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于轼:保障房不应该给产权 拆迁不应给房子
保障房对象是有城市户口的居民,这根本就是一个错误。保障房应首先保障最低收入人群,最低收入者都没有保障,怎么能去保障中等收入的普通人?--茅于轼
我们给困难户的房子是为了保障他享有基本居住权的房子,是要他自己用来居住的房子,而不是送给他一个造钱、赚钱的机器。用纳税人的钱给他一个房子来出租赚钱,不公平。--舒可心
近日,记者走访了北京几个新交付使用的保障性住房小区。仅在保利嘉园[最新消息价格户型点评]3号院、住欣家园[最新消息价格户型点评]、大方居三个小区,就发现马自达跑车、奔驰、宝马等多辆豪车。保障房小区频现穷人开着奔驰、宝马入住的乱相--保障性住房到底保障了谁?
户籍门槛是个错误
保障房的对象是有城市户口的人,这个大方向本身就是错的。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据了解,保障性住房一直有户籍门槛,如北京保障房的分配只限于有北京市户籍的居民,而真正需要住房的北漂和外来农民工这些最低收入者,却因户籍问题而一直被忽略。
《国际金融报》记者连续数日通过实地观察楼层亮灯情况、走访房产中介的方式了解到,北京各经济适用房、两限房小区普遍存在着入住率不高的现象。如保利嘉园、住欣家园、大方居等新交付使用的小区,入住率还不到50%。
对此,地产专家舒可心认为,入住率低一方面缘于我们不是真的需要那么多的经适房、两限房,另一方面这些房子没有分配给真正需要住的人。他认为,中国更需要廉租房之类的具有保障意义的房子。
据了解,北京市本地居民的自有房屋比例已达80%,茅于轼表示:实际上,城市本地居民并不是迫切需要住房的人,真正需要住房的是北漂和农民工这些低收入者。保障房对象是有城市户口的居民,根本就是一个错误。保障房应首先保障最低收入人群,最低收入者都没有保障,怎么去保障具有中等收入的普通人?
保障房不该用于出租
出租也是保障房小区一个突出的现象。《国际金融报》记者发现,不少保障房小区附近的房产中介公司挂牌招租的现象十分普遍。据巨锐地产公司工作人员介绍,像北京的北辰福第[最新消息价格户型点评]、富力阳光美园、保利嘉园等几个新交付使用的保障房小区,有一半的房子被用于出租。记者在21世纪房产公司了解到,不少业主直接把新房钥匙托管给中介招租,与租户协商、签订合同等环节也均交给中介打理,中介只需把一年期租金汇到业主的账户即可。
对此,舒可心认为:当我们通过劳动得来的财富积累到很高的程度,而有些人无法劳动或者劳动无法保障其生存时,我们就用纳税人的钱来建房送给他们,这就是所谓的保障房。他认为,我们给困难户的房子是为了保障他享有基本居住权的房子,是要他自己用来居住的房子,而不是送给他一个造钱、赚钱的机器。用纳税人的钱给他一个房子来出租赚钱,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
保障房是一种造富?
保障房该不该给产权,一直是业界争论的焦点。茅于轼认为,保障性住房就不应该给产权。
茅于轼的理由很简单,经济适用房是给业主以有限产权的,这不仅使得保障房变得有利可图,而且以后收入增长了,不具备保障条件了,却能依然占据着产权,不能形成一个严格的内循环的退出机制,既不公平,又无效率可言。
《国际金融报》记者调查到,申请保障房时,隐瞒财产、造假的现象比较普遍。
很多人凭借关系获得了保障房,有几套房子。保利嘉园小区附近的中介告诉记者,因此茅于轼指出,政府应该停止大规模建设经济适用房,而应该提供不给产权的公租房。
据了解,像经济适用房、两限房这类保障性住房的建筑面积、居住条件,与一般的商品房相差无几,有的甚至比商品房还好。实际上,如果保障性住房的条件没那么好,就会有效减少富人想方设法挤占穷人保障房资源的现象。舒可心表示。
保障房除了解决收入困难人群的住房问题,也承担着拆迁安置的任务,部分北京居民在拆迁时既得了补偿款又分到了房子,因而这部分人有可能具备了消费豪车的能力,面对这样的造富运动,茅于轼认为拆迁只补偿钱就可以了,不要给房子,补偿钱让拆迁居民自己选择住在哪里。同时,对于解决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茅于轼也倾向于政府向其提供住房补贴,而不是大规模地兴建经济适用房,对于住房补贴的标准,可以具体商定。
李迅雷:中国经济相信奇迹还是相信逻辑
过去60年中国经济最反常理的时期应该算是1958年的大跃进,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在前30年中,中国确实也创造了不少奇迹,如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和卫星上天等,但代价也是惨重的,即长期的贫困。而在后30年中,GDP年均增长率接近10%,这样一个泱泱大国的经济增速如此之快,也可谓是奇迹。但奇迹之后是否将出现危机,现在还难下定论,不过,创造奇迹的逻辑是什么,还将怎样演绎下去,应该要反思了。
要想富先修路的奇迹和逻辑缺陷
中国高速公路和高铁的增长速度堪称全球第一。到2010年年末,高速公路总里程已达7.4万公里,明后年总里程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到2020年估计将达到16万公里,谁都望尘莫及。而高铁建设规划原本是到2020年达到1.6万公里,结果变成十二五期间就要达到1.6万公里,这个总里程要超过所有发达国家的高铁总里程之和,而世界最发达的国家美国居然还没有高铁。
中国在修路筑桥方面所创造的奇迹确实举世瞩目,也正是因为中国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使得中国经济增长远超另一个大国印度。但问题在于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的过多过早的巨额投入是否必要或值得?有言道:要想富先修路。交通所带来的极大便利,确实也给贫困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但高速公里总体过剩的现象却早已发生。 1997年日本每公里高速公路对应的汽车保有量达到12623辆,韩国也有8414辆,美国为2257辆,中国只有609辆。虽然到了2010年,中国乘用车的保有量大幅上升,每公里高速公路对应的汽车保有量也达到了1149辆,但还是倒数第一。尽管中国今后汽车的保有量还会较快增长,但高速公路总里程的增幅会更快。
再看一下高铁,这属于交通工具中的奢侈品,投资回收期很长,且长期亏损的可能性也很大。目前铁道部的负债总规模已经超过2万亿元,拉高政府债务率约5个百分点。先修路对于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到底起了多大作用呢?目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约是3.2:1,而1990年时只有2:1,目前基本是过去10多年来城乡差距最大的时期,且社会贫富差距也在过去10多年中急剧扩大,可见,要想富,先修路之说并没有兑现。原因在于,经济的集聚才能产生规模经济效应,世界一半的GDP是由占世界土地面积1.5%的地方创造的,贫困地区居民摆脱贫困的最经济的方式就是迁移,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人口迁移的过程。其实,中国也是如此,过去30年中国中西部地区人口不断向东部沿海地区迁移,因此广东目前已经成为全国人口第一大省。中国从一个低收入国家成为一个中等偏下收入国家,主要是靠规模达2.5亿的农村廉价劳动力所创造的财富,其中大部分是农村移民。
但在这场漫长的移民过程中,高速公路和高铁并没有承载太多的移民,农民工承担不起高昂的交通费用,也无法等到高速公路或高铁通车了才去外地打工,大多农民工是通过国道往返家乡与城市之间。高铁和高速公路建设确实拉动了经济增长,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可观的就业岗位,同时也给中国造成了巨额债务。因此,无论从经济健康平稳发展的角度看,还是从财政支出的轻重缓急考虑,中国道路交通建设的大跃进是值得商榷的,要想富先修路的逻辑存在缺陷。
不可持续的高增长奇迹终将触发体制改革
中国经济持续繁荣,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的增长,而经济总量增长中投资增长的占比过高,居民消费的占比过低,大约在37%左右,而发达国家的占比一般在70%左右。这种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是由政府主导经济增长的行政体制决定的。尽管中国本世纪以来每次五年规划都把GDP年均增长率的预期目标设在7.5%以下,说明最高决策层完全意识到经济增速过快会导致诸多问题,而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最早在1995年就提出了,那么为何这些最高决策层提出来的目标最终难以实现呢?
这是因为目标提出后并没有为实现该目标进行相应的制度安排。这或许是GDP增长率目标属于预期性目标,故各地方政府不像对待节能减排、计划生育等约束性指标那样来对待。由于地方政府拥有土地等资源,还有下属国有企业、银行渠道等,以及给予不同税收水平等权力,这使得地方政府理所当然成为主导区域经济的主角,实质上地方政府更可以看成大型企业集团的CEO角色,而市场经济国家的地方政府主要职责是维持较高的社会保障水平、解决就业和缩小贫富差距,故更像一个福利院院长的角色。
这就可以解释为何中国在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方面过去投入一直严重偏低的原因,也可以解释各地的GDP增速一直居高不下的原因。若把地方政府当成企业,那么,它的投资增长率、营业收入和工业增加值增长率等与一般企业相比就不再高的离谱了。更关键的是,它是一个准企业,没有利润考核要求和资产负债比率限制,于是借钱扩张、大兴土木、铺摊子就成为地方政府的普遍行为。
因此,中国经济高增长之所以能持续那么久,其实有它的体制逻辑,当然还有其他因素,在此不一一展开。尽管所谓的高增长奇迹至少在过去10年中并不是最高决策层希望看到的,因为这已经导致资源的过大耗费、地方政府债务水平过高以及教育医疗等长期投入不足等问题,但如果不从体制上入手去改变它,那么,即便再过10年,中国经济还将保持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型模式,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将依然遥遥无期。
不过,触动经济及行政体制改革的因素也在不断累积,主要是地方政府的资源支配能力在削弱,如地方融资平台的巨额偿债高峰即将到来,同时,由于房地产的低迷让土地出让收入减少,而经济减速又将减少财政收入。此外,社保等民生方面财政支出的缺口日渐扩大,也将倒逼政府调整支出结构。从今年上半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看,基建投资的增速下降最为明显,表明政府在民生方面的投资已经开始增加了。
放弃奇迹幻想遵循逻辑规律
中医的基础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哲学基础是阴阳理论、五行学说等,故相对缺乏实证研究和逻辑推理过程,比如经常有人推荐医治疑难杂症的偏方,但这些偏方很难用药理学的方法来证明其有效性。同样,中国几千年来儒学的哲学基础也是阴阳五行,讲究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英政治,与中医治病重在提高身体免疫力的着眼点是一致的。由此产生的问题是缺乏逻辑分析和实证研究,讲究人治,不习惯从体制机制中找答案。
这种延续几千年的思维习惯导致至今中国还是偏重于通过普及精英思想来实现远大目标,而不是通过逻辑分析来获知不同制度模式下个人和群体的不同行为。如上世纪的文化大革命,就是为了要实现统一亿万老百姓思想的目的,但最终证明这种压抑人性的计划经济思想还是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中国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本身就是制度重新设计的结果,即改革开放、包产到户,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30多年过去了,中国的制度或面临再一次的调整,借用现在一个时髦的词叫顶层设计,而引用马克思理论则为上层建筑要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但是,正如不少人还是畏于西医的手术而宁可接受中医的偏方一样,有人总是期望经济领域内奇迹的发生而不愿接受经济将面临硬着陆风险的逻辑推理结果。如果仔细分析十五规划、十一五规划中每次提出却都没有实现的目标,原因都可以归结为制度安排或设计上的缺失。尽管全国上下都有强烈的意愿去实现该目标,但这样的奇迹还是不会发生,因为不符合逻辑规律,如缩小收入差距目标、提高消费占比目标、产业升级目标和区域振兴目标等。
如今,十二五规划再度提出同样的目标,尽管还是没有看到有对应的财政资源或制度调整来为此作铺垫,但我反倒相信实现这些目标的可能性反而大了,这是因为随着经济高增长已经难以持续下去,不断堆积的各种矛盾终将爆发出来,最终倒逼相关体制的改革,市场自身具有的调节机制终将发挥作用,这也是市场的逻辑规律。
叶 檀:和佳医疗让我们见识到中国股市的奇迹
最近上市的两家公司让我们见识到中国证券市场的奇迹。
和佳医疗,一家在商业贿赂、税收、核心产品遭遇实名举报、毛利率畸高等诸多方面饱受质疑的公司,在2011年7月11日被取消审核后,在任何问题都未澄清的情况下,居然于7月26日通过创业板发审委审核。和佳医疗顺利过会是搧向发审制度的一记响亮耳光。
和佳医疗顺利过会存在违法违规嫌疑。
根据2005年《证券法》第十三条规定,公司公开发行新股,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一)具备健全且运行良好的组织机构;(二)具有持续盈利能力,财务状况良好;(三)最近三年财务会计文件无虚假记载,无其他重大违法行为;(四)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条件。证监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在创业板上市管理办法》规定:发行人依法披露的信息,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发行人应具有持续盈利能力,不得存在经营环境已发生重大变化,并对持续盈利能力构成重大不利影响的事项;发行人及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三年内不存在重大违法违规行为。
该公司被媒体披露,2008年,和佳医疗被湖南省卫生厅列入首批商业贿赂不良记录企业名单,禁止两年内进入湖南省医疗市场;2006年,和佳医疗在部分医械招投标中被举报非法销售,并被取消中标资格,已采购者还被药监局处罚。这一重大违法违规行为被视而不见。
和佳医疗的财务数据同样遭遇严重质疑。和佳医疗披露的毛利率在50%~55%,其中核心产品肿瘤微创治疗设备毛利率更达80%~86%。与同业数据相比,上市医械行业公司平均毛利率在42%~44%。与此同时,和佳医疗直接人工费用占营业成本的比重由2008年度的11.19%降至2010年的4.81%。有关媒体引述分析人士的相反观点认为,自产设备在营收中的占比从2008年的66.61%上升至2010年的86.82%,直接人工费用占比却从11.19%大幅下降至4.81%,应该是其有意为之,一些劳务派遣、代工费用等不计入人工费用,可以人为降低营业成本,从而提高毛利率水平。面对财务质疑,发审委再次选择视而不见。
发审委员们不知道和佳医疗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吗?不可能。为和佳医疗做审计的是利安达会计师事务所,与该所有些许血缘关系的利安达信隆会计师(由利安达会计师事务所与黑龙江龙源会计师事务所、珠海经济特区嘉信达会计师事务所合并而成、独立承担风险、独立执业的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因为在北亚实业审计上失职甚至渎职,于2009年被中国证监会处罚:没收利安达信隆2002年审计北亚实业年度报告非法所得60万元,并对其因2003年至2005年审计出具文件存在虚假的违法行为处以罚款50万元;对3名注册会计师王日宇、王颖和曹如鹏分别处以5万元罚款。面对利安达三个字,发审委员不是更警惕,反而是更放松了警惕。
我国新股发行审核的主体是发审委,发审委员权力过大而责任过轻,缺乏事后的追究处罚机制。上市公司业绩变脸、投资者投资亏损未必全是发审委的错,但把深受市场质疑、明显有虚假陈述嫌疑的公司送上市,发审委员难辞其咎。
比较和佳医疗两次过会的发审委员名单,7月11日上会与7月26过会时更换了两人,调出郭澳、雷震霖,调进李文智、李友菊,后两位发审委员分别来自广东大华德律会计师事务所、华普天健高商会计师事务所。鉴于发审委7票未达到5票就不予核准的规定,很明显,在第一次过会时,至少有3位发审委员投了反对票,而此后调进两名发审委员,似乎是为了确保成功过会。让我们向投反对票的3位委员致意,他们维持了最后一线良知与法律底线。
按照7月14日发布的创业板发审委2011年第47次工作会议公告的补充公告,鉴于珠海和佳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尚有相关事项需要进一步落实,决定取消第47次创业板发审委会议对该公司发行申报文件的审核。不到半个月,相关事项落实,公司带病闯关成功。此时,也许需要的不是发审委的专业知识,而是维护基本底线的良知。
此前,证监会发行监管部发审委工作处副处长王小石受贿案,让发审委的权力大白于天下,如今,通过和佳医疗案例,让人看到了发审委背后的争斗与可能存在的大范围利益输送。
发审委员与上市公司天然存在利益瓜葛,存在道德风险,根据已经公布的第三届创业板发审委委员候选名单,来自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的人员占据了最大多数的比例,会计师事务所22人,律师事务所15人,两大与上市公司有直接利益关联的事务所委员占据垄断地位。剩余5人中,3人来自资产评估机构,2人来自科技部。尽管一旦被评为发审委委员,律师、会计师等就不能在任职期间接项目,但这不等于不能转手接项目,不能为日后接项目。
面对如此蹊跷的项目,作为发审委的管理者证监会显然应该承担监管之责,尽快查明真相,给市场、给投资者、给法律一个交待。
罗杰斯:美经济前景悲观 无意买入任何美国股票
商品大王罗杰斯日前表示,虽然美国就债务上限达成协议,但这并没有解决任何问题,相反还会令美国经济长期形势变得更加糟糕。他认为,由于美股出现超卖,未来数天可能出现反弹,但他强调现在无意买入任何美国股票。
据悉,罗杰斯目前正在澳洲推广与苏格兰皇家银行联合推出的一款新大宗商品指数产品。罗杰斯称,在该指数一篮子大宗商品中最看好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