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黑天鹅”中国会出政策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下一个“黑天鹅”中国会出政策

加入日期:2011-8-16 18:16:19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叶 檀:股市反弹不等于动荡结束 一切都没变
  拜全球债务危机以及中国债务风险所赐,金融政策正在从严寒转向春天。
  首先是央行货币开始略微宽松。统计显示,从8月8日到14日的,央行一周内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向市场净投放资金700亿元,连续第四周净投放资金。3个月及以下的上海银行间拆借利率下降,银行间资金紧张情况开始缓解。这对于资本市场是个利好。
  银监会对于地方投融资平台的资本金要求有所松动。
  8月15日,有报道称,鉴于今明两年将是地方政府债务偿还高峰期,43%的债务将在两年内集中到期,预计达4.6万亿元,其中,确认现金流达到全覆盖、拟退出平台贷款管理作为一般公司类贷款运营的平台贷款2.8万亿元,涉及平台2900家,占全部平台贷款三成,监管机构正在通过平台贷款的退出管理、合同补正、追加抵质押物、增提拨备和提高资本占用成本等方式,对平台贷款风险降旧控新。
  退出平台贷转入公司贷,是对银行松绑。经银监部门审定,地方融资平台授信业务按照现金流覆盖情况对平台贷款进行分类,划分为全覆盖、基本覆盖、半覆盖和基本无覆盖四类。经过地方融资平台、商业银行和地方政府三方签字确认的现金流全覆盖贷款将不再列为平台贷款,而是按照一般公司类贷款按照商业化原则进行运作。
  平台贷与公司贷的减值计提、资本充足率、后续融资要求截然不同。银监会要求银行对地方融资平台计提风险权重最高达300%,为一般公司类贷款风险权重的三倍,经测算会使银行资本充足率下降约1个百分点。如果三分之一平台贷款能转入公司类贷款,将大大弱化对银行资本金的消耗,银行资本金会增加,银行对于融资、再融资的要求会有所缓解。
  8月12日,央行发布《2011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在报告最后部分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中,主要方针没有变,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调控的基本取向不变,继续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第一项举措就是,
  合理运用利率、汇率、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和宏观审慎管理等多种政策工具组合,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继续加强流动性管理,把好流动性总闸门。
  其中的含义非常清楚,央行加快推动利率与汇率的市场化改革的信号没有发生改变,货币发行回归常态,目标是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在货币供应量增速下降的情况下2011年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78.1万亿元,同比增长15.9%,增速比3月末低0.7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6.9%,增速比3月末低1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4.17万亿元,同比少增4497亿元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加7.76万亿元,直接融资占比显著上升。金融脱媒现象继续泛滥,通过债券与证券市场的融资比例将进一步提升。贷款的重要性下降,社会直接融资方兴未艾。
  通过贷款价格的上升,通过金融脱媒,通过平台贷的转换,各方正在给金融机构松绑。从短期来看,市场处于净投放,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空间基本不存在,加息的可能性也不大。
  市场十分敏感。8月15日午后,金融板块发力,大幅走强,带动大盘上攻。截至收盘时,上涨2.12%,个股普涨,银行股表现强劲,华夏银行大涨6.50%领涨;民生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收涨超过3%;保险股中的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也有不错的表现。债务风险较少、中间业务坚实、对中小企业具有亲和力与鉴别力的金融机构,将会引领未来风潮。
  给点阳光就灿烂,会在动荡市中吃苦头。目前的反弹,是在全球债务危机下给出的短期政策红利,沪指在红利护佑下,回归2600点。
  这只能说明极端恐慌性情绪的消失,并不意味着动荡的结束。从长期来看,一切都没有变,通胀预期仍然处于高位,银行面临的债务风险,不会因为平台贷转公司贷得到根本解决。正如汇率市场化的过程,会在实体企业中出现一轮大浪淘沙的洗牌过程;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会在金融企业中掀起重新洗牌的狂潮。
  


  谢国忠:福利国家难以为继
  增长,还是衰退?这是一个摆在全球经济面前的问题。
  8月14日,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在《乱世降临》一文中写到:全球经济所面对的结构性问题,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在社会福利方面过度开支,还是发展中国家过度依赖出口,在可预见的将来都无法解决。我们正处在一个乱世,而这很可能会持续十年。
  全球经济真的开启10年衰退期了吗?这个衰退期将是怎样的情景?我们又该如何应对?《每日经济新闻》将就这些问题展开系列讨论。
  全球多项经济数据,正在预警经济仍将加速下滑。与此呼应,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增速的下降以及继续回落的PMI都暗示--中国经济的脚步亦在放缓。
  这种共振的破坏力,或将继续伤害各大经济体的实体经济复苏,而中国经济,或仍将保持减速的航向。在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经济学家谢国忠提出10年衰退的理论后,《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于8月15日亦就该话题采访了谢国忠。
  航运指数续跌预警全球经济
  世界贸易组织(WTO)今年春季对2011年全球贸易增长的预期为6.5%。鉴于2010年全球贸易飙升14.5%,创下新的纪录,6.5%的预期并不算差。
  然而事实上,今年全球贸易要想达到6.5%的预期目标可能困难重重。
  散装航运运价的晴雨指标--波罗的海干散货综合运价指数(BDI)近一两个月呈现持续下跌趋势。最新数据显示,BDI在8月12日收于1287点,较6月底下跌11%。
  8月初,该指数在连跌18个交易日后创下逾3个月最低。虽然该指数走势一直不稳,比如近几日又反弹了30个点,但今年内已下跌近30%;若与一年前的2500点比较,下降了近50%。与此同时,连走势较稳定的灵便型船运价指数 (BHSI)亦于今年前7个月下跌16%。
  这意味着干散货船主将经历更多艰难,甚至是破产,同时或也意味着,全球经济的衰退已经到来。
  交银国际的一则分析报告称,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干散货商品进口国,而由于中国和美国等国经济增速已出现放缓迹象,因此干散货运需求在短期内未见乐观。美国的进出口量均已出现疲软态势,上半年出口实际增长8.8%,低于上年同期16.0%的增幅;进口增长8.7%,低于上年同期14.4%的增幅。
  而发改委的公告显示,中国沿海(散货)运价指数(CCBFI)8月3日为1319点,比6月29日下跌149点。其他资料显示,今年前7个月,CCBFI同比已下跌6%。
  分析人士指出,指数持续低迷的主要原因是船舶过多,船吨过剩;而在市场方面,欧美国家依然债务阴云笼罩,经济持续低迷,复苏乏力,贸易需求依然处于低位,活力不足;而国内的银根收缩调控在继续,对大宗商品的需求萎缩,致使干散货运输市场继续在低位徘徊,市场承受压力,运费得不到提振,BDI指数在2011年至今始终不振,前景不明朗。
  对于航运业走势一贯唱多的中国远洋运输集团董事长魏家福,近日也向媒体透露,因受全球经济低迷、新船交付快速投放及运价持续低迷三方面因素影响,预计下半年海运市场形势将比上半年更严峻。
  旺季不旺 7月用电增速回落
  最新公布的7月份国内用电量增速有所回落,这对中国这一最大的新兴经济体,是一记警钟。
  国家能源局8月14日发布统计数据显示,1~7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12.2%,环比下降16.2%,降幅1.8个百分点,这已是5月以来今年第三次累计用电总量环比增速出现下降。7月份,全社会用电量4349亿千瓦时,同比增11.8%,比6月下降1.2个百分点。
  有分析人士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用电量增速回落表明生产或者产能利用率的扩张不够,可能反映出经济趋缓,并间接反映出需求端的增长不足。
  国网能源研究院副院长胡兆光认为,从用电量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近来在放缓,但这种波动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总体增长幅度仍然较高。他预测,今年全年用电量将较去年增长10%左右。另有电力专家介绍,7月份工业用电量数据的回落,反映了当前中国工业增长压力较大。
  主要国家进出口增速放缓反映出全球经济正在滑坡,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普遍下降也证明了这一现象。
  上周一公布的7月份中国采购经理人指数从6月份的50.9降至50.7,仅略高出50这个荣枯线。汇丰(HSBC)采购经理人指数暗示了更为惨淡的局面---从50.1降到了49.3,这是2009年3月以来的最低值。
  国内PPI同比涨幅亦出现回落。7月PPI环比持平,受基期因素影响,同比上涨为7.5%,涨幅有所扩大,市场多预计PPI下滑已成趋势,据长江证券的分析,需求下滑将使得大宗商品价格回落,未来PMI购进价格指数将继续下滑,PPI环比将回落。综合来看,8月PPI同比涨幅将回落至6.9%。
  分析人士担忧,制造业活动放缓将加剧金融市场波动的风险:收入下降造成现金缓冲减少,一旦需求没有上升,商品制造商可能会陷入信贷困境。
  中国经济减速是挤泡沫
  NBD:您提到,发展中国家通过出口来维持经济增长也难以为继,因为地方政府的开支能力受到限制,固定资产投资会放缓。您怎么看中国经济的未来?
  谢国忠:中国经济增速肯定会放缓,货币供应量增速已经从20%回到16%,但经济放慢是一件好事情,对中国是一个契机。在美国加息之前把中国的泡沫调下去,等到美国利率再次回到5%、6%的时候,中国不会出现1996年、1997年那样的金融危机。对经济放缓的担心可能就是就业,怕就业率跟不上,但事实上中国是缺劳工的,很多企业缺人,中国的就业问题是经济结构的问题。
  NBD:像中国这样的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放缓或者衰退,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有多大?
  谢国忠:中国经济不会衰退,西方福利国家难以为继则是必然的,是他们自身的经济模式决定的。在这些国家,2008年后政府的财政和货币刺激夸大了经济复苏的成绩。
  新闻链接
  我们处在一个乱世
  自2008年以来,全球经济一直不正常。危机暴露了此前被巨大泡沫掩盖的结构性问题。各国政府与中央银行却没有着手解决结构性问题,反而试图用刺激政策复苏经济。
  全球经济所面对的结构性问题,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在社会福利方面过度开支,还是发展中国家过度依赖出口,在可预见的将来都无法解决,因为其政治体系都无法当机立断。我们正处在一个乱世,而这很可能会持续十年。
  西方福利社会难以为继。但没有政府敢告诉选民真相。他们试图发更多的债券蒙混过关,希望通过经济增长解决问题。不愿或无法面对问题将会导致全球经济陷入永久性危机。
  另一方面,发展中经济体仍然依赖出口寻求发展。但发展中国家很难再通过向发达国家出售产品来维持经济增长。
  意大利不会破产。ECB不得不购买其债券。日本不会破产,尽管其债务已经是其GDP的225%。等到最后关头,日本央行将不得不买入日本政府债券。美国政府不会破产。美联储将会自觉主动地购买美国国债。21世纪严重主权债务危机的解决办法就是印钞票。世界正朝着持续高通胀发展。
  很多人认为美国政府可以靠印刷钞票来偿还债务,所以不可能违约。但是,投资者收到一文不值的美元与实际破产有什么区别呢?
  --节选自谢国忠发表于《新世纪》杂志的《乱世降临》一文
  


  邱 林:假如美元崩溃中国会怎样?
  由于美元疲软、美国财政赤字巨大和几近债务违约,美元霸主地位将终结、美元或将崩溃的理论再次出现。由于世界最主要经济体美国、中国、日本和欧盟的大部分贸易活动使用美元。如果美元崩溃,作为全球最大买方和卖方的美国和中国、日本、欧盟的经济都可能会崩溃,它们代表了世界经济生产的一半。
  不过,现实不同于理论。在美元遭遇困难时,最有兴趣拯救的是欧洲、日本等核心大国以及中国等新兴大国,它们的经济发展依赖于美国及美元本位制的全球经济。没有任何国家,无论是核心大国还是新兴国家能够脱离目前建立在美元本位制和美国作为第一大国的霸主地位基础之上的资本市场体系模式。
  如果美元真的像某些经济学家所说的那样即将走向崩溃,那么谁能替代呢?早在2007年9月,美联储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就说过,欧元有可能最终取代美元,成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但现在的形势与2007年格林斯潘所预言时大不一样。在金融危机最严重时期,美元的需求增加、币值上升,而欧元却在下跌,这清楚表明各主要经济体仍将美元视为唯一的保值货币。
  其实,欧元取代美元只是一个梦想而已。由于欧债危机的影响,欧元区已变得自顾不暇,甚至欧元区有可能解体,根本谈不上替代美元了。当然,这个话题并没有结束。由于美国经济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持续走软,加上美联储随后决定向国际货币市场注入大量廉价美元采购买政府债券(此举被称为量化宽松),上述辩论又重新燃起。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在《大国兴衰》一书中指出,大国的衰亡往往是过度扩张和过分消耗本国资源的结果;但衰亡也会是个长期过程。同样的道理,即使美元衰退或崩溃,人们无疑可以讨论美国近些年是否也扩张过度了。就长期而言,美元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有可能减弱。但人们可以很有把握地预言,美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是世界最重要的货币。
  而中国版《货币战争》的作者宋鸿兵则认为,此次标准普尔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等事件,不过是给美元体系崩溃敲了一记警钟,让原来蒙在鼓里的公众们看到了美国经济脆弱的一面。美国国债作为全球货币储备资产,这个制度本身的设计一定会导致美元体系的崩溃。这是逻辑上的必然,没有办法通过美国经济增长来摆脱。
  那么,美元体系何时会崩溃?宋鸿兵做了一个预测,从历史经验看,当一国国债利息支出占到财政收入的20%时,将面临恶性通货膨胀;当这一比例上升到50%时,就是该国货币体系走向崩溃的临界点。这次美国主权信用债务评级下调后,如果美联储不采取有效政策,美国长期国债利率必将上升,届时,美国将有陷入恶性通胀的危险,加速美元体系的崩溃。
  上述分析是带有个人主观色彩,还是最终会变成现实,现在还难以说清。不过,此次标普对美国的信用降级,引发了中国等大量持有美国国债的国家的恐慌。尤其是中国持有美国政府发行的全部国债的13%,作为最大投资国受到的冲击也最大。
  截至到5月底,中国在3.0447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中持有1.16万亿美元(38%)美国国债。如果按照市场分析,美国信用评级下降将使美国国债价值下跌20%至30%,那么中国将损失2300亿到3400亿美元。相当于13亿中国人人均损失180到260美元。
  当然,美元崩溃也许是虚惊一场,这样的后果是谁以难以面对的。因为美元崩溃意味着全球资本市场体系的大范围崩溃,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幸免。包括中国在内。在全球范围内控制投机金融体系和生产经济体系的跨国企业和金融集团大多使用美元进行交易、投资和获取利润,因此美元的彻底终结将会使世界经济活动在数小时内陷入瘫痪。
  也许现在大家最为关心的是,假如美元崩溃,中国会怎样?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美国和中国是全球经济领域的两个磁极,美国位于其中的一个磁极,中国则位于另一磁极。尽管有时全球经济领域运转过快,有时运转过慢,但保持磁极运转符合中美利益。其底线是:美元保持稳定,美国国债就令人放心,中国就能过上好日子。如果美元崩溃了,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全打水漂,那么,中国的日子肯定也不好过。
  


  陶 冬:加息仍难避免
  下半年,决策层可能从三农及中小企业开始,对个别领域定向放水,但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取向,暂时不会出现根本性地改变。
  随着6月份中国新增贷款6339亿元,超过上月的5516亿元,也好过预期的5500亿元,加上市场对通货膨胀见顶的预期,中国的货币政策由紧转松的呼声越来越高。
  必须看到,尽管信贷数字有所反弹,整体贷款数量仍处于低位。中国人民银行为2011年设定的全年信贷额度为70000~75000亿元,以四个季度分别占总贷款额度30%、30%、20%、20%计算,今年五六月份的贷款已经落后于全年的计划进程,换言之,实际贷款数额甚至低过政府所允许的范围。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激进地上调存款准备率,将银行的大量流动性锁进央行准备金账户,面对贷款需求,银行有心无力。更重要的是,银根紧缩迫使银行收缩战线,边缘客户首先遭殃,触发沿海地区中小企业钱荒,加速了经济的下滑趋势。银根过紧,显然已经开始影响经济表现。
  但是货币政策未必会很快放松。首先,通胀见顶后未必有大的回落。以目前的粮食收成、猪肉供应、工资调升、租金上涨看,CPI(消费者物价指数)是否见顶也是未知数。假定下半年CPI年增率为5%,一年期储蓄存款利率目前为3.5%,则实际利率为-1.5%,加息估计仍难避免。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实际利率平均为0.7%;在过去的十年中,实际利率为0.5%。长期的负利率,势必造成资产泡沫和产业空洞化。
  其次,房市形势并不明朗。北京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抑制住大城市房价的投机炒作,中小城市房价仍升多降少。此时宣布货币政策转向,肯定给房市投机打上强心针,相信此非北京所愿意见到的。
  然而增长风险已经上升,中小企业的资金链状况已经接近红色警戒,相信信贷结构的微调,很可能会发生,定向宽松应该是下半年货币政策的一个看点。从三农及中小企业开始,决策层开始对个别领域定向放水,为总体经济中最弱的环节减压。同时重开地方政府的集资渠道,为陷入进退两难的地方基建项目筹款,为部分面临财政困境的地方政府输血。如果经济进一步恶化,宽松点还可以增加。
  不过整体的货币环境正常化,还会继续下去。目前的利率水平,尚大幅低于雷曼兄弟危机前的正常水平,炒作盛行、热钱横流的局面仍未改观。这就决定了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取向,暂时不会出现根本性的改变。在存款准备金率接近商业银行可承受的上限之时,也许利率工具有更大的用武之地。
  以此观之,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可能维持数年的偏低增长期。弱增长期的背后,是信贷弱周期、房市弱周期、出口弱周期、中小企业弱周期。中国在此弱周期中,将面临两大结构性转变:出口拉动型增长模式必须改变,信贷催生式增长模式必须改变。
  对于经济增长减速,其实决策者不是没有心理准备。经济转型中,在不影响社会安定、金融稳定的前提下,牺牲一点增速,也无可厚非。不过笔者看来,整个社会对转型的艰巨性认识不足,对经济进入弱周期所产生的后果估计不足,对可能需要的反周期措施准备不足。
  不要预言通胀何时见顶、增长何时见底、货币政策如何转向、房价有无反弹,中国经济正在进入一个中期的弱周期。通胀见顶后未必回落,增长见底后也难反弹,货币政策的决策难度越来越大,银行信贷去中介,民间实业投资持续萎靡。
  


  曹中铭:请监管者听听股民心声
  近期A股连跌,投资者损失惨重。在此背景下,一篇两个月前发表在论坛上的网友致证监会主席尚福林的公开信--《一个普通股民对证监会的心声》被媒体挖了出来,炒得热火朝天。该文写得情真意切,字字铿锵,说出了广大股民的心声。
  中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离不开中国宏观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离不开中介与机构投资者的鼎力支持,更离不开仍然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小投资者的积极参与。然而,20年来,中小投资者又得到了什么?当我们在不经意间谈起第一代股民、第二代股民甚至第四代股民时,在代代更迭的背后,其实意味着有为数众多的投资者因亏多盈少而不得不退出市场。
  上市公司及其高管诚信缺失,中介机构只有小我没有大我,再加上股市定位错误、制度建设的不完善与监管缺位等,造就了A股在规模扩张、融资额等方面的表面繁华。而上市公司圈钱猛于虎、内幕交易横行、违规事件频发等,却也生动地刻画出了市场的另一面。
  市场在发展,产生问题其实很正常。重要的是,监管部门要抱着正视的态度去对待。否则,矛盾的不断累积与最后的爆发,必将让投资者付出代价,让整个市场付出代价。8月5日至9日的A股暴跌,表面上看是由欧美债务危机引发的,但实际上,这是当前市场结构性矛盾与深层次问题的一次曝光,市场选择的结果是投资者只能用脚投票。一个只为融资者圈钱服务的市场,一个只知竭泽而渔的市场,早就注定了这种结局,欧美债务危机只不过是导火索而已。
  今年两会期间,卸任国资委主任后的李荣融曾表示,他最想做的事情就是炒股,希望能通过实际的操作搞清楚中国的股市到底是怎么运行的。与李荣融一样,囿于相关规定,目前市场的监管者都不能进入股市实际操作,所以他们更应该重视市场中普通股民的质朴心声。事实上,股民的要求也很简单,就是希望股市能够消除诸多弊端,健康地运行,在如此环境下,即使是买者自负,他们也心甘情愿。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