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足的灾难 水皮:利空已到头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十足的灾难 水皮:利空已到头

加入日期:2011-9-13 18:44:59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水 皮:银行股利空已经到头
  龚方雄在金融危机之前名不见经传,但是金融危机之后,这位摩根大通的首席经济学家却一鸣惊人,从此确定了在中国股市的江湖地位,而其本人也学而优则仕,成为大通在中国的资产管理的负责人。
  龚方雄的一鸣就在准确地预测了中国政府的救市计划,尽管他在当初给客户的信中分析的救市计划只有三四千亿的规模,远远低于后来温家宝宣布的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但是能有这种预测已属相当的不容易,一方面在于时间,另一方面在于胆略,因为中国并没有发生美国式的金融危机,此前实施的甚至是从紧的货币政策,从收紧到刺激是一个超出一般人常识的判断,这需要积累,这种积累既源于对中国经济规律的认识,也源于政经人脉的资源。
  无独有偶,摩根大通的董事总经理、大中国区业务负责人李晶最近的言论也相当的惊艳。路透社的报道说,投行摩根大通预测,随着中国通胀开始降温,中国或通过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手段来支持经济表现。李晶作此判断的依据在于8月份是今年以来,中国既无加息也没有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月份,显示中国的货币政策立场由收紧调至中性,而随着8月份CPI的涨幅回落,未来数月外部经济的不利因素如拖累中国经济表现,中国就可能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以向市场注入流动性。
  李晶的预测让人惊喜不是没有原因的。8月份的CPI的确已经回落,国家统计局的数字表明6.2%和大家的分析是一致的,通胀压力减轻是不争的事实,但是GDP回落的趋势没有逆转也是事实,美国QE3蠢蠢欲动和巴西抢先降息更是事实,在这么多的事实面前,货币政策即便不放松也不会更加严厉。如果是这样,央行为什么要扩大准备金的覆盖范围呢?把保证金一并纳入存款准备金的上缴范围相当于提了2-3次的准备金率,这不是变相紧缩又是什么呢?
  很多人已经对温总理发表在《求是》杂志的文章进行了解读,也注意到了温总理对货币政策滞后和累加效应的重视,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文章对于提高政策针对性的描述,合理运用多种政策工具的组合和平衡,强化表外业务监管,保证金显然就是银行的表外业务,存款准备金的基数扩大了,上缴的比例是不是就可以适当下调呢?否则又如何达到平衡呢?再者,针对中小企业的定向宽松政策已经提出一个多月了,信贷规模上如何落实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中小金融机构的准备金不下调就无钱可贷,定向宽松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因此,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不但和扩大存款准备金基数不矛盾,不冲突,相反是一种对冲和平衡,体现的恰好是政策的针对性。换句话讲,不扩大基数还没有下调比例的可能,恰恰是扩大了基数给政策腾出了空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中国股市的低迷和银行股的萎靡有极大的关系,从紧的货币政策本身已经对银行构成压力,而过度监管又构成雪上加霜,为了满足新巴塞尔协议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三大行去年再融资超过二千亿,今年股份制商业银行又步后尘,股市贫血还要抽血,银行股市值一低再低,估值已经低于1664点,管理层就不想想这不是变相的国有资产流失又是什么?A股比H股倒挂那么多,定价权不是白白送人又是什么?行业增长超过30%的板块市盈率不到10倍是正常还是不正常?令人欣慰的是,温家宝总理对此心知肚明,在文章相关货币政策的最后一段,以此外的方式专门提到了这个问题,处理好银行资本充足率,银行体系风险防范与资本市场稳定的关系,合理引导市场预期,稳定市场信心,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此外告诉我们,银行股的利空从此可以画个句号了,当然此外还不足以成为点燃银行股这堆干柴的烈火,那么谁会成为火把呢,下调存款准备金吗?
  应该是。
  让我们等待冬天里的那把火吧!(华.夏.时.报)
  


  龚方雄: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高达50%
  昨日,摩根大通中国区董事总经理、研究部主管及首席中国经济师龚方雄在名为世界金融形势与中国投资机会的主题报告会上指出,全球经济二次探底可能性高达50%。在未来一到两年内,国际经济形势都将处在一个非常敏感的时期,而欧洲将是全球经济最大的危机。报告会上,龚方雄还就美债、欧债危机、QE3、CPI、人民币升值等问题进行了深度分析。
  美债是政治问题欧债是制度问题
  龚方雄指出,美国目前面临的是一场政治危机而非经济危机。美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全球独一无二不可取代的储备货币。只要有纸张有油墨,美国就有无限大的印钞能力,不必担心美债违约问题。就算没有油墨,美国还有信用卡。龚方雄乐观地表示,美元长期可能面临贬值的风险,持有美国国债的可能会遇到汇兑损失而非违约损失。而这也给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乘虚而入提供了机会,从金融战略上看,李克强副总理日前访问香港就是在为加快人民币可兑换进行努力,力争提高人民币在国际市场的可投资性。
  对于欧债危机,龚方雄却不甚乐观。他认为,欧洲存在的问题是体制性的,欧元体系陷入了只能共荣不能共辱的尴尬局面。欧洲是全球经济的最大危机,引发二次探底或者金融海啸的可能性非常大。
  QE3简单重复QE2将毫无意义
  在龚方雄看来,美国未来推出QE3计划的可能性非常大,但是如果此次QE3相较之前的QE2无本质提升,只是简单的重复,美国经济不见得会有起色,反而会推高通胀,,对解决就业问题也没有实质上的拉动。这样的QE3有可能会让股市好几年,结果只是全球的商品资源又发生一轮泡沫。
  未来十年人民币升值至少一倍
  昨日会上,龚方雄大胆预测在未来十年内,人民币至少会升值一倍,从现在的6.4变为十年内的3.2是非常有可能的一件事。只要中国坚持改革开放,继续维持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通过制度、体制、科技上的创新,在未来拥有全球知名的品牌,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人民币升值的空间是巨大的。
  此外,龚方雄还预测,中国CPI指数十月后会很快下降,预计年底将降至4.5%。(投.资.快.报)
  


  李迅雷:通胀高位运行提高加息预期
  9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8月经济数据显示,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6.2%。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3.4%,非食品价格上涨3.0%。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7.1%。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表示,CPI数据特别是食品价格涨幅高于预期,预计未来将延续下行趋势,但仍将在高位运行,并不排除加息可能。
  李迅雷表示,之前市场普遍预计8月食品价格上涨13%,但实际数据达13.4%,高于预期,因此相对于之前普遍预期CPI将回落至6%,通胀形势仍超出了预期。他认为,未来几个月CPI将呈下行趋势,但仍将维持在高位,这主要是因为食品价格上涨的趋势犹在。
  李迅雷认为,尽管CPI走势有所回落,但货币政策可能仍将继续收紧,并不排除加息的可能。而由于商业银行的信用证保证金存款、保函保证金存款以及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存款等三类保证金存款纳入存款准备金的缴存范围,预计约冻结银行资金9000亿元,相当于三次上调银行业存款准备金率,因此,他判断继续提准的可能性并不大。
  对于8月宏观经济数据对股市的影响,李迅雷还表示,决定未来股市的表现还是利率水平,如果利率继续走高,那么资金将会流出以追逐更高的固定收益。
  


  皮海洲:CPI难言拐点 A股仍需探底
  昨天,国家统计局公布了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变动情况。8月份CPI同比上涨6.2%,较7月份6.5%回落了0.3%。CPI的回落,是股市投资者所愿意看到的。因为此前就有舆论称:股市看CPI的脸色。因此,面对CPI回调,投资者不禁要问:A股将走向何处?
  投资者最希望得到的答案当然是A股上行。正所谓CPI见顶,股市见底。如今,8月份的CPI回调了,股市是不是该见底回升了呢?从当天股市的走势来看,市场显然是希望如此的。面对CPI回调,A股早盘高开甚至一度冲高。因此,就市场而论,还是希望8月份CPI的回调能够成为今年CPI拐点的,但仅凭8月份CPI略有回调是很难断言CPI拐点出现的。毕竟6.2%的CPI数据是今年第三高的数据,而且CPI环比仍继续上升,这也表明CPI仍然在高位运行。
  同时,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主要数据来看,纳入CPI计算的八大类商品价格中,环比下降的只有衣着类,微降了0.1%,其他七大类均表现为环比上升。其中,食品类价格、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都环比上涨了0.6%。在各大类商品价格还在保持上涨势头的情况下,断言CPI拐点出现,显然缺少依据。
  当然,让CPI拐点难以成立的还有,老百姓身边的商品价格还在继续大幅上涨。如猪肉价格在经过7月份的假摔之后,8月份又调头上行。而且这种升势有望一直持续到明年春节过后。与此同时,鸡蛋价格也在大步向前,水果、食用油,甚至蔬菜的价格也都在顽强地上涨着。可以说,在老百姓的身边,很难找到价格下跌的商品。
  更加重要的是,进入9月,尤其是随着中秋节、十一的到来,我国又迎来商品涨价的黄金季节。不仅原有涨价的商品会继续涨价,原来没有涨价,以及涨价幅度不大的商品也会涨价,比如白酒,比如衣着类。在这样一个涨价的季节里,要把物价控制住不涨,甚至还要让物价回落,是相当困难的。
  并且,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就是,欧美的救市行动。面对经济复苏的低迷状况,欧美国家都不排除推出救市之举。如美国一直都有推出QE3(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的计划。9日,美国、德国、加拿大、法国、日本、意大利及英国(G7)的财长和央行行长将在法国马赛召开会议,商讨该如何采取行动来振兴放缓中的全球经济。这其中就不排除采取放宽货币政策等措施。果真如此,欧盟央行开闸放水,势必进一步推高大宗商品价格,我国又将进一步面临着输入性通胀的压力。
  正是基于上述分析,8月份CPI的回调,并不意味着CPI拐点的到来,中国经济抗通胀的压力仍很大。在这种背景下,目前货币政策也不会出现大的松动。一方面,货币政策不能因为8月CPI的略有回调而作出方向性的变动,至少还有一个观察阶段。另一方面,鉴于我国的具体情况,我国的货币政策也不适合追随欧美的步伐。所以,在货币政策的选择上,目前应该进入观望期,一方面,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等紧缩政策的出台需要慎重;另一方面,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降息等松动政策更不宜草率出台。目前货币政策当是无为胜有为。
  正因如此,目前CPI还难言见顶,而货币政策的松动一时还很难出现,加上股市本身的内在问题一直没有得以解决,IPO、再融资、大小非套现对股市的抽血一直没有停止。因此,在这种背景下,股市要反转向上几乎是不可能的,当天的股市也是高开低走之势。所以,目前的股市仍然只能是探底、筑底,投资者对此要有足够的耐心。(京.华.时.报)

 

  郎咸平:拯救M型社会下的价值观
  最近在新闻媒体上我们经常看到的字眼是消费不振,尤其在美债危机之后这个字眼更是层出不穷。然而,这个词讲的却不是我们中国,而是美国。美国人消费不振,我们非常关切,但是对我们自己的消费问题,我们似乎坚决不讨论。那么,我们中国人的消费又是什么样的形态呢?
  中端的阴霾
  央行在今年第一季度的调查发现,中国86%的老百姓说,由于通货膨胀等等问题,消费要下降,只有14%的人认为消费要增加。因为没有详细披露,我们不知道这14%是哪些人,我担心如果这14%是企业家的话或者是社会有钱人的话,那么有钱人要增加消费,因此高端品牌销路一定会好。如果86%的老百姓减少消费,那么我们各行各业的中低端品牌会大受影响。
  以汽车为例,今年上半年,中低档汽车的销售下跌6.92%,广汽和吉利下跌幅度为20%-36%之间,东南和比亚迪(002594)利润下跌80%,价值20万元以下的车子基本都靠打折销售。比亚迪2月份销售的10万元新车,要折扣1万元,利润全部泡汤了。8月29日比亚迪实行了庞大的裁员计划,将2600人的销售团队缩减为800人,而其他部门的裁员也将随后启动。2011年比亚迪上半年净利润不到3亿元,去年同期的利润为25亿元,这是自2003年以来最差的业绩。另外一方面,高端车的销售特别好,宝马、奔驰的增长超过60%,劳斯莱斯增长171%,法拉利增长50%,玛莎拉蒂增长128%,在汽车市场方面就是非常明显的冰火两重天的现象。我们发现14%愿意增加消费的人都是社会上比较有钱的人。另外的含义就是说,他们这些人宁愿把钱用去消费也不愿意投入再生产。86%是我们的老百姓,他们愿意减少消费,在汽车方面就会显示出这么一个结果。
  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问题
  在通货膨胀加剧的情况下,我们发现中国的消费形态发生了改变,高端越走越好,中端不好,中端走向低端。对于生产者或者说制造业,中国目前和2008、2009年相比,没有出现大量的倒闭潮,但是很多工厂停工了。
  到底我们的制造业目前是什么情况。今天我们中国企业的问题,第一是资金紧张。2008年到今年,中小企业贷款余额的比例从2008年的3.7%降到现在0.6%,这是非常低的,等于说基本上贷不到钱。第二,有一个现象是过去没有的。温洲一家实业公司的老板抱怨说,每一年都要做几千万美元的生意,现在不敢接单了,上亿美元的单子也不敢接。因为他发现几千万美元的单子还不如他儿子在门口开的一家面包店赚得钱多。最后发现我们生产产品的企业倒闭的情况不如2008年,但是不敢接单的情况很严重,这是不容我们忽视的。这些企业的老板不愿意再增加投资,他们会把手上的钱做什么?他们拿钱去消费,但是这个群体不会像一般老百姓一样去消费低端产品。同时企业经营有困境的结果就是裁员、减薪,使得一般老百姓的收入降低,这样一来使得他们的消费由过去的中端转移到低端。等我们整个故事都画圆了之后发现,这个不是我们中国的问题,也不是美国的问题,全世界都一样。
  价值观需要回归原点
  全世界经济都发生一些问题,当面对全世界经济放缓的局势,我们中国的生产跟消费就展现出一种特殊的心态,就是M型的心态。这个情况不是谁可以改变的,我们不可能独善其身。在这个局势下,我们高端消费的疯狂程度超过欧美,这种消费会影响到中国经济长期发展。我们的思维价值观如果不再崇尚刻苦研究、努力经营,而是慢慢转向炫富消费,这就需要引起高度警惕。德国有300万家中小企业,很多都是几代人研究一个小东西,创造财富之后即使买个奔驰也不会像我们这样炫富。他们会把很多的资金投入研发,这就奠定了德国成为整个机械工业的龙头地位,而且无可取代。如果中国中小企业赚钱之后,就走向另一种价值观的话,那么我们中国产业升级的道路将非常漫长。

 


  保罗·克鲁格曼:一场十足的灾难
  上周四,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相当于欧洲的伯南克--表现得不够沉着。在回答一个有关欧洲央行是否因购买问题国家的债券已经沦为坏银行时,维稳者特里谢提高了嗓门,坚称欧洲央行表现得无懈可击。
  事实上,欧洲央行的表现存在缺陷,这也是为何欧元有崩溃的风险。
  欧洲发生的金融动荡已不再是一个像希腊这种小型经济体的问题。现在是整个市场,有西班牙和意大利等更大的经济体参与其中。目前牵涉进的国家占到了欧元区总体GDP的1/3,所以欧元本身受到了威胁。
  欧洲领导人不愿意承认这种威胁的本质,更别说是有效应对了。
  我在美国曾经多次批评过这种经济问题财政化,这种专注于财政赤字的方式使得华盛顿很少关注正在加剧的就业灾难。但是,从这个方面来说我们并不是特别的,事实上,欧洲人要严重得多。
  听了许多欧洲领导人的看法,特别是德国,但不仅仅只有德国,你会想象他们国家的问题只是简单的债务和惩罚的道德童话:政府借了太多钱,现在他们正为此付出代价,财政节俭是唯一的答案。
  如果这个故事可以适用于所有国家,那只能是希腊。而西班牙,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财政盈余且债务水平低。它的财政记录是没有问题的。即使在它房地产市场繁荣破灭后,依然是一个债务相对较低的国家。很难说得通西班牙的基本财政状况比其他国家差,比如英国。
  那么为何西班牙还有意大利有如此多问题?答案是,这些国家面临着一些很像银行的运作流程,但这种流程是基于它们政府的而不是金融机构的运作。
  它们是这么工作的:投资者,如何有什么理由,担心一个国家将来会违约。这导致他们不愿意去买这个国家的债券,或者除非提供一个较高的利率。这个国家必须提高利率的现实将恶化其财政状况,使得债务违约可能性变大。这样一来,信心危机变成了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因为一个国家的银行普遍在政府债务上投入很多,这也将变成银行业危机。
  现在,拥有自己货币的国家,例如英国,能够简化这个过程:如果有必要,英国央行能通过新印刷的钞票逐步买入政府债券,这可能导致通胀,但相对违约来说,通胀给投资者带来的风险要小得多。但是,西班牙和意大利都采用了欧元,再也不存在自己的货币。结果是,自我实现危机的威胁变成了现实,西班牙和意大利的利率水平是英国的两倍。这就是欧洲央行所谓的无懈可击。
  特里谢和他的同僚们目前应该做的是购入意大利和西班牙债券。事实上,欧洲央行在几周前已经开始购买,让这些国家暂时喘了口气。但欧洲央行立刻发现自己处于风口浪尖上,那些害怕因其错误的财政政策导致本国被剔出欧元区的说教者们对此施加了压力,他们这种将阻碍任何未来救助行动的想法已经触发了新一轮的市场恐慌。
  使问题更严重的是欧洲央行自认为维持价格稳定的无懈可击的方法:每次当欧洲需要强劲复苏时,适度的通胀是有帮助的,银行反而已经收紧银根,试图抵抗这些只存在于想象中的通胀危机。
  现在已经到了危机关头,我们不是在谈论一两年后将发生的危机,这危机可能在未来数天内就爆发,到时候,全世界都将遭殃。
  那欧洲央行会做一些本该做的事--是自由贷款并降低利率还是欧洲领导人将依然过分专注于惩罚债务人来拯救自己?全球期待着。(东.方.早.报)

 

  股民喊话证监会:创业板有太多不正常
  创业板、中小板造富如此迅速并没有点燃创业激情,反而泯灭了创业激情。目前的创业板政策存在很大漏洞,可能为资本市场未来健康发展埋下隐患。
  9月2日,中国证监会召开新闻通气会,就市场反映的创业板相关问题做出回应。其中,一个核心问题的回应是:创业板业绩出现波动是正常现象。然而此言一出,就遭到了股民、财经评论人士的强烈质疑,并且利用微.博、媒体等纷纷向证监会喊话:不仅业绩下滑过快问题,创业板的不正常现象实在是太多了。
  喊话一:业绩波动难言正常
  针对市场关于部分创业板企业业绩低于市场预期的质疑,证监会负责人是如此解释的:虽然部分企业2010年业绩出现较大波动,但从根本上讲,是由创业企业自身特点决定的。创业板企业大部分处于成长期,创新能力强、成长性高,同时伴随规模小、商业模式不稳定等特点,业绩出现波动是正常现象。同时,由于企业所处行业和成长阶段不同,难以期望所有创业板企业在某一时刻都保持成长。此外,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复杂多样,创业板企业在技术研发、市场开拓、业务发展等方面不会一帆风顺,出现业绩变化甚至经营失败的情况是可能的,也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
  但是,真的是如此吗?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下数据。据相关统计,刚刚披露完毕的上市公司2011年半年报显示,创业板公司业绩低于预期的问题仍然突出。截至8月底,256家创业板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22.89%。虽然这一增幅略高于整个A股上市公司平均22.31%的净利润同比增幅,但却较去年创业板公司全年的净利润增幅31.2%大幅下降了8.31%。尤其重要的是,在256家创业板公司中,有62家公司同比下降,占24.20%,这也可属正常范畴。但不正常的是,在今年上半年上市的83家创业板上市公司中,净利润同比下降的就达17家;若按照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计算,更是有25家上市公司出现同比下滑,占比增至三成。上市不到半年,就出现了业绩大滑坡,这难道可以说正常吗?
  我们再来看一些个案。今年1月7日上市的安居宝(300155)(300155),在上市前3年净利润是成倍地增长,2008年同比增181.63%,2009年增74.78%,2010年增23.2%。到了上市之后,募集资金一到手,就不需要伪装了,今年一季度净利润同比降77.2%,中报安居宝下降幅度达44.72%。公司主营楼宇对讲系统,其将理由归结为房地产调控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实施未到位。但房产调控之下,全国二、三线城市楼市依旧火爆,一线城市也未见大幅降温,显然这样的理由是不充分的。
  无独有偶,今年6月29日上市的美晨科技(300237),2008年至2010年净利润同比增幅分别达35.26%、116.36%和62.68%。但刚刚上市,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即出现22.82%的下滑。今年1月13日上市的雷曼光电(300162)(300162),上市前的2009年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幅为133.10%,2010年增81 .94%,但上市后情况就发生了180度转变,今年一季度净利润同比骤降38 .23%,中报仅比去年同期微涨9.66%。宁波GQY(300076)于2010年4月上市,上市业绩稳步增长,可一上市就变脸了,2010年净利润仅增长0.73%,今年一季度业绩同比下滑幅度超过90%,中报同比下滑48%。中小板公司也是如此,理工监测(002322)(002322)2009年底上市时备受青睐,当年净利润增长达61%,但上市后年年季季业绩下滑,最恐怖的是今年一季度变成了亏损508.5万元。
  上市前高成长,上市后业绩快速下滑,高成长已成往事,当这成为创业板的普遍现象,难道还能说是正常吗?
  喊话二:创业板三高是市场造成的吗
  关于近年来质疑声不断的创业板三高问题,该负责人介绍说,创业板三高的核心问题是发行定价问题。创业板设立以来,证监会按照相关要求,坚持发挥市场内在约束机制作用,不进行窗口指导。随着市场各方对新股价格形成机制的认识不断加深,买卖双方博弈加剧,高定价出现破发,甚至中止发行,有效地抑制了盲目定高价的情况,市盈率出现了理性回归。2010年四季度,创业板平均发行市盈率为90.56倍,2011年6月以来降至36.08倍。
  但是,这番话的如此理论让投资者接受不了。当前A股所有上市公司的平均市盈率只有16倍,创业板的36.08倍合理吗?更何况当前的市场化是伪市场化。理由有四:一是新股的发行节奏不市场化,如此日日有新股打的发行节奏,且每天的新股发行还不止一个,这让跌跌不休的市场情何以堪?同时,新股发行不是实行注册制,而是审批制,何来市场化?二是询价机制的询价人本身就是新股配售的购买人,如果报价低了就可能买不到原始配售股,在利益驱使下容易导致询价机构的报价整体偏高,所以询价过程也不是市场化的;三是上市公司的股份没有完全市场化,过多的限售股让股票价格高度失真,造成了市场的长久压力;四是只强调市场化发行,却没有强调上市公司的市场化退市,不是真正的市场化。
  一个伪市场化的新股发行,如果出现了严重问题,作为监管层,不监管、不阻止,就是监管失误,就是对市场的不尊重。
  喊话三:PE腐败何时了
  对于市场诟病的突击入股、PE腐败问题,该证监会负责人称,对于突击入股问题,证监会在创业板推出前即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在审核环节和持续监管环节采取了相应的监管措施。他坦言,创业板市场的设立为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提供了重要的退出渠道,有力推动了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但在创业板设立初期,企业在申请文件受理前短时间内增资或股权转让的情形较多,截至今年8月底,已上市企业中有创投参与的有163家,占比63.18%。
  该负责人还提出了三个对策:一是加强信息披露;二是强化中介机构对突击入股行为的核查责任;三是延长突击入股股份锁定期,对于突击入股的股份,自上市之日起锁定3年。
  然而,这一答复显然不能让中小投资者满意。这三个对策,前两条是证券市场三公原则最起码的要求,现在再提是否承认以前做法有违三公,如果是,对相应人员要作出处罚。现实的一个问题是,创业板造假横流,PE盛宴通宵达旦,但一旦出了问题,处罚极轻,可以说几乎没有。如在海普瑞(002399)上市过程中没有尽责调查的保荐人只是遭到证监会的约谈而已,但造假方--上市公司拿了48.52亿元的超募资金,中投证券拿了2.08亿元的承销费用,保荐人拿了1000多万元的资金提成,在巨额利益面前,约谈显得多么苍白无力。
  此外,创业板批量地制造亿万富翁,这些公司的股东为了尽早地减持股份以落袋为安,不惜辞去上市公司高管的职务;券商的保荐+直投批量制造了PE的腐败案;创投公司突击入股,在股民的一片套牢声中,却享受着高达几倍、甚至数十倍的利润……这些都正常吗?
  然而,这些怪象自创业板开始以来就存在,中小投资者也是怨声载道,但监管层却是听之任之。难怪不少股民要质疑:是否证监会的相关官员们也加入了这场PE盛宴,所以对民声才置之不顾,只知埋头加紧发新股。
  中国政法大学资本中心主任刘纪鹏认为,创业板、中小板造富如此迅速并没有点燃创业激情,反而泯灭了创业激情。他认为,目前的创业板政策存在很大漏洞,可能为资本市场未来健康发展埋下隐患。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