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CPI同比涨幅冲高回落,但环比没有出现任何下滑,同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连续三个月下滑。政策平衡物价和经济增长面临不小挑战。多数观点认为,个别月份CPI冲高回落不代表物价会有趋势性下降,短期内货币政策不会转向,但考虑到维护实体经济平稳增长,或会有针对性微调。
国家统计局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总水平同比涨6.2%,环比上涨0.3%;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涨7.3%,环比涨0.1%。
食品类价格上涨依然是CPI高企的最大推手。8月份,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3.4%,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4.02个百分点。
澳新银行大中华区经济研究总监刘利刚认为,从食品价格看,猪肉价格年内难言下降,这将带动其他食品价格进一步走高。并且,由于通胀预期较强,农药等生产成本不断上升,食品价格可能面临较为长期的上升趋势,“从各方面数据来看,中国的通胀压力在短期内难以下降。”
与7月同比上涨6.5%相比,8月CPI的同比涨幅已有小幅回落。市场普遍认为,受基数影响,CPI同比涨幅在未来数月会继续回落,但出现持续大幅下降的动力不足。也正因如此,不少专家认为,个别月份的CPI冲高回落不会引起货币政策总体方向的改变。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贺强表示,个别月份CPI冲高回落与CPI形成连续下降的趋势是两回事。去年12月份CPI也曾经冲高回落,但到今年1月以后,CPI又出现连续上涨的趋势。
“CPI刚出现触顶回落,从紧政策不可能立刻发生改变,因为政策放松很可能会引起物价大幅反弹。只有物价形成连续回落的趋势,从紧的调控政策才能发生重大变化。”贺强说,从物价触顶回落到出现连续回落趋势期间,从紧的政策只能发生一些个别方面的松动。
统计局同日公布的数据还显示,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5%,环比回落0.5个百分点,为连续第三个月回落。业内人士认为,调控政策应做好平衡,谨防“超调”导致实体经济大幅下滑。
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副局长黄利斌9日也表示,后几个月我国工业经济运行环境将更趋复杂。不过,黄利斌称,工业经济运行总体上仍将处于可控范围,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5%左右。
--------------------------
8月份CPI略有回落 通胀压力仍处于高位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8月份CPI增幅基本符合市场预期;当前通胀压力仍不可小视,因此前期稳健货币政策基调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但CPI增速事实性放缓也给宏观调控拓展了一定空间。
9月9日,备受关注的8月份CPI数据如期发布。8月份CPI同比较7月份高点6.5%回落至6.2%,这也是今年4月份以来CPI首次出现回落。市场分析人士指出,8月份CPI增幅基本符合市场预期;当前通胀压力仍不可小视,因此前期稳健货币政策基调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但CPI增速事实性放缓也给宏观调控拓展了一定空间。
国泰君安固定收益部宏观研究员周文渊就此表示:“8月份CPI增幅环比为0.3%,同比为6.2%,略高于市场预期,但和我们的预测较为一致。虽然8月份CPI数据较7月份有所回落,但不能就此确认通胀已经见顶回落。从趋势上看,9月份如果环比增幅在0.5%至0.6%之间,CPI同比仍会高达6.1%至6.3%,所以尽管8月份CPI较7月份出现回落,但近期通胀压力仍不容忽视。”
对于中期的通胀走势,来自工行的分析人士认为,从目前的情况看,虽然CPI继续维持高位,但物价快速上涨压力有所减轻。另外,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调也减轻了我国输入性通胀的压力,再加上国内逐步奏效的货币政策,预计CPI拐点将在三季度形成。
那么,通胀微幅回落是否会影响下一阶段货币政策思路呢?接受采访的多位专家和业内人士均指出,尽管CPI增幅有所放缓,但通胀压力仍处于较高区间,稳健货币政策基调仍将保持;同时,仅凭个别月份的物价冲高回落也不可能使货币政策总体方向发生改变。
中国银行战略发展部副总经理宗良表示,7月份CPI涨幅达6.5%,达到37个月以来的新高。尽管从8月份起物价水平小幅回落,但依然保持在较高水平。既然通胀压力较大,那么货币政策继续保持偏紧就是题中应有之意。因此,在物价高企、流动性过剩和数量型工具操作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合理利用利率和汇率等价格型工具,实现控制物价的目标,是一个必要而又现实的选择。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不确定性很大。一方面,未来国内通胀压力依然很大,稳定价格水平仍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货币政策不宜轻言放松;另一方面,发达经济体的主权债务问题和经济复苏前景不明朗对我国出口增长不利,若出口动力减弱,在消费增速已明显放缓、投资保持平稳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增速大幅放缓的风险不容忽视,为使经济增长不出现大的波动,货币政策也不宜进一步收紧。同时,国际收支持续顺差的局面也要有所改观,以缓解外汇储备过快增长的压力。综上考虑,货币政策稳健的总体基调不能改变,但需要审慎平衡和前瞻把握。”
他进一步指出,从具体操作来看,应合理搭配使用各种政策工具,进一步增强政策操作的灵活性、针对性和前瞻性。下一阶段货币政策操作应更倚重公开市场操作的灵活调节,通过合理把握公开市场操作的力度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适度,通过恰当选择不同期限品种来优化资金分布、调节到期结构。可考虑适度扩大升值幅度有针对性地缓解输入性通胀压力,并同时通过扩大汇率波动幅度、形成双向波动来抑制短期投机资本流入,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此外,应充分考虑到未来物价涨幅缓慢回落的可能性较大、发达国家很可能继续实施宽松政策甚至加大力度,以及我国经济增速将有所放缓等国内外因素,把握好政策操作的力度和节奏,避免“超调”。(金融时报 牛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