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专家献策如何挽救A股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六大专家献策如何挽救A股

加入日期:2011-9-27 17:54:48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宋鸿兵:第二轮危机远未结束 政府子弹已经用光
  和2008年雷曼兄弟等银行层面的问题所不同,现在是美元、欧元体系的危机,第二轮金融危机远未结束。9月24日,在东航金融主办的2011中国金融安全高峰论坛暨蓝海密剑第三届期货实盘大赛颁奖典礼上,环球财经研究院院长、《货币战争》作者宋鸿兵作出上述表示。
  在宋鸿兵看来,之所以会出现第二轮金融危机,是因为美国、欧洲国家政府债务构成了陡峭的山峰。宋鸿兵将政府比作大力士,称政府在推动GDP沿着陡峭的山峰往上走,采取的措施是大量借债,来增加政府推动力量,但借的债越多,坡越陡,推起来阻力会越大。如果滚下来,会出现主权信用危机,这个时候全球经济形势险恶程度高于2008年。
  目前经济危机比2008年更棘手,事实上政府的子弹已经用光了。发行货币只能短期缓解经济危机,不能根治。想要解决目前的美国债务危机,根本方法就是去杠杆化,削减赤字,降低负债比率。宋鸿兵说,在目前美国高负债的情况下,降息无法刺激经济,因为老百姓不愿消费。他举了一个美国主妇在超市购物的例子,从美国推行QE2以来,目前100美元在超市里能买到的东西下降了三分之一。因此,美国违约是时间问题。
  美国要降低负债比,相比导致失业或破产的紧缩政策,美国更可能依然采取开动印钞的策略,美元贬值是美国解决债务危机,走出经济低迷的战略选择,因此,黄金依然可以作为长期投资方向。 宋鸿兵认为,金价的每一次大幅回调,都是风险的释放,是投资者进行长期投资的机会。(.东.方.早.报)

 

  周正庆:目前资本市场持续低迷应引起高度重视
  9月26日晚间消息,中国证监会前主席周正庆今日在成都表示,股市短期的调整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近日国内股市持续低迷,这种一投进去就长期被套的局面,相关决策层应该高度重视。
  近期的中国股市正在度过本年最难捱的一段时间。上周受QE3爽约的拖累,沪指应声下挫至2400点,达近14个月新低。而本周来自大盘股接二连三的抽血,令A股的处境更令人担忧,沪指今日再度下挫并跌破2400点。
  周正庆在会上用了股灾来形容今天沪指跌破2400点的股市行情。他指出,股市本应该是投资者通过直接投资方式,支持国家经济建设、享受经济增长成果的渠道,目前国内股市这种一投进去就长期被套的局面,相关决策层应该高度重视。
  他呼吁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的同时,应兼顾资本市场的关联反应,尤其要考虑到股票市场的复杂性,敏感性和脆弱性。
  针对目前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他表示,2008年的金融危机具有具备脆弱性、贪婪性以及欺骗性的特点,而当前包括美国和欧洲在内的全球股市萎靡不振,也意味着2008年的金融危机浪潮并未过去。
  周正庆建议,在国内国外经济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要进一步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改进央行的金融调控政策,必须要打破三个市场分隔的局面,统筹考虑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三个市场的有机结合。
  长期以来,我国金融调控主要还是针对货币市场,调控的目标也局限于货币供应量的M1和M2,没有统筹兼顾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三个市场相互分隔难以协调发展。
  他同时也提到,我国目前的民间借贷已呈现了范围广、利率高、数额大的特征,地下金融迅速蔓延,潜伏着巨大的危机,必须加以关注,要特别管紧管严高利贷市场,警惕再次出现上世纪80年代出现的乱拆借,乱集资的现象。

 

  叶檀:股指暴挫情理之中股民为IPO买单
  IPO规模没有最大,只有更大,投资者的买单规模远远超过预期。
  刚被许以今年最大IPO项目的中国水电融资纪录将很快告破,9月28日发审委审核的中交股份,将荣膺年内最大IPO项目。
  中国股市正在经历上市之劫与再融资之劫,新一轮买单行为没有止境。人们希望监管层放慢IPO步伐,但监管层以市场化为名保持快节奏的发行。自2009年7月恢复IPO以来,A股市场IPO节奏有增无减。Wind数据显示,2009年、2010年和2011年以来分别完成首发111家、347家和230家,对应的首发募资分别高达2021.97亿元、4911.33亿元和2154.18亿元。同时,还先后完成了134家、170家和131家定向增发,对应的增发募资总额分别为3021.59亿元、3771.76亿元和3368.56亿元。
  继大型金融机构全部上市之后,国务院国资委所管辖的中字头部门处于上市高峰期,所谓风水轮流转,都趴在地板上这么长时间了,轮也该轮到了。实际情况是,投资者在替金融机构首轮买单后,目前进入为金融机构的第二轮再融资买单期,由于此前的大规模扩张在紧缩时期呈现出的坏账风险,金融机构在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下大规模再融资。
  中字头实体公司遭遇资金难题。上市的大型公司大都在利比亚等地有投资,虽然无一例外声称风险可控,抽血却毫不手软。据Wind统计,若不计IPO首发圈钱,以上公司累计现金分红减去配股和增发,A股上市公司累计再抽血1561.44亿,其中40%上市公司属于再抽血型,有9.19%公司属于不抽血不分红的无为型,中字头公司45%属于再抽血型。
  大型企业的激进规模扩张已经遭遇资金瓶颈的严峻挑战。以中国中铁为例,一季度以来,中国中铁大量铁路在建项目普遍出现了融资难、投资无法到位、工程款大量拖欠等问题,项目推进困难。截至5月底,中国中铁被拖欠的工程款达到280亿元,其中铁路拖欠的工程款约225亿元。中国中铁为此垫付了约240亿元,其中铁路垫付资金约160亿元。不仅如此,去年就被国务院国资委挂号的中国中铁负债率仍在增加,一季度负债率就已经达到81.54%,一季度每股经营性现金流为-0.10元,中报发布时急降到-0.80元。
  目前的融资额新科状元中国水电,最新的半年报显示,中国水电母公司资产负债率为64.85%,合并报表为88.47%,1441亿元总资产,负债高达1275亿元。公司称资产负债率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近年来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及投资规模的增加,债务性融资相应增加及计提内退、待岗、遗属人员福利负债所致。
  中交股份的现金流情况同样不容乐观。从现金流量及负债水平来看,中交2010年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155亿元,较2009年的172亿元减少了17亿元,今年上半年则为76亿元;与此同时,中交的资产负债率(母公司)也自2008年以来的43.74%一路上升,目前已经达到了60.76%。而公司在利比亚的项目总资产比例仅为0.66%,公司一再强调财务稳健,却不能改变可能发生数十亿元亏损的事实。随着原材料价格上涨、信贷与人力成本上升,以及船舶航运等进入低谷期,相信要维持前两年的高速扩张十分困难。
  祸不单行,急剧扩张不得不戛然而止的包括中国平安。9月26日,巨无霸公司中国平安A股、H股齐齐暴跌。截至收盘,A股暴跌9.58%,报34.37元;H股跌13.71%,报42.5港元。市场传言,与旗下平安人寿的融资方案有关,也与富通集团、信托领域的激进策略有关。不管如何,此前的盈利点如信托等,随着绿城信托的风险浮出水面,已经到了转折关口。
  投资者为中字头买单,还没有到结束的时候。放弃大盘股的投资者,疯狂地炒作ST股。截至9月中旬,近50个交易日涨幅最大的前7只股票,涨幅从50%到400%不等,全部都是资产重组后复牌的品种,属于清一色ST类。今年以来,虽然大盘指数跌幅13%,但ST股反而平均上涨12%。两市120多家ST类股,其中竟有三成的价格超过10元。蓝筹不蓝,ST股不黑。
  看看ST海龙我们就知道资金运作的丑陋面目,上半年巨亏、被证监局立案调查之后,被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的自律处分,被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连续下调两级信用,重组失败。
  ST海龙曾是化纤行业的龙头企业,全国最大最先进的粘胶纤维生产基地。该公司于1996年上市,是潍坊市第一家上市公司,到2011年二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3172.56%,疯狂担保吸纳资金,如此一家公司从6月24日以后托重组之福,居然略有上升。此等公司不死,股市断无宁日。
  上市无回报,买单无极限,ST股造假重组被狂炒,股指暴挫在情理之中。指望政治经济学上的救市吧,如果可能的话,或者抱着价值投资不看盘,眼不看盘才能心有定力。(.每.日.经.济.新.闻)

 


  易宪容:全球股市灾难性下跌 新金融危机爆发?
  从7月份开始,全球金融市场出现严重的震荡性下行,比如香港股市恒生指数在近3个月的时间下跌约30%。特别是9月22日,全球股市更出现灾难性的下跌。为何全球股市如此熊?难道新一轮的金融危机又爆发?
  其实,最近全球金融市场发生严重的震荡,很大程度上与市场对美国的货币政策有不同理解有关。美国的货币政策既是本国货币政策,也是全球金融市场的货币政策,它决定着国际资金的流向。而这些资金的不同的流向决定全球各种资产价格的涨跌。
  6月底在美国第二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2)退出市场之后,整个市场都在推测美联储会不会推出QE3。由于上两次的量化宽松政策对复苏美国经济所起到作用十分有限,如果再推出QE3,实际的效果可能会较前两次更差,再加上美国国会议员政治上的压力,推出QE3阻力很大。但如果美国政府不推出刺激经济的政策,过高的失业率及过低的住房销售,可能让美国经济再次衰退,美国经济所面临的风险则越来越高。所以,9月21日美联储公布了国债扭转操作政策并警告美国经济面临严重下滑风险后,市场对美国能够推出QE3的希望完全破灭。而市场对这种希望破灭的第一反应就是全球股市立即暴跌,由此带动全球汇市、债市、大宗商品等价格巨大震荡,看上去好似新一轮金融危机爆发。
  不过,从当前美国的金融市场形势及实体经济情况来看,这次股市的暴跌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有本质上的差别。2008年危机爆发主要是以美国影子银行体系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因流动性断裂突然崩塌。如果当时美国政府不救市,无论是金融市场还是实体经济,无论是美国自身还是全球经济都面临快速崩塌风险。
  当前美国的情况与2008年不一样。尽管美国未来的经济增长面临下行的风险,但是不仅美国金融体系运行良好,而且实体经济也正在走向复苏之路。只不过由于两党政治争斗,无法就美国当前经济问题找到同心协力的解决方案,可能会使激励增长的方案走向反面,或胎死腹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全球市场悲观失望,股市暴跌及金融市场震荡难以避免。
  雪上加霜的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也由于政治上的原因,经过近两年的协商讨论,仍无法找到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其实,若希腊等欧猪几国不在欧元体系内,出现如此严重的主权债务危机的概率不高,即使出现了也可以通过货币贬值的方式一次性地解决。当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欧元信用货币的统一性及这种信用货币统一性后面担保货币信用政治权力分散化。而由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引发的欧洲银行流动性不足、资产估值全面下降,由此可能引发欧洲及全球新一轮的金融危机。
  还有,中国PMI连跌3月,不少人担心这是不是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出现逆转?假如中国这架带动全球经济复苏的发动机失去动力,那整个世界经济一定会出现超过2008年的经济衰退。估计这就是市场所担心的问题。
  其实,对于中国经济,应该不用太担心。当前中国经济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挤出房地产泡沫,让国内房地产市场出现软着陆,而目前从中央到地方,挤泡沫的行动已经开始,而且似有显效的迹象。
  最后,在当下这种经济背景下,对冲基金等金融工具可能更易找到上下其手的机会。那些开放度较高的一些市场,如香港,可能容易成为目标。以对冲基金为主导的机构与工具,可能会借助现代技术及金融工具对各个市场上下其手,从而导致当前全球金融市场更震荡。
  总之,当前全球金融风高水急,面临着巨大的风险,投资者一定要小心为上。(.京.华.时.报)

 


  张庭宾:如果政策继续紧缩中国将付出重大代价
  是美联储量化宽松3.0(QE3)推出在先,还是中国经济硬着陆在先?
  对全球金融投资者而言,这是特别关键的一个先后次序,不同的次序将带来截然不同的财富命运,乃至大国的国运。
  --如果中国央行继续紧缩货币,人民币继续升值,则中国经济将在未来1~3个月内硬着陆。其实质是,中国央行通过货币紧缩将商业银行、企业和国民的流动性抽到央行水库中,使中国经济处于严重干涸的状态,客观上为美联储量化宽松3.0制造了巨大的需求。当中国经济硬着陆,中国企业资产价格大幅下跌后,QE3的推出,其释放的大量美元,将为国际热钱涌入中国,以最优惠价格收购中国资产创造最佳条件。
  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石油、铜等大宗商品将大幅下跌,中国人因为货币紧缩,只能像2008年那样,眼睁睁地看着石油、铜等必需商品大跌而无钱购买。而量化宽松3.0推出后,石油和铜价等商品大涨也与中国投资者无关。
  --如果美联储先推量化宽松3.0,如排除地缘政治危机因素,中国经济硬着陆或将延迟一年,而且硬着陆的方式会发生改变,即由衰退性硬着陆转为滞胀性硬着陆。
  衰退性硬着陆的特征--中小企业大面积倒闭,房价大跌30%~40%以上,失业率急剧上升,GDP增幅明显下跌,季度GDP甚至会下降到6%以下,金融机构不良资产迅速攀升。而滞胀性硬着陆的特征--GDP增幅虽略有下滑,但并不明显,但是粮价和基本生活商品价格大涨,通货膨胀更加严重,以人民币标价的房地产可能触底反弹。
  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大宗商品价格将再度上涨,中国投资者将有钱来购买黄金、石油和铜等大宗商品,中国人能否把握投资机会将成为能力和技术问题,而非国家政策所遏制。
  衰退性硬着陆和滞胀性硬着陆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将是美国利益最大化,中国损害最大化;后者是美国损害较大化,中国损害较小化。中国的产业经济在大面积破产后,将以极低价格被国际热钱的PE、VC收购,并进行产业链整合。商业银行因资金流枯竭、房地产大跌而资本充足率锐减,甚至不排除引发系统性危机。若硬着陆出现后,再紧急转为宽松货币政策,不仅会导致更严重的滞胀性硬着陆,而且会使滞胀性硬着陆来得更早。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衰退性硬着陆和滞胀性硬着陆只是一个最差和次差的差别,要摆脱这两种差的结果,只能进行实质性改革攻坚,其中将全能管制投资型政府转变为有限责任服务型政府是核心关键。
  两种未来的争论正集中表现在刚刚结束的达沃斯论坛和亚布力论坛夏季峰会。笔者作为现场参与者,一个非常明显的感受是,大多数外资投行和国际背景的经济学家都力挺中国继续货币紧缩;但中国民间背景的学者都强烈呼吁应停止货币紧缩,适当放松货币政策,最典型代表如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先生,他以大量翔实的调研数据揭示了中国中小民营企业距大面积破产已是咫尺之遥,情况已经比2008年更严峻。
  其实这两者在逻辑上并不矛盾,即继续紧缩,中国经济将会硬着陆,尽管外资背景的人不愿意用硬着陆这个词,而是用降温或恢复稳健。两者最大的区别是立场和利益不同,中国经济硬着陆导致的大起大落有利于外资热钱冲浪,而中国中小制造企业将是硬着陆的最大受害者。
  现实抉择要看中国央行和核心决策者如何取舍。如果仅从央行的一贯思维和行为方式分析,它会继续推进货币紧缩,就像2008年那样,从那年6月份开始,连续的货币紧缩已经造成了经济硬着陆的苗头,包括笔者在内的一些人士已经不断警告中国世界工厂将面临流动性短缺的休克,中央政府其后开始财政政策转向,7月份人民币停止升值,但央行的货币紧缩一直持续到10月份才被扭转。由于中国经济当时已经硬着陆,中央政府不得不下猛药--4万亿元救市,扩大到各级政府总规模高达18万亿元,造成了现在严重的通胀和政府债务大幅攀升的后遗症。
  央行继续紧缩货币的意愿在前不久扩大存款准备金基数一事上充分表现,这等于一次性提高了3次0.5%的存款准备金率。这是一个非常专业和技术性的紧缩政策,尽管它的出台很低调,但很严厉,并且具备不可逆转性。
  而这一政策未必代表核心决策者的意愿--任何执政者都不愿在自己任上发生经济硬着陆,更何况这种硬着陆对中国百害而无一利。同时大量企业倒闭,失业涌现更不利于和谐社会的稳定局面。
  随着继续的货币紧缩使得中国经济硬着陆的危害更加突出,核心决策层会将货币政策转而偏向宽松,这有可能在未来1~3个月的任一时间发生。美国不会希望看到中国货币政策转而适当放松,中国周边地缘政治再度紧张当在意料之中。
  对中国较为有利的是,美联储量化宽松3.0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它已经很难再向后拖很久了。过去3个月中,美国使出浑身解数,为量化宽松3.0推出创造了较有利的条件--从一个自身财政赤字转嫁全球者变为一个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拯救者,实在是让人哭笑不得。
  当然,这其中美元势力对欧元攻击和中国货币政策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美国信用评级机构对欧洲多国债券不断降级,乃至最近对法国多家银行降级,欧元区出现了美元融资的缺乏,于是才有15日欧、美、英、日等五大央行同时向市场注入美元流动性的举措,这使欧洲不得不承认美联储量化宽松3.0的必要性。同时,美国大幅修正降低一季度GDP(由1.8%降低到0.4%)等制造二次衰退的恐慌,打压股市和大宗商品价格,收缩市场流动性;同时,中国央行紧缩货币收缩流动性,再一次使得美元的问题变成了全球的问题,巧妙地将美国向全球转嫁财政赤字变成了各国对美联储释放流动性的需求。
  上周国际金融市场惨烈下跌,意味着国际投资者认为中国经济会硬着陆在先,这个判断似乎略早了一点。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中国货币政策继续紧缩,中国经济将会为QE3付出重大代价,其代价甚至将大到付不起的程度。(.第.一.财.经.日.报)

 

 

  郎咸平:中国请离圈套远一些
  对外资我们要打狙击战、要打保卫战,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维稳。
  国际三大评级机构的惠誉,近日再次唱空中国银行(601988)业,其对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社会融资总量、房地产贷款等提出质疑,并表示未来几年内中国银行业出现运营困难的风险极大,宽松信贷政策的依赖、通货膨胀、房地产行业的贷款风险都成为中国银行业的隐忧。
  这次惠誉对我们中国银行的批评分三个方面。第一,我们政府过去两年投资基础建设过多,使地方政府负债比较严重。这个所谓的地方政府债务违约的风险,更会产生支付危机。第二,他们认为2009年初之后开始,很多企业还不起钱。当时我们因地制宜,借新款还旧债。可是借了新债之后很多银行不把这次的债务当成债务来处理,因此风险被压低了。第三,2008年之后,我们发现大概有5.6万亿元的贷款包括票据融资没有列入正规的银行贷款组合当中,因此目前所谓的坏账率本身只是部分的坏账率,所以某些银行,包括四大行的坏账率我们都担忧可能会到8%。因此这三个理由让他们对我们的银行业给予了负面的评级。
  日本,一个不得不看的失败范本
  这些华尔街公司的作案手法,最可怕的是每次的手法都不相同。2005年日本第三大证券公司日兴证券用虚假的手法虚增利润33%,日本证券监管委员会对其罚款5亿日元,这是有史以来最严厉的处罚。在日兴证券出现重大危机之后,突然一家加拿大的资产管理公司非常善意地帮助日兴证券,成为第一大股东。可是,两年之后这家公司以77亿美元把这些股份卖给了花旗银行,由此之后,花旗持有了日兴证券的61%的股份。当时花旗银行的日本首席执行官彼得森,他也就是今年要接任下调美国评级的标普总裁。由此来看,虽然三大评级公司跟华尔街的关系是若隐若现,但事实上,华尔街的基金、银行跟三大评级机构是一伙的。
  我最担心的就是我们的银行会重蹈日本银行的某些覆辙,因为我们与日本银行有类似性。日本有一家银行叫作日本长期信用银行,它在1998年的处境和我们银行今天的情况很相似。
  第一,日本长银有3个客户有问题。其一是日本租赁,其二是NIE,其三是日本蓝迪科公司。这3家公司在1997年的时候有高达12000亿日元的不良货款,因为数额巨大,他们根本清理不了,为了维持表面的稳定因而一拖再拖。第二,在1998年的时候,他们有个大客户叫EIE,向日本长期信用银行借了很多钱到各地去搞旅游度假点、高尔夫球场等,但后来因投资太大、成本太高,最终导致连年亏损。第三,日本长银为了满足当时8%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客户提前还钱,这就造成了危机。有钱的客户会提前还钱,没钱的客户依然还不起钱。提前还钱的结果就是,好客户还了钱就流失掉了,造成了破产。
  我们的银行业与其十分相似,这一点让我感觉十分恐惧。一、我们的银行也有着巨大的不良货款。二、我们国有四大银行或很多其他银行将很多贷款给了基建,搞形象工程。三、由于搞宏观调控,我们对于银行资本充足率要求非常高,几乎做了和当时的长银干了一样的事情。
  不要再让历史重演
  从2002年开始,国际的投资机构就在唱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说我们是技术性破产,使得其股价狂跌,最后发现他们低价增持了建行、工行,而且还要求我们中国政府当时使用我们老百姓的钱,把他们有问题的资产全部买走之后,用一个漂亮的、干净的壳,用最贱的价格卖给他们,这就是结果。他们买时所用的费用是我们国内认购费用的几分之一。以汇丰银行买入交通银行(601328)为例,当时以1.68港元买入,最后以5.14港元套现。2006年美国高盛、美国运通、德国安联,出资了37.8亿美元购买工商银行(601398)股份,不到一年时间收益6.84倍,世界罕见。去年的6月,今年的3、4月,它都先唱空中国的银行和中国银行股。三大评级机构作为马前卒,他们调低评级之后,华尔街顺势出击。他们看中了我们的政府、银行好面子、要稳定的心态,一方面唱空一方面又低价买入,也就是说我们不出问题便罢,一出了问题,他们会以某种名义吃掉我们。我认为我们政府在这方面应该有未雨绸缪的举动,对外资我们要打狙击战、要打保卫战,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维稳。(.理.财.周.刊)

 


  皮海洲:中国水电为何缩减发行规模
  面对市场低迷,香港市场上的IPO项目纷纷推迟;而A股的IPO项目,却如世界末日来临般地跑步前进,是不是真正的市场化发股,答案不言自明。
  9月26日,中国水电(601669)发布公告,将原计划发行的不超过35亿股规模缩减为30亿股。而且,新股发行价区间确定为4.5元/股-4.8元/股,大大低于保荐方给出的询价参考区间5.39元/股-6.41元/股之间。按此计算,中国水电的最大募资规模为144亿元,较原计划的173.17亿元募资规模缩减了29亿元。
  中国水电缩减发行规模为哪般?在目前低迷的市况下,人们很容易将其理解成为是市场化发行的成果。
  中国水电缩减发行规模,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与目前市道的低迷存在关联。但它更是A股市场新股发行制度存在问题的重要见证。因为如果真是市场化发行的话,那么,中国水电缩减发行规模,就标志着大盘股发行的受挫。如此一来,作为后来者,就应该止步于新股发行,至少不应该在目前的市况下继续推出大规模的新股发行项目。但投资者看到的情况是,一边是中国水电缩减发行规模;另一边却是中交股份推出更大规模的IPO项目,该公司拟融资200亿元,为今年国内最大的IPO项目,而且该项目将于28日上会。也正因如此,中国水电缩减发行规模很难说是市场化发行的成果。
  A股的市场化约束机制是不是真的显灵了,实际上只要投资者稍稍对比一下香港股市就不难找到答案。与A股市场一样,港股近期同样陷入低迷状态。但与A股不同的是,香港股市的大额融资项目纷纷叫停。就在上周末,几乎就在中交股份公布A股上会消息的同时,在香港股市有徐工机械(000425)推迟其规模10亿-12亿美元的香港首发IPO计划。而在此之前,三一重工(600031)、光大银行(601818)、广发银行、新华人寿也都推迟或改变了其香港上市计划。面对市场低迷,香港市场上的IPO项目纷纷推迟;而A股的IPO项目,却如世界末日来临般地跑步前进,是不是真正的市场化发股,答案不言自明。
  在这里有一个现象是应该引起人们关注的。像徐工机械三一重工光大银行等这些推迟H股发行的公司,实际上也都是国内公司。为什么同是国内公司,它们赴港上市时就会考虑市场低迷情况,而在A股发行时就不考虑市场的承受能力和投资者的收益呢?因此,对于时下的A股市场来说,该是好好地反省现行发行制度的时候了。(.新.京.报)

 


  周科竞:每年发500新股意味什么
  券商说中国有10万个项目资源,每年可以发行500只新股,折合每个交易日发行两家,从周一到周五,持续不断地发行,一年下来刚好500家。
  现在发现,不管投资者死活坚持新股发行的,主要就是这些中介机构,赚钱没够,哪怕是国难财、股民的吐血钱。每一只新股发行,都是一个巨大的盈利机会,承销费哪家都不会低于1000万元。券商虽然经纪业务日渐萎缩,但投行这边赚得盆满钵满,这不叫畸形,人家叫高端。
  虽然说中小投资者是证券市场的基石,虽然重要,却并不值钱,少个张三或是李四无足轻重,只要给券商带来巨大利润的投行业务繁荣昌盛,股市跌到1000点又何妨?
  从理论上讲,10万个项目并不过分,如果真要说上市资源,中国的潜在上市公司何止千千万,每一家在工商局注册的公司都有可能上市,初始注册资金100万元,第一年盈利500万元,然后每10股送50股红股,注册资金变为600万元,第二年盈利2000万元,每10股送30股红股,注册资金变为2400万元,同时转制为股份有限公司,接受保荐人的辅导,第三年盈利5000万元,每10股送20股红股,股本变为7200万股,同时保荐人、各路PE、VC参股2800万股,股本变为1亿股,然后申请上市,也就齐活。只要有资本推动,多少个上市公司都能打造出来,10万的说法太过保守。
  但是上市公司质量如何保证?本应该是6个月长成的黄瓜,靠各类化学药剂硬是1个月成熟,口感自然今非昔比。本应是经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出现的上市公司,依靠资本迅速催熟,大家的目标一致,上市后将股票卖给中小投资者,结果如何,恐怕所有人都明白。
  据说蒙牛的高管弄了个现代牧业,充分利用蒙牛的渠道、资源,并成功在香港上市,这样的故事完全可以在A股复制,虽然有同业竞争之嫌,但现在看似乎并无不妥。分拆可以,吸收合并也行,中交股份上市还要收走路桥建设,将来还可以再将这块业务改个名字到创业板上市,一切皆有可能。惟一不变的是,每一次变革,都要中小投资者从兜里掏钱,圈钱是永恒的。
  以后别再提上市公司质量,业绩好没用,因为好的部分可以让高管拿走重新设立公司;公司好没用,因为大股东可以强行回收优质资产;新股业绩好也没用,因为创业股东卖出股票后,它也就离壳资源不远了,不过这个壳资源还不一定值钱,因为每年都要发行500只新股,壳资源越来越多,其价值也必然将大打折扣。(.北.京.商.报)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