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叶 檀:史玉柱为何成不了一位出色的银行家
曹中铭:8月市场一片狼藉 A股就是个圈钱市
谢百三:中国怎么学巴菲特
皮海洲:在别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
孙立坚:伯南克触痛了世界的神经
克鲁格曼:伯南克货币政策可刺激经济
谢国忠:建立在贸易失衡基础上的模式如庞氏骗局
何志成:全球市场仍震荡 A股或能突破
郎咸平:中国股市露出3大衰象 揭秘阴跌幕后推手
李志起:股神力挺美国银行是内幕交易?
叶 檀:史玉柱为何成不了一位出色的银行家
史玉柱从保健品起家,以网游重整旗鼓,正在向银行领域快速进军。
可惜,史玉柱永远成不了新中国成立前张公权那样出色的银行家,并非史玉柱缺乏银行家素质,时移势异,具有自主意识的银行家不可能在近20年内出现在江湖。
约100年前,中国出色的银行家层出不穷,张嘉璈、陈光甫等人就是其中翘楚。1916年,张公权因为对抗北洋政府的停兑令捍卫了中国银行的信用,名噪一时。之后不久,银行被收归国有,中国民间银行家一脉断绝,活跃在舞台上的主要是宋子文、孔祥熙等人,一直到21世纪,中国能够真正称为银行家的民间人士,十足稀罕。
当下,一些实业家正在努力向银行家身份转变。史玉柱正在向金融领域大举扩张,这位备受争议的企业家试图用投资银行证明自己的价值投资理念,一洗网游业务带给自己的道德重负。
从今年3月30日~7月15日的74个交易日内,史玉柱旗下上海健特生命科技有限公司共计42次增持民生银行。综合来看,史玉柱增持价格多在5.7元~5.9元之间,以5.75元/股为估算均价计,史玉柱耗资已近38亿元,晋升为民生银行第六大股东。除了民生银行,史玉柱还投资了华夏银行。据华夏银行半年报透露,上海健特今年二季度增持华夏银行112.06万股,总股数增至8956.83万股,为第九大股东。以华夏银行二季度平均股价12.66元估算,史玉柱此次增持斥资约1419万元。史玉柱还在微.博中对招商银行伸出了橄榄枝,表示其实招商银行是个完美银行,是各商业银行的标杆。
史玉柱之所以大笔增持民生银行,原因是中国上市银行中,只有民生银行是民营银行,是个异数。
就在史玉柱大笔增持之时,却遭遇强劲的对手。8月24日,中国人寿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刘家德表示,中国人寿依然看好银行股,并有意增持民生银行。目前,中国人寿是民生银行第三大股东,持股比例4.31%。中国人寿一直致力于在银行业开疆拓土,按照一参一控的办法,中人寿将目标瞄准了广发行与民生银行。
如果中国人寿控制了民生银行,那么所有的民营投资者不管是新希望的刘永好,还是上海健特的史玉柱,在资金量与管理层面,都只能沦为陪太子读书的角色。无怪乎,在中国人寿暗示对民生银行的兴趣不到一小时,刘永好就发出一条敏感微.博:拜托中国人寿,别虎视眈眈想控股民生银行。中国唯一的民营的重要银行 ,不应倒退成为国有银行。给民营一块小小的天空吧!失去民营机制的民生银行,将失去核心竞争力,告别高速成长。虽然这条微.博很快被删,却显示了史玉柱等人的无奈与失望。
到目前为止,史玉柱等人只能称为投资家,而不能称为银行家。事实上,他无法真正下海创建一家属于自己的民营银行,他是民生银行的董事,那又如何?刘永好早就进入了民生银行,一度实际控制17%的股权,却在股权争夺中屡屡败北,甚至一度黯然退出。
史玉柱等民营企业家,在银行业时间不长的博弈中,却屡屡遭人诟病。如以往曾经出现在民营银行大股东令人厌恶的短期行为,他们在出资后却以贷款的方式寄生在银行回收资金;又如,民营企业家为了争夺董事会席位不惜背后使出阴招。这些短期行为既是商业丛林社会的产物,更是产权不明确结出的恶果。当银行无法由自己掌控,出资者就成为寄生者,把银行当成唐僧肉。
无论是生存土壤,还是经营环境,时下的银行家,远远不如约100年前的银行家。论理念,论经营手段,当时的一批银行家灿如明星。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陈光甫,彻底告别官商办银行的传统,通过大量吸收储蓄存款,迅速扩大自己的银行资本。陈光甫把服务定为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行训,他提出六条原则:要不辞琐碎,不避劳苦,不图厚利,为人所不屑,从小做起,时时想办法。服务时时创新,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推出了诸多的最早:最早推出各种新型储蓄品种,如零存整取、整存零取、存本付息、子女教育储蓄基金、养老储金和婴儿储蓄,发行储金礼券--分红色和素色两种,用于婚丧嫁娶红白喜事;最早在银行中设立调查部;最早开设旅行支票;最早从事外汇业务和农业贷款;最早使用机器记账;最早将银两与银元并用,最早经营外汇业务。此外,推行对物信用,开创货物抵押贷款。
当中国银行等被当时的政府收归国有,银行家们陆续退出市场,官僚登堂入室,但他们还谨守最后的底线,中国的诚信文化与商业文化尚未崩溃。一旦外战、内战爆发,政府财政窘迫无比,抢夺民财成为唯一的手段,通胀成为唯一的赖账武器,宋子文等稍有节操的金融官僚也一败涂地。银行最终沦为听命于上意的工具,而后成为中国经济大干快上的工具,成为国企的出纳。(每.日.经.济.新.闻)
曹中铭:8月市场一片狼藉 A股就是个圈钱市
8月份的股市堪称 一片狼藉。受欧美债务危机的影响,上证指数曾一度暴跌至2437点,短短的三个交易日,下跌幅度近10%,为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所罕见。股市暴跌,市场上又出现了救市的呼声,其中呼吁监管部门缓发新股或暂停新股发行似乎成为共识。
今年上半年新股发行虽然比去年同期的176家减少13家,新股IPO募集资金也出现下降态势,但上市公司竭泽而渔式的融资行为丝毫没有收敛的迹象。关于这一点,股市自今年4月份开始下跌后,表现得更为明显。
进入8月份以来、特别是本周及以后的新股发行,似乎有趋缓的迹象。本周发行新股只有2只,分别为创业板的新莱应材和中小板的北玻股份,下周有京运通、雅本化学和蒙发利3家公司启动发行程序。至此,8月份的新股发行宣告结束。具体来看,8月份涵盖5周,发行的新股数量分别为9只、5只、4只、2只、3只,累计发行23只新股。于是市场上有观点认为,新股周发行数量的不断递减,表明发行窗口市场化机制效应显现。
针对新股发行问题,今年7月份证监会相关人员曾表示,今后新股IPO可在获得批文后6个月内由承销商和发行人就发行日程和发行窗口的选择做更加灵活的安排。如何选择发行日期与发行窗口,《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其实已作出规定。其中,第五十条明确指出,自中国证监会核准发行之日起,发行人应在6个月内发行股票;超过6个月未发行的,核准文件失效,须重新经中国证监会核准后方可发行。也就是说,核准之后立即启动新股发行或过两三个月再发行新股,只要是在规定的期限内,都没有违规。
但是,将新股发行趋缓与市场化挂上钩却有失偏颇。8月份将发行23只新股,相当于每个交易日发行1只,这样的密度本身就不低。而且,相对于7月份的20只,4月份的23只,也丝毫没有趋缓。
只要新股发行市盈率下降或发行趋缓,总有市场人士认为是新股发行的市场化机制发生了作用。创业板美晨科技以18.2倍市盈率发行如是,8月份后两周的趋缓亦如是。曾经,中小板双星新材创出65.52%的超高网上中签率,同样被解读为市场化机制在显灵。
事实上,新股发行市场化机制在市场中显灵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目前企业欲发行新股,首先得过证监会发审委这一关。即使发行人可以灵活地选择发行日期与发行窗口,但资源的多少却受到监管部门的控制。哪家发行人能进入审核程序,哪家能够过关发行新股,一切都在监管部门的掌控之中。行政干预下的新股发行,也不可能产生真正的市场化。
A股市场就是为融资者服务的,是一个圈钱市。退一步讲,发行人灵活选择发行日期与发行窗口,亦并非市场化之功。其目的还在于希望能够在行情转好时以更高的价格发行新股,以图圈得更多的资金。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的新股发行趋缓表明市场化显灵,其实亦更有利于发行人的大肆圈钱。(每.日.经.济.新.闻)
谢百三:中国怎么学巴菲特
巴菲特在美国股市大跌后的今年8月15日出现在美国公共电视台节目中,他说:在上周一,我们在股票市场买入的资金超过2011年的任何一天。这一天就是8月8日,即美国主权信用被降级后的首个交易日,华尔街与全球股市大跌之日,道琼斯指数大跌635点,达5.55%,为2008年12月来最大单日跌幅。
巴菲特对《财富》杂志说目前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新的衰退正在临近,他利用人们的恐惧,对市场的误读,逢低大买股票,说:跌得越厉害,我们买得越多,我们正在入场当别人贪婪时你需要害怕,但别人害怕时你需要贪婪。--巴菲特这次又大获成功。
确实,巴对美国经济有入木三分、洞察一切的研究。他多次说:不要拿美国打赌。尽管标普将美国主权信用从AAA降到AA+,但其实美国经济运行中没有加入任何新的因素。标普对美国的评级是有偏颇的。它确有很多问题,但它是强大的,GDP14.95万亿,美元世界第一,人均GDP46381美元,世界第九。。它政治体制成熟完善,国内政局稳定,债务虽多,债权也多,均为世界之最。它地大物博,矿产丰富,国力雄厚,2010年军费开支6900美元,只要减少33%军费开支,经济、债务就相当好了。
此外,我与一些投资专家,都认为世界金.融.界这次反应过度了。反应过度,必然严重超跌,即使经济2次探底,也会在短期内超跌,所以无论如何,8月8日进场,必能获胜,巴菲特又成功了。
中国也有巴菲特,实实在在真真切切。在我接触的朋友中,证券市场20年来从几千元做到几亿,十几亿,几十亿的……他们都有过人的战略思维,并且严守一些重要纪律。他们勤于学习,每天晚上清晨看报、看书不止。上对世界经济形势,下对中国资本市场再对行业,尤其对个股研究得全面透彻、入木三分。从内在价值,到成长性,到行业前景,到安全保护罩。他们逢低全线买进,几年翻几倍、十几倍。
在中国学巴菲特要结合国情。中国股市不是经济的晴雨表,没有做空机制,没有合法做市商,没有放大垫头交易,交易所不是公司制、股份制,行政强调控色彩较浓,股权分置,还有30%的国家股法人股没出来,人民币不能完全自由兑换,是个封闭的股市。
以上特点,造成了中国股市既受国外影响,又有相对稳定独立性的特点。这次,8月8日进中国股市抄底,其实比国外更安全。我的很多朋友又是大仓位买进。
中美股市也有不同:他们反弹到12000点相当于我们4800点,所以跌跌也应该,中国涨得很少,6000点一半都不到,所以也跌不多,银行股等估值均很低,故周四一跃而起。
本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之影响有所减弱,市场出现企稳走势,欧美日股市小幅反弹,但是投资者信心依然脆弱,行情时有反复。随着投资者恐慌心理有所平复,前期作为避风港而大涨的黄金本周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跌。市场对经济提振的预期十分疲弱,因此原油价格依然徘徊不前。
随着外围股市企稳,中国股市本周也逐渐稳住,并在本周四出现了高达74点的大幅上涨,并且以长期疲弱不振的银行、券商、保险为领涨先锋和中坚,并带动两市股票全面普涨,成交量也有较大幅度增长。周五,在外盘低收的背景下,两市低开进行窄幅整理,但是尾盘逐渐拉升,市场已经逐步摆脱积贫积弱之格局,渐显一丝生机与活力,投资者当积极关注市场变化,挑选高成长低估值之个股,精耕细作,播种未来。(金.融.投.资.报)
皮海洲:在别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
用平地响惊雷来形容25日的行情是比较合适的。就在投资者对A股市场疲软的走势不抱信心时,当天上证指数忽然大涨2.92%,创下今年以来单日最大涨幅。而在当天的大涨中,股市最大的亮点莫过于银行股。当天银行类指数上涨3.35%,领先于上证指数涨幅。
这是一个奇迹。实际上,在25日早市开市之前,舆论方面还在大谈银行股的大白菜论,还在谈论对银行股用脚投票的事情。甚至有市场人士直言,银行股沦为大白菜是市场的正确选择。
今年以来,银行股的命运甚称悲惨。一方面,银行股中期业绩出色。如民生银行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56.98%,深发展A同比增长56%。五大行中已公布中报的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银行,其业绩增长也都在三成左右;但另一方面,银行股的股价却表现为一种大白菜价。与此对应的是,多家银行股的市盈率跌到了5倍附近,截至24日,银行股的平均动态市盈率仅6.87倍,远低于2005年998点区域时银行股15.41倍以及2008年1664点区域时银行股9.51倍的水平。
银行股低迷具有一定的客观原因。毕竟A股市场是一个投机市,小盘股更容易受追捧。而银行股都是大盘股,尤其是五大行的流通股本甚称航母,这是投机者之大忌。更加重要的是,今年以来,在央行的严格调控下,股市资金面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很难有大资金介入到银行股的炒作中来。与此同时,面对信贷压力与扩张压力,以及监管压力,上市银行再融资接连不断,这也动摇着投资者的持股信心。此外,由于2008年底以来我国政府4万亿救市政策所带来的银行信贷大跃进,以及地方债务可能面临的一些隐患,也让投资者对银行的资产质量感到担忧。
尽管如此,投资者也应该正视银行股被低估的现实,要在不利环境中把握有利的投资时机。实际上,银行股如果不是有着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投资者有机会见到这种 大白菜价吗?而5倍银行股的出现,带给投资者的正是逢低买进的机会,而不是相反。毕竟,按大白菜价买进银行股票,不论投资,还是投机都是相宜的。
实际上,就在市场关注银行股大白菜现象时,银行股已经开始止跌反弹了。尤其是民生银行、华夏银行这样一些业绩突出的小银行股,更是出现强劲反弹的走势。截至25日收盘,华夏银行、民生银行的短期涨幅都超过了20%,逢低买进银行股的投资者已经开始获利,有的甚至获利不小。这正印证了巴菲特的一句话:在别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
孙立坚:伯南克触痛了世界的神经
8月26日,在海内外共同关注的美国货币政策座谈会上,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的讲话并没有提及市场期待的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QE3)。这一举动完全出乎了大多数市场人士的预料,但却带来了美股大幅上扬的利好效果。这其中的理由值得我们深思:1。伯南克再次强调自己对美国经济未来复苏的信心,虽然这一姿态短期内缓解了市场二次探底的悲观情绪,但是在当前美国经济数据依然疲软的情况下,我们该怎样来判断未来美国经济活力形成的来源呢?2.
伯南克在会上对QE3推出的做法持谨慎的态度虽然赢得了市场的认可:因为当前美国已不是流动性问题(银行间市场的拆借利率十分低下),而是钱投向哪里才能振奋美国经济的问题。但是,我们不能排除今天市场的脆弱性,日后一旦有负面消息凸现,那么,美股依然会带动全球股市下挫不止。3。伯南克没排除救助的可能性,虽所剩手段不多,但还是给市场下了定心丸。这是否真的意味伯南克今天开把政策的关注点从直接介入的战术考虑转向了间接引导市场预期改变的战略努力上了呢?4。海外投资者的利益暂时没被QE3的出台而稀释,所以,国际资本大量流出的风险明显开始降低。但是,今天全球金融市场受欧债危机和日本政经形势不确定的负面影响,大家对美国的依赖事实上是在与日俱增。越是这样,我们就越担心QE3今后一旦被迫启动,它对海外资本、国际金融市场尤其是中国这个对美最大债权国所产生的负面冲击作用就会越强烈。
今天,无论从贸易的角度还是从投资的角度,无论是存量美元资产还是未来新增对外资产,都会受到美国货币政策运行机制的严重影响。所以,改变目前这种被动的格局,就需要我们加快改变美元在国际金融体系和世界经济活动中所拥有的垄断地位。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尽管美国政府债务累累,违约风险已经可以和目前严重影响欧元体系稳定的欧洲主权债务问题相媲美,但是,美国目前在科技、军事、政治和经济等领域独占鳌头,出现了靠实力赖账的尴尬局面。所以,即使目前美国经济伤痕累累,但是在全球化的环境中,欧元和日元的命运也被美元所左右,更不可能出现短期内替代美元来支撑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作用。为此,基于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现状,我们应该脚踏实地地采取渐进式的改革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的路径,来追求中国对外资产的安全性和运作的效率性目标。
美国货币政策影响货币锚机制健康运行
要充分认识到自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提供全球贸易和投资便利的货币锚机制的健康运行对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货币锚机制,就是一个受到世界公认和信赖的主权货币,担当起世界经济活动中的支付手段、全球财富的价值储藏中的媒介,以及公平有效交易所需要的合理的记账单位等这三个要素所构成的货币锚这一公共品的服务功能。虽然这么多年来,美元的相对账面价值波动很大,但是,作为发挥货币锚功能的美元,在每天外汇结算中所占的比例和各国储备资产中以美元计价的金融资产所占的比例绝对都是举足轻重的,大约占7成左右,远远超过了区域合作强化后所产生的新兴的欧元和凭借自己发展战略所推进本币国际化的日元在世界货币锚中的地位。而遗憾的是,当美国发生了金融危机后,我们却不能立刻找到比美国经济更加强大的主权或超主权的货币,来替代受到金融危机冲击后公共品服务(即发挥全球货币锚功能)的能力日益下降的美元。一句话,在现有的信用本位下的国际货币体系中,引入多货币竞争机制目前并不现实!
为此,目前中国刻不容缓需要做的事,就是联合世界其他国家,通过国际组织的平台,比如G20等,要求美国不能像其他主权国家任意使用货币政策来挽救自己的经济。今天QE3推迟出台的一个很大因素是来自海外主权国家(比如,欧洲和中国等)的压力!今后,我们应该继续联合世界各国的力量监督美国肩负起维护国际货币体系稳定的重任。事实上,在开放经济的环境下,美国这种损人利己的做法看似能够给自己带来短暂的流动性保障的效果,但是由于上述货币锚功能的破坏,恰恰会导致美国经济今天更加依赖的外部环境变得日益动荡,从而使得美国自身的宏观政策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最近,欧洲政府开始打算对主要来自美国对冲基金的投机力量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逐利行为,启动一种托宾税的遏制手段(前不久欧盟轮值主席法国萨克齐总统还为这种资产交易税特意来中国游说),这也是对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缺陷的一个弥补措施。当然,若美国能够负起责任再次充当起货币锚的角色,那么,世界各国放慢减持美国国债和慎用与美国非对称的货币政策,继续坚持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与投资的理念,这对处于目前经济调整和恢复阶段而言,可能是一种相对明智的做法。否则,大家都处于明哲保身的动机,以邻为壑,结果是两败俱伤。
建立亚洲美元离岸市场
要充分利用跨国公司在亚洲经济中的积极作用,迅速建立起以债券投融资为主的亚洲美元离岸市场,增强对现在疲软的美元在岸市场的外部约束性。今天最大的问题就在这里,美国金融体系的疲软和美国政府不顾世界他国(尤其是美元债权人)的利益所采取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救市方式,催生了全球通胀的压力、新兴市场热钱流入的冲击、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的状态,这严重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复苏进程。所以,亚洲美元离岸市场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能弥补当今以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所存在的这一致命的缺陷。另外,我们也应该看到,亚洲市场今天拥有全球最多的美元储备资产,未来也是带给世界经济复苏曙光最强烈的经济繁荣区域,尤其要注意到美国很多500强企业也在这里发展壮大,而且我们也能调动具有国际金融业务比较优势的香港、新加坡和东京等区域金融中心的大量潜在资源。所以,我们已经具备发展以债券市场为核心、投融资功能全部具备的亚洲美元离岸市场的条件!到目前为止,现有的美元离岸市场和美元在岸市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形式上互补实际上依赖的格局。这种传统的美元离岸市场更多地是偏重融资功能,而把追求财富收益增长的投资功能通过资金回流到美国在岸市场来实现。于是,这场金融大海啸也让这种形式的美元离岸业务受到了重创!
今天,我们通过一个货币两个市场的全新机制,来充分利用目前美元作为货币锚暂时不可撼动的地位,靠自己的理财智慧和创新能力来管理我们的美元财富和增加在这种国际货币体系下的各种商机。由于跨国企业现有的经济实力和实物抵押能力,与亚洲区域金融中心所积累宝贵的资源以及全球其他国家寻找新的投资出路的需求,这一新市场的建设和发展足以得到持续的流动性支持和基本面扶持,从而完全能够避免一直处于垄断地位的美元在岸市场今天在病态发作和机制调整中所凸现出来的货币锚功能丧失的风险,也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一个美元两个市场之间的竞争机制,而不是从属机制,从而起到约束美国滥用美元霸权地位、采取损人利己行为的效果。
配套成立亚洲共同基金
为了能够进一步发挥亚洲金融合作的共赢作用,还应该立刻配套成立以中国为首的、各国主权财富基金为基础的亚洲共同基金,从而强化信用主导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和效率意义。因为在任何一个新的投资渠道形成的初期,市场出于谨慎和控制交易成本的考量,常常采取观望的态度,此时亚洲各国政府的金融合作,比如建立亚洲共同基金参与亚洲美元离岸市场的投资就显得至关重要。因为,它既增强了这个新兴市场至关重要的流动性又确保了这个市场稳定发展所需要的抗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长期以来,中国在亚洲金融合作的框架下很难找到对自己有利的位置,因为目前货币互换机制和建立亚洲货币基金都有利于美元储备较少的小国的货币稳定,而亚元的设计又更有利于市场集中在亚洲的日本和韩国这样发达的经济体,对于目前市场还在亚洲区域外的中国而言,如何管理好自己拥有的大量美元资产才是我们关注的问题,这一点今天在美国步入危机后成为亚洲共同的心声。所以借助这个大好时机,增加一个亚洲金融合作的内容即打开在亚洲美元离岸市场上美元资产共同投资的方式和渠道,这对我们发挥积极的区域合作功能、避免中国资本在欧美受阻的困境有很大的战略意义。至于新兴亚洲共同基金的出资比例、运营模式和利益分成机制完全可以参照今天已经存在的一些成功运营的国际组织的模式。
渐进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从中长期国家战略发展的角度来看,人民币国际化确实是中国经济繁荣昌盛的必由之路,也是解决规避既有货币锚机制缺陷的必要手段。但是,千万不能急于求成,要防止好大喜功的推进方式,因为这很容易让我们陷入危险的三元悖论陷阱(若市场不断开放、汇率还要保持稳定,再加上货币政策不能像香港金融局那样做到自律,那么,就很容易会爆发97年所出现过的亚洲金融危机),或者会催生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过的日本病的灾难。因为当时日本政府借广场协议的压力而推进的日元国际化浪潮所带来的本币不断升值的效果,严重挤出了日本强大的实业力量(很多不得不走出去的企业,幸免了泡沫危机崩溃后所带来的毁灭性打击,从而在今天依然能够显示出过去这种竞争力),催生了虚拟经济非理性的繁荣程度(很多留在国内的企业把产业资本转向了金融资本,去追逐来得快去得也快的高收益股票投资和房地产投资),从而大大加快了泡沫经济崩溃的速度和风险。
今天我们也注意到在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的过程中,出现了值得注意的倾向:对于日益升值的人民币的需求确实在不断上升:这是否意味着没有货币锚支撑的海外资本,今天正绕开我们国家资本账户管理的壁垒,在人民币贸易结算的敞口中,通过中国的进口增加在大量地在吸收我国人民币,但是,我们却没有看到出去的人民币,在正常的渠道中回流的现象。相反,国内热钱的比例却在日益增加,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不断高涨,通胀压力也在进一步积累,资产泡沫的隐患更在加剧。中国金融体系表面上还维持着高的收益,但是,资产负债结构的变化已经让它们难以抵挡外部可能出现的巨大冲击。
为此,现在我们还是应该采取有序的人民币国际化路径,即先放开国内价格管制,然后强化国内金融体系的制度建设和金融产品创新能力,接下来在实体经济发展繁荣的阶段(而不一定要刻意抢着在本币大幅升值的阶段),去放开中国的资本市场,然后,在此基础上,争取以较快的速度,通过完善各种制度体系来协调由此带来的内外冲突。最后,当我们具备实力强大、金融发达和国际公认等货币锚机制所需要的客观条件时,我们会突然会发现人民币国际化推进和目标的实现是那么顺其自然,得心应手!而我这里要强调的是:这是一个最后形成的客观结果,千万不能在主观上把它当作推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确保国家安全的前提条件。否则,东亚危机的命运和日本泡沫经济崩溃的结局会让我们变得更加不安全!从这个意义上讲,今天第一步先通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开展亚洲美元离岸业务,不仅能够避开人民币汇率目前没有市场化和资本账户不开放的硬伤,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能遏制国际上中国威胁论思潮的兴风作浪。这样做,还能为我们赢得宝贵的人民币国际化的准备时间。等到我们的软实力(经济强盛、人才荟萃、制度完善和金融创新等)打造出来以后,我们就可以借用大家已经在亚洲美元离岸市场中形成的合力,轻而易举地转入到人民币国际化的时代。
关注和扶持超主权货币体系的发展
另外,为了能让中国对外资产有一个较好的风险分散的方式,我们应该坚决支持欧洲正在尝试的超主权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和改革进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欧元这个新生的区域货币体系也正在把我们带向一个未来最理想的全球一体化世界所需要的超主权国际货币体系中。但是,要让欧元体系能够得以稳定地向前发展,我们必须要解决的巨大挑战还很多。比如,使用超主权货币的国家在意料不到的外部冲击后,基本面出现了不可避免的差异化经济特征后,究竟是靠达成共识的国际救助机制(事实上,中国出于扶持欧元货币体系稳定的目的,已经在出资帮助希腊等主权债务的重灾国进行还贷和家园重建的工作),还是采取残酷的退出机制以确保货币稳定所需要的一致条件;究竟是从长远的超主权货币的稳定考虑而继续采用盯住通胀这一较为透明的单一货币政策目标,还是为了根除危机传染到其他国家的隐患而采取宽容的随机应变的货币政策,等等这一切缓解和防范金融混乱和危机的做法我们还没能在欧元机制中找到理想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