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浩明:探底基本成功 上涨仍需时日
文/申万研究所 桂浩明
在正常情况下,2437点可以被看作是今年的底部。但现在的股市还不具备形成普遍上涨的基本条件。只能是以盘整为主,缩量小区间波动估计会持续一段不太短的时间。
8月份的股市让众多投资者仿佛坐了趟过山车。月初,受到评级机构标普调降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的影响,全球股市大跌。虽然事件本身对中国的影响并不是太大,但股市也受到拖累,加上投资者情绪严重受挫,行情剧烈震荡,反应较为过度。好在随后几个交易日,投资者逐渐恢复了理性,股市也慢慢稳定下来,并且率先展开反弹,很快就基本收复了失地。
不过,就在人们期待大盘能更上一层楼时,股指却又徘徊起来,围绕2600点做起了整理运动,呈现出一种上涨乏力,但下跌有支撑的态势。
两次探底已成功
仔细考察股市这一阶段的表现,可以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大盘完成了又一次的探底,并且取得了成功,但股市还需要进一步整理以集聚力量,同时等待市场环境趋好。只有这两方面的条件都初步具备了,才会有相对较好的表现,形成又一波上涨。
一般来说,要确定股市完成探底有两个标准,一是市场既有的利空因素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释放,另一个是市场又经历了突发其来的利空冲击,也就是说,既要承受常规利空,还要蒙受非常规利空。
今年以来,持续推进的宏观紧缩政策无疑对股市构成了偏空的市场环境,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大盘不断下跌,股指反复探底。应该说,到了6月份,这个过程差不多进入了尾声。事实上,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央行的调控节奏开始有了微调,其后人们所感受到的政策信息也是从前期的偏冷转向中性,而市场上资金利率的回落则是更为明确的信号。因此,很多投资者认为6月大盘所探出的2610点是一个底部。客观上,股市也随即展开了反弹。但是,现在回想起来,这个底部虽然是在政策利空不断释放中形成的,但又的确没有经受过偶发性利空的考验,因此还不是很坚实的。国内的动车追尾事件影响很大,但还只能算是板块利空,因此没有导致股市打破前期底部。而美国信用评级下调带来的海外利空,冲击力很大,导致股指破位下行,客观上说是强制进行了两次探底。
当市场从暴跌中很快反弹时,已经提示人们出现了超跌,同时也反映出探底成功。在正常情况下,2437点可以看作是今年的底部。
上涨条件不充足
完成了探底之后,人们自然想到的是股市该如何上涨了,最好是V型翻转。当然,面对如今的形势,恐怕没有人会有这方面的奢望。而客观现实是,股市在补完了8月初因突发利空而带来的向下跳空缺口后,就显示出了犹豫,似乎再也走不动了,成交量也迅速减少。这是为什么?
原因在于,现在的股市还不具备形成普遍上涨的基本条件。举个例子,时下人们都认为,调控政策不会再收紧了,这是看好后市的一个重要理由。但最近央票利率提高这件事情表明,很难轻言不会再有调控措施出台。所以,投资者还需等待下一个靴子落地。
另外,由于实体经济增长减速已成定局,投资者对于强周期性行业都比较谨慎,把希望寄托在大消费及新兴产业上,但目前大消费板块的总体估值并不低,如果要上涨的话,还需要有更多的资金流入,而新兴产业则期待国家扶持政策的出台,虽然有希望,但把握并不充分。所以,资金只是在新股及少数题材股上做文章,不敢大举入市。这样一来,近期要出现像样的反弹就很难了。
也许,再过一个月左右,市场环境会变得比较明朗,而且比现在要好一些。届时股市上涨的条件就基本具备了。现在只能是以盘整为主,缩量小区间波动估计会持续一段不太短的时间。
笔夫:二次衰退还是继续复苏
笔夫
全球经济无疑再次处在十字路口。不久前各国政府还在满怀信心地谈论经济复苏,如今人们却已开始谈论二次危机。
在经历了一周的反弹后,国际市场在18日再次出现暴跌,一日之内几乎侵蚀了所有的涨幅。这似乎为二次危机提供了更多的佐证。这一天,美股道琼斯指数在开盘半个小时内即跌破11000点,而国际油价一日之内大跌6%。美国新公布的二手房销售数据、CPI以及首度申请失业救济人数均证实经济复苏受挫,人们有理由相信,不乐观的经济数据仍会继续。JP摩根和高盛顺势下调了全球经济预期,摩根将全球经济由之前的4.2%下调到3.9%,同时下调明年的经济增长。高盛也下调了全球GDP增长率预期,将2011年和2012年的全球GDP增长率预期下调至4.0%和4.4%。
从投行到普通投资者,都是一片叹息之声,只有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对未来的货币政策不置可否,显然,他能否满足市场对于QE3的期待,直接决定着未来半年的一切。这是一剂毒品,明知是有害的,但大多数人已经成瘾。伯南克已经把一只手放在了发射按钮上。
这是假设性问题的一个方面,即如果市场继续下跌,美联储是否会出台新的刺激措施。这个问题已经不是第一次探讨了,伯南克之所以没有像决策QE2一样果断推出QE3,是因为经济遇到了之前没有遇见过的难题。要在QE2不良记录的基础上继续推出新的刺激措施,必须要跨过国会、全球舆论和普通民众这三道门槛。美联储必须拿出足够多的理由来证明,新的量化宽松政策将会有效地提振就业和楼市,并且不会进一步加剧正在攀升的通货膨胀,而这两点都是QE2没有能够做到的。同样的政策,上一次没能做到的事情,要如何相信下一次就能做到呢?
伯南克自然没有能力说服美国的政治家,但是市场本身却在暗地里帮了他的大忙。从债务上限谈判到标普下调主权债务评级,再到18日晚莫名的大跌,金融市场出现的动荡逼迫政策制定者囫囵吞枣地接受新的救市举措,这是被动的、没有理由的选择。也可以这样说,此轮市场的下跌,政策逼宫的意图十分明显。
下一个与此相关的问题是,如果美联储果然推出QE3或是变相的QE3,市场会怎样?这一点可能伯南克也不能肯定地回答你,而笔夫可以告诉你的是,事情可能变得更加混乱。一旦有QE3的消息传出的话,市场将会本能地作出大幅反弹的反应,甚至扭转目前的跌势,因为新的经济刺激措施不仅会使美国实体经济获得短期的新鲜活力,而且会加重投资者的价格上涨预期。如果存在新的提振经济的举措,至少在第四季度美国经济有望重回复苏的轨道,汽车、房屋的销售会出现好转,零售业数据也可能重新走强,这一切都会支撑市场出现好转。但是QE3无法解决的问题是,美国债务上限提高的附加条件限制了政府开支,而压缩开支将会相应减少政府部门就业机会和公共采购支出,这自然对开拓就业形势形成制约,其实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问题仍然是,美国人还没有摸索到启动新一轮经济景气的增长方式,就像上世纪90年代克林顿时代的互联网经济和小布什上任时代的地产泡沫经济模式,与之相比,奥巴马的经济政策更像是原地转圈,雄心勃勃而又缺乏真正的魄力,他接下来的任何一条经济政策无功而返的可能性都非常大。对QE3的最好和最坏的预期是,它可以但只能维系一个或者两个季度的景气。所以对于美国经济前景乐观一点的看法是,在再次衰退来临之前还有一次短暂的复苏。
说到这些话题的时候,我们还没有将中国和欧洲的问题包含进去。地球失去中国,将会完全不转。这不是一句广告词,而是当前全球经济的基本模型。中国的建设热情一直是金融危机后全球需求的支撑。但这个类似发动机的国家近期也遇到了与其它国家一样的麻烦。尽管企业普遍呈现不景气状态,但是央行仍然不得不考虑继续提高利率的课题,本周央票利率再次攀升,这被看做是基准利率近期将会提升的信号,就目前的状况而言,资金成本的攀升似乎已经对中国的基础建设速度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制约,铁路、公路和城市基建都可能出现大幅放缓,目前唯一支撑中国需求的是保障房和水利建设。中国需求仍然能对全球初级产品市场构成一定的支撑,但这样的时日已经不多了。评估美国经济的未来还应当把这一点考虑进去。
努里尔-鲁比尼:资本主义完蛋了吗?
全球金融市场正经历的大动荡和股价大调整显示,大多数发达经济体正站在双谷衰退的悬崖边上。这场金融和经济危机原本是由过高的私人部门负债和杠杆率引发的,政府为了防止大萧条再度上演,付出了公共部门大规模地再杠杆化的代价。但因为痛苦的去杠杆化,大多数发达经济体换来的经济复苏却疲软无力,达不到预期水平。
如今,高企的石油和商品价格、中东的乱局、日本的地震和海啸、欧元区债务危机及美国的财政困境(加上信用降级),大大地提高了避险的情绪。美国、欧元区、英国和日本的经济都停滞不前,连快速增长的新兴市场(中国、亚洲新兴经济体和拉美)及依赖这些市场的出口型经济体(德国和资源丰富的澳大利亚)的发展也开始急剧放缓。
直到去年,政策制定者还能从帽子里继续变出兔子来,靠推高资产价格来带动经济复苏。财政刺激、接近零的利率、两轮量化宽松、给坏账扎篱笆(ring-fencing)及用数万亿美元救助和为银行和金融机构提供资金:官员们使尽了浑身解数。如今,他们再也变不出兔子了。
眼下欧元区和英国的财政政策都在给经济增长拖后腿。就连美国,州、地方政府乃至联邦政府都在削减开支和压缩转移支付。很快,它们就得增税了。
再一轮援助银行的行动在政治上是不可以被接受的,经济上也不可行:大多数政府,尤其是欧洲国家政府,已是焦头烂额和囊中羞涩。说真的,它们的主权风险事实上加深了对欧洲银行业的担忧,因为银行拥有大多数越来越不可靠的政府债券。
货币政策也帮不上什么忙。欧元区和英国超标的通胀限制了量化宽松。美联储八成要搞第三轮量宽,但已经太少太迟了。去年6000亿美元的第二轮量宽和1万亿美元的减税和转移支付,只带来了仅仅3%的增长,而且只维持了一个季度。增长在2011年第一季度又跌落到不足1%。第三轮量宽规模会小得多,对推高资产价格和恢复增长的效用也更有限。
货币贬值不是个在所有发达经济体都可行的选择:它们固然都需要本币走弱,改善贸易平衡来恢复增长,但却不能同时这么做。所以,靠汇率来平衡贸易是个零和游戏。货币战争前景已露端倪,日本和瑞士已经先一步投入削弱汇率的战斗,其他国家会紧随其后。
与此同时,在欧元区,市场快要把意大利和西班牙扫地出门了,法国面对的金融压力也在上升。但意大利和西班牙都太大了,既倒不得,又赎不了。短期内,欧洲央行将持续购入两国债券,以便它们能支撑到由新成立的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uropean Financial Stabilization Facility,简称EFSF)来接盘。然而,只要意大利和西班牙之中有一个被市场拒之门外,EFSF的4400亿欧元战争基金可能到今年底或明年初就会消耗殆尽。
所以,除非EFSF的池子扩大两倍德国会抗拒剩下的出路只有意大利和西班牙被迫但有序地重组债务,就像希腊的情况一样。所以,虽然去杠杆化的过程才刚刚开始,债务减记已是不得不为了,除非这些国家能靠增长、储蓄或货币贬值从债务泥潭里拔出脚来。
这样看来,马克思认为全球化和金融中介会失去控制,收入和财富由劳动向资本再分配终将导致资本主义自我毁灭的说法部分是正确的(虽然他的社会主义更好的看法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由于最终需求不足,企业正纷纷裁员。但裁员减少了劳动者收入,扩大了不平等,进一步打击最终需求。
最近的群众抗议,从中东、以色列到英国,以及中国日益上升的不满情绪很快会传染到其他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根源都一样:不平等加剧、贫困、失业和绝望情绪。就连全世界的中等阶层也感受到收入和机会减少的压力。
为了让市场经济重新正常运转,我们需要回到市场与提供公共利益间的正确平衡。也就是说,既要远离英美的自由放任模式和巫术经济学(voodoo economics),也要远离欧洲大陆的赤字福利国家模式。这两种模式都已宣告破产。
今日的合理均衡包括:制定额外的财政刺激计划来投资于有效的基础设施以创造就业;进一步实行累进税制;多运用短期财政刺激和强化中长期财政纪律;货币当局承担最终放贷人责任以预防银行挤兑;为资不抵债的家庭和其他经济代理人减轻债务负担;加大对失控金融体系的监督和管制力度;拆分大到倒不得的银行和寡头垄断托拉斯。
慢慢的,发达经济体需要投资于人力资本、技能培训与社会安全网,以提高生产力和工人的竞争力,让他们在经济全球化中受益。如若不然,就会重演20世纪30年代的噩梦:无穷无尽的停滞、萧条、货币和贸易战争、资本管制、金融危机、主权破产和大规模社会政治动荡。
作者Nouriel Roubini是鲁比尼全球经济学咨询公司主席、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教授(.中.国.企.业.家)
任志强再次语出惊人:2003年来调控政策成功过吗
2003年以来,我们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有一次成功过吗?素有任大炮之称的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依旧眉头紧锁,一脸严肃,在刚刚召开的博鳌房地产论坛上再次语出惊人。
然而,颇具戏剧效果的是,就在这一天上午,也就是8月17日,住建部再次下发文件,要求各省在8月20日之前上报所辖区内各城市的上半年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情况,并给出了限购五大标准。
不断升级的调控政策与随之而来的强烈质疑似乎也成为了当下最炙手可热的话题。8月17日,在观点地产新媒体、记者等单位联合举办的2011博鳌房地产论坛上,与会专家和房地产业内人士纷纷表态,认为楼市调控已经进入短期行政干预与中长期经济政策储备调控的阶段。同时,进入下半年,随着调控深入,房地产开发企业库存和资金压力增大,市场和企业正酝酿着新的变数。
限购令的二次围剿
我们认为根本不用出限购名单。8月17日,深圳世联地产顾问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劲松在博鳌论坛上的直接表态引来在场开发商的一阵赞同。
按照陈劲松的观点,市场已经进入了存货积压周期,下半年存货积压本身就会带来价格调整,要给市场留一点时间。
然而,事与愿违,开发商们对政策的质疑马上得到了令人遗憾的回应。
8月17日这一天,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公布了对各地列入新增限购城市名单的5项建议标准。住建部提出,符合上述条件较多的即2条以上的城市,建议列入新增限购城市名单。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朱中一认为,限购范围扩大至二三线城市本身并不是一个新政策,而是对原来调控政策的具体化和延续,但每项政策都有利有弊,限购扩大至二三线城市可能给地方经济的发展带来压力,也会促使一些房企和资金进一步向三四线城市和商业地产转移。
而记者从博鳌论坛的部分专家和开发商处也了解到,住建部出台这5项标准的背后,其实却是其与地方政府沟通不力、限购扩容推行不畅的结果。
之前住建部对各地方政府的约谈应该说并不奏效,据我们了解,目前准备出台限购令的二三线城市不足10个。一位来自内蒙古的政府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向记者透露,我们目前有一两个城市按照标准有可能被划进去,但现在我们还得再协调一下。
朱中一也向记者表示,二三线城市是否限购,需要住建部与当地政府进行协商。稳定市场和住房保障,需要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市县人民政府落实。确定哪一个省市肯定需要省政府的认可,住建部目前也只是下发文件。他表示。
事实上,目前限购扩容也成为一项近期内几乎很难完成的任务。住建部此次出台的前三个标准是以数据作为考察目标的,这个是相对明确的,但是后面两个标准是没有具体依据的,仍然很难判定。上述内蒙古政府部门负责人表示。
中长期替代政策
无论如何,限购政策都不是一个长期性政策,这一论断得到了参加博鳌房地产论坛的行业大腕们难得的一致认可。
记者从博鳌房地产论坛上了解到,包括房产税、保障房政策在内的多个房地产中长期政策相关部门也正在研究制定中,房地产财税制度、土地出让制度、REITS等房地产融资政策等都将成为短期政策退出时的替代政策。
新的政策里面我们有很多限购、限价行政手段,但是我们要看到政策里面有保障房、房产税,这样一个长期调控手段可能会长期存在,我觉得这才是影响下一个十年政策的因素。 阳光100集团董事长易小迪表示。
朱中一则表示,房地产市场调控进入攻坚阶段,几大领域的顶层设计尤其重要,其中之一是房地产持有税在评估、普查等环节的技术完善。另外,土地招拍挂制度和中央与地方的事权、财权再分配,都将作为中长期的制度进行考虑。
事实上,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以协议出让方式获得保障房项目的案例,中国房地产集团董事长孟晓苏表示,目前的土地招拍挂制度正受到影响。8·31大限后,土地出让量大幅减少和保障性住房用地缺位是导致此轮房地产价格泡沫的重要原因。他表示。
除此之外,房地产金融也成为此次博鳌房地产论坛内各方探讨的焦点。住建部政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秦虹再三向记者表示:我认为房地产基金的运作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在现阶段银行信贷收紧的局面下,房地产基金的可操作性就显得非常大。
与此同时,REITS产品的准生过程再次进入临门一脚的阶段。公租房的特点是地价低,其底层商业地产又因租户庞大具有稳定的需求。这些特点综合起来看,将公租房产品打包成REITS,在资本市场上市,是大势所趋。孟晓苏表示。
博鳌房地产论坛上,朱中一透露,关于房地产市场长期发展的规划性文件正在由住建部牵头研究制定,土地制度、税收制度和金融产品创新都可能进入该文件研究范畴。
以价换量得到认可
开发商现在都看明白了,这次政府的调控决心有多大。中原集团主席黎明楷表示,开发商能够利用的融资渠道目前几乎都被政策堵死,年底前必定会有大量开发商选择降价跑量。
事实上,尽管地产行业处于宏观调控的风口浪尖,但近日万科、恒大、中海、招商地产等大型房企仍然交出了不错的半年报。
谈到下半年楼市的走势,陈劲松认为今年的金九银十仍是大概率事件,只要价格能够回归理性,就能够摆脱房地产行业被政策强压的局面。他认为,虽然今年市场的发展有一些结构性变化,但需求仍然强劲。
今年年初我们对楼市有一个预测,认为最乐观的情况就是与去年同期持平,现在看来今年的情况远好于预期。陈劲松认为,在限购、限贷、限价的种种压力下,市场几乎被叫停的时候仍然还能出量,说明目前已到了一个重要的价格弹性窗口期,就是只要降价,成交就能放量。
但是,任志强却表达了不完全相同的看法。他认为,下半年开发商的降价行为仅将集中在部分城市,从全国来看,降价可能不会成为普遍现象。虽然限购扩展至二三线城市,但未限购城市仍是大多数,购买需求会往这些城市转移,开发商资金回笼的重点也将在这些城市。任志强表示,这些占大多数的未限购城市降价的可能性很小。
许小年:地方有多少财政收入不在预算 中央政府都知道
6月底审计署公布了地方债务数据,截至2010年底,各级地方政府的债务总额达到10.7万亿元,大约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7%,总体处于可控范围。但是,有一些地区的债务率超过200%,这表明部分地方政府存在过度举债行为,潜在风险值得关注。
2008年金融海啸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配合4万亿提供资金支持。这种积极投资的后遗症,使得地方政府负债迅速上升。现在,随着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还款高峰期的到来,这一问题需要有一个彻底的解决方案。
数据显示,融资平台公司、政府部门和机构举债的分别占46.5%和23.3%。央行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年末,全国共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1万余家,其中县级(含县级市)平台约占70%。
从形成时间看,2008年上半年,地方债务总量约为1.7万亿元。2008年下半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在4万亿元等一揽子政府投资计划作用下,各地的计划投资总计达40万亿元,其中多数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直接形成了地方政府债务,致使2009年债务规模增长了62%。2010年的债务余额比2009年增长18.86%。
许小年指出,地方政府花钱没有约束,导致债务过重。现在我们地方政府有多少财政收入、多少财政开支都不在预算体系里,我相信中央政府都不会知道。财政在预算外跑了,预算外跑的无法监控,结果造成支出的膨胀,支出一膨胀又显得收入不够,收入不够就搞土地财政,土地财政一停下来,债务危机就出来了。他分析。
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2.9万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65.9%。也有专家指出,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土地财政收入,地方政府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不断提高房地产价格,实现储备土地的升值。很明显,一旦房地产价格持续降低,不仅会出现政府债务支付危机,已开工投资项目后期资金难以为继,而且会影响相关产业和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
有观点称,应完善财产税制度,为地方政府建立稳定的收入来源。财产税以房产、土地等为课税对象,有较强的地域性,而且税源充足,税收收入稳定,具有成为地方政府主要税收来源的基础。
许小年则认为,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要靠财税改革来解决,而财税改革最重要的一项是预算制度的完善化以及在这个基础之上加强对地方财政支出的监控,而这个监控的主体不应该是中央政府,应该是各级地方人大,要由民众和民众代表来进行监控。
许小年认为,央行的紧缩政策会继续下去,宏观调控不存在两难问题,而是而是两个问题。结果想用一个政策解决两个问题,它就变成两难问题了。一个政策只能解决一个问题,一个政策解决不了两个问题,我们老说货币政策两难,一收紧货币,中小企业融资就困难了,这是两个问题,不是两难问题。中小企业融资靠什么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靠什么解决?我们老想用一个货币政策解决N个问题,这不可能。他说,地方债务危机爆发与否和货币政策没关系,中小企业融资的问题和货币政策也没啥关系,不要把两件事儿拉一块儿去。
许小年表示,地方债务问题不能够靠继续松银根来解决。出售地方政府的国有资产还债不失为一种短期措施。长期措施是我们的财税改革,财税改革中最重要的是建立起对地方财政的制约机制。制约机制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预算制度的完善以及在这个基础之上加强民众和民众代表对地方财政支出的监控。
樊纲:全世界只有美国没有国债违约风险
【《财经网》记者 王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在2011第五届中国银行家高峰论坛上表示:这次的所谓给美国主权债评级下调这个问题,在一定意义上是个闹剧,全世界只有美国没有国债违约风险,到现在他仍然是这个地位。
樊纲指出,从九十年代开始,这二十年的去监管化进程,是这次大危机的重要的一个基础。缺乏监管,市场发毛了,因此这次又再重新搞监管,实施比过去更加全面,更加严格的监管,这是对过去这二十年的一次否定,人们通过这次危机再一次认识到金融需要监管。
针对美国信用评级下调,樊纲指出,以货币为首的债权,都面临通货膨胀风险、汇率风险、债务违约风险这三种风险,而这三个风险中,违约风险是最大的。
美国是发行国际货币的国家,所以用违约这个标准来下调评级,对于美元是没有什么道理的。全世界只有美国没有国债违约风险,到现在他仍然是这个地位。樊纲称。(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