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思危:A股未来10年依然走强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成思危:A股未来10年依然走强

加入日期:2011-9-16 19:49:04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朱 民:购买欧债不等于打白条
  9月15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副总裁朱民向媒体表示,不能将购买欧债简单理解为打白条的行为,欧洲面临的是包括财政政策在内的结构性问题,需要各方面的力量联手解决,而购买欧债只能解决流动性问题,无法解决结构性问题。
  目前,欧洲正在朝着解决财政政策问题的方向努力。相比之下,美国短期内也急需解决财政问题,奥巴马已经提出一项总值4470亿美元的就业法案,如果能最终通过,会对美国当前的危机有所缓解。朱民说。
  之所以强调短期,是因为购买美债、QE3恐怕都无法解决美国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14日也曾表示,美国当前的国内矛盾正在被以拉美为主的新移民所改变,代表有国际竞争力大企业利益的共和党人不愿意为没有能力的人买单,而代表新移民等没有国际竞争力人群的民主党人则要求通过贸易保护、加税来寻求保障。
  对于下半年的货币政策,朱民称应该保持谨慎态度,随时根据市场动向作出反应。通胀问题依然严峻,如果放松货币政策,肯定会进一步加剧这一问题;如果继续采取紧缩政策,经济增速则会进一步回落,对就业等问题构成较大压力。
  事实上,监管层早已关注到经济增速回落的问题,并开始采取动作。9月初,央行同时启动了7天期和28天期正回购操作,使得当周净投放资金1000亿元,累计此前八周时间,央行共释放流动性3440亿元。
  朱民是在2011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接受访谈时做上述表示的。2011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于9月14日至16日在中国大连举行,本届论坛主题是关注增长质量,掌控经济格局,这是达沃斯论坛在中国举办的第五届论坛。(中.国.金.融.网)
  


  郎咸平:香港的房地产为什么会在1997年崩盘
  2010年开始了一场全民大猜谜,很多开发商、专家学者、购房者都参与进来了,估计大家都知道猜的到底是什么了吧,对,就是2011年的房价走势。引爆这场大猜谜的是中国人民大学的经济研究所发布的一个报告,报告的主要观点是说2011年上半年房价将下跌两成。给出的理由是当时的宏观调控,尤其是房地产调控非常严格,开发商的钱开始收紧了。
  到现在,2011年已经过去一大半了,谜底其实还没有揭晓,但我今天不想去探究到底谁猜对了,或者谁猜错了,我想探究的是开发商的信贷是不是真的收紧了?我在《我们的生活为什么这么无奈》这本书中,特意查了一下当时的真实数据,太可怕了。因为仅仅是2010年的前三个季度,开发商的贷款竟然就有6000亿。各位晓得2009年一整年银行放出的贷款是多少吗?告诉你,是5980个亿,而且很多专家都说2009年中国银行业的特征已经是天量信贷了。可是,现在的状况是2010年的前三个季度发放的贷款竟然比2009年一整年还多,同时还超过了2007年与2008年的总和,这难道不可怕吗?透过这组数字,我想告诉你的是,开发商现在根本就不差钱!也就是说,我们将会继续看到开发商囤地、捂盘惜售。
  所以说,我们现在所说的房价应该下跌或即将下跌,可能更多的是从道义上来讲的,是一种道德感。但是,正是这种道义上的评判,却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老百姓更大的痛苦。我为什么这么说?道理很简单,正是因为一些所谓的专家到处说这个房价会下跌,老百姓才会抱有希望。但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房价是一涨再涨。这对老百姓来说,其实已经变成了一种折磨,就像是用钝刀子割肉,一点点让你死掉,这还不如干脆点,让大家死个痛快。
  更有意思的是,现在这个房价是涨是跌,已经构成了一个新的分水岭。它把持不同意见的知识分子分成了唱涨派和唱跌派。其实我觉得这两拨人都有点奇怪,如果说是为了打压房价,那我们政府出台的政策,包括之前推出的新国五条、国十条,都不会成功的。为什么?因为这都是表面现象。猜房价,更是一件非常荒谬的事情,明明都是瞎猜的,给出的理由根本经不起推敲的。
  当然,不管这些专家学者吵的多热闹,我得先做个表态,很多人在网络上留言说,郎教授说了什么什么样的观点。我在这里要清楚地告诉各位,我不是股评家,也不是理财专家,我从来不会去预测股市、楼市会怎么样,这方面的话题,我是从来不谈的。为什么?因为我水平不够,而且这也不是我的风格。我只想谈谈,目前这种状况,究竟是怎么造成的?
  还拿北京为例吧,在2010年10月份的时候,我们的感觉就是房价确实在降,因为当时的开发商突然变得很高调,都嚷嚷着要降价,同时还出现了各种折扣、让利的活动,最明显的一条消息就是通州房价直落7000块。而且,北京市政府还出台了一个政策,说对于单价在3万块以上的新楼盘不发预售证。这样下来,那些单价在3万块以下的楼盘,就很容易拿到预售证了。后来的情况是,这些售价在3万块以下的楼盘,基本上是一开盘就能卖光。各位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其实它的背后就是一种人为的操纵,而这种房价的下跌其实就是北京式的下跌。
  这种北京式的下跌其实是属于心理按摩,只是暂时缓解一下大家的情绪,根本没有触及到问题的本质。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各位想一想,为什么市区中心的房价都这么高了,还是一个劲地往上涨?而且,即使它一个劲地疯涨,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要买市区中心的房子?你是不是觉得奇怪?其实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道理很简单,就是因为所有好的资源都集中到市中心了,比如说学校,医院。而我们老百姓,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为了让家人生病时能接受更好的治疗,就只能想尽办法住得离市中心近点,更近点,所以才会出现市中心房价都这么高了,还是供不应求的状况。想想看,如果把好的资源迁到河北的涿州去,或者迁到燕郊去,那北京的二环、三环、四环还会这么堵车吗?房价还会这样吗?所以说,现在问题的本质是资源分配制度的问题,如果说不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分配制度,而只是想透过某种手段抑制这种强烈刚需的话,中心城市的房价根本就降不下来。
  还有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就是房价究竟是高是低,我们应该用一个什么样的指标来衡量?还以北京为例吧,如果说3万块钱算高,2万块钱算高,那1.9万块钱是不是就不算高了?所以说,其实我们现在进入了一个误区,我们把房价的涨和跌,当作判断房地产是否陷入危机的最重要的一个指标了。我要告诉各位的是,不是说房价涨了,它就一定有危机,房价跌了,就没有危机,问题不是这么简单的。最可靠的指标是什么?是老百姓的负担能力。
  我举个例子,各位晓得香港的房地产为什么会在1997年崩盘吗?如果你跟媒体一样,说是因为索罗斯狙击香港,那我告诉你,你完全搞错了,因为那只是表面现象。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香港的供楼负担水平在1997年金融海啸之前已经很高了,在1994年、1995年的时候是90%,1995年跌到70%,然后1996年又上来了,在金融海啸之前最高达到110%,都成了负资产了,这太可怕了,因为这是崩盘的前兆。想想看,香港的老百姓把收入的90%、70%、110%,都拿去还房贷了,甚至都透支了,还怎么消费?老百姓没有钱消费的结果,就是香港经济的猛然下滑,这种状况持续下来,香港楼市怎么可能不崩盘?索罗斯的狙击不过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已。而且,透过中国香港的国民生产总值也可以看出来,199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经济并不是最差的,之后香港经济还经历了两次衰退,等到2003年非典爆发的时候,香港的旅游业和酒店业几乎停业。这整个过程中,楼价一直下跌,经济萎靡,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月供太高了,透支了香港人的钱包,一直到这个比例下降到30%以下,香港经济才开始好转。
  所以说,30%是一个很神奇的数字。为什么这样讲?我给各位分析一下。如果说老百姓用30%的收入拿来还房贷的话,就能用剩下的70%的钱去消费,透过消费可以拉动经济,经济就可以稳定地增长。那我问你,如果房贷的负担是70%呢?那是不是就只剩下30%可以消费了?你知道老百姓消费能力大幅下降的后果有多可怕吗?整个经济就会萎缩。想想看,如果老百姓不消费的话,那么多企业生产的产品卖给谁?产品卖不出去,库存就增加了,怎么办呢?只有裁员。然后呢?倒闭。这是不是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这太可怕了。这是什么?一个萧条开始了。所以,作为一个国家来讲,一定要保证让老百姓的收入中,最多30%是用来还房贷的,70%可以用于其他支出,这样经济才不会走下坡路,才不会出现萧条。
  那么,我们来估算一下我们中国当前的情况。在我们中国的一线城市,房贷利率如果按照5.22%来算的话,一线城市老百姓是60%到89%的负债,远远超过美国规定的30%。二线城市的老百姓也好不到哪去,也高达40%到60%。这表明现在的一线城市是非常危险的。如果说贷款利率再上调,比如说由目前的5.22%升到6.07%的话,那一线城市每个月的还贷比率就是63%到95%,二线城市是45%到65%。我们再看下全国的平均水平,如果按照5.22%的利率来算的话,全国平均是47%,而按照6.07%的话,全国平均就是50%。当然,目前我们这个比例还没有像美国次贷危机前,中国香港1997年崩盘前那么高,但是50%这个比率已经很高了,说明我们的楼市现在已经不是一个健康的楼市了。更何况,一线城市还贷比率最高已经接近95%了,很可怕的。
  在房价高企的背后其实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高房价让我们整个国家的经济失去了创造力。我可不是危言耸听,你想啊,所有的人拼命工作,拼命挣钱,之后把钱都投到哪里了?我告诉你,既没有投到实业上,也没有拿去消费,基本都买房子了,这是很病态的做法,也是最可怕的。想想看,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自己的收入基本都拿去还月供了,那实质消费就减少了。对于那些手里有不少闲钱的人来说,本来想投资做点什么,可是,考察一圈下来发现,制造业也好,服务业也好,基本没有什么钱可赚的,那干嘛还要辛辛苦苦地做呢?我还是拿去炒房吧。这真的很可怕,因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整个创造力的下降其实才是最大的危机。你看10年前,马云花50万创立了阿里巴巴,小马哥的这个腾讯也是差不多50万,陈天桥也是50万,他们都用了差不多50万创立了自己的企业。再看看现在的年轻人,如果手里有50万的话,他们肯定不会投到创业上去,那干嘛呢?肯定是拿这50万去付首付了。(中.国.证.券.网)
  


  谢国忠:中国股市启动国际板可造福中国和全世界
  著名经济学家谢国忠日前撰文表示,中国必须将其过剩的资本有效地国际化,这样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才能够正常运转。否则,全球经济将会不断承受泡沫与金融危机的影响。这也可能会导致保护主义抬头,破坏全球经济。
  南欧国家政府和英语国家的家庭不负责任地借贷,以及德国、石油出口国和东亚各制造业出口大国的高额储蓄,为当前的危机埋下了种子。中国在盈余国家中的份额不断上升。如果中国继续将其盈余用于购买其他国家政府债券,那么,由此引发的扭曲会害人害己。中国可能会成为 国际口水战的焦点。
  中国过剩劳动力的全球化推动其经济快速发展,以名义美元价值计量,上升幅度超过20倍。短短20年间,中国一跃成为全球最大贸易国。如果中国能将过剩的资本全球化,将在下一个20年中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和最大金融中心。此举会造福中国和世界。
  第一步应该是启动中国股市的国际板。这只是一小笔首付,但却能鼓励跨国企业拓展产能,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影响。在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背景下,此举将成为中国对全球经济的贡献。
  与此同时,中国央行的稳健货币政策,正遭遇国际和国内的双重压力。尤其为抵御二次衰退威胁,多个新兴经济体近来顶着高通胀压力,断然决定降息。G20国家中,已有土耳其和巴西宣布降息,市场预计澳大利亚、欧洲、日本、英国央行和美联储都将在最近作出维持或重新拾起宽松货币政策的决定。
  美国QE3可能随时推出,欧债危机尚未解除,国内成本上涨因素没有停止,CPI仍有反弹的可能。而在中国,每当企业部门出现盈利收缩时,放松货币维持企业生存似乎是唯一路径,但当前的负利率导致的年度约1.5万亿元的通胀税,意味着企业部门的损失实际上通过货币政策完成了转嫁。
  央行讳言谈及货币紧缩,实在有些欲盖弥彰。若着眼当下,货币供应和货币政策,应向常态回归,而回归的主要标志是通胀现象的基本消失。在目前通胀连续创多年来新高的情况下,中国货币政策应该维持稳中偏紧的状态。
  当前出于美国经济下滑和继续保持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内在要求,出现第三轮量化宽松(QEIII)的概率明显提高。而债务和货币滥发这一核心问题通常被救市所遮蔽。在这一背景下,能够坚持紧缩货币的国家(比如中国),将成为债务泛滥所引致的海啸中的一片平静的避风港。
  为此,中国的第一要务是控制各级政府的负债增长,不管此类负债是否假借刺激经济、拯救中小企业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名。此外,适当减持美元债券,人民币继续升值和热钱继续流入将是必然。要容忍人民币的渐进式升值。
  中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由来已久,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不单纯由货币因素决定。央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目前虽说不会转向,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增加灵活性,也存在温和放松信贷以扶助中小企业融资的可能性。而稳中偏紧的货币政策,将更倚重公开市场操作的灵活调节,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适度和优化资金分布、调节到期结构。
  观天下格局,察时变而行,既不踩刹车,也不踩油门。
  


  斯宾塞:中国援手欧债危机的风险相当大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近日在北京访问,在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他指出,当前,中国帮助欧洲债务危机的风险相当大,而且即便救助也将较为有限,不能解决欧洲债务危机的根本问题。
  欧元区现在面临的问题是结构性的难题,需要欧洲人痛下决心改革。国际社会对其援助只是治标不治本,欧元区未来不确定性很大。斯宾塞对记者指出。
  希腊、意大利等国家所爆发的主权债务危机,是这些国家不遵守财政纪律种下的恶果。包括法国、德国等众多官员认为,债务危机国家必须通过采取财政紧缩与财政约束,重建财政纪律,才能赢得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机会,而短期的救助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斯宾塞认同这一观点,他对记者指出,出现问题的欧元区国家应该尽快进行财政收支改革,并且应该适当考虑暂时退出欧元区,等待经济和财政修复之后再尝试回归。
  可是无论如何改革,效果将会相当有限,因为深陷债务的泥潭里面,经济在中长期已经失去了活力。斯宾塞说。
  在这一背景下,斯宾塞认为,欧元区问题的不确定性非常大,需要欧洲各国政府央行协同解决,是非常危险的经济危机。和美国相比,美国现在面临的问题只是党派相争的政治问题,性质不一样。
  在不确定性这么大的背景下,中国如果出手帮助欧债危机,风险非常大。斯宾塞认为,即便中国对欧洲危机出手救助,对整个危机而言也将较为有限,而且这不利于债务国家的财政改革和财政纪律的重建,欧债危机的核心是欧盟内部需要解决根本问题,最终形成欧元区财政的统一。(中.国.新.闻.网)
  


  余永定:中国不应援购个别欧元区国家债券
  目前欧元区正处于政策的混乱和分歧之中,德国、法国主导意欲通过危机重塑欧元区的财政纪律,这个时期,中国不应该援助个别危机国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央行政策委员会前委员余永定昨天接受采访时表示。余永定教授当下即在欧洲进行学术访问。
  余永定指出,目前欧元区内部的博弈还没有形成解决欧债危机的清晰路线图,在这种时候,中国必须等待。如果对个别国家进行援助,可能还会阻碍欧元区最终解决机制的达成。
  余永定对记者指出,当前这一场金融危机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相比,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对于中国等新兴市场而言,1998年危机是新兴市场的债务危机,当下则是新兴市场的债权危机,这一点对于中国而言尤其明晰。
  美债、欧债都存在很大风险,从中长期来说,中国已经在美债问题上越陷越深,没有必要再进入另一个欧债的陷阱。余永定指出,在债权危机面前,中国不是陷入困境国家的最终贷款人。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张斌也对记者指出,由于经济结构扭曲、经济增长乏力,目前希腊、意大利等危机国家面临的清偿能力问题大于流动性问题,在根本性的解决措施出台以前,对于这些国家的流动性救援将面临巨大的失败风险。
  只有通过欧元区内部的协商和救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欧债危机。欧元区内部的协商和救助,不仅在于提供流动性,更重要的是附加一系列能够在将来扭转债务国家经济结构和重拾经济增长的体制建设。而中国、其他金砖国家的外部资金,对于欧元区个别国家的流动性救助,做不到后面一点。张斌指出。
  张斌认为,包括中国在内的欧元区外部国家,应该发挥作用的地方是借助于多边机制(比如欧洲金融稳定基金)为欧元区整体,而不是某个国家提供流动性。借助多边机制救援的好处在于它不会破坏欧元区内部关于体制建设的谈判,同时也保障了救援者的利益。(中.国.新.闻.网)
  


  刘二飞:不赞成中国买欧债
  9月14日上午消息欧债风险迅速蔓延引发全球经济震荡。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今日上午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表示中国会对欧洲伸出援手,美银美林中国区执行总裁刘二飞向媒体表示,不赞同去购买欧债,建议投资更安全的资产。
  温家宝总理今日上午发表主旨演讲时提到,中方多次表示愿意伸出援手继续加大对欧盟的帮助,中方亦相信欧洲国家可以克服困难。温家宝重申,中国仍然可以扩大对欧盟投资。
  据外媒13日报道,身处债务深渊的意大利正在游说中国政府购买其债券。业内专家表示,中国可考虑投资欧洲债券但需谨慎,并可适当考虑欧洲实业。
  刘二飞在与媒体对话时则表示,不赞同中国买欧债,其认为这相当于买了白条儿,他说有更安全的资产不买为什么要买越来越贬值且不可兑现的白条。
  12日,希腊一年期国债收益率飙升至117%,两年期国债收益率也接近70%。对冲希腊五年期国债风险的信用违约互换(CDS)价格飙升937个基点达4437点的历史新高,成为全球最贵的信用违约互换产品。
  


  连 平:货币政策不会轻易放松
  2011年8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6.4%,增幅比上月末下降0.2个百分点;当月新增人民币贷款5485亿元,较上月多增559亿元,较去年同期多增93亿元。8月新增贷款有所回升主要是季节性变动,历史上看,2003-2010年期间,除2007和2008年外,每年的7、8、9三个月的新增贷款都是依次递增。这主要是因为商业银行在上半年末加大贷款投放(主要是增加短期贷款)以提升经营业绩,下半年初则新增贷款回落,而随着这一因素的消失,8月贷款投放也逐渐回归正常。此外,新增贷款回升或许表明信贷向某些领域定向放松,但不意味着政策明显放松,当前信贷运行仍属平稳、可控。
  从结构上看,新增贷款回升主要源于对公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多增较多。当月对公中长期贷款增加1011亿元,与上月基本持平;对公短期贷款增加1588亿元,较上月多增275亿元;票据融资增加917亿元,较上月多增264亿元。这可能与监管部门鼓励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有关,因为中小企业的短期贷款需求相对较大。还需注意的是,在票据贴现利率不断攀高的情况下,票据融资增幅连续扩大,加上短期贷款增加较多,表明企业短期流动性资金需求非常迫切。再结合新增对公中长期贷款保持较低水平,反映出企业盈利预期下降、投资意愿不强。
  当月新增居民户贷款1888亿元,较上月略有回升,但这主要是短期贷款多增,当月居民户中长期贷款较上月回落211亿元,反映了住房市场的持续低迷。
  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依然较强的情况下,当月新增外币贷款在经过上月的短暂下降后又恢复增长,当月增加59亿美元;可能是银行加大外币存款拓展力度,当月外币存款增加83亿美元。受此影响,截至8月末,外币贷存比198%,较上月末下降4.4个百分点。
  受季节性因素消失的影响,当月存款和货币供应恢复正常增长。但由于去年同期基数较高,8月末,M2同比增速进一步回落到13.5%,创200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M1同比增速也回落到11.2%。但受企业短期贷款增加较多、相应活期存款也可能显著增加的影响,M1回落幅度有所收窄。M2增速连续数月低于16%的调控目标、M1增速持续下降和货币市场利率维持高位表明,当前流动性偏紧。
  年内信贷运行展望。受准备金率连续提高、差别准备金率动态调整以及存款增速放缓的影响,加之近日准备金缴存基数扩大,年内银行信贷投放能力难以明显提高。但考虑到经济增速放缓和外围经济有较大不确定性,在总体信贷紧缩继续的情况下,信贷投放有可能向三农、中小企业、保障房等领域定向放松。
  年内货币政策分析与展望。尽管8月CPI涨幅有所回落,但未来快速、大幅回落的可能性不大,实际物价水平还略有升高,通胀压力依然不小,货币政策不会轻易放松。但从近期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均有所回落来看,中国经济增速已放缓,特别是考虑到发达经济体复苏前景暗淡、我国出口动力减弱,预计货币政策也不会进一步收紧。综上考虑,预计货币政策总体基调继续保持稳健,但更注重审慎平衡和前瞻把握,进一步增强灵活性、针对性和前瞻性。
  在具体工具的使用上,近日准备金缴存基数扩大相当于准备金率提高1-1.5%,年内准备金率几无可能再次上调,而考虑到央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减缓这一冲击,准备金率下调的可能性也不大,而且下调也容易给市场以政策明显放松的信号。这在当前的情况下并不合适;如前所述,加息的必要性已明显降低,同时还受到中外利差扩大引致资本流入、加重房地产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以及进一步抬高中小企业融资成本的制约,加之预计物价涨幅将缓慢回落,负利率状况也将随之改观,维持年内不会加息的判断;在准备金率和利率保持稳定的情况下,下一阶段货币政策操作将更倚重公开市场操作的灵活调节,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适度和优化资金分布、调节到期结构。(新.华.网)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