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共有179家企业在深交所上市,仅有29家去了上交所。
作为沪深股市的实际载体,或许很少人知道,上海证券交易所(下称“上交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下称“深交所”)之间长期以来都在为了扩充各自的“版图”而竞争。
在外界看来,这两家具有官方背景的交易所本应该各行其事,但在近期,随着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在上市地的选择上开始相对自由,眼看着深交所在IPO融资额度和上市企业数量已经位居全球前列,被业界称为行业“老大”的上交所再一次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在此前提下,上交所的“争食”行为愈演愈烈。
“争食” 对于想上市的企业来说,选择上市地点不仅仅是一门学问,背后的利益复杂程度更像是一场资源争夺战。
近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采访时发现,沪深两交易所在全国主要地区都设有自己的分支机构,这些机构会主动和当地的金融办公室联系询问预期上市企业的进展情况。东北某省金融办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对此感受颇深,“原来都是企业主动去找交易所或者是联系相关机构,现在经常能碰到交易所主动和我们沟通,生怕漏了一家。”
实际上,监管层为了防止沪深两交易所出现互“挖墙脚”的情况曾在去年就上市资源的分配上达成初步共识:新发股份超过8000万股的非金融企业归上交所,低于6000万股归深交所,处于中间部分的由企业自行选择。而对于金融业IPO来说,则按1亿的新发股份为标准,超过即属于上交所,低于则属深交所。
上述金融办官员称,虽然此项规定并未最后形成文件发布,不过监管层是希望沪深两所按照此协议进行操作。
但实际操作起来,情况并未如此简单。2010年底,
山西证券首次IPO选择在上交所上市,被否之后改为深交所,IPO融资股本为3.998亿股,这在业内人士看来,毫无疑问应该在上交所,这一变动背后折射出了沪深两大交易所在资源方面的竞争。
值得关注的是,由于大型企业上市数量的不断减少,两地交易所都将业务重点转向中小企业。但在这点上,上交所的弱势凸显。
2000年,由于准备推出创业板,深交所从此暂停了新股发行,这一停就是整整4年,也让深交所几乎被“边缘化”。但自从2004年中小企业板推出和2009年6月创业板成行,深交所成为中小企业的“天堂”。
为此,上交所曾努力向中型企业服务转型,但其覆盖规模和服务深度方面显然已不及深交所。
更为重要的是在发行市盈率上,“如果你是企业老总,深交所50倍的市盈率,而上交所只有20倍,你会选择哪个?”北京深蓝创投投资总监张滨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现在的企业都很现实,谁给的估值高自然会选择谁。
或许是感到了竞争的压力,年初至今,关于国际板即将推出的消息不断从上交所发出。但截至目前,并未有最新的消息证明国际板能够在今年推出。渣打银行中国区总裁林清德向《中国经济周刊》坦言,对于国际板,他们只是在积极准备,并无其他消息可以提供。
张滨认为,国际板对于上交所就像当年深交所推出创业板一样,意义不仅重大,而且会立刻反映到其业绩上,“从这一点上看,上交所宣传国际板就是想借媒体之口向监管层施压尽快推出而已。”
今年新股融资额不到深交所一半 根据汤森路透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受市场连续下跌和无大型公司上市等因素影响,今年上半年上交所通过新股发行上市所筹集的资金与去年同期相比缩水了20%以上。数据显示,上半年在上交所上市的大多是一些中小公司,筹集资金规模有限。该机构预计,这一趋势还将持续几个月时间。另据万得资讯的数据显示,年初至今,在上交所上市的公司数量仅为29家,融资额为511.47亿元。
和上交所的遭遇相比,深交所的工作可谓顺风顺水。来自深交所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深交所中小板和创业板共有179家公司IPO上市,占全球IPO数量的两成;融资总额达1123.17亿元,居全球IPO融资额第四。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研究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上交所的辉煌时期始终和监管层的支持和政策转变有关,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赶上了国企改制上市的热潮,但随着改制结束,上交所的扩容已经开始放缓。更重要的是,由于国内对上市企业的标准比较严格,导致现在的多数企业在上市地的选择上多倾向于境外地区。
在张滨看来,沪深交易所在一出生就存在竞争,只不过目前的环境不利于上交所未来的发展,沪弱深强的格局已经呈现。
分别成立于1990年11月26日和1990年12月1日的沪深交易所,可谓“孪生兄弟”。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中国股市建立之初,上海市场的地位似乎总是高于深圳市场。
直到1995年底1996年初,一种前所未有的竞争味道首先在深圳扩散开来。深交所一改以往颓势,开始主动出击在全国主要中心城市设立了客户服务部,交易所的老总们亲自带队走访各地政府和拟上市企业,积极储备上市公司资源。而在地方政策层面,对于前来深圳开会的各地证券公司代表,深圳市政府经常派出高层领导负责接见,显得非常有诚意。
被超越的感觉总是不好的,尤其是被“小老弟”超越。深圳市场活跃的表现终于引起上海有关方面的重视。随后,上海市政府、上交所一改官派作风,向深圳学习,放下身段进行了大量的走访游说工作。
据公开资料显示,1996年深交所以174.92%的傲人涨幅跻身于全球股市排行榜的冠军宝座。这是深交所的巅峰时期,一直持续到1998年1月。
1997年之后,中国证监会定下了“上海上一家,深圳再上一家”的不成文规则,不再允许企业自主选择,在此背景下,上交所缓过气来超过了深交所。
对于这段“沪深市场争雄”历史,业内人士普遍感到惋惜,“初衷是好的,但都没有按规矩出牌”。
沪深市场争雄结束之后,中国证券市场的监管体制随之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两大交易所原本的一些权限被上收至证监会,中国证券市场自此进入了垂直一体化管理的时代。
“股市”不只是证监会的 有评论认为,沪深交易所虽然建立已经有20多年,但始终未能专注商业精神和增强商业竞争力。
目前,世界各国的证券交易所有3种模式:交易所主导、分红合作以及政府控制。
交易所主导型最典型的代表是英国伦敦的证券交易所体制,美国和中国香港交易所采用的是较为典型的分工合作型体制,而沪深证券交易所则是政府控制型的典型代表。
有评论认为,由于沪深交易所完全是作为中国证监会的附属机构,由此造成了上市过程中很多本不稀缺的资源成为了稀缺资源,间接使各种寻租行为得到了生存的空间。
事实上,业界早有提议将中国证监会和交易所分工合作。2001年,国务院曾下发文件,要求管理部门和各自开办的交易所一律脱钩,但随后并未得到有效施行。
中国证券业规划委员会委员波涛认为,证券交易所应成为股市融资活动的基础平台,而不应成为一个退化的“一线监管单位”和一个股票挂牌的“技术支持系统”。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作者:刘永刚 (来源:新华网)
本文相关推荐
- 股民十问中国股市腐败
- 中国股市评价
- 股市涨不上去的原因
- 股民十问证监会
- 证监会 未过会原因
- 上交所最新公告
- 一普通股民对证监...
- 股市点评
- 沪深股市价格一览
(责任编辑:王瑾)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