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8只创业板股票集体“亮相”,掀开了小盘股扩容浪潮的序幕。时间过去了近两年,这些公司将资金转化为产能的脚步却有些缓慢,125亿元的计划投入募集资金,如今实际投入占比仅为52%。更多的资金被闲置在了银行,28家公司手持货币资金高达129亿元。
逾两成投资项目搁置
作为小盘股的代表,创业板一经推出就成为了资金的“宠儿”,高成长性的卖点让股票拥有了多数主板企业无法企及的估值溢价。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创业板的整体业绩增速不尽如人意,巨额募集资金的投产效率偏低成为了重要的原因之一。
以首批28家创业板公司为例,剔除发行费用之后,实际募集资金合计高达145.26亿元。根据上市文件和公告统计,28家公司共计披露了261个计划投入募集资金项目,预计投资124.59亿元。然而,截至2011年8月3日,实际投资总金额仅为65.04亿元,占预计投资的52.20%。也就是说,经过近两年的时间,这些公司实施募资投向的工作刚刚过半。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261个计划项目中,66个项目尚未投入1分钱,基本处于停滞的状态,占项目总数的25%。根据创业板信息披露规定,上市公司最晚应于募集资金到账后的6个月内,妥善安排剩余超募资金的使用计划。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市场环境变化或规划周期因素,造成了许多公司将募集资金大量闲置,选择让钱“躺在”银行。
超募资金规模超千亿
自2010年四季度以来,央行数次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融资难成为了日益突出的问题。不过,对于创业板公司而言,“不差钱”却成为了普遍现象。
根据一季报财务数据统计,首批28家创业板公司货币资金合计为129.19亿元,几乎与上市时融资总额145.26亿元相当。神州泰岳(300002)、乐普医疗(300003)的货币资金金额更是超过了10亿元。即使是有意定向增发收购股权的立思辰(300010),资金状况也并不太紧。发行预案显示,该公司购入股权的交易价格为2.95亿元,而一季度末立思辰的货币资金仍高达3.48亿元。
之所以在货币紧缩的环境下,创业板公司能够整体上现金充沛,融资带来的流动性增量功不可没,尤其是大量的超募资金更是“锦上添花”。统计显示,250家创业板公司募集资金合计1792.75亿元,其中超募资金为1076.33亿元,占比60%。由于超募资金的推动,创业板公司一季度末的货币资金合计达到了1419.53亿元。如果考虑到今年4月之后上市的公司募资到账情况,这一数据将更高。
整体来看,拥有大量的现金提升了创业板公司的竞争优势,一方面通过募集资金补充流动资金或偿还贷款,大幅降低了财务费用的支出;另一方面在产业升级的环境下,资金优势有助于创业板公司通过并购重组扩大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