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中国股市没有一吃就涨的灵丹妙药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新华社:中国股市没有一吃就涨的灵丹妙药

加入日期:2011-9-28 18:08:27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导读:
  新华社:中国股市没有一吃就涨的灵丹妙药
  欧洲要救市 A股市场呢?
  A股抄底时机是否来临 百亿社保基金伺机而动
  宝钢出手增持宝钢股份 央企领衔大股东Hold股价
  21家上市公司股价跌破净资产 A股市场底部已至?
  A股走势气若游丝 弱市还遭IPO大刑伺候?
  六成股民愿割肉逃跑 超七成股民对A股信心全无
  抄底行动倒计时 六大历史底部特征出现

  新华社:中国股市没有一吃就涨的灵丹妙药
  新华网北京9月28日电 题:中国股市无灵丹妙药需多方求解
  新华社记者 赵晓辉 李云路
  中国股市似乎又到了一个引发全民关注的时刻。网络上、论坛里,既有人们宣泄对股市不满的闲言碎语,也有各路专家出马直指监管弊病开出的药方。然中国股市之疾,非一日之成,亦非单方面原因所致,绝非一剂灵丹便可药到病除。
  今年4月中旬以来,中国A股一直跌跌撞撞,不仅没有出现期待中的系统性反弹,上证综指反而越走越低,甚至创下近两年多来的新低。长期的低迷极大损害了投资者信心,股市成交频现地量。中国股市缺乏的从来都不是资金,而是信心这句话再次被印证。
  微博中,人们藉《小股民之歌》和各种顺口溜表达对股市的无奈。人们认为,供大于求导致股价下跌,监管层对股市的低迷不能坐视不管,吸金厉害的新股发行应该放慢速度。
  尽管全球对比来看,中国经济仍保持稳健增长,甚至可以说是一枝独秀,但几成定律的通胀无牛市决定A股很难翻身,而对资金的高灵敏度又让股市走势紧随货币政策举措亦步亦趋。自去年以来,流动性收紧政策和通胀形势一直是压在股民心头的两块砖头。
  海外市场的波动也是重要因素。日本地震,美国经济前景黯淡,欧洲债务问题恶化,使得一向与国际市场不同步的A股也受到拖累,甚至加入全球大跌的部队。
  回顾今年的A股行情,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年初,A股市场由于流动性相对宽松和大盘股的业绩增长带来了一波周期股行情。4月中旬以后,货币政策持续加码,导致社会流动性趋于紧张,经济景气度温和下降,市场随之步入调整期。进入8月份,美国国债评级遭下调,欧债危机再次爆发,投资者对经济下滑和政策持续收紧的担忧加剧,A股持续走低。
  人们投资股市买的是预期。海内外宏观形势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投资者自然谨慎入市。但缺乏资金吸引力的A股并没有停止新股发行的步伐。今年以来,新股发行长期保持每周近十支的水平,新股发行数量和融资金额全球居首。
  专家认为,一方面少有新资金入市,一方面股市扩容不断,股价下降是自然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当前应该通过控制新股发行节奏来救市。
  首先,中国股市的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一直在朝市场化方向推进,政府无形的力量应该越来越弱。无论是发行定价,还是发行时间,都应该由市场来决定。其次,历史经验表明,暂停或放慢新股发行可能会暂时使股市止跌回升,但治标不治本。在宏观政策不变的背景下,投资者资金会撤离股市,即便是没有新股扩容股价依然会下跌。当前,中国股市正处在半市场化运行的道路上。
  无论是投资者还是监管层都应该明白,中国股市没有一吃就涨的灵丹妙药,股指也不应该是监管指标。股市低迷中,更应该反思制度层面的问题,以寻求完善。
  当前,退市制度形同虚设,存量发行迟迟不能推出,长期资金入市障碍犹存,债券市场短腿亟待补齐,上市公司造假层出不穷……在这些基础制度建设方面,希望监管者能放下包袱,投资者能给予理解,踏踏实实共同推进,中国股市才能不再沦为众人眼中的病号。(新华网)


  欧洲要救市 A股市场呢?
  最近这段日子,欧美股市上蹿下跳,市场就是动辄2%-3%涨跌的大波动。对欧洲投资者而言,这样无法预期的消息市是最讨厌的,因为一切都充满不确定性。
  然而,对于不少A股投资者,恐怕会觉得这种讨厌其实是一种幸福。是的,欧美政府至少还在忙不迭的出台政策拯救经济,而我们的A股,却是消息面风平浪静,除了下跌就是下跌,上蹿下跳的震荡行情对A股都已经是一种奢望了。
  A股也该被救市了!相信这是不少国内投资者的心声。
  是的,在一个成熟的市场,政府不该对证券市场运作本身插手过多。所以,近期欧美政府,也更多是救经济而并未直接针对股市入手。但是,A股显然不是一个成熟的证券市场,更不是一个真正的自由市场。
  那么,作为投资者,我们希望怎样的被救市呢?就救市手段而言,当然多多益善。不过,大多数投资者似乎最渴盼的依旧是 暂发新股这一招。
  是的,作为一个期望成熟的证券市场,暂发新股无疑是干预一级市场供求关系的一招,绝对算不上 妙招,让新股因为市场给予的估值低而自动发行失败才是市场本身的调控机制所在。
  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大量企业将A股视作圈钱机器,所以发售价高低并不是他们所要考虑的问题,寄希望于像内地餐饮企业小南国在港股市场放弃新股融资计划的事件在A股上出现,恐怕短期内并不现实。投资者呼吁暂发新股,无疑就是对上市公司只管圈钱不思回报的一种愤怒表达。
  当然,从管理层持续对新股发行节奏的不闻不问来看,暂发新股不过是投资者的一厢情愿,管理层似乎有心将发行节奏彻底交由市场来决定。是的,从长期来看,这不是坏事,但是短期来看,却少不了阵痛。近期萎靡的A股市场,就是投资者为此承担的代价,而承受大量变脸新股的暴跌,同样也是代价。
  如果,管理层铁了心要在新股发行上市场化下去,那么要做好监管的职责,对于那些依靠包装上市的企业和借此为生的保荐人严肃查处,让投资者看出管理层在维护上市企业质量上的决心。否则的话,这种所谓的新股发行市场化,就是一种不作为。(新闻晨报刊)


  A股抄底时机是否来临 百亿社保基金伺机而动
  有着市场风向标意义的社保基金其一言一行触动着A股的神经。社保基金理事会日前表示,中国经济基本面目前仍不错,当前A股市场处于估值底部。而此前,有媒体报道称,超过100亿元的8社保基金近期已通过相关会议批准,于上周划拨到社保账户中,并将择机投资于股票市场。
  综合业内人士观点,A股目前已迎来很好的抄底时机,虽然短期大盘仍将呈现低迷走势,但中期将会向上,这就不排除社保基金将来会持续加仓,采取越跌越买的策略。
  回顾这几年社保基金的投资经历,其曾经有过3次神奇的逃顶,为投资者所津津乐道。第一次是5?30暴跌前,传言管理层授意社保基金赎回开放式基金,并且从二级市场逐渐减持。第二次是在2007年四季度社保基金大规模撤出市场,减仓1/3,再次神奇逃顶;第三次是在2008年5月,社保基金在港狂抛工行股票,此后A股和H股市场均出现暴跌。从09年和10年的情况看,社保基金也每每都是在一波上涨之初加仓,节奏非常之准。
  今年以来,受欧美债务危机以及国内通胀的影响,A股市场持续低迷,近期股指的跌幅更是一举跌破了2400点。在股指的持续下跌过程中,社保基金也展开了新一轮入场加仓的行动。
  今年3月份,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就曾透露,今年要在投资管理精细化方面狠下功夫,合理配置各类资产,增加委托股票投资的组合,稳定和增加对股票的投资。据今年5月公开消息,社保基金新增100亿元入市,其中60亿元为权益投资额度。
  从上市公司已披露的中报来看,数据显示,社保基金在今年第二季度整体出现增仓迹象。社保基金二季度被列入前十大流通股股东的持股市值合计449.18亿元,比一季度的399.25亿元增加49.93亿元,增幅12.51%,创历史最高水平。社保基金二季度共计持股282374.53万股,比一季度的245921.52万股增加36453.01万股,增幅为14.82%。可见,社保基金的确亦有资金入市之迹象。
  另据社保基金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管理的基金总资产已超过9000亿元人民币。另据社保基金今年年初提出的,到2011年年底社保基金可能接近1万亿元左右,到2015年有望达到1.5万亿元。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市场分析人士认为,按照法律规定,其用于投资基金和股票的比例不得超过40%,这就意味着到今年年底社保基金入市规模或将达到3600亿元左右,这无疑将为市场输入新鲜的血液。
  广州万隆一位分析师认为,今年以来的A股持续低迷不已,两市日成交量更是不足1000亿,这样低迷的市场是严重不利于融资与再融资的。而社保基金的进场往往意味着股市估值已经十分低廉了。百亿社保资金入市,正说明了股指估值已经是历史最低位。不仅利于增强投资者信心,也说明了中国未来经济向好的必然。同时也意味着,A股已迎来很好的抄底时机。
  该分析师认为,社保基金被誉为国家队,这一性质决定了很多时候,社保基金进场并不是其本意要加仓,而是为了响应相关管理层维稳的口号。因此,说明了大盘估值创了历史新低,但A股却仍然不见底。从历史经验来看,社保基金每次进场都意味着大盘反弹大戏的上演。这次百亿社保资金获准择机入市,是社保基金对中国未来经济充满信心,对后市行情看好的一个积极信号。总体来看,虽然短期大盘仍将呈现低迷走势,但中期将会向上。这就不排除社保基金将来会持续加仓,采取越跌越买的策略。(www.ccstock.cc)


  宝钢出手增持宝钢股份 央企领衔大股东Hold股价

 

  市场整体弱市之下,大股东出手增持已成为提振市场信心的重要信号。昨日,继中国建筑中煤能源等之后,又有一家央企--宝钢集团出手增持宝钢股份
  据统计,9月份以来,共有42家上市公司获大股东增持,增持金额达27.02亿元,无论增持家数还是增持金额均较去年同期增长显著。
  宝钢集团一次增持耗资超亿元
  根据宝钢股份今日公告,9月27日,宝钢股份大股东宝钢集团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买入方式增持公司股份20,000,049股,约占公司已发行总股份的0.11%。根据宝钢股份27日5.09元/股的交易均价粗略计算,宝钢集团此次增持耗资约1亿元。
  公告还称,宝钢集团拟在未来12个月内以自身名义继续在二级市场增持公司股份,累计增持比例不超过公司已发行总股份的2%。
  大股东的增持对股价的支撑作用也非常立竿见影。27日当日,宝钢股份收报5.12元/股,较前一日上涨3.23%,稳住了此前股价不断下挫的趋势,26日,宝钢股份股价盘中最低探到4.94元/股,为近两年来的最低价。
  根据公告,本次增持前,宝钢集团直接持有公司股份12,953,517,441股,约占公司已发行总股份的73.97%,增持后宝钢集团直接持有公司的股份数量为12,973,517,490股,约占公司已发行总股份的74.08%。
  央企领衔大股东频频出手
  事实上,由于近期大盘走势低迷,为了Hold住股价,大股东也频频出手。据iFind统计,自9月份以来,共有42家公司的大股东选择增持,增持金额达到27.02亿元。而去年同期,仅有28家企业大股东选择增持,增值金额也仅为7029万元。
  在这些被增持的上市公司中,大股东增持耗资达到千万元级别的共有7家公司,包括孚日股份永泰能源柳化股份海螺水泥四川长虹长江电力中国建筑中煤能源。其中,长江电力大股东中国长江三峡集团9月份耗资约1.9亿元出手增持,5月份至今,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的增持资金规模共计达到20亿元。
  在增持队伍中,央企再显财大气粗本色。9月份,中国建筑大股东增持2000万股,耗资6895万元;中煤能源大股东增持1128.8万股,耗资9981万元。此前,中青旅大股东增持1199万股,耗资1.8亿元。其余如国投电力也获得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增持。此外,不少央企大股东只进不出,对旗下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已经超过了70%。
  得到大股东的增持后,这些获增持公司的股价也都呈现趋稳走势。自9月14日长江电力公告大股东增持以来,长江电力股价一直震荡在6.3元附近。9月6日,中国建筑股价也平稳在3.4元到3.6元的区间。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中冶中国北车虽然大股东增持金额不多,但是却同时出现了高管抱团增持的现象。12名高管买入83万股中国中冶,涉及金额达到256万元;中国北车9名高管同时买入138万股,涉及金额达到630.87万元。(.中.国.证.券.报 .孟.斯.硕)


  21家上市公司股价跌破净资产 A股市场底部已至?
  A股市场近来连续下跌,股价跌破净资产的个股数量也呈上升态势。对此,分析人士指出,尽管破净个股增加一直以来被认为反映出市场已在底部,不过从目前市场走势看,似乎一切依旧充满变数。
  钢铁、高速成主力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昨日收盘,两市2000余只个股中,股价跌破净资产的个股已经达到21只(不包括ST板块),而其中钢铁和高速板块成为绝对的主力军。
  在上述破净的21只个股中,钢铁股占到了其中的9个席位,而高速板块则占据了5席,剩下的则是造纸行业的个股。其中,华泰股份(600308.SH)以每股报收4.66元,与其每股净资产9.47元差价4.84元而位居破净榜单首位。紧随其后的就是鞍钢股份(000898.SZ),昨日报收每股5.26元,但是其每股净资产却为7.35元。
  值得注意的是,银行业个股破净现象似乎也迫在眉睫。截至昨日收盘,交通银行(601328.SH)报收每股4.48元,而其每股净资产高达4.40元,这也就意味着交通银行已经处于破净边缘。
  破净阵营或继续扩大
  尽管目前破净阵营中的个股已经达到21只(不包括ST板块),但A股市场的连续下跌态势似乎让这个阵营呈现扩张之势。
  记者对比今年年初的股价发现,在上述21只破净的个股中,在今年年初只有5只个股股价跌破净资产。但短短三个季度不到,就有16只个股加入到破净阵营中。
  另外,记者对比数据发现,徘徊在破净边缘的个股数量也出现猛增。截至昨日收盘,每股再跌0.50元就将加入破净阵营的个股数量达到22只。而分析人士指出,近期A股市场连续下跌的态势使这些徘徊在破净边缘的个股凶多吉少。
  而市场长期以来都认为破净个股的增加意味着市场底部的到来,但是从目前破净个股组成来看,似乎这个底部还遥遥无期。沪上某公募基金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就表示,破净曾经作为市场的一个指标,但是在今年的市场中,这些破净个股似乎很难起到指标性作用。因为外围市场的危机不断,中国经济自身也存在各种问题,短期内很难有起色。而破净个股中钢铁板块占据了绝对主力,属于强周期性行业,且利润下滑比较厉害。尽管破净表明市场过分担忧,但是也表明了市场短期的一种心态,投资者依旧需要谨慎介入。(.第.一.财.经.日.报 .程.亮.亮)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