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在舆论压力下,国家发改委等11部委昨日联合发文,对屡禁不止的高尔夫球场违规占地行为再出重拳整治,然而,其中对最受争议的违规建设的球场“交钱转正”的处理方式,遭到了业内专家的普遍质疑。
11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全国高尔夫球场综合清理整治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坦承近期一些地方无视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暂停新建高尔夫球场的通知》和国务院有关文件要求,违规建设高尔夫球场,占用大量耕地和林地资源,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并要求所有球场一律不得占用耕地、天然林和国家级公益林地,占用耕地、林地的必须全部退出,尽快进行复耕和恢复森林植被。
《通知》还列出“重点督办严重违法违规项目”,包括:占用耕地面积超过球场总面积50%的球场、在自然保护区或者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内建设的球场、非法屯垦河湖影响防洪安全的球场、非法占用公共资源建设的球场。并表示,如果有球场在此次彻查中隐瞒不报,“一经检查发现,一律予以取缔”。
但其中对“违法违规行为已经完全纠正、整治措施全部落实到位的高尔夫球场,可由发改委、国土资源、环境保护、林业等部门为其重新办理相关手续,并重新从高缴纳相关费用”的表述,却被业内专家理解为给大多数长期游走在“灰色地带”的高尔夫球场一个“名正言顺”的“交钱转正”机会。
“2004年就不让审批高尔夫球场用地了,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新球场出现,绝大部分在报批和建设过程并不是以高尔夫球场的名义,这些项目能批下来跟地方政府的默许不无关系。” 国土部土地勘测规划院副总工程师邹晓云告诉记者,无论是高尔夫球场的开发商还是地方政府,对于这方面的清理向来抱有侥幸心态,罚钱了事是他们最希望的。
国土部执法监察局局长李建勤此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坦言,之所以高尔夫球场项目屡禁不止,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抱着趋利目的,认为可以加快城市化和旅游业的发展,所以就出现以乡村俱乐部、城市公园等名义建设高尔夫球场、开发小别墅等现象。另外,原因还包括部分地方政府曲解政策,高尔夫球场的规范性政策长期缺位,地方政府和企业存在一定的侥幸心理等。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处罚政策留了口子,处罚又是从上而下、地方主导的,势必会让一些灰色地带有了转正的机会,甚至于在地方政府的帮助下,黑色地带也有可能会变成灰色,进而漂白。”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专家分析指出。
据了解,此次整治的对象包括2004年以前未按规定履行立项、规划、用地和环境影响评价等建设审批手续建设的高尔夫球场;2004年后开工建设的高尔夫球场。
来自北京林业大学高尔夫教育与研究中心统计显示,截至今年5月,全国共有高尔夫球场600家左右,而在2004年禁令下发时,这一数字为170家。这意味着,地方违规高尔夫审批有愈演愈烈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