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经常看美食节目,想必会有一个深刻印象,西餐厨师经常会在边上放一个天平,用来准确称量食材,整个西餐的制作就如同一次化学实验。当厨师把最后的成品摆盘的时候,作为食客,能明确知晓盘中食物的食材组合和重量结构。因此,如果西餐开连锁店,各分店之间菜品的品质差异会很小。反观中餐,则完全不同,通常中餐菜谱上并不要求标注食材的具体分量,而只说盐少许、料酒若干之类,开始跟着学时,始终不懂少许是什么,若干又是多少,等到有了下厨的体验,才渐渐明白这个少许、若干,其实是一种经验分量。如果说西餐追求精确,那么中餐追求的就是一种感觉。这种差异和中、西医的差异是类似的。西医试图通过明确的仪器设备来准确检测身体的毛病所在,而中医则通过望、闻、问、切来感觉患者的病灶。孰优孰劣,难以定论。
从餐馆的扩张角度看,西餐要优于中餐,因为中餐一旦连锁,各分店之间的品质往往难以保持稳定性,全然取决于厨师的经验和感觉。而西餐可以通过固定配方来保证品质的基本一致性。但从消费者来说,就看个人口味了。爱中餐的其实就是爱那份模糊,那份朦胧。如果中餐像西餐那样精确了,反而可能失去了应有的色香味。不妨举个最常见的例子,通常一个地方的美食中,少不了汤汁,或者为汤,或者为汤底,或者为浇汁,或者为卤汁等等,国人趋之若鹜的美食,往往是那种所谓由百年老汤做成的食物。何谓百年老汤,就是汤底的年头长了,味道才醇厚。当然这是一种说法,无法考证。若就科学的观点来说,如果一锅汤底都上百年了,还能吃么?而中国人就这么吃下来了,也没觉得身体有何异样。于是也就这么信了。许多老字号的炼成,就是靠这一锅老汤!
其实在笔者看来,所谓的百年老汤,与其说是熬得年头久了,味道才醇厚,还不如说,这是一个信号,一来说明进入这个行业存在门槛,因为一锅汤都百年了,新进入者如何竞争?所以汤底的年龄就足以形成进入壁垒,使得老字号获得了相应的垄断势力;二来能形成一种神秘感,百年老汤到底是何味道?对于一代代的消费者来说,都充满了好奇,这好奇就会转化为需求,于是市场就能保持稳定、持续的扩展。而且通常百年老汤都是固定供给的,因而相应的食物也是固定供给的,这个时候就会在市场上形成了需求严重大于供给的局面,而这种局面恰是保持老字号市场影响力的关键。老字号乃稀罕物,所以尤显珍贵。笔者也品尝过不少老字号,并且对比过同类产品的新生代品种,至少心理上感觉是老字号的确有种特有的味道。但笔者也分不清楚,这种特殊的感觉是来自汤底的年头,还是因为这百年老汤影响了自身的心理,从而影响了味觉?
提起百年老汤,实在非常有意思。如果要按照现代的食品监管的要求,需要明确各种食材的化学成分以及配方,信息完全公开,便于消费者监督。通过食品行业的信息公开,可以形成食品生产商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对称,从而降低厂商违约的可能性。但凡事都有例外,比如可口可乐就不会公布配方,因为这是商业机密,而且这配方的估值太大了,以至于谁也不会去要求可口可乐公布配方。同样,对众多中餐馆来说,通常特色菜品都会伴随着某种秘方,至于这秘方是什么?是否符合科学?是否符合卫生标准?谁也不知道。如果非要精确公布其原材料和配方,恐怕大量的特色名菜就会消失,中餐就将变成不伦不类的半中半西的东西,难以下咽。对喜爱中餐的消费者来说,要的就是这种朦胧!这种神秘!
可见,食品行业的问题其实还是很复杂的。什么东西该透明?什么东西不该透明?都是问题。如果透明了,很多美味的食物将变得不美味,食品行业的创新也将停滞;如果不透明,消费者的健康无法得到保障。这就是相关管理层面临的两难处境。特别是现在流行药膳, 略懂中医知识的人都知道,是药三分毒。那么把中药和食材放在一起烹煮,有些还能找出一个古方来佐证,有些完全是凭借老板自身的经验和试验,因而究竟是否有饭馆所宣称的疗效,根本无法证实。更加无法证实的是,这药膳是否存在副作用?这也是个模糊的问题。但中国人几千年都这么吃下来了,而且一直模糊并快乐地享受着各种奇怪的美食。这已成一种传统,超越了科学的范畴。
很多时候,当我们谈论食品问题的时候,其实都是在关注一些显而易见的现象,比如施加农药或者某些化学物质;食物变质;添加剂;假冒伪劣;虚假宣传;不讲卫生等等。其实中国的消费者要求真的不高,而就是这不高的要求,很多时候都难以满足。现在讨论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时候,我们还没有对食品所可能出现的各种模糊问题作出明确的区分,究竟哪些可以模糊?哪些是需要透明?这恐怕是今后急需厘清的。至少,应让消费者有一个最低限度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