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经济岌岌可危 外媒热议中国能否再救世界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欧美经济岌岌可危 外媒热议中国能否再救世界

加入日期:2011-8-8 13:51:54

  英国《每日邮报》:美国苦难提升中国名望

  美国信用评级遭下调,这不仅对美国来讲是个紧要关头,对全世界更是如此。

  全球化下的经济和政治具有相互关联性。这一特征意味着,对于一个自1945年以及20年前冷战结束以来我们一直习惯其发号施令的国家而言,它所造成的灾难令我们无法逃避。

  过去几周,美国人对政治领导人的信心已大幅下降。此外,由于欧洲发生了主权债务危机,欧洲人对政治领导人的信心也强不到哪里去。资本主义处于危急关头,历史已发出过警告:80年前,一场银行业的灾难摧毁了欧洲,并点燃战火。而今,人们对自由市场的信念再次被撼动。

  所有人而今都将日光投向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果说由美国掌控的冷战后全球制度已陷入苟延残喘的境地,那么这个经济上的新兴超级大国会挺身而出吗?还是说,最后一个由共产党统治的大国会任由西方自食苦果呢?

  这个周末,北京忙着对太平洋彼岸的那个超级大国表示不满。

  过去30年里,这个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在实现崛起的过程中大部分时候都保持低调。在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的过程中,它并不愿惊动外部的强大势力。而今,它已脱掉谦逊的外衣。2008年全球经济探底后,它一直拿自身实现经济强劲复苏的经验教训别人。

  它的主要攻击目标一直都是美国“借债成瘾”和“短视”的政治争吵,这不足为奇。攻击目标还包括美联储推行的量化宽松政策。

  这个周末,北京又进了一步。它通过其喉舌新华社,呼吁国际社会对美元发行进行监管。新华社说,引进新的、稳定安全的全球储备货币不失为规避灾难的一种选择。但这是个长期问题,这相当于在房子开裂时要求提高建筑标准。中国在短期内有大动作如动用外汇储备大量购买意大利或西班牙国债的可能性很小。

  虽然表面上看很风光,但中国本身也深陷矛盾之中。它希望美国能更有责任感,但如果那意味着对美出口下滑的话,它将深受其害。中国希望建立新的国际金融体系,但也坚持掌控本国货币并压低币值,以帮助在海外销售产品。由此看,今后几周,它会谨慎行事的。

  但美国的苦难肯定会提升中国的名望。世界金融市场如今一团糟,一切都不确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全球经济实力正不可撼动地向东方转移。

  美国《西雅图时报》:中美相互依存最具风险

  尽管已就债务上限问题达成了协议,但美国的信誉还是被一家评级机构削弱了。那家机构是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美国的主权债务评级从A+降至A,评级展望也被调为负面。与此同时,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发表声明,要求华盛顿切实采取“负责任”的措施,提高人们对美国国债的信心。

  这便形成了“中美国”的局面,即美国消费者大笔开支、美国大肆开战并大幅减税,其中的大笔资金都是由中国提供的。

  “中美国”是这个星球上最具风险的相互依存关系。“大衰退”和美国经济暂时性复苏都没有解决两国间贸易和债务失衡的问题。

  由此引发的问题还不只是美国债台高筑和大量工厂关门停业。中国也极易因美国国债收益不稳最坏的情况则是美国出现债务违约或美元贬值而受到影响。

  此外,中国有赖于美国大规模消费来维持高就业率并确保社会稳定。

  这种危险在朝两个方面发展。如今,美国经济可能再次陷入衰退,欧元区也麻烦不断。此外,中国经济也已减速,而情况还可能更糟。这将重挫世界经济,因为中国一直在引领世界实现经济复苏。

  中国的房地产泡沫和通胀问题最令人担忧。消费者开支不给力也令人担忧。批评人士认为,中国基础设施开支规模过大、速度过快,一座座“鬼城”以及在建造高铁时走捷径所引发的各种问题便是缩影。

  中国在积极扩张工业基地,对需求量可能造成生产力过剩的问题置若罔闻。所有这些问题又因要求不惜一切代价实现经济增长的中央计划经济而更趋严重。中国而今面临的更大问题是,其国家资本主义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续性。

  英国《每日电讯报》:中国不能也不会救世界

  当西方世界在深思新一轮金融灾难之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似乎对笼罩市场的焦虑情绪气定神闲甚至在用它的财富来拯救更富裕的国家。

  一个数亿人民还相对贫困的国家来解救西方世界的想法似乎很矛盾。但中国的崛起激起了人们的猜想,用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佐利克的话说,它准备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发挥它的全部作用引导世界经济走向安全。

  令人沮丧的事实是,中国陷入了一系列困境,限制了它扮演与之经济实力相配的全球角色的能力或意愿。

  中国有自己的问题要解决。2008年至2009年,它实施了4万亿人民币的投资基础设施的计划才把自己从经济困境中解脱出来;北京的官员们有两大担忧。一是这项计划的后果,加上食品供应和工资上涨的压力,会导致肆意的通货膨胀。二是随着西方进入两位数的衰退,对中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将降低。

  通胀率的确在上涨从过去10年平均2%增长到今年夏天的6%。把通胀率降到4%,并在这一过程中平息民愤仍是政府的主要目标。这就意味着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北京还必须降低原材料进口成本来满足工业发展。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实施的量化宽松政策破坏了这两个目标,因为这一政策的结果是要增加全球货币供应,其中一些流入商品投资。而相反的方法同样会带来麻烦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提出的紧缩政策又会产生对中国出口需求降低的威胁。没有出口,共产党就无法保持增长,而这是它统治的主要主张。

  于是中国陷入了两难境地。出于经济的理由和保持社会稳定的考虑,它要避免通胀。但在进口收入由商品价格决定的时期,它又需要出口市场保持活跃。

  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矛盾。中国的统治者毕竟希望“不受影响”地在一个一党制国家实施“科学社会主义”,能够继续建设“小康社会”。这就意味着要把一个过度依赖进口以及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的经济转变为一个消费者扮演更重要角色的经济。

  但是,中国的成功掩盖了它没有制定连贯的政治或经济全球政策的失败,它仅在一些基本核心利益上维持了一贯性,例如保持一个开放的贸易体系;赢得商品购买渠道;持续让人民币被低估。目前的危机可能会突出这种狭隘态度的局限性以及中国领导人几乎肯定会选择带着不满的立场旁观这场麻烦,而不是冲上前,试图解决问题的事实。

  美国《华尔街日报》:中国救援能力非常有限

  人们对全球经济可能再度陷入困境的担心加剧,与此同时,对中国这次能否使之脱困的怀疑令不确定性增强了。

  本周全球股市大跌表明,人们在对欧元区正为遏制一触即发的主权债务危机而苦苦挣扎之际全球经济再度陷入困境和美国经济出现“二次探底”感到担忧。

  上次,在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后,中国推出一项规模庞大、总额达4万亿人民币的支出计划,不仅维持了本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还在关键时刻帮助稳定了世界经济。

  作为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的一部分,中国建造的铁路、桥梁和高楼促进了对从澳大利亚和巴西等资源丰富国家进口原材料的需求。中国消费者仍在购买汽车和电脑等商品,在发达市场的需求萎缩之际帮助跨国公司维持业绩。中国在全球GDP中的份额从2006年的5.5%上升至去年的9.3%。

  但如今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正与上次推出的大规模救援计划的代价作斗争:通货膨胀、房地产泡沫和债务增加。经济学家们说,这些因素将限制政府再次使经济恢复生机的能力。

  加拿大皇家银行驻香港经济学家布赖恩·杰克逊说:“几年前,他们已经被迫推出一项大规模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因此,故技重施将变得较为困难。”

  中国刚刚开始努力使经济转向以内需为主,这也限制了中国施以援手的能力。家庭支出仍在增加,工资也在上涨,但因为刺激支出,自2008年来,投资在中国GDP中的比重非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如果来自美国和欧洲的需求下降,北京将无法转而寻求本国家庭的帮助以提升经济。
(责任编辑:姜永明)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