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存款越来越困难,一些传统的放贷渠道也受到限制,上半年,商业银行的日子越来越艰难。7月份,金融机构的人民币贷款仅增长了4926亿元,和增速为14.7%的广义货币(M2)双双创下年内低点。信贷增长远低于此前机构的预期。
一位经济分析师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道,央行调控基本取向不会变,但由于海外的经济形势也不太乐观,三季度可能不会再加息或提存准率,有可能通过人民币升值的手段实现调控目的。
信贷增长仍属平稳
7月M2余额77.29万亿元,同比增长14.7%,比上月末低1.2个百分点,这同时也是2011年以来的最低点。
“主要是存款环比减少较多。”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博士后杜征征表示。7月当月人民币存款减少6687亿元。他认为,这是由于6月末银行冲季度时点,理财产品转为存款,7月开始存款又大量转为理财产品。“7月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很高。”
一位股份制商业银行零售业务部门负责人表示,这种理财产品和存款之间的转换在银行中是很普遍的做法。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由于信贷资源紧张,为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有商业银行推出了超短期贷款,比如一笔100万的贷款,可以在7天内完成一次借款还款,对一笔贷款收取利息的次数大为提高,而这种贷款利率一般较高。
事实上,银行的短期贷款增速正在超越长期贷款,7月数据显示,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315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313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042亿元。
从总量上来看,7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4926亿元,同比少增252亿元,也是年内增量最少的一个月份,低于此前各机构给出的5500亿元到6500亿元的预期。
中国社科院经济学博士付立春认为,7月信贷量的减少,主要是由于银行信贷的传统项目,包括房地产贷款、地方融资平台等都受到了严厉的监管,一方面有监管部门地指引,一方面银行也在主动地收缩,以前对银行来说是优质的贷款渠道,现在的放贷都变得很谨慎。
渣打银行则预计,2011年贷款总额将达8万亿~8.5万亿元人民币。
调控基本趋势不变
日前,标普调低美国信用评级,引发全球股市的恐慌,中国外储安全饱受争议。通货膨胀的形势也似有好转的迹象,央行货币政策似乎有越来越多的理由要出现“松动”。
但是,付立春认为,主权信用危机很可能是一场酝酿之中的新的金融危机,对其影响不能低估,但也不能过分夸大,“货币政策肯定是不能放松的,至少不能刻意地将货币政策转为放松,而应该坚持稳健,在某些时点稍为宽松。否则中国对经济结构的调整所做的努力将前功尽弃。”
从实际操作层面来看,招商银行(600036)金融市场部高级分析师刘东亮认为,货币政策或将进入一段观察期,未来紧缩的货币政策会暂停一段时间,至少在三季度内不会再加息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海外的经济形势不太乐观,如果延续到四季度的话,可能当季政策会略为放松。“三季度以内可能会通过人民币升值的手段来实现紧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