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财经评论人叶檀(资料图)
有关部门不承认中小企业有倒闭潮,只承认中小企业生存困难。
扶持中小企业再次成为市场热点,随着一系列消息与政策的出台,在汇率升值、成本上升、市场转型的背景下苦苦挣扎的中小企业迎来一丝暖意。
从7月开始,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从政策、信贷到行业准入,无所不至。7月4号,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下发了《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细化并拓宽了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工信部新闻发言人朱宏任7月21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根据国务院要求,工信部正在积极筹备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领导小组会议,研究进一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符合条件的微小企业债权的风险权重从100%下调到75%,引导商业银行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倾斜;最新的传闻是,9月份可能召开一个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工作会议,中小企业管理思路是否会在此次会议中讨论并演化为具体执行部门……
中小企业扶持举措既有国际经验,也有中国特色。国际经验包括补贴、税收优惠等,国内经验包括扶持中小企业的政府机构升格,建立专项基金、降低贷款风险权重等。这不是政府第一次扶持中小企业,相关扶持政策从未停止,让人遗憾的是,中小企业越扶越弱,一些垄断企业不必扶持却越来越强大,原因何在?
应该追问的是,有关部门对于中小企业到底是真扶还是假扶?
表面上解决就业难题的中小企业极受重视,常常口惠而实不至。越是强调扶持中小企业,越能证明难以解决中小企业的生存困境。
国务院曾于2005年、2009年分别发布“非公经济36条”和“新非公经济36条”,从理论上打破了民企的行业门槛,但民企形容为“玻璃门越擦越亮、玻璃越来越厚”。其他不说,扼制民营石油企业咽喉的油源垄断从未被打破,民企挣扎在生死边缘,民营储油设备大半闲置,而央企还在呼吁大干快上。再说融资,央企可获得廉价贷款与低利息的发债机会,而民企大多只能通过民间资金解决融资困境。近日,由“花旗-CCER服务型中小企业融资与发展”研究项目组公布的数据称,在中小企业集中的浙江,只有20%的中小企业从银行贷到款,而能获得贷款的服务型中小企业比例更低。
从根本上说,配合中小企业发展的是一套市场化的管理系统与组织架构。建立专门的高级别中小企业管理机构当然好,但机构的主要职能应该是解决中小企业面临的核心瓶颈。比如说,如何破解存在准入门槛的行业,取消大型企业的核心垄断权,建立真正能够代表中小民营企业权益的行业协会,使中小企业拥有博弈的平台与能力,而不是让退休官员为中小企业代言。
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最好的办法是扩大中小企业的贷款渠道,强迫大型金融机构为数百万家小微企业服务是不现实的,我国必须鼓励小型金融机构的发展。只有社区银行、村镇银行、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才有意愿为当地的中小企业服务,才能了解当地中小企业存在的风险,此前台州商行、泰隆行等,在服务当地的中小企业方面取得了十分有益的经验。
以美国为例,有上万家专门从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中小企业投资公司。这些中小企业投资公司极大地弥补了市场上有限的创业资本与创办中小企业及其发展所需的巨大的资金缺口。这些中小企业投资公司都是完全由私人拥有、管理并使用自有资本的投资公司。它们在小企业管理局注册,并得到有关许可证,在小企业管理局的担保下向中小企业发放利率优惠的贷款。即使如此,后金融危机时代,美国的中小企业丧失了贷款来源,成为紧缩政策的牺牲品。
中小企业需要的是扶持,更是公平,丧失公平的扶持,没有任何价值。一些显失公平的措施是显性的,如行业准入门槛等,而另一些措施则是隐性的,如通货膨胀以扩大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方式,剥夺了中小企业的财富。
中小企业淘汰率高是市场常态,保障所有中小企业生存权的政策不一定是好政策,但剥夺了有潜力的中小企业生存权的政策,一定是损害中国经济根基的坏政策。建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机制首先要树立公平观念,清理所有不公平的好政策。
我们需要的是撤除行业歧视的玻璃门,而不是把玻璃越擦越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