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暴涨 首破6.42关口 中国抓住美国降级契机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人民币暴涨 首破6.42关口 中国抓住美国降级契机

加入日期:2011-8-10 18:09:18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导读:
  人民币暴涨168个基点 首破6.42关口
  人民币兑美元创新高 中国或用汇率抗通胀
  国金时评:人民币机会来了吗?
  真正威胁是汇率,汇改是中国经济迫在眉睫任务
  美国信用评级下调后 人民币如何汇改
  澳门日报:危中有机 中国须抓人民币国际化契机
  星展银行:人民币今年全年升值预计达5%
  人民币升值步伐或加快 主线贯穿四行业股票

  人民币暴涨168个基点 首破6.42关口
  来自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8月10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升破6.42,以6.4167再创汇改以来新高。
  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2011年8月10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6.4167元,1欧元对人民币9.2067元,100日元对人民币8.3236元,1港元对人民币0.82209元,1英镑对人民币10.4567元,人民币1元对0.46776林吉特,人民币1元对4.6025俄罗斯卢布。
  前一交易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4335。
  美联储10日凌晨公布利率决议,继续维持利率于低水平。加息无望令国际汇市美元遭遇抛售,美股大幅反弹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市场风险偏好。受此影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大幅走升百余基点,升破6.42并再度改写汇改以来新高纪录。(.新.华.网)


  人民币兑美元创新高 中国或用汇率抗通胀
  人民币兑美元周三早盘创下纪录新高,此前中国央行设定的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低于市场预期水平,暗示中国政府可能有意继续利用人民币汇率抗击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率。
  格林威治时间0230,国内询价交易市场美元兑人民币6.4170元,较开盘时段人民币6.4120元的盘中低点略有反弹,但仍然远低于周二尾盘的人民币6.4306元。
  中国央行周三早些时候将美元/人民币中间价定在人民币6.4167元,创纪录低点,周二中间价为人民币6.4335元。
  在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 简称Fed)承诺至少将在2013年年中之前将利率维持在超低水平之后,中国政府允许人民币以快于预期的步伐升值,这表明中国央行可能更倾向于利用人民币汇率来抑制物价快速上涨。
  一位驻上海的外资银行交易员表示,鉴于外部环境较为疲软,中国政府收紧货币政策的空间不大,因此人民币升值成为抑制通货膨胀的最佳选择。
  周二公布的官方数据显示,中国7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升6.5%,升幅高于6月份的6.4%,创三年多来最高水平。(.华.尔.街.日.报)


  国金时评:人民币机会来了吗?
  如果一定要就这个标题给出一个是或否的定论,那笔者认为,在此轮美国债务危机中,人民币梦想撼动美元作为国际基准货币地位的机会基本没有。人民币仍然需要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脚踏实地,步步为营,严格按自己的既定步骤前行,不要被外界扰乱了自己的节奏。
  最近,美债危机的大戏正在步步推演:驴象两党关于美国国债上限的谈判,在最后一秒钟达成方案;作为美国政府鹰犬的评级机构标准普尔,随即下调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被认为是美国经济晴雨表的美国三大股指,迅速作出反应连续高台跳水……然而,戏剧性的是,正当全世界唱衰美国经济基本面的时候,人们却发现另一个怪现象:全球资金力捧美元,推高美元指数。
  按照我们的正常逻辑,美国国债出现危机,导致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应该导致美元走低。而现实情况却没有出现这个应该:美元并没有走低,相反震荡走高。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全球资本在动荡中积极寻求避风港,寻寻觅觅中发现除了美元之外居然没有一个更安全更可靠的可兑换货币。
  尽管美元指数走高,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美元正在告别一枝独大。主动论者认为,美国正在撂挑子。为了重振美国实体经济,美国政府正在按步骤地放弃国际担当,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国内。被动论者则认为,美国此举实属无奈。美国日渐式微,长期经济疲弱已经导致美国无力单独支撑国际货币体系。无论怎样,昔日的带头大哥正在表露退隐之意。
  其实,这些年来,美国已经为美元退隐作出了战略上的安排与部署。在欧洲,凭借一连串眼花缭乱的动作掀起欧债危机,将欧元整得奄奄一息;在亚洲,继广场协议阉割日元后,又将视线转向正在崛起的人民币,试图通过政治施压迫使人民币急速升值,将成长中的人民币扼杀于摇篮之中。除了欧元与人民币,放眼全球,已经没有任何币种能对美元产生威胁。打垮欧元与人民币,就可以使美元既逐步退隐,又不会在今后失落的十年中殃及自身。
  美元不行了,欧元趴下了,但世界又必需一个储备货币。人民币机会来了吗?有人说,取消对资本账户限制后,人民币将成为储备货币地位最可靠的竞争者。还有人认为,应该迅速地采取人民币汇率自由浮动机制。笔者认为,在当前复杂的国际金融环境之下,人民币尤其需要淡定。
  最近美国高官频频吐直言:平时惜字如金的伯南克酒后吐真言,称美元真是一无是处。瞧,除了华盛顿特区的大人物之外,他们不希望让任何人知道美国经济实际上有多糟糕透顶。奥巴马则在白宫发表讲话称,不管某个评级机构说什么,美国一直是而且将永远是AAA主权评级国家。不需要评级机构说什么,美国也知道并且正在做出财政调整,以帮助美国经济复苏。
  美国经济的衰败可见一斑。今后十年,美国政府将面临持续的减赤历程。而这十年,将是美元日渐衰败的十年,相反却是人民币日渐强大的十年。既然我们有十年的战略机遇期,为何要仓促行事,为何不能按照自己的既定节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多年以来,中国经济一直备受美元主导之痛。这两天,人们纷纷在网络上发出质疑:为何伤在美国却痛在中国。这根源就在于,中国经济过度依赖外需,过度依赖美元。一旦外需波动较大,就直接给中国宏观经济造成震荡,有时这样的震荡甚至伤筋动骨。就拿此次美债危机而言,有人测算称,目前中国持有美国国债约1.16万亿美元。预计此次影响约为60个基点,这意味着损失可能达到六七十亿美元。
  美元绑架了世界,更绑架了中国。摆脱美元束缚,一直是人民币的一个梦想。但我们绝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美债危机的确给中国美元资产带来巨大风险,但另一方面,疲软的美元给了人民币更多的腾挪空间。在美债危机语境之下,我们可以在汇率、利率等方面进行理性的、循序渐进的改革,比如,放大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区间,扩大利率浮动区间,加快推进人民币离岸业务进程。而那种要求人民币迅速放开管制的人,要么愚昧无知,要么别有用心。
  国人期待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良好愿望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一国货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乃至基准货币的道路,从来都是布满荆棘的,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即使是在美元今后走向衰败的十年间,人民国际化的道路依然是坎坷的,依然需要国内经济发展持续给力,依然要处理好与几大储备货币之间的关系。对于货币管理层而言,理性思考,冷静决策,永远都是必须的。(.国.际.金.融.报)


  真正威胁是汇率,汇改是中国经济迫在眉睫任务
  最新公布的7月份数据显示,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6.5%,创37个月新高,明显高于市场预期,此前大部分观点认为CPI将于6月见顶。这种物价趋势出现在全球资本市场因恐慌而暴跌的背景下,大大增加了中国经济走向的不确定性。
  情况变得更加复杂,中国是否会继续通过货币紧缩抑制通胀成为悬念。这与2008年存在惊人的相似,即当中国的通胀达到一个风险比较高的时刻,外部环境出现了恶化: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缓解了中国通胀压力,目前的危机会不会重蹈覆辙?这将关系到中国政策的取舍。
  我们认为,与2008年由下而上的市场泡沫破裂不同,目前的危机更多是一种政府信用危机,各国政府可以通过更惊人的量化宽松政策与紧缩性的财政政策避免危机爆发。尽管这种做法有效,但美国很有可能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欧洲央行也许会停止加息并大举购入政府债券,以防意大利或西班牙这样陷入危机的大型经济体无法通过市场融资而制造灾难。
  这意味着当前全球经济第二次衰退的可能性较小,危机或许会通过一个更长(10年)的周期消化。但是,不管是欧元区还是美国,财政政策因债务危机都在被迫收缩,而且由于银行购买了大量政府债务也被再次连累,因此,所谓复苏与增长也变得比较渺茫。不过,欧美国家新的救市措施会鼓励投资者重返市场,如果新兴市场国家在这种氛围里中止或减缓紧缩力度,大宗商品价格仍会在廉价货币与市场需求的支撑下继续走高。
  这种趋势将为中国带来两个输入性因素,其一,大宗商品价格可能会居高不下,尤其是中国依赖进口的石油、大豆、铁矿石等能源与商品;其次,欧美国家的量化宽松政策或导致货币贬值,并将以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升值为代价,因为这是一个零和游戏。目前,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已经被迫入市干预本币升值。中国钉住美元的政策会导致人民币贬值,这会让包括新兴市场国家在内的大部分经济体不舒服,并增加中国已经创纪录的外汇储备,而结果只能是继续购买美国国债,这是一个不可持续的不良循环。
  从中国CPI分类指数的走势看,物价上涨主要是由国内因素主导,比如猪肉、食品等,并带有一定的转型刚性因素,比如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再加上货币供应仍然处于较高的水平,因此,中国应该继续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胀继续走高,一旦放松则会让地产调控前功尽弃,并推动通胀预期继续升高,加剧经济泡沫化程度。
  显而易见,对中国经济真正的威胁因素是汇率,这不仅仅是因为积聚起来的美元面临越来越大的风险,比如美国国债违约或者美元贬值,而且不断涌入中国的美元也在并将继续推动物价走高。事实上,人民币汇率并不一定只是低估问题,反而是因为比较僵化的汇率政策导致市场有一种刚性的上涨预期,并由于这种预期吸引大量的热钱而强化了这种幻觉。因此,中国应及时推出更为灵活的汇率政策来消解市场刚性的预期,并尽快制定中国的托宾税方案,狙击更多热钱流入。
  需要警惕的是,一种再次请求中国扩大内需的声音重新出现。上次次贷危机爆发导致全球经济陷入低迷时,中国大规模刺激计划以及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仅保住了中国自身的经济增长,还在很大程度上帮助稳定了全球经济。但是,随之浮出的是过高的代价:通货膨胀、地产泡沫和不断增加的地方政府债务,这些因素要求中国必须尽快实现软着陆以及政府转型,同时也意味着中国不能再重复以前的应对方式,这会加速经济的泡沫化。(.21.世.纪.经.济.报.道)


  美国信用评级下调后 人民币如何汇改
  编者按:8月5日,百年来美国长期主权信用等级首次被下调。这一事件给全球货币造成的震荡尚在波及。日本、瑞士、韩国、巴西等国家纷纷开始采取措施干预汇率政策。对中国而言,不仅面临着热钱进一步流入的局势,而且面临着输入通胀进一步加剧、进出口贸易生变的可能。在这种局面下,当如何看待人民币汇率改革?
  经济观察网 吴庆/文 无论在过去的金本位时代还是在今天的美元本位时代,国际贸易长期而持续的失衡只能靠真实汇率调整来实现。市场体制的好处在于:这个通向再平衡的调整过程可以自发地出现。政府调控的风险在于:任何对抗这个调整过程的努力在短期都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失衡,在长期都会失败并且付出沉重的代价。
  当前,人民币汇率盯住以美元为主的一篮子货币,与金本位体制里的情况非常类似。在金本位体制里,两国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取决于两种货币含金量之比。只要含金量不变,货币间的名义汇率就是稳定的。
  既然名义汇率汇率不变,那么两国之间的贸易一旦出现失衡,如何恢复再平衡呢?在金本位体制里,市场力量会推动真实汇率调整,再平衡的过程会自然而然地发生。
  首先,长期而持续的贸易失衡导致黄金从贸易入超国输出、向贸易出超国输入。黄金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总量稳定,很难快速增加或者减少(因此最有利于维持币值稳定)。因此,黄金跨国流动导致贸易入超国的货币供应量减少、贸易出超国的货币供应量增加。
  其次,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导致贸易出超国的价格水平上升,发生通货膨胀;同时,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导致贸易入超国的价格水平下降,出现通货紧缩。这种货币供应一紧一松、价格水平一升一降的情况,我称之为双调整。在金本位时代,黄金流出造成的通货紧缩与黄金流入造成的通货膨胀一样多。
  最后,尽管两国货币之间的名义汇率固定不变,但是,由于两国之间的通货膨胀率一正一负,二者之间的差距导致实际汇率发生变化,并且推动两国之间的贸易回归再平衡状态。
  综上所述,中美之间出现的长期而持续的贸易失衡,如果发生在金本位时代,将通过双调整来恢复再平衡。中国国内发生的调整过程是:美元流入--货币供应量增长--通货膨胀--价格上涨--人民币真实汇率上升。美国一方发生的调整是:美元流出--货币供应量减少--通货紧缩--价格下降--美元真实汇率下降。
  在当前的美元本位国际货币体制当中,人民币盯住了以美元为主的一篮子货币,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变动幅度很小,十分接近固定汇率。但是,美元与黄金有一个重大的不同之处:美国政府和美联储不愿意让美国经济经历通货紧缩,同时也有能力通过增发货币避免通货紧缩。
  因此,在美元本位制当中的中美长期而持续的贸易失衡导致的结果,与在金本位体制中导致的结果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国际货币将持续流入贸易出超国中国,导致中国国内的货币供应量增长并且导致通货膨胀。不同之处在于:由于美国政府和美联储持续放松货币供应量,国际货币持续流出美国不会导致美国国内货币供应量减少,不会发生通货紧缩。这样,双调整变成了单调整:调整不会在美国发生,只会在中国发生。如果要让中美之间的汇率调整同样的水平,中国国内的物价水平必须加倍地上涨。
  面对上文所说的市场规律,中国决策者可能会产生强烈的不公平感:美国滥用了自己发行国际货币的权利,迫使中国做出调整而不是调整自己,因此对汇率调整怀有抵触情绪。于是周小川改革提出国际货币体系的建议,受到国人欢迎;人民银行也开始推动人民币在周边国家的国际化。
  这些尝试都是好事,但是有两个问题:其一是改变货币体制需要很长时间,是远水解不了近渴,不仅无助于缓解,而且有可能因为开放资本项目而加重当前的失衡问题。其二是国际化的货币必须能够自由兑换、也必须有稳定的币值。后一条件意味着拥有独立的货币政策,包括独立于其他国家的货币和央行。也就是说,人民币必须和美元进一步脱钩,才有机会成为真正的国际货币。按照不肯能三角来推理,能够得到同样的结论。
  总之,在当前严格管制的情况下,决定当前人民币汇率水平和未来汇率体制的应该是决策者的理性,而不是情绪。除了上述抵触情绪之外,另一种自大与狂妄的情绪也颇具杀伤力。在各大经济体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的过程中,中国政府的反应最迅速、经济刺激最有力度,中国经济也最先摆脱衰退的阴影,甚至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拉动了大宗产品价格上涨和世界经济复苏。与此同时,在学者的眼里,中国模式为萧条经济学提供了新的成功案例,被一些人奉为应对金融危机、对治经济萧条的有效方式。这本是好事,但是需要警惕的是一些爱国群体由此产生的自大与狂妄。(.经.济.观.察.网)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