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含有“委托贷款”字样的上市公司公告近百例,比去年同期增长三成,涉及金额逾百亿元。这些公告中的贷款利率也高低不等,截至7月底,上市公司发布的“委托贷款”年利率最低的为12%,最高的超过20%。
整体的统计数据,已经足以表明不少上市公司对“放贷”的热衷,而有些具体个案,更令人咂舌。典型的如沪市上市公司香溢融通(600830,股吧)。这家原名为“大红鹰”的浙江本地公司,已经将其主营业务从商业领域,转向物流、保险、典当等,其中类金融融资和金融服务等业务颇引人关注。公开资料显示,香溢融通今年以来,先后7次发放委托贷款或将原贷款展期,其中一笔委托贷款最高年利率达到21.6%。2011年6月3日,香溢融通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子公司香溢租赁与中行海曙支行、南通麦之香签署委托贷款合同,香溢租赁将自有资金5500万元人民币委托中行海曙支行贷款给南通麦之香,委托贷款期限一年,委托贷款年利率21.6%。更多的上市公司正前赴后继的加入委托贷款大军。如武汉健民(600976,股吧)今年2月发布公告表示,公司将用自有资金通过银行委托贷款方式向汉口饭店提供人民币1.5亿元贷款,贷款期限1年,贷款月利率1.67%(即年利率20%),利息按月支付。
上市公司为何如此热衷于委托贷款?
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难找。资源配置不平衡,当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今年以来中小企业融资难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因为资金周转困难而寻求民间融资,民间资金成本顿时水涨船高。在这一背景下,手中有富裕资金的不少企业,难以拒绝高利的诱惑,涉足这一融资领域。此前央行公布的2011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显示,上半年委托贷款增加7028亿元,同比多增3829亿元,增长率近120%,委托贷款占社会融资总量的比重达9.1%。回看资本市场,上市公司大都有着良好的融资渠道,不少公司账面上闲置资金较多,通过银行进行“委托贷款”的例子越来越多也就不难理解。
实际上,即便不是热衷于“放贷”,上市公司将闲置资金追寻高收益的现象早已存在,委托理财以及此前的申购新股都是其“倒腾资金”的惯常手法。比如去年刚刚发行新股上市的皖新传媒(601801,股吧),连续多次将巨额资金用于购买理财产品。今年6月刚刚发行了95亿元公司债的海螺水泥(600585,股吧),当日就公告将动用40亿元经营资金,用于购买信托计划和银行理财产品等。委托贷款也好,购买理财产品或打新股也好,这一系列现象,凸显出当前资源配置不平衡的矛盾。
当“高利”的诱惑越来越大,上市公司将更多资金投入到“放贷”上时,原本的主营业务会否受到冲击?如果只靠“倒腾资金”就可以高枕无忧,坐享高收益,还会有人安心作企业研发、谋求产品创新吗?这样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几家上市公司的业绩情况足以令人警惕。还看香溢融通,在一季度报告中,我们看到,这家净资产不过15亿元的上市公司,贷款类资产余额高达11.6亿元,对外委托贷款取得的损益达到2592.7万元,而其一季度的公司利润却是2470.9万元。这组数据说明,香溢融通已经完全成为一家靠委托贷款生存的公司。另一家公司ST波导,委托贷款的收益撑起了其利润的“半边天”。最新的2011年半年报显示,ST波导上半年净利润为3514万元,其中对外委托贷款所取得的收益为1774万元,占净利润的比例超过五成。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对外委托贷款影响的是其主营业务发展,但影响面或许不仅局限于此,当越来越多资金通过委托贷款流入房地产领域,其影响将更为广泛。房地产市场的持续调控,让很多房地产商融资渠道不断收紧,由此,房地产商成为上市公司委托贷款资金的主要流向之一。ST波导在4月30日的公告中表示,向淮安弘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发放5000万元委托贷款,期限一年,年利率为18%;杭州解百(600814,股吧)今年3月31日的公告称,委托中国农业银行(601288,股吧)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城西支行贷款5000万元给杭州莱茵达枫潭置业有限公司,该委托贷款用于枫潭置业房地产项目开发资金周转,期限一年,年利率16%。
虽然上市公司将闲置资金用于追寻高收益,目的是给公众股东带来高回报,这本无可非议,但上市公司热衷的“放贷”,也并非一本万利,到期资金收不回而不得不一再展期,甚至出现逾期风险,这样的公告在上市公司中已不少见。进一步而言,证券市场的功能原本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其目的是让有发展前途的企业通过证券市场融资以发展壮大,如果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将闲置资金甚至募集资金挪作他用,而不是安心发展主业,这就有违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初衷。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顶尖财经网无关。顶尖财经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