,一年期LOBOR利率低于2%的月份已经超过了31个月,而且其中的16个月其利率低于1%,这在格林斯潘时代是从未有过的。
   在格林斯潘结束他的臭名昭著的低息政策后的3年时间里,大宗商品价格一直处于上涨趋势,而到现在为止,伯南克不但明确表示,零利率要持续到2013年,而且随时有可能推出新的经济刺激政策。根据货币学派的观点,在一轮货币宽松结束之后,通货膨胀周期仍可能持续两年以上的时间,所以,在货币发行仍然泛滥的情况下,谈论CPI见顶实在是没有说服力。全球CPI没有见顶,中国自然也就没法见顶,输入性通胀是目前国内通胀水平的重要因素,而由于外汇储备的不断增长,国内流动性也远未到吸干的程度。
   作为历史参考,如果你不是特别健忘,那么你应该还记得1993年中国的通胀水平曾高达27%,当然你可以说那是因为短缺经济导致的结果,那么即使是在最近的2007-2008年也曾高达8%,依照助推通胀水平的各项情况进行对比,本轮通胀达到2007年的水平应该没有问题。所以,6.5%难以成为本轮通胀的顶点,这一点应该不难理解。
  美国宽松政策
  仍可能加码
   尽管人人都在谈论美国的债务危机,但是当你严肃认真地去寻找能够证明美国经济已经在二次探底的证据的时候,仍然是非常困难的,楼市数据和就业数据自然是人们所诟病的美国经济不景气的最显要证据,但是除此之外,美国经济所呈现的活力往往被许多人所忽略。无休止地看空美国经济的人应该想一想,在我们人手一部苹果手机的时候,我们有多少资本说,它已经被新兴市场国家击败了。有人曾经做过统计,如果以苹果公司代替思科的权重之后,美国股市实际上已经创出了新高。美国8月份公布耐用品订单数出现了4%的跳涨,而美国零售数据也一直在向上,美国国内销售占了整个GDP的三分之二,这是评估美国经济的基石。
   所以不难理解,在标普公司下调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之后,美国长期国债价格不降反升,而收益率意外下降,迄今为止,道琼斯指数仅仅损失4%的市值,而全球股市却因此损失掉了10%。虽然全球形成了唱空美国经济的大合唱,但是,美债仍被投资者视为流动性和投资回报最好的债券。
   奥巴马出于选举的需要,仍会竭尽全力推动就业水平的提升,在此方面,美联储显得爱莫能助,力不从心,因而白宫可能的选项是推动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提振就业与消费。虽然这会受到共和党人的牵制,但是他毕竟是这个国家的总统。
   从全球经济周期来看,美国经济在未来重新步入衰退将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现在的情况是,在两次衰退之间的这一次复苏过程似乎仍没有结束,因为美国政府致力于复苏的全部努力还没有结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应过早地认定二次探底已经结束,至少在四季度甚至明年一季度,经济可能因为新的刺激计划而再现复苏景象,即使这种景象也可能是昙花一现。
   国际油价之所以迄今为止仍未呈现末日狂奔,它等的就是美国人真正复苏的到来,这个国家依然是国际油价的主要驱动力。
  政府性工程
  支撑商品价格
   迄今为止,持续不断的货币紧缩对控制中国物价上涨的努力没有收到任何成效。这一点听起来有点让人沮丧,并不是措施本身有什么大错误,而是物价上涨有更加深刻的成因,要说有什么错误的话,那也是我们动手太晚,力度太轻。
   国内货币政策对于输入性通胀的控制自然是无能为力的,但是输入性通胀并不是国内通胀的全部原因,甚至还不是主要原因。国内货币紧缩无法达到预期目的,与中国货币价格的传导机制有很大关系,在银根紧缩的环境下,真正的市场化企业遭受的损失最大,其投资和生产扩张受到抑制,但是同时,资金成本的增加对于国有大型企业影响有限,在无形的政策保护下, 一些政府主导的投资项目极少受到政府的约束,相反,为应对经济指标下滑的压力,他们时常会受到来自政府方面的鼓励,逆市扩张。单就房地产市场而言,虽然商业地产受到政策限制,但是保障房建设却是一柱擎天,为了解决地方政府保障房融资困难,中央政府甚至不惜让地方政府开口子发债融资。另外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央企在新疆开发方面的投入,8月在一次性的签约上,央企承诺的投资额达到了10000亿元。而未来,中国对于水利的投资将达到10万亿元。靠着这种非市场传导机制的资金流动,货币紧缩政策举措自然会大打折扣,这一点都不出乎意料。因而,据此估计,在四季度或稍微更长一段时间,中国对大宗商品需求的贡献仍然不会减弱。

 

  贺宛男:大央企摇晃股市难见阳光
  本周,世界股市开始摆脱美债阴影,道指连开四根阳线,恒指重上2万点,涨幅接近4%,可是中国股市弱势依旧,一周又跌去3%。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跌势又将持续多久?在笔者看来,主因还在大央企身上。
  央企是股市的主力军,长期以来,我们总是用定海神针、共和国长子一类字眼来形容央企,可是今年半年报显示,定海神针开始晃动,央企业绩开始走软,甚至出现衰退迹象。
  笔者统计了总资产100亿元以上的78家央企控股的上市公司(不含银行、保险、券商等金融类企业,下同),这78家央企总资产累计97558亿元,净资产累计32742亿元,分别占到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47.78%和43.35%;上半年共实现营收44763亿元,实现盈利2046亿元,占比为49.85%和41.87%。概而言之,大央企资产和营收接近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一半,而权益和盈利约占4成;如果再加上金融类央企,则要超过整个股市的三分之二,可见央企地位之显赫,影响之巨大。
  这78家央企,上半年营收增长29.52%,盈利仅增长2.45%,增收不增利已经让央企难堪;相比所有上市公司盈利增长23%,更是羞于抬头。不仅如此,78家央企有8家亏损,30家负增长,即大央企群体居然有49%的公司出现亏损和负增长。其中中国远洋亏损-27.1亿元,成为中国股市的亏损大王,十大亏损股中有七家央企;另外,中国西电鞍钢股份等降幅均超过90%。如此大幅衰退对央企来说可谓前所未有。
  长期以来,中国股市结构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基本一致。经济增长靠的是举国体制,投资拉动,上市公司中权重最大的便是石油石化、钢铁电力等高能耗、资源型公司,以及铁公基一类的投资股,再加上为其服务的银行、航运等产业,其中又以央企最为耀眼。问题在于,靠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已不可持续,无论是国力、财力、资源、环境以及劳动力所付出的代价,均已走到极限。最典型的例子便是中石油大连石化13个月连续四起大爆炸。资料显示,大连石化是中石油旗下的最大炼厂,2008年8月其炼油能力一举达到2010万吨,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炼油基地,正是这一年,中石油成为全球市值最大公司。可是令人始料未及的是,不仅48元中石油套牢一代又一代股民,而且其对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所造成的威胁更是难以用经济价值衡量。
  在7·16油管爆炸一周年、中石油大连石化第三次起火之日,《人民日报》曾发文指出,短时间内中石油事故频发不是意外,企业不能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安全生产和人民生命应当始终放到第一位。此可谓一语中的,中石油13个月四起大爆炸,根子就在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一旦上市,股东权益最大化(经济利益)就是其最终目标,对那些巨无霸的强势央企来说尤其如此。这么严重的四起大事故,无论是定期报告还是临时公告,中石油均一字不提。回想人家埃克森美孚,不久前的一次漏油事故,几乎赔掉了一年利润,就是我们这里的民营上市公司,若出现类似事故,也得好几个跌停板呢。可中石油们没有,尽管它们每年都有堂而皇之的社会责任报告
  经济要转型,股市也要转型,央企业绩走软才刚刚开始,定海神针还将不断晃动,从这个意义上说,股指走软不可能是短期的,投资人当有长期的心理准备。(.金.融.投.资.报)

 


  孙卫党:市场呈现疲态 十一后或出现变化
  新时代证券研发中心总经理孙卫党周五在山东卫视《投资有理》节目中表示,预期在十一长假之后,等着三季报出现明朗化之后,市场出现变化。长假之前市场还是呈现一个疲态,目前的市场整体感觉机会不多。
  孙卫党指出,大家重点关注的一个是PMI,一个是CPI。PMI已经有所反弹,但市场并没有做出积极的反应。接下来预期CPI可能从高位回落,但回落的幅度有限。在未来几个月可能出现反复,因为猪肉价格、蛋的价格出现一定的上涨,这样即使是有些消息面隐隐约约的利好,但不能引导整个市场出现本质变化。
  这个市场有一定的利好,但是利好不足以影响整个市场的发展变化。他称,整个市场的发展趋势可能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比如说8月份或者7月份,市场虽然很弱,但是个股的机会比较多,9月份指数弱,个股的机会也在减少。
  孙卫党表示,目前看市场不是很乐观,没有成交量,没有明显的热点。热点主要体现在目前市场没有特别好的赚钱效应,有些股票虽然盘中有一定程度的活跃,但是更多表现出脉冲式的行情,盘中的指标股也是这样的特点。前几天银行股单日瞬间的脉冲行情有,但是不能改变整个市场整体运行的格局。另外,这些指标股的异动要跟股指期货联系起来,有股指期货整个市场不是单边的了,有的时候,迅速的拉抬一些指标股可能在股指期货上要获利。(全景)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