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专家热评明日证券市场走势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众专家热评明日证券市场走势

加入日期:2011-8-9 18:12:28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曹仁超:QE3不会出现 投资者赚钱空间已越来越少
美股大跌,QE3会否出台?上周四10年期债券利率已跌至2.4厘。8月9日美联储开会后伯南克有何意见?我老曹仍不信有QE3。
  今年美股大跌,失去市值1.8万亿美元,影响力已超过去年11月推出的QE2。
  所谓欧债问题,我个人一早已讲过是没完没了的。今年很多投资者皆怀着希望而入市,结果因失望而离开,股票市场越来越专业,令业余投资者赚钱空间越来越少。
  面对银行存款利率如此低,真是投资死、不投资也死。上半年表现出色的股票有公用、消费及赌场股,下半年又如何?似乎工业股在起死回生,请留意过度抛售的工业股。
  所谓提升国债上限只是2012年大选后减少开支250亿美元、2013年再减少470亿美元,分别占明年和后年开支的1%及2%;2014年起进入第二阶段减债1.2万亿到1.5万亿美元,共分10年进行。恐怕仍是废话--国会计划未来10年发债9.5万亿美元,即使减债成功,2021年美国政府负债仍上升7.1万亿美元。
  即,美国政府未打算真正减少开支。
  通胀对一般人而言是指消费物价指数,但真正是指流通货币增加了。
  如流通货币不增加,短期物资供应不足令售价上升,供应一旦增加后又回落,因此没有通胀问题存在。现代金融体系越来越复杂,由货币供应增加到CPI上升之间存在许多其他因素。上世纪50 年代美国货币与M1的关系是3.5倍,再产生M2及M3,甚至M4和M5。到2008年金融危机前,两者关系是1.8倍,即货币供应多了但乘数效应下降。金融危机于2007年9月开始,美联储不断向银行购入资产,令银行手上的现金由20亿美元增至今天的1.1万亿美元。
  今天美国M1乘数效应只有0.8倍,理由是银行面对大量新增现金,无法借出去只用作投资,例如买股票、债券及商品合约,形成股市、债市及商品价上升。美股指数已较2009年年初上升一倍,过去一年小麦价升79%、棉花升166%、橡胶升98% 、铜升44%、银升94%和原油升31%,但天然气价却回落23%,橄榄油回落12%。不少生产商2009年3月眼见QE出台早已买入大量商品期货合约去保护,面对原材料大幅涨价,生产商却不敢把制成品大幅加价,一般加幅只在10%左右,导致美国CPI过去两年升幅不大。今年生产商手上商品期货合约已用完,不知后续又如何,即美国下半年进入CPI急升期或生产商纯利急跌期?
  美国人口3.1亿人,年增长率0.6% ,加上新移民人口年增长率0.9%。工作人口1.53亿人,略少于总人口的50% ,失业人口约1500万人,为了令失业率下降1%,需为150万人创造就业,再加上每月约有11.5万人新加入就业行列,压力十分大。过去40 年美国平均失业率6%,今天如要降至此水平并不容易。1978年前美国每月新增职位35.6万个,之后逐年下降,到2000年,过去10年每月新增职位只有12万个,令失业率不断上升。未来如欲降至6%失业率,美国每月新增职位必须达25万个,要出现这个情况,除非美国GDP年增长率达4%--而过去10年只有2%。
  美国透支GDP低增长
  利率由1980年起回落,经过30年后在2008年12月见底。3年过去了,至今仍未有上升能力。今天3个月国债利率由24年前7.5厘回落到接近零,10年期国债利率由9 厘回落到2.4厘。今年美国负债高达14.3万亿美元,一旦利率上升将是大灾难。美国6月CPI扣除食物及能源价格因素后只上升1.6%,不构成通胀威胁。6月生产商指数上升7%。生产商所面对的困难是他们不能把生产成本上升压力转嫁给消费者。过去24年,美国利率回落60%、负债上升550% 、政府开支上升144%,达每年2.2万美元。过去24年美国人财富上升的原因主要来自利率下降令资产价格上升。
  2011年的美国人拥有的财富其实同1987年10月股灾前差不多。在2003年至2007年美国楼价上升周期,美国人透支了2.3万亿美元消费,2007年楼价泡沫爆破后至今,美国人只放回1.3万亿美元入楼市。
  2003年至2007年美国GDP平均年增长率2.7%,估计需时5-10 年,美国人才能清还由2003年至2007年因楼价上升而新增的贷款,代表美国GDP低增长期仍将维持好一段日子。
  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后,中国人均GDP已超过每年4000美元,会不会掉入中等收入陷阱?或如总理温家宝所言,在2020年前中国GDP仍可保持每年8%增长、CPI仍可保持5%以下的升幅?
  过去两年对不少中资企业而言是灾难,下半年又如何?虽然中国GDP在2010年已排名全球第二,但中国人均收入只及日本人的1/8,超过95个国家人均收入仍高出中国人,包括利比亚、黎巴嫩和罗马尼亚等。
  中国内地人储蓄率达35%而美国仅2%,根据世界银行数字,每年仍有2000万名中国人踏入18岁,且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加入中产阶级。未来20年中国内地将兴建5万多公里超级公路、40 多个新机场、大量港口及房屋,中国内地仍有3.16亿人口从农村进入城市,每年面对150万个大学生毕业加入就业行列。中国内地占全球1/5的人口却只拥有全球10%的可耕地,一直以来内地人必须努力工作才能养活自己。30年改革开放的日子过去,内地人渐达温饱水平,能否一如1980年后的香港人进入富裕社会?决定因素亦一如香港,即中国内地能否出现一个有效率及廉洁的政府?近两年内地企业股价大幅回落是否另一次投资中国的大好机会?
  香港地产进入寡头时代
  1998年中国政府宣布住宅房商品化后,全国一下子出现2.4万家房地产开发公司,到2008年更达到8.7万家,形成春秋战国局面,相信是内地房地产开发公司全盛期。
  去年国资委要求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业,只保留16家,其后又宣布多保留5 家,即目前国营地产公司共21家;其中已上市者有保利、华润、中海、中铁和中建等;地方政府做后台者有上海绿地、陆家嘴、北京首开和金融街等,还有城建、城投、城开、上实、中华企业、中星和新长宁等;至于股权分散的公司有万科和金地等;民企有恒大、碧桂园、绿城、万达、龙湖、雅居乐等;另有港资企业如瑞安房地产、九仓、恒地、新世界、长实、新地和恒隆等加起来合称30强,业务集中在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仍以中小型地产开发公司为主。
  估计未来10 年内地地产开发公司数目将大量减少,情况有如香港1973年,当时地产开发公司有数百家,到今天有实力的大型地产开发公司只余下10强。2009年内地地产公司已减少1/10,余下八万家,2010年进一步减少到七万多家,相信30年后内地地产公司将一如香港,只余下30强的可能十分大,其余皆不足挂齿。
  即淘汰赛不但在工业股身上出现,同时在内房股身上开始。在市场经济下,任何产业经过一段百花齐放后,必然进入汰弱留强期,最后出现寡头现象--除非政府制止。
  香港不是出现地产霸权,而是经过几十年汰弱留强后,地产业进入寡头时代。
  只有打破寡头垄断重新引入竞争,香港楼价才逐渐恢复到合理水平,不然偏高现象将长存,不会因政府复建居屋而改变。

 

  易宪容:金融危机会爆发吗?
  这次全球股市暴跌,应是美国国家信用危机的开始。更糟的是,上周五美股收市之后,近百年来固若金汤的美国主权信用被标准普尔下调,评级展望负面。标准普尔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是对美国国家信用的重新定价。
易宪容:新一轮金融危机会爆发吗?
  这次全球股市暴跌,应是美国国家信用危机的开始。现在最需关注的是,这在多大程度上动摇了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美国是否会改变负债经济的增长模式。这两大方面的变化,将决定美国及全球经济何时才能真正走出困境。至于是否会爆发新一轮金融危机,现在下结论为时尚早。
  今年8月第一周,是全球金融市场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最为惨痛的一周。不仅美国股市三大股指暴跌,德、英、法以及亚太国家等股市也无一幸免。同时,国际原油和其他大宗商品价格也连续走低,美元及非美元汇率大幅波动。全球金融市场的巨大震荡使得芝加哥期权交易所波动率指数(VIX)或市场恐慌指数攀升到35%(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时该指数上升到100%)。
  更糟的是,上周五美股收市之后,近百年来固若金汤的美国主权信用被标准普尔下调,评级展望负面。标准普尔的理由是,国会与白宫达成的提高债务上限协议缺少标普所预期的维持中期债务的稳定举措,而且,如果新的财政压力使政府总体债务负担轨迹高于标普设置的基准,标普还有可能在未来两年内将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下调至AA。有市场分析推断,标普此举将再度引发世人对美债危机的担忧,增加全球市场的不确定性。更有人认为新一轮全球金融危机即将爆发。
  现在我们要问的是,这究竟是实体经济的衰退还是金融市场泡沫的破灭?是市场信用失灵还是国家信用危机爆发?这次暴跌及金融市场震荡与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有哪些相同与不同?对中国金融市场或亚太金融市场会造成多大冲击与影响?
  在笔者看来,美国可能出现第二次经济衰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不确定性在蔓延、日本和瑞士对汇市的干预导致金融市场利差交易的洗仓潮、国家信用崩塌、政府决策部门无能等都还只是表象,还不是问题的核心所在。所有的金融问题都是信用扩张问题。无论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还是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一旦信用扩张的合理边界过度,金融危机爆发就不可避免。
  一般来说,金融就是对信用的风险定价,而不同的金融市场、金融产品、金融工具等是对不同的信用作不同的风险定价。比如股票是对上市公司信用的风险定价,债券是对债务人作用的风险定价,而存款则是对商业银行信用的风险定价等。信用则是一种承诺,是个人、企业、政府的一种承诺。由于个人之间、企业之间、政府之间,及个人、企业及政府之间的信用不同,也就有了不同的信用风险定价市场、产品及工具。可以说,在现代社会,金融神奇的功能就在于能把经济主体的主观信用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动力。但是,由于任何经济主体的信用都是主观的,受到许多制度约束,一旦这种信用过度使用或超过了合理边界,金融市场就面临着巨大风险。
  为避免全球经济出现严重衰退,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欧美各国对金融市场采取一系列的去杠杆化方式(或缩小信用扩张),加强了对金融市场的监管,重造金融监管的法律规章制度。但由于欧美发达国家基本都采取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国家信用的方式向金融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致使全球流动性泛滥。目前有15至16万亿美元热钱在全球金融市场迅速大规模地流动。这就使得上一轮金融危机中的不少金融衍生工具不仅没有在 去杠杆化过程中减弱,反之又以新形式在金融市场中强化。比如当前全球金融衍生工具市值达600万亿美元,是全球实体经济的10倍以上。这不仅使得不少国家的股市及相关资产价格快速上升,并很快恢复到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而且这些快速流窜的资金也给全球金融市场的汇率、油价及大宗商品等价格造成极大波动,金价更飙升到历史最高水平。而当信用扩张边界远远超过实体经济需要或超过合理性边界时,泛滥的流动性一定会推高各种资产的价格,潜在金融风险随时都可能爆发。
  无论是货币发行还是国债发行,都是国家信用扩张的形式。这次全球股市暴跌很大程度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及美国债务协调闹剧所引发,即国家信用崩塌。但这两者的国家信用危机,在性质上有很大的不同。
  在欧洲,欧元区实现了统一的信用货币,可欧洲央行却不是欧元的最后贷款人,即各国政府不能对其欧元信用作政治上担保。在这种情况下,信用差或经济实力弱的国家,就可能过度使用欧元,这些国家过度发行主权债就是滥用欧元信用的结果。因此,如果不解决信用货币的统一性及信用货币最后担保一致性问题,欧元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或国家信用危机就是个无边无际的问题,潜在金融风险只会在这过程积累得越来越大。
  在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阻止了2008年下半年后美国经济的全面衰退,但对美国实体经济增长所起到的作用则十分有限。因为,当美联储把大量流动性注入金融市场及银行体系之后,这些流动性或是留在银行体系,或是流向各种资产,并没有进入实体经济,这让美国股市在短期内很快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或是通过美元利差交易流向全球金融市场。这当然容易造成全球金融市场流动性泛滥及美元的全面贬值。
  作为一般国家信用的扩张,本来不会出现问题,单在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元汇率的任何波动,都会导致国际市场经济利益的调整。当美国国家信用作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信用时,对美国国家信用的任何疑问,都会带来国际市场巨大震荡。原本美国债务风险远低于日本等国,但共和、民主两党却因为政治考量互不相让,把提高债务上限的谈判演化成政治谋利的闹剧,把美国国家信用作为一种儿戏,再加上美国经济基本面原本就薄弱,就业市场萎靡不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不断蔓延等因素,导致了美国的国家信用危机。从这个角度说,这次全球股市暴跌,应该是美国国家信用危机的开始。我们理该密切关注这种态势会走向哪里。
  标准普尔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是对美国国家信用的重新定价。这对全球金融市场冲击不可低估,但也不应夸大。现在最需关注的是,美国国家信用危机在多大程度上动摇了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美国是否会改变负债经济的增长模式。这两大方面变化,将决定美国未来经济走势及全球经济何时才能真正走出困境。
  至于是否爆发新一轮金融危机,现在下结论为时尚早。(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末日博士:美国国债仍是世界上最令人放心安全资产
  8月9日,末日博士、美国纽约大学教授鲁比尼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 称,避免经济再次陷入衰退或许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好的办法是让美国、英国、日本和德国引入新的短期财政刺激,同时承诺在中期实施财政紧缩。
  以下为全文:
  2011年上半年,大多数发达经济体的增长都出现了减速--如果说不是直截了当的萎缩。乐观主义者表示,这种增长疲软只是暂时现象。可如今这种错觉已然破灭。甚至在上周的恐慌出现之前,美国和其它发达经济体就很可能再度陷入严重的衰退。
  美国近期发布的各项经济数据都很糟糕:新创造的就业岗位几乎为零,增长乏力,消费和工业生产疲软。住宅市场仍萎靡不振。消费者、企业和投资者信心不断减弱,今后还将进一步走低。
  在大西洋彼岸,欧元区外围国家也在不断萎缩,说得好听一点,几乎没有增长可言。目前,意大利或西班牙(或者两国同时)丧失通过债市融资资格的可能性非常大。与希腊、葡萄牙和爱尔兰不同,这两个国家规模太大,难以为其纾困。
  与此同时,在紧缩措施的作用下,英国的增长一直萎靡不振,而结构性发展停滞、又在地震后二次探底的日本经济,将在未来几个季度恢复一定的元气,但随着刺激计划到期,经济只会再次陷入停滞。更糟糕的是,全球制造业的领先指标也在明显减速--无论是在中国、印度和巴西等新兴经济体,还是在德国和澳大利亚等出口导向型或资源丰富的国家皆是如此。
  直到去年,政策制定者还总能像变戏法一样,从自己的帽子里不停地变出新的兔子,以刺激资产再膨胀和经济复苏。零政策利率、定量宽松、二次定量宽松、信贷宽松、财政刺激、隔离政策、高达数万亿美元的流动性、为银行和金融机构提供纾困--他们试遍了一切手段。但现在,我们再也没有兔子可变了。
  标普(S&P)在市场动荡和经济疲弱如此严峻的时刻下调美国信用评级的决定十分不明智,这只会加大美国经济出现双底衰退、财政赤字进一步扩大的可能性。然而矛盾的是,美国国债很可能仍将是世界上最令人放心的安全资产:投资者规避风险、股市下跌、经济即将陷入低迷,这一切甚至可能导致美国国债收益率下降、而非上升。
  如今,无论是欧元区还是英国,财政政策都在收缩。即使在美国,问题也只是财政收缩的规模,各州及地方相关当局都在削减支出,转移支付,并(很快将)增税,现在连联邦政府也开始这样做了。对银行实施新一轮纾困在政治上让人无法接受。但即便可以接受,大多数国家,尤其是欧洲国家,都已深陷困境--由于银行里塞满不良政府债务,它们的主权风险实际上将引发银行业危机。
  出台定量宽松政策的希望,将因整个西方的通胀远高于目标水平而受限。美联储(Fed)很可能会启动第三轮定量宽松政策,但只会是杯水车薪,也为时已晚。去年总规模为6000亿美元的二次定量宽松(加上1万亿美元的减税和转移支付),结果也仅仅是刺激一个季度增长3%。三次定量宽松的规模将小得多,效果也要差很多。
  出口也帮不上忙。所有发达国家都需要货币贬值,但它们无法同时这样做--一国货币走弱,就必须有一国货币走强。这是一个零和游戏,只会再一次挑起货币战争。随着日本和瑞士试图压低本币汇率,早期小规模冲突已然爆发。其它国家很快也将加以效仿。
  那么,我们能否避免又一次的严重衰退?这或许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好的办法是,那些仍可以通过市场融资的国家--美国、英国、日本和德国--推出新的短期财政刺激,同时承诺在中期内实施财政紧缩。美国信用遭降级将加速对财政缩减的需求,但美国尤其应该承诺在中期内大幅削减支出,而不是立即实施只会让增长和赤字恶化的财政收缩。
  大多数西方央行也应出台新一轮定量宽松,即便其效果有限。欧洲央行(ECB)不应仅仅是停止加息:它应该将利率削减至零,并大举购入政府债券,以防意大利或西班牙无法通过市场融资--这两国如果无法通过市场融资,结果将演变为一场真正严重的危机,需要将纾困资源增加一倍(或两倍),否则将导致债务整肃和欧元区解体。
  最后,由于这场危机实际上既是偿付能力危机,也是流动性危机,各国必须启动有序的债务重组。这意味着全面缩减大约半数苦苦挣扎的美国家庭的抵押贷款债务,让陷入困境的银行的债权人认亏自救。葡萄牙和爱尔兰也必须效仿希腊,以无风险的利率,强制延长债务到期时间,如果意大利和西班牙丧失从市场融资的资格,它们也必须这样做。又一场衰退或许是无法避免的。但有效的政策可以避免经济再次陷入萧条。仅凭这一点,各国政府就应该迅速采取有针对性的行动。

 

  新华社:基本面没有重大变化 股市不会崩盘下跌
  受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和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全球股市遭遇黑色星期一。中国股市也未能独善其身,上证综指下挫近百点。
  应该看到,这一波动是A股对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的正常反应,是全球恐慌情绪的蔓延,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并未发生重大变化。
  美国当地时间8月5日晚,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公司宣布下调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与此同时,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债务问题持续发酵,欧洲央行救市之意十分明了。但市场对此并不认可,股市持续下跌,投资者对欧洲债务问题的解决投了不信任票。在全球化程度很高的金融市场,一个国家的重要经济事件可能波及多个市场。美欧问题的同时爆发,对全球股市构成了巨大冲击。
  而此时,A股市场恰好处于一个微妙的节点。7月份宏观经济数据发布在即,市场刚刚调高了对7月份通胀水平的预测,谨慎心理占据上风。信心脆弱的A股一时难以承受全球股市暴风雨式的冲击波。
  无疑,标普下调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影响投资者信心,对海外股市的近期走势是一个不利因素,对近期国际金融市场将造成较大影响。在全球股市震荡的情况下,国内股市的波动应属正常,无需惊慌,更没有必要对经济前景过度悲观。
  作为经济的晴雨表,一个国家股市的走势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本国经济实体的基本面。尽管中国经济面临增速放缓、通胀压力居高不下的问题,但是国民经济总体上仍运行在一个平稳较快增长的区间,继续向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上半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6%,农业生产总体稳定,夏粮生产获得丰收,工业生产平稳增长,企业效益继续增加。中国依然是海外投资者看好的市场,外商直接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热度不减。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形势总体是好的,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仍然突出,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
  种种迹象显示,海外经济和市场不太可能再现2008年那样崩盘性的连续下跌,更有可能的是陷入较长期的不景气状态,这对中国经济是不利的。而美联储可能推出的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也会对中国经济平稳运行构成挑战。面对这些新问题,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应对。
  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宏观调控方向不动摇,坚定发展的信心不动摇,就一定能够实现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中国股市的向好发展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美国信用评级少了一个A A股市值少了一万亿
  美国信用评级下调致全球股市遭遇黑色星期一 各国开会稳定市场,欧洲央行拟购意西国债救市
  标准普尔下调美国信用评级之后,全球股市集体遭遇黑色星期一。向来特立独行的A股市场此次未能独善其身---已深受国内通胀之苦的A股大幅跳水,上证综指跌幅达3.79%。
  纽约股市8日早盘也急跌,三大股指齐齐跌破3%。纽约油价开盘后大跌3.31美元,至每桶83.57美元,跌幅高达3.81%。
  亚太股市集体下跌
  8日,全球股市保持了惊人的一致。日经指数和澳交所普通股指数跌幅超过2%,韩国成份指数和新加坡海峡时报指数跌幅近4%,香港恒生指数跌幅2.17%。A股上证综指则出现了3.79%的大跳水。
  尽管美国信用评级下调是全球股市下跌的主要触发因素,但中金公司的报告则认为,因标普下调评级而出现恶性危机的可能性并不大,另两家评级公司穆迪和惠誉目前仍维持美国AAA评级不变,对于大部分美国国债持有者而言,被迫抛售的压力有限。
  两市市值跌去1万亿
  历史上A股往往走出不同于全球股市的独立行情,但此次由于担心欧美经济下滑可能波及中国,且外汇储备、汇率等都可能受到美国信用评级下调牵连,A股应声下跌。
  当日上证综指开盘跌破2600点,尾盘收报2526.82点,较前一交易日跌99.61点,跌幅达到3.79%。两市个股普跌,上涨交易品种总数不足120只。两市成交量大幅放大,总量接近2150亿元。总市值为24.76万亿元,减少1.03万亿元。
  从经济基本面看,A股在下半年将仍然面临考验。浙商证券一位高级研究人士表示,目前欧美债务危机远未结束,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未来可能继续扩大,这有可能使得经济减速对市场的冲击加大。

 

  港媒:证监会画牛市大饼 养老基金担当主力
  据港媒报道,受外围市场拖累,沪深股市昨天再度暴跌。沪指收报2526.82,跌3.79%,创下十二个月以来新低;深成指收11312.63,跌3.33%;总成交比上周五放大28%;造纸印刷(-5.87%)、综合(-5.53%)和传播文化(-5.51%)领跌,其他制造(0.02%)一枝独秀。
  证监会下属的研究中心,参照1981年美国《联邦税法》中401K等条款的雇主养老金计划后,近日提出要搞中国版的401K计划,以图打造出新一轮的A股大牛市。
  在401K计划的推动下,私人养老金已经成为美国资本市场上最主要的机构投资者,其直接和间接的持股市值占股票总市值达三分一。
  打造大牛市,当然需要有一大批来源稳定、且延绵不绝的机构资金进场;为此,证监会的相关部门看上了全国养老基金这一大块资金的潜力与价值,希望能够变成A股一股持续的活水,担当大牛市的主力部队。政府负责管理养老基金块的部门就是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掌控数以千亿、甚至更多的资金。
  如果股市具有持续的赚钱效应,包括社保资金在内的所有资金都会对A股有兴趣;目前A股上市公司的整体业绩增长尚可,但外部的宏调政策、经济情势等都出现最少是中期性的负面因素占主导。
  内地方面,中央政治局和人行近期会议皆明确宣布下半年要以继续控制物价上涨为首要任务;加上整体经济增速的放缓究竟是温和可控的,或者还是要随着外围市场的恶化而出现硬着陆等悲观预期?都让投资者很纠结;自身尚可保、并非可以置身度外。
  海外方面,美欧债务危机在近期再度恶化,犹如2008年金融危机的重临;经济复苏已成泡影,资本市场暴跌、经济继续看衰倒更像是难以避免。虽然这些会推低股价和资产价格,但这种糟糕的经济前景肯定不是短期内可以安然度过的,或者比预期更糟糕。
  虽然股价大幅走低将有利于像社保基金这样一类资金的入场,但是内地货币政策维持稳健和紧银根、外围市场持续日益恶化,都会极大的动摇和妨碍社保资金进场及持股的信心与兴趣。
  虽然证监会的这个宏伟计划看上去很庞大及诱人,但其中的政策制定、放松和调整,涉及多个政府部门,证监会难独断独行。2005年,尚福林主席就曾提及401K计划,如今过去六年却无任何动静。故这个中国版401K计划,应该更像是一个务虚式的政策性建议,在政府部门之间呼吁一下而已。

 

  美国被降评级 成思危称中国最好策略是不买不卖美债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成思危
  据港媒报道,美国国债被标普降评级,一石激起千层浪。对于将大量外汇储备投资于美国国债的中国而言,风险无疑增大。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成思危则表示,中国对美国国债应采不买不卖策略。新华社则刊文指出,美遭降级令内地输入性通胀风险上升,货币政策操作被制约。
  中国(除美国联储局外)现为全球最大外汇储备国,拥有近3.2万亿美元的巨额外汇储备,其中七成以上为美元资产。美国国债被降级后,对各国抛售美债的猜测不断响起。
  成思危表示,中国外储巨大,现时难以转变投资,目前最好策略是不买不卖,而中国未来新增的外汇储蓄,则应用于购买美国以外的政府债券及对外投资。
  新华社近日发表分析文章指出,美国主权信用评级史上首次遭遇降级令中国外储经营压力增加,一定程度上制约中国货币政策操作空间,并引发热钱压境之忧。
  分析指出,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下调,增加了美联储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3)出台的概率,亦令人民银行加息前景充满不确定性。
  内地通胀一路走高,国家统计局将于今日公布7月经济数据,市场预期7月CPI同比增幅或仍继续高企,路透社此前综合市场平均预测数字则为6.3%。而不少分析机构亦预测,为确保稳定物价的成果,年内或仍有一次加息。
  不过,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经济保持高增长,货币升值空间大,有可能继续成为国际游资的目的地。金融问题专家赵庆明认为,美国QE3或已箭在弦上,人行对于加息可能更为谨慎。

 

  花旗预计A股底部即将浮现 近期可望出现20%反弹
  花旗银行今日发布报告称,中国股市近来随其他成熟国家下跌,在美国经济并未陷入衰退情况下,底部将很快浮现,而货币政策由紧缩转趋中性,近期市场可望出现20%反弹,买点即将浮现, 花旗预估A股指数目标价3400。
  受标普下调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影响,包括A股在内的全球股市昨日纷纷下跌。沪指昨日暴跌99.6点,报收2526点,创一年来新低;跌幅达3.79%,创去年11月以来最大单日跌幅。今日这一颓势也并未改变。
  不过花旗银行中国零售银行研究与投资分析主管邱思甥认为,中国股市近来随其他成熟国家下跌,在美国经济并未陷入衰退情况下,底部将很快浮现。
  紧缩政策奏效,加上欧美经济增速下滑,将有效压抑中国的通胀预期,政策可能转向,为中国股市提供下档支撑邱思甥如是分析。
  他认为中国经济与成熟国家经济脱钩已有迹象,家庭收入增加将刺激消费者支出,服务业采购经理人持续扩张--尽管制造业PMI呈现下滑,再加上投资增长更多投放于国内需求相关,预计中国将可不受美国经济减缓影响。
  国家统计局今日公布数据显示,CPI涨幅达到6.5%创37月以来新高,但花旗认为,由于通胀见顶,预计中国可能在短期内调降国内油品价格,加息步伐可能暂停,停止调升存准率,中小银行存准率有机会下调,未来政策仍将有利经济发展。
  邱思甥预计,股市买点即将浮现。他认为货币政策由紧缩转趋中性,近期市场可望出现20%幅度反弹,,花旗预估A股指数目标价3400。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