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改变 下一次井喷很快到来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不会改变 下一次井喷很快到来

加入日期:2011-8-30 19:40:38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导 读:
  叶 檀:通胀助涨房地产牛市 证券市场在谷底徘徊
  鲁政委:中国地方债风险如何化解?
  皮海洲:平地响惊雷 在别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
  谢百三:中国股市不是经济晴雨表 怎么学巴菲特
  谢国忠:中国房产或于2012年崩盘
  皮海洲:定向增发从隐形杀手到第一杀手
  张化桥:我真希望高利贷到处泛滥
  胡祖六:西方经济正在日本化?
  水 皮:股市或将二次探底 楼市金九银十很难再现
  叶荣添:不会改变 下一次井喷很快到来!
  桂浩明:A股没有大幅上涨的条件
  高盛:中国股市正酝酿新一轮牛市 9月或迎强劲反弹
  债券大王格罗斯首次承认做空美国国债是个错误


  叶 檀:通胀助涨房地产牛市 证券市场在谷底徘徊
  到内蒙古,见到孟晓苏先生,开个玩笑说:猪肉价格上涨,使农民工朋友吃不起猪肉,买不起房,导致房价下跌。中国的猪肉价格与房价之间存在对冲关系。这当然是个笑话,但显示了通胀与房地产之间的关系。
  通胀无牛市,通胀也无房地产牛市。通胀意味着上市公司的盈利下降,却意味着房地产收益上升。扼制房地产牛市,需要加息让通胀率下降与房产税的出台,但正是在这两点上,政策没有根本变化。
  近日,有媒体报道,拟将商业银行的信用证保证金存款、保函保证金存款以及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存款等三类保证金存款纳入存款准备金的缴存范围。其中,工、农、中、建、交、邮储银行,从9月5日上缴首批保证金存款准备金;而其他银行从9月15日上缴。粗略估算,三类保证金纳入存款准备金缴存范围,预计约冻结银行资金9000亿元,相当于三次上调银行业存款准备金率。
  保证金上调,意味着上调存准率,利率不可能上升。
  此前,由于一年期央票发行利率上升,市场加息预期浓厚,但现在,加息预期烟消云散。8月18日,央行发行了10亿元3年期央票和70亿元3月期央票,中标利率分别为3.97%和3.1618%,均较前期上涨了约8个基点。此外,同日进行的90亿元91天期正回购操作利率亦上升8个基点至3.16%。但利率上升预期很快灰飞烟灭,8月23日,公开市场显示,一年央票发行利率依旧维持在3.584%,显示一年期央票利率没有上升。
  今年以来货币供应量M2的增长速度一直维持在16%左右,与2009年25%以上、2010年20%以上的货币增长速度相比,的确有所萎缩,但今年上半年银行发行了近8万亿元的短期理财产品。这8万亿对银行活期存款与定期存款的替代作用不可忽视。如将其中的20%计入M2,则今年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将提高2个百分点,也就是说达到18%,货币依然处于宽松状态。
  在变相提高存准率后,加息抗通胀不再是央行的主要任务。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提出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调控的基本取向不变,继续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这意味着货币政策稳健的基调不会改变。7月CPI处于34个月以来的高位,只有CPI稳定回落三四个月后,决策层才会认为宏观调控在物价方面取得确定性的成效。鉴于下半年通胀水位依然较高,一些经济学家预期年内1到2次加息。但存准率的上调,使央行无需动用加息手段。
  货币流动性不会继续收紧。有一个办法正在被广泛应用--人民币汇率升值,从7月以来,人民币加快了升值的步伐,被认为是抑制通胀的重要努力。8月29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3883,较前一交易日波动67个基点。人民币汇率再创汇改以来新高。人民币汇率快速升值。在汇率上升之时,同步提高利率,相当于使用双重紧缩武器,可能性不大。此时,房地产收益预期上升。
  不为人所关注的是,社会融资总量没有随着信贷收缩而下降,社会资金充裕,央行在用资本市场池的办法消化流动性。证券市场融资量达到万亿,没有因为指数下降而减少,事实上,未来随着新三板与国际板的推出,融资量还将越来越大。李克强副总理在香港提出的RQFII,实际上是南水北流增加流动性的办法,近两年会是资本货币市场大扩容的过程。资产变现回收流动性,这就意味着新一轮的证券市场上市扩容与造富运动,不仅不会终止,还会如火如荼。社会融资总量上升,对房地产是个重要支撑。
  经济复苏停滞、债务危机隐现、全球货币流动性过剩,三大因素阻止了央行大幅加息的可能。除非中国CPI大幅蹿升,或者经济爆发二次危机,否则,我们不会看到坚定的加息行为,而所有这些意味着房地产长远预期看好。
  笔者在全国各地调研的情况显示,在限购政策下,房地产价格被强行抑制,而超过半数的人在等待房价下跌抄底,一旦限购政策放松,房价将进入大幅反弹期。
  负利率、通胀预期、成本上升与实体经济的艰难处境无一不加剧了房地产投资的热情,货币泡沫是房地产泡沫之因,当货币泡沫未除,上调存准率取代了加息,证券市场在谷底徘徊,房地产市场的热情从未熄灭,正蠢蠢欲动。(每.日.经.济.新.闻)
  


  鲁政委:中国地方债风险如何化解?
  按照国家审计署今年6月份公布的审计结果,截至2010年底,中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万亿元,相当于同期全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7%。如果再将铁路负债、资产管理公司未消化的债务等计算在内的话,有海外学者估计,中国的净债务率可能已在70%左右,而这早已超过对于新兴经济体来说经验上稳健的水平60%。
  尽管如此,但笔者认为如果处理得当,这种令人担忧的状况并不会最终在中国酿成债务危机。
  偿债能力没问题
  但缺流动性
  因为偿债能力当然重要,但有时候更重要的是偿债意愿。对于一个经济快速成长、税收迅速增加的新兴经济体来说,尤其如此。
  首先,中国财政收入高速增长会令偿债负担快速下降。
  数据显示,2001年以来,中国地方财政总收入(含中央税收返还和补贴)平均增速在20%左右。这意味着,每3-4年中国地方财政收入就会翻倍,这将可以令待偿债务在地方财政支出中的负担在不远的将来迅速降低至可承受的水平。也就是说,只要能够有效控制住新增地方债务,中国地方债失控的风险就很小。
  其次,地方国有资产总值远超负债总额。正如中国财政部和银监会在关于地方债问题答记者问中所表示的:除财政收入外,中国地方政府拥有固定资产、土地、自然资源等变现资产比较多,可通过变现增强偿债能力。有分析显示,即使不考虑土地出让金,截至2007年底,中国国有企业资产规模大约33万亿元,其中地方国有企业资产约为18万亿元。仅仅将地方国有企业资产转让,就足以清偿地方债务。
  除上述两大偿债来源外,这些地方负债投入的项目本身,也应该具有一定市场价值,如果能够将这些项目转让,也可提供部分偿债资金。
  因此,中国当前的地方债问题,不是偿债能力而主要是偿债意愿和集中到期造成的流动性不足问题。
  可用政策性银行救急
  对此,可以从五个方面采取化解措施:
  第一,允许地方发债实现偿债时点重新分布。既然目前的问题是偿债时点过于集中的问题,那么,就可以通过允许地方政府发债,来实现偿债时点的重新合理分布,化解眼下的流动性压力。但是,由于《预算法》在年内无望修订,而按照现有《预算法》,中国地方政府不能独立发债。因而,这种方案远水救不了近火。
  第二,允许政策性银行提供流动性过桥支持或进行资产证券化。在确定来年可以通过发债筹措偿债资金的情况下,允许政策性银行就年内偿债所需资金提供过桥贷款。等到来年发债筹得资金之后,再偿还政策性银行贷款。这样可就地方债务年内偿债之急。当然,也可以将这些项目完全转手给政策性银行,然后允许政策性银行将其资产证券化。
  第三,将部分项目纳入十二五规划。
  一些地方贷款项目之所以成为问题,是因为其偿债没有获得明确的财政资金支持。如果这些项目符合未来发展规划,那么,可以考虑将这些项目申请国家十二五规划立项。一旦立项成功,项目偿债的资金来源就有了保障。对于这部分项目,可以考虑允许银行进行展期而不必计入坏账当然,这需要获得监管部门的许可。
  第四,鼓励引入民间投资。由于过去地方政府上马了太多项目,因而,指望所有项目都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立项并不现实。在这些无法国家立项的项目中,对于具备盈利能力的,可以考虑部分或者全部转让给民间投资,前提是由民间投资承担偿债义务。
  第五,强化地方政府偿债义务,敦促出让营利性地方国有资产偿债。如果可以将地方政府比喻为一个私营企业老板的话,显然很难想象在企业倒闭无法偿债的情况下法律还能容忍企业主开着豪车住着别墅。因此,虽然直接融资的项目不具备足够偿债能力,但地方政府显然不能借此逃避责任,而应该出售其所掌握的其他营利性地方国有资产来继续偿债。考虑到地方国有企业资产规模远大于地方债的现实,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地方债务的偿还应该不会存在问题。只是这一原则需要中央政府来加以明确,才能够对地方政府形成足够的约束力。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如果采取了第四和第五方面的措施,那么,就恰恰与国际投资者的看法不同,中国目前的地方债风险就不是危而是机。
  当然,上述措施仍然只是对当前地方偿债压力的缓兵之计,而非治本之策。
  如果要避免地方债务问题周而复始地出现,就还必须从根本上建立起对地方政府负债的激励约束机制。否则,允许地方政府发债,就无异于为地方政府攫取更多资金打开了一条新通道,从而反倒可能埋下未来地方债危机进一步升级的隐患。(东方早报)
  


  皮海洲:平地响惊雷 在别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
  用平地响惊雷来形容25日的行情是比较合适的。就在投资者对A股市场疲软的走势不抱信心时,当天上证指数忽然大涨2.92%,创下今年以来单日最大涨幅。而在当天的大涨中,股市最大的亮点莫过于银行股。当天银行类指数上涨3.35%,领先于上证指数涨幅。
  这是一个奇迹。实际上,在25日早市开市之前,舆论方面还在大谈银行股的大白菜论,还在谈论对银行股用脚投票的事情。甚至有市场人士直言,银行股沦为大白菜是市场的正确选择。
  今年以来,银行股的命运甚称悲惨。一方面,银行股中期业绩出色。如民生银行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56.98%,深发展A同比增长56%。五大行中已公布中报的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银行,其业绩增长也都在三成左右;但另一方面,银行股的股价却表现为一种大白菜价。与此对应的是,多家银行股的市盈率跌到了5倍附近,截至24日,银行股的平均动态市盈率仅6.87倍,远低于2005年998点区域时银行股15.41倍以及2008年1664点区域时银行股9.51倍的水平。
  银行股低迷具有一定的客观原因。毕竟A股市场是一个投机市,小盘股更容易受追捧。而银行股都是大盘股,尤其是五大行的流通股本甚称航母,这是投机者之大忌。更加重要的是,今年以来,在央行的严格调控下,股市资金面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很难有大资金介入到银行股的炒作中来。与此同时,面对信贷压力与扩张压力,以及监管压力,上市银行再融资接连不断,这也动摇着投资者的持股信心。此外,由于2008年底以来我国政府4万亿救市政策所带来的银行信贷大跃进,以及地方债务可能面临的一些隐患,也让投资者对银行的资产质量感到担忧。
  尽管如此,投资者也应该正视银行股被低估的现实,要在不利环境中把握有利的投资时机。实际上,银行股如果不是有着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投资者有机会见到这种 大白菜价吗?而5倍银行股的出现,带给投资者的正是逢低买进的机会,而不是相反。毕竟,按大白菜价买进银行股票,不论投资,还是投机都是相宜的。
  实际上,就在市场关注银行股大白菜现象时,银行股已经开始止跌反弹了。尤其是民生银行华夏银行这样一些业绩突出的小银行股,更是出现强劲反弹的走势。截至25日收盘,华夏银行民生银行的短期涨幅都超过了20%,逢低买进银行股的投资者已经开始获利,有的甚至获利不小。这正印证了巴菲特的一句话:在别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天府早报)
  


  谢百三:中国股市不是经济晴雨表 怎么学巴菲特
  巴菲特在美国股市大跌后的今年8月15日出现在美国公共电视台节目中,他说:在上周一,我们在股票市场买入的资金超过2011年的任何一天。这一天就是8月8日,即美国主权信用被降级后的首个交易日,华尔街与全球股市大跌之日,道琼斯指数大跌635点,达5.55%,为2008年12月来最大单日跌幅。
  巴菲特对《财富》杂志说目前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新的衰退正在临近,他利用人们的恐惧,对市场的误读,逢低大买股票,说:跌得越厉害,我们买得越多,我们正在入场当别人贪婪时你需要害怕,但别人害怕时你需要贪婪。--巴菲特这次又大获成功。
  确实,巴对美国经济有入木三分、洞察一切的研究。他多次说:不要拿美国打赌。尽管标普将美国主权信用从AAA降到AA+,但其实美国经济运行中没有加入任何新的因素。标普对美国的评级是有偏颇的。它确有很多问题,但它是强大的,GDP14.95万亿,美元世界第一,人均GDP46381美元,世界第九。。它政治体制成熟完善,国内政局稳定,债务虽多,债权也多,均为世界之最。它地大物博,矿产丰富,国力雄厚,2010年军费开支6900美元,只要减少33%军费开支,经济、债务就相当好了。
  此外,我与一些投资专家,都认为世界金.融.界这次反应过度了。反应过度,必然严重超跌,即使经济2次探底,也会在短期内超跌,所以无论如何,8月8日进场,必能获胜,巴菲特又成功了。
  中国也有巴菲特,实实在在真真切切。在我接触的朋友中,证券市场20年来从几千元做到几亿,十几亿,几十亿的……他们都有过人的战略思维,并且严守一些重要纪律。他们勤于学习,每天晚上清晨看报、看书不止。上对世界经济形势,下对中国资本市场再对行业,尤其对个股研究得全面透彻、入木三分。从内在价值,到成长性,到行业前景,到安全保护罩。他们逢低全线买进,几年翻几倍、十几倍。
  在中国学巴菲特要结合国情。中国股市不是经济的晴雨表,没有做空机制,没有合法做市商,没有放大垫头交易,交易所不是公司制、股份制,行政强调控色彩较浓,股权分置,还有30%的国家股法人股没出来,人民币不能完全自由兑换,是个封闭的股市。
  以上特点,造成了中国股市既受国外影响,又有相对稳定独立性的特点。这次,8月8日进中国股市抄底,其实比国外更安全。我的很多朋友又是大仓位买进。
  中美股市也有不同:他们反弹到12000点相当于我们4800点,所以跌跌也应该,中国涨得很少,6000点一半都不到,所以也跌不多,银行股等估值均很低,故周四一跃而起。
  本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之影响有所减弱,市场出现企稳走势,欧美日股市小幅反弹,但是投资者信心依然脆弱,行情时有反复。随着投资者恐慌心理有所平复,前期作为避风港而大涨的黄金本周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跌。市场对经济提振的预期十分疲弱,因此原油价格依然徘徊不前。
  随着外围股市企稳,中国股市本周也逐渐稳住,并在本周四出现了高达74点的大幅上涨,并且以长期疲弱不振的银行、券商、保险为领涨先锋和中坚,并带动两市股票全面普涨,成交量也有较大幅度增长。周五,在外盘低收的背景下,两市低开进行窄幅整理,但是尾盘逐渐拉升,市场已经逐步摆脱积贫积弱之格局,渐显一丝生机与活力,投资者当积极关注市场变化,挑选高成长低估值之个股,精耕细作,播种未来。(金融投资报)
  


  谢国忠:中国房产或于2012年崩盘
  房子!房子!房子!在博鳌论坛上,房地产成为贯穿始终的热点话题。从开幕到闭幕,从场内到场外,关于房子的议论总是纷纷不断,意见相互冲突矛盾。其纠结人心处在于,当情感和利益纠葛在一起,不管是现实还是未来,任何共识似乎都难以轻易达成。博鳌三日谈后,唯有地产乱相本身无人质疑。
  房地产有没有泡沫
  在经历了短暂低迷后,去年春夏之交,中国房价展开绝地反攻,增速之快让人瞠目结舌。多个城市房价飙升至历史新高。虽然官方统计试图淡化此种疯狂,但是无法消除人们的焦虑。美国《福布斯》杂志更是赫然将中国房地产列为全球泡沫之一。今年开春,随着各项调整政策的出台,地产股票呈现一片惨绿,可实体市场却不改高烧本色。不但价格依然强劲上扬,而其日光盘也渐次显现。泡沫之忧遂在加深。有好事者在网络上编纂了房市崩盘时间表。
  在首个新闻发布会上,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即被问到如何看中国房地产。他乐观表示,在真实的需求面前,中国房地产不会崩盘。龙永图也不赞成打压房价,因为房地产对于宏观经济非同小可、功不可没,打压房价可能冷却增长,后果很难预料。不过,他也认为,中国需要第二次房改,政府需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建立稳定、安全的公共租房体制。
  看好中国房市的还有罗康瑞,他是瑞安房地产有限公司主席。他的理由和龙永图逻辑相反中国房地产可能有些热,但绝没有泡沫在里面。经济高速增长给予房地产强力的支撑,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房地产也当是安然无虞的。他还提到一个开放商经常提及的事实:中国土地是稀缺的。大城市土地基本是不够的。因此,人们不要想房价高与不高,而要关注它的增值能力。
  买房子不会错的。罗康瑞直接了当地说。他唯一担心的是,大家对房价议论太多,导致行政手段的干预,从而打击了地产行业。
  之前,华远老总任志强也强烈反对泡沫论。这个开发商中的理论家提到,早在20多年前,人们就用收入和房价作比较,得出一名大学生100年买不起房子的结论。事实却并非如此。泡沫论早在过去的十年中多次出现,但历史从未停止自己的步伐,一代人比一代人的生活诉求更高,过去是骑自行车说房价,而今天是开着私家车骂房价,现实中低年龄层的购房却不是在减少而是在增加。伴随着房价增长的是居住面积的扩大和生活条件的改善,而绝不是越来越穷的恶化。
  SOHO老总潘石屹的言辞就闪烁得多。在本次论坛上,他说,有的经济学家从五六年前就开始喊泡沫,喊得自己都不相信了,我倒是开始有点信了。
  然而,在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眼里,中国房地产泡沫不仅有,而且已经很大。他在提交博鳌论坛的文章中说,目前,中国经济最大的风险是为保持高增长而将房地产投资最大化。地方政府乐此不疲。这可以快速体现地方领导政绩,同时也为地方财政带来巨额收入。除非通过改革地方政府的评估机制来扭转这一趋势,中国未来两年的资产泡沫将越吹越大,而现在的状况已相当危险。
  谢国忠还给出了自己算到的崩盘日期:泡沫可能在2012年破裂。他像预言家一样说到,泡沫总是要破的,没有例外,越想推迟其破裂,破裂的后果将越严重。
  台湾证券交易所董事长薛琦则谨慎提醒,不要好了伤疤忘了疼。本轮大危机的根源,是货币超发导致的房地产泡沫所致,金融衍生品起到了放大的效应。他的态度是,如果用自己的钱去买楼,即便房价下降,鼻子摸一摸就认了;如果买了房子自己住,那更没有影响;如果是借钱来买房投资,那就要三思而后行。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听谁的?中国房地产学会副会长陈国强的看法是:我这两年不准备买房子,所以我就谁都不信。
  加税还是减税
  近几日,市场风传,京、沪、深、渝四市将试点开征住房保有税。基本方案是,按照购房时合同价的七折,再按1.2%至1.5%征收,对存量房和增量房一并征收,但将从购房套数、户型大小等方面来区别自住需求与投资需求若自住需求,则可免税。此举被认为是开征物业税的先声,也是为了抑制房地产投资、投机需求,有利于房市退烧。
  加税药方不是始于此时。多年前,一些研究人员就提出,可以通过物业税来调控房价。其机理是,物业税增加投机、投资购房者的持有成本,进而遏制这部分购房需求。此外,物业税开征初期的心理意义可能更大于实际意义,消费者对房价的预期会发生变化。在房价一飞冲天的今天,早征早主动,早征早见效。同理,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提出,国家应该征住房空置税。
  对此,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不屑一顾。他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住房保有环节的税收跟调节房价没有本质联系。以物业税为例。物业税的作用有三:一,促进存量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不让房子闲置;二,调整中央和地方财税关系。不动产持有环节的税收是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国际上大多如此,对于分税制下的中国财政有特别意义;三,有利于社会公平,穷人和富人在占有资源上的不公平,通过税负关系加以调整-富人占优质资源也可以,多缴税。
  唯独没有媒体说的调整房价的那一条。陈淮说,如果开征物业税等,短期内对房价会造成波动,但那是预言的自我实现而已,并非它真有这个功能。是不是有一天我们房地产不热了,甚至下跌了,我们就把物业税取消呢?这是不可能的。市场经济下,有资产就要征税。做好准备吧。
  任志强则认为,要想降房价,非但不能加税,反而应该减税。他说,如提高利率和税收恰恰会增加房价的成本和消费的成本,恰恰不能让供给增加和房价平稳或下降。与其将大量的资金用于保障,不如用减息、减租、减税和加大供给的方式,让更多的人能从市场中解决住房问题。当供给大量增加时,又怎么会有天价地出现呢,谁还敢囤地和捂盘?价格自然就平衡了。
  这种看法也有颇多人赞同。两会期间就有代表指出,物业税也好,空置税也好,在当前的市场都是失灵的,因为现行市场格局下,房地产的各项税费均由购房者承担,开征的物业税、空置税固然会增加房地产投资和保有成本,但也使房价水涨船高,根本达不到调控的目的。
  令人惊讶的是,潘石屹对物业税一直是热烈的拥护者。在博鳌论坛上,他宣称,从长远来看,要适当地出台物业税,可以增加业主持有房子的压力。如果有物业税,持有这个物业都有成本,就会挤压出一部分的房子丢到市场去,另外没有房子的人可以买到房子。
  我了解其他国家的政策都是物业税,英国、法国、美国都是的。我觉得第一套房子不应该收,就从第二、第三套房子收。还有一个好处是,增收物业税可以减少贫富两级深化,比如说两个人10年前是一样的,他买了房子,另外一个没买房子,他越来越有钱了。
  在博鳌地产专场论坛上,潘石屹称,这几年北京市两会期间,他都以人大代表身份提开征物业税建议。唯此建议没有人附和、联名。别人说,政府把钱赚了一道,开放商赚了一道,现在又要收钱,不签。问题是,不搞物业税,房价怎么降下来?
  主持人、中国商业地产联盟秘书长王永平当即回应说:潘总,SOHO去年毛利高达52%,如果你们开发商少赚一点,也可以将房价降下来。
  潘石屹:那我就说到这,不说了。
  七成地供安居类房,是好是坏
  4月9日,国土资源部公布《关于下达〈2010年全国土地利用计划〉的通知》。《通知》称,住房用地量的增长要明显高于去年,确保保障性住房、棚户改造和自住性中小套型商品房建房用地不低于住房用地供应量的70%。
  对此,大家也是褒贬不一。国家房地产学会副会长陈国强说,过去10年,保障性住房、安居类住房确实欠账甚多,需要补过来。然而,补也要讲究方式、方法,应慢补,而不要急补、恶补。供地7成给安居类住房,就是一种恶补。这种方式比较容易扭曲市场的规律。他认为,如此大的结构调整会导致市场预期的偏差,从而激化供求矛盾。我们该设想一个制度安排,让住房保障制度持续实施,真正救助到中低收入阶层,使他们能安居乐业。土地制度的突破,无疑将是基本手段。
  一直为拿地所苦的潘石屹更是警告说,商品房供地如此之少,房价必然继续扶摇直上。在中国建房子不缺人、钢材、水泥,就缺地。未来供应的地要是少了,给市场的信号是房价还要涨,所以两会结束后一下出了好几个地王。实际上背后就是土地少了,钱太多了,应该从土地着手,结果一个月时间不供应土地了。
  与陈、潘相反,陈淮对此举措叫好。他告诉记者,未来中国住房三个任务:一,让没有住的地方的人有房子住;二,让大多数人从脱困向适度改善转变;三,让一部分人拥有自己的房子。这三个要求有大有小,有近有远,有重有轻。
  过去十年中国建了7000万套房子,够现有城镇居民1/3家庭搬进新房子。够快吧!然而,即便如此,10年时间,每年每百户家庭中只能有三四户搬到新房子。那么哪三四户先改善?我们把它交给市场、开发商,显而易见最有钱的最先改善,出价最高的那四户最先改善。在政府没办法把4套房子变成100套,满足所有人的需求,那么它能做的就是设立优先级。
  陈淮认为,70%土地供应给安居类住房,让最需要的人优先改善,不管开发商愿意还是不愿意,这都是合理的公共政策。(国际财经时报)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